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魯迅的生活——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魯迅座談會講

  • 魯迅傳
  • 許壽裳
  • 11855字
  • 2020-11-23 16:18:14

文理學院魯迅座談會講沈蘊芳記錄前兩天,王同學來說,定于今天下午三時半在本院開魯迅座談會,要我講點關于魯迅先生的生活情形,我便忻然的答應了,所以我今天所講的題目是關于他的生活。魯迅是預言家,是詩人,是戰士。我在《懷亡友魯迅》文中說過:“他的五十六年全生活是一篇天地間的至文”,也就是一篇我們中華民族的杰作。這樣偉大的一生決不是短時間所能說盡的,不過隨便談談,得個大概罷了。

在開講之前,我要問諸位一聲,諸位大概在中學時代,甚而至于在小學時代已經讀過了魯迅的作品。讀了之后,在沒有會見他或者沒有見過他的照相之前,那時諸位的想象中,魯迅是怎樣一個人?這種回憶,對于魯迅的認識上是很有幫助的。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兒,十余年前,在孔德學校小學班已經讀了魯迅的作品。有一天,聽說魯迅來訪她的父親了,她便高興之極,跳躍出去看,只覺得他的帽子邊上似乎有花紋,很特別。等到掛上帽架,她仰著頭仔細一望,原來不過是破裂的痕跡。后來,她對父親說:“周老伯的樣子很奇怪。我當初想他一定是著西裝,皮鞋,頭發分得很光亮的。他的文章是這樣漂亮,他的服裝為什么這樣不講究呢?”

再講一個近時的故事:這見于日本內山完造的《魯迅先生》文中,用對話體記著有一天,魯迅照常穿著粗樸的藍布長衫,廉價的橡皮底的中國跑鞋,到大馬路Cathay Hotel去看一個英國人。

“可是,據說房間在七層樓,我就馬上去搭電梯。那曉得司機的裝著不理會的臉孔,我以為也許有誰要來罷,就這么等著。可是誰也沒有來,于是我就催促他說‘到七層樓。’一催,那司機的家伙便重新把我的神氣從頭頂到腳尖骨溜骨溜地再打量一道,于是乎說‘走出去!’終于被趕出了電梯。”

“那才怪呢!后來先生怎樣呢?”

“沒有辦法,我便上扶梯到七層樓;于是乎碰見了目的的人,談了兩小時光景的話,回來的時候,那英國人送我到電梯上。恰巧,停下來的正是剛才的那一部電梯。英國人非常殷勤,所以這次沒有趕出我,不,不是的,那個司機非常窘呢。——哈哈哈……”

(《譯文》二卷三期,日本原文見《改造》十八卷十二號)

關于魯迅容貌的印象:我在此引一個英國人的話,頗覺簡而得要,這見于HEShadick的《對魯迅的景仰》文中。他是燕大英文系主任教授,不曾會見過魯迅,只是從照相上觀察,說道:

在我的面前呈現著一張臉,從聳立的頭發到他的有力的顎骨,無處不洋溢出堅決和剛毅。一種坦然之貌,惟有是完美的誠懇的人才具備的。前額之下,雙眼是尖銳的,而又是憂郁的。眼睛和嘴都呈露出他的仁慈心和深切的同情,一抹胡須卻好像把他的仁慈掩蓋過去。

“這些特質同樣地表現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生命里……

(原文見《燕大周刊叢書》之一《紀念中國文化巨人魯迅》)

魯迅的生活狀況可分為七個時期:

(一)幼年在家時期,一至十七歲;

(二)江南礦路學堂時期,十八至二十一歲;

(三)日本留學時期,二十二至二十九歲;

(四)杭州紹興教書時期,二十九至三十一歲;

(五)北京工作時期,三十二至四十六歲;

(六)廈門廣州教書時期,四十六至四十七歲;

(七)上海工作時期,四十七至五十六歲。

一、幼年在家時期,一至十七歲:預備時期(一八八一——一八九七),這期的時代背景最大的有甲午中日之戰。

魯迅的幼年生活有他的回憶錄——《舊事重提》,后改名為《朝花夕拾》——可供參考,現在略舉幾個特點如下:

(一)好看戲

(甲)《五猖會》(見《朝花夕拾》)是一件罕逢的盛事,在七歲時候,正當高興之際,突然受了打擊,他的父親要他讀熟《鑒略》數十行,背不出不準去,后來雖然背出,不遺一字,卻已弄到興趣索然。

