吳起的報復
楚悼王和吳起的變法太過于猛烈,在楚國舊貴族中引發激烈的反抗。尤其是昭、景、屈三個掌握實權的大家族,對吳起簡直恨之入骨,屈宜臼就曾當面攻擊吳起的政策。
但楚悼王推行變法的態度相當堅決,駁回一切反對聲浪,強行把這些政策推行了下去。
有悼王這座大靠山,吳起盡管拉夠了仇恨,卻沒有人能動得了他分毫。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座靠山會倒得如此之快。
就在前線楚軍接連取得大捷,一路向北推進的時候,郢都的楚悼王卻暴斃身亡。
前線的吳起立即趕回國內,準備料理悼王的后事。以吳起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次回去會面臨的風險,但他是有情有義的人,悼王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永遠不能忘記,不管有多少危險在等著他,他也毅然決定回到郢都。
郢都那邊的老牌貴族們早就準備好了,正在磨刀霍霍地等著他,不僅為了出一口惡氣,也為了徹底打斷變法的進程。
悼王的遺體停在大堂上,吊唁的人絡繹不絕,眾人一邊伏地痛哭,一邊偷偷拿眼睛瞄外面的情況。一看到吳起進來,所有人同時掏出兵刃撲向吳起,靈堂上箭如雨下,鋪天蓋地地向吳起射過去。
吳起知道今天已經無法逃脫,眼里如同要噴出火來,大吼道:“今天叫你們知道我的謀略!”他不進反退,大步沖到大堂中央,伏到悼王的遺體上,大叫:“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貴族們個個咬牙切齒,既恨極了吳起,也怕極了吳起,但眾人的情緒已經無法克制,所有人繼續瘋狂射擊,箭矢遮天蔽日,如飛蝗一樣撲向大堂中央。
不知道過了多久,有人喊一聲“夠了”,大家才漸漸地停了下來,這才看清楚靈堂上的情況:現場一片狼藉,從停靈的木榻,一直到供桌上,每一個地方都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矢,吳起和悼王的尸體上更是千瘡百孔,血流滿地,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
眾人這才回過神來,知道闖下大禍了,趕忙把悼王的遺體清理出來,重新入殮。
但已經太遲了,太子臧看到現場的情況后,怒火中燒,暗暗下了報仇的決心。
太子臧隨后登基,是為楚肅王。
肅王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調查吳起遇害案,父王的遺體受辱,這是絕對不可能原諒的罪行。他大肆搜捕當時參與叛亂的貴族們,所有射中悼王遺體的人全部滅三族,總共滅了七十多家,成百上千人因此為吳起殉葬。吳起用一生最后一個計謀,成功為自己報了仇。
不過也有可能肅王本身就想干掉這些桀驁不馴的貴族們,而“為父報仇”是絕對過硬的理由,誰也沒法反對,貴族們也就只好自認倒霉了。
反對變法的人們都被清理掉了,不過失去了悼王和吳起的楚國,也已經沒有能力進一步把變法推進下去,楚國的變革之途戛然而止。
好在變法的核心是清除舊貴族勢力,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變法的主要成果還是在的,楚國的國力依然處在穩步上升的通道中。
不過軍事上就不同了。失去了吳起的指揮,楚國軍隊的戰斗力頓時跌了一個大臺階。中原混戰的局面因此發生明顯的變化,魏國得到喘息的機會,準備重新找回自己的霸權。
中原迎來了新的實力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