(乙)《社戲》(見《吶喊》)。

(丙)夜戲,目蓮戲(見《朝花夕拾·無常》)。

(丁)《女吊》(見《中流》三期):紹興有兩種特色的鬼,一種是表現對于死的無可奈何,而且隨隨便便的“無常”,一種便是“女吊”,也叫作“吊神”,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魯迅臨死前二日——十月十七日——下午在日本作家鹿地亙的寓所,也談到這“女吊”,這可稱魯迅的最后談話(日本池田幸子有一篇《最后一天的魯迅》,記及此事,見日本雜志《文藝》四卷十二號)。

(戊)胡氏祠堂看戲:這點在他的著作里面是沒有談到,我從他的母親那里聽來的。在十余歲時候,胡家祠堂里演戲,他事先已經看好了一個地方——遠處的石凳。不料臨時為母親所阻止,終于哭了執意要去看,至則大門已關,不得進去。后來知道這一天,因為看客太多,擠得石凳斷了,摔下來,竟有被壓斷脛骨的。他之不得其門而入,幸哉幸哉!

他幼年愛好看戲,至于如此,可是后來厭惡舊劇了。

(二)好描畫

(甲)描畫:用一種荊川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見《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乙)搜集圖畫(見《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和〈二十四孝圖〉)這和他后來中年的搜集,研究漢畫像,晚年的提倡版畫有密切的關系。

(三)不受騙。

(甲)不聽衍太太的擺布(見《朝花夕拾》八五頁)。

(乙)對于《二十四孝圖》的懷疑,“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見《朝花夕拾》三五頁)。這樣從小就有獨到之見,和上述的藝術興趣,可見他在此時期,天才的萌芽已經顯露出來了。

二、江南礦路學堂時期,十八至二十一歲(一八九八——一九○一)

這期的國家大事有戊戌變法和庚子義和團之役。

他的學堂生活從此開始,起初考入水師學堂,后才改入礦路學堂,《朝花夕拾》里有一篇《瑣記》是可參考的。此外,還有幾件事:

(一)愛看小說,新小說購閱不少。對于功課從不溫習,也無須溫習,而月考,大考,名列第一者,什居其八。

(二)好騎馬,往往由馬上墜落,皮破血流,卻不以為意,常說:“落馬一次,即增一次進步。”

(三)不喜交際。

至于苦學的情況,如以八圓旅費上南京,夾褲過冬,凡上下輪船總是坐獨輪車,一邊擱行李,一邊留自己坐。

三、日本留學時期,二十二至二十九歲修養時期(一九○二——一九○九夏)

這期的大事是俄兵占領奉天,日俄開戰,革命思潮起于全國,和他個人關系較切的有章太炎師的下獄,徐錫麟、秋瑾的被殺等。

這留學時期又可分為三個小段:(一)東京弘文學院時期;(二)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時期;(三)東京研究文學時期。

(一)東京弘文學院時期(一九○二——一九○四年夏)

此時,我初次和他相識,他在課余愛讀哲學文學的書以及常常和我談國民性問題,這些已見于拙著《懷亡友魯迅》,茲不贅述。他曾為《浙江潮》撰文,有《斯巴達之魂》,《說鈤》等(見《集外集》),鈤即鐳也。

(二)仙臺醫學時期(一九○四——一九○六年春)

他學醫的動機:(一)恨得中醫耽誤了他的父親的病;(二)確知日本明治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醫的事實。以上兩點,參閱《吶喊》序文和《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便知。但是據我所知,除此以外,還對于一件具體的事實起了弘愿,也可以說是一種癡想,就是:(三)救濟中國女子的小腳,要想解放那些所謂“三寸金蓮”,使恢復到天足模樣。后來,實地經過了人體解剖,悟到已斷的筋骨沒有法子可想。這樣由熱望而苦心研究,終至于斷念絕望,使他對纏足女子同情,比普通人特別來得大,更由絕望而憤怒,痛恨趙宋以后歷代摧殘女子者的無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寫到小腳都是字中含淚的。例如:

(1)見了繡花的弓鞋就搖頭(《朝花夕拾》一一四頁)。

(2)“至于纏足,更要算在土人的裝飾法中,第一等的新發明了。……可是他們還能走路,還能做事;他們終是未達一間,想不到纏足這好法子。……世上有如此不知肉體上痛苦的女人,以及如此以殘酷為樂,丑惡為美的男子,真是奇事怪事。”(《熱風》三五頁)

(3)小姑娘六斤新近裹腳,“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吶喊·風波》)

(4)討厭的“豆腐西施”,“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吶喊·故鄉》)

(5)愛姑的“兩只鉤刀樣的腳。”(《彷徨·離婚》)

(6)“……女子的腳尤其是一個鐵證,不小則已,小則必求其三寸,寧可走不成路,搖搖擺擺。”(《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

他的感觸多端,從此著重在國民性劣點的研究了。可見《吶喊》序文所載,在微生物學講議的電影里,忽然看到咱們中國人的將被斬,就要退學,決意提倡文藝運動,這電影不過是一種刺激,并不是唯一的刺激。

(三)東京研究文學時期(一九○六——一九○九年夏)

一九○二年的夏天,留日學生的人數還不過二三百,后來“速成班”日見增多,人數達到二萬,真是浩浩蕩蕩,他們所習的科目不外乎法政,警察,農,工,商,醫,陸軍,教育等,學文藝的簡直沒有,據說學了文學將來是要餓死的。

然而魯迅就從此致力于文藝運動,至死不懈。

此時,他首先紹介歐洲新文藝思潮,尤其是弱小民族,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文學。有兩件事應該提到的:(一)擬辦雜志《新生》;(二)譯域外小說。這兩件事說來頗長,好在他令弟知堂(作人)所作的“《關于魯迅》(二)”(《宇宙風》三十期)文中已經敘明,我不必重復詳說,只略略有所補充而已。《新生》雖然沒有辦成,可是書面的圖案以及插圖等等,記得是統統預備好了,一事不茍的;連它的西文譯名,也不肯隨俗用現代外國語,而必須用拉丁文曰Vita Nuora。后來,魯迅為《河南》雜志撰《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墳》),紹介英國拜倫,德國尼采、斯賓霍爾,挪威易卜生,及俄國、波蘭、匈牙利的詩人等。《域外小說集》初印本的書面也是很優美的,圖案是希臘的藝術,題字是篆文“域外小說集”,紙質甚佳,毛邊不切。

大家都知道《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思想革命——的急先鋒。它的民七,一月號,胡適之的《歸國雜感》,說調查上海最通行的英文書籍,“都是和現在歐美的新思想毫無關系的,怪不得我后來問起一位有名英文教習,竟連Bernard Shaw(即英國劇作家蕭伯納。——編注)的名字也不曾聽見過,不要說Tshekhov(即俄羅斯著名作家契訶夫(1861-1906)。——編注)和Andrejev(即俄羅斯著名作家安特萊夫(1871-1919)。——編注)了,我想這都是現在一班教會學堂出身的英文教習的罪過。”殊不知周氏兄弟在民七的前十年,早已開始譯Tshekhov和Andrejev的短篇小說了。

魯迅實在是介紹和翻譯歐洲新文藝的第一個人。

總之,他在游學時期,用心研究人性和國民性問題,養成了冷靜而又冷靜的頭腦。惟其愛國家愛民族的心愈熱烈,所以觀察得愈冷靜。這好比一個醫道高明的醫師,遇到了平生最親愛的人,患著極度危險的痼疾,當仁不讓,見義勇為,一心要把他治好。試問這個醫師在這時候,是否極度冷靜地診察,還是蹦蹦跳跳,叫囂不止呢?這冷靜是他的作品所以深刻的根本原因。

四、杭州紹興教書時期,二十九至三十一歲(一九○九年夏——一九一一年冬)。

這時期的大事是辛亥革命。

民元前三年夏,他因為要負擔家庭的費用,不得不歸國做事了。在杭州任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一整年,在紹興任中學堂教務長一年余,革命以后,任師范學校校長幾個月。

在兩級師范教化學的時候,有過這樣的一件事:“他在教室試驗氫氣燃燒,因為忘記攜帶火柴了,故于出去時告學生勿動收好了的氫氣瓶,以免混入空氣,在燃燒時炸裂。但是取火柴回來一點火,居然爆發了;等到手里的血濺滿了白的西裝硬袖和點名簿時,他發見前兩行只留著空位:這里的學生,想來是趁他出去時放進空氣之后移下去的,都避在后面了。”所以孫春臺(福熙)的《我所見于“示眾”者》里說:“魯迅先生是人道主義者,他想盡量的愛人,然而他受人欺侮,而且因為愛人而受人欺侮。倘若他不愛人,不給人以氫氣瓶中混入空氣燃燒時就要燥裂的知識,他不至于炸破手。……”(民十五,五月,《京報》副刊)

五、北平工作時期,三十二至四十六歲(民元——十五年秋,即一九一二——一九二六年秋)。

這期的大事,國內有民元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四年日本“二十一條”的威脅及洪憲稱帝,民六年張勛復辟運動,民十四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及上海“五卅慘案”,民十五年北京“三一八慘案”及國民革命軍北伐;國外有世界大戰。

元年一月,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孑民先生之招,到部辦事,公余老是鈔沈下賢的集子。一日,曾偕我同董恂士(鴻祎)去訪駐防旗營的殘址,只見已經成了一片瓦礫場,偶爾剩著破屋幾間,門窗全缺,情狀是很可憐,使他記起了從前在礦路學堂讀書的時候,騎馬過此,不甘心受旗人的欺侮,揚鞭窮追,以致墜馬的故事。

同年五月,到北京,住紹興會館,先在藤花館,后在古槐書屋。這便是相傳在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從此多年沒有人要住的。八年移居八道灣,十二年遷寓磚塔胡同,十三年移入宮門口西三條新屋。

在北京工作十五年,其間又可分為前后兩段,以《新青年》撰文(民國七年)為界,前者重在輯錄研究,后者重在創作。

前期住在會館,散值的工作是:(一)抄古碑;(二)輯故書。這二事可參考知堂的《關于魯迅》(《宇宙風》二九期),(三)讀佛經。魯迅的信仰是科學,不是宗教,他說佛教和孔教一樣,都已經死亡,永不會復活了。所以他對于佛經只作人類思想史的材料看,藉此研究其人生觀罷了。別人讀佛經,就趨于消極,而他獨不然。

至于他的創作短篇小說,開始在民國七年四月,發表在同年五月號的《新青年》,正值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其第一篇曰“狂人日記”,才用“魯迅”作筆名,“從此以后,便一發而不可收”,他的創作力好像長江大河,滾滾不絕。這是魯迅生活上的一個大發展,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章。因為從此,文學革命才有了永不磨滅的偉績,國語文學才有了不朽的劃時代的杰作,而且使他成為我們中國思想界的先知,民族解放上最勇敢的戰士。現在時間有限,我只就《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兩篇作個舉例的說明而已。

《狂人日記》是借了精神迫害狂者來猛烈地掊擊禮教的。據魯迅自己說:“因那時的認為‘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然而這激動,卻是向來怠慢了紹介歐洲大陸文學的緣故。一八三四年頃,俄國的果戈理(NCogol)就已經寫了《狂人日記》……但后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卻比果戈理的憂憤深廣,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參閱《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這是實實在在的話,試問讀到篇中所云: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又云: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有誰不感到禮教的迫害,有誰不想奮起而來攻擊呢?他的其余作品有好多篇仿佛可作這《狂人日記》的說明,《祝福》便是一個例子。《祝福》的慘事,不慘在狼吃了阿毛,而慘在禮教吃了祥林嫂。

我那時在南昌,讀到《狂人日記》就非常感動,覺得這很像周豫才的手筆,而署名卻是姓魯,天下豈有第二個豫才乎?于是寫信去問他,果然回信來說確是“拙作”,而且那同一冊里有署名“唐俟”的新詩也是他做的。到了民國九年的年底,我們見面談到這事,他說:“因為《新青年》編輯者不愿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至于唐俟呢?”他答道:“哦!因為陳師曾(衡恪)那時送我一方石章,并問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對他說‘你叫做槐堂,我就叫俟堂罷。’”我聽到這里,就明白了這“俟”字的涵義。那時部里的長官某很想擠掉魯迅,他就安靜地等著,所謂“君子居易以俟命”也。把“俟堂”兩個字顛倒過來,堂和唐兩個字同聲可以互易,于是成名曰“唐俟”,周,魯,唐,又都是同姓之國也。可見他無論何時沒有忘記破壞偶像的意思。

《阿Q正傳》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篇諷刺小說,在描寫中國民族的魂靈。知堂在民國十一年三月十九《晨報》副刊上說過:

阿Q這人是中國一切的譜——新名詞稱作“傳統”,——的結晶,沒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會的因襲的慣例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實社會里是不存在而又到處存在的。……(他)承受了惡夢似的四千年來的經驗所造成的一切“譜”上的規則,包含對于生命幸福名譽道德名稱意見,提煉精粹,凝為個體,所以實在是一幅中國人品性的“混合照相”,其中寫中國人的缺乏求生意志,不知尊重生命,尤為痛切,因為我相信這是中國人的最大的病根。

(仲密:《自己的園地》八。后來印成單行本的時候,這一篇未見收入。)

《阿Q正傳》,發表于民國十年十二月,到現今是整整的十五年了。我每次讀到它,總感覺一種深刻和嚴肅,并且覺得在魯迅的其余作品中,有許多處似乎可當作這篇的注解或說明來讀,因為描寫阿Q的劣性仿佛便是描寫民族的劣性故也。現在隨便舉出幾點,彼此參照,便可了然,例如:

(一)自大阿Q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道:“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這宛然是以“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自負的國粹派的口吻,魯迅所時常指摘的:“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贊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熱風》十八,十九頁)

(二)卑怯阿Q“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試讀“《隨感錄》四十八”有云:“中國人對于異族,歷來只有兩樣稱呼:一樣是禽獸,一樣是圣上。從沒有稱他朋友,說他也同我們一樣的。”(《熱風》四三頁)還有“通訊”云:“先生(旭生)的信上說:惰性表現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聽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我以為這兩種態度的根柢,怕不可僅以惰性了之,其實乃是卑怯。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力,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滿口‘中庸’時,乃是勢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時候了。一到全敗,則又有‘命運’來做話柄,縱為奴隸,也處之泰然,但又無往而不合于圣道,這些現象,實在可以使中國人敗亡,無論有沒有外敵。要救正這些,也只好先行發露各樣劣點,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來。”(《華蓋集》二二集)還有,“《忽然想到》七”有云:“……可惜中國人但對于羊顯兇獸相,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著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華蓋集》五七、五八兩頁)

(三)善變——投機,迎合取巧阿Q本來是深惡革命的,后來卻也有些神往,想“革命也好罷”……試讀“《忽然想到》四”里的話:“……其實這些人是一類,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的精神是不會苦的,——因為都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倘有不信,請看清朝的漢人所做的頌揚武功的文章去,開口‘大兵’,閉口‘我軍’,你能料得到被這“大兵’,‘我軍’所敗的就是漢人的么?你將以為漢人帶了兵將別的一種什么野蠻腐敗民族殲滅了。然而這一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久存在。在中國,惟他們最適于生存,而他們生存著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掉反覆著先前的命運。”(《華蓋集》十二、十三兩頁)還有《算賬》里說:“……我每遇到學者談起清代的學術時,總不免同時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罷,但失去全國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隸,卻換得這幾頁光榮的學術史……”(《花邊文學》七九頁)

(四)自欺——精神上的勝利法阿Q在形式上打敗之后,有種種妙法以自慰:或者算被兒子打了,或者說自己蟲豸好不好,或者簡直自己打兩個嘴巴,就立刻心滿意足了。這類自欺欺人,別設騙局的方法,在士大夫之間也何嘗沒有?“……有時遇到彰明的史實,瞞不下,如關羽岳飛的被殺,便只好別設騙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岳飛;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關羽。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報更滿人意,所以殺人者不足責,被殺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們各得其所,正不必別人來費力。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仿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自然,此上也無可為,因為我們已經藉死人獲得最上的光榮了。滬漢烈土的追悼會中,活的人們在一塊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罵,也就是和我們的先輩走著同一的路。……”(《墳·論睜了眼看》)

此外,描寫著的劣性還很多,限于時間,不及備舉了。

民國十五年“三一八慘案”后,四月奉軍進京,有通緝名單的傳言,我和魯迅及其他相識十余人,避居D醫院的一間堆積房里若干日,魯迅在這樣流離顛沛之中,還是不斷地寫文章,《朝花夕拾》里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都是這時的作品。

這期的重要創作,已經結集者有:——

小說《吶喊》

小說《彷徨》

論文《墳》

講義《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野草》

回憶文《朝花夕拾》(前半部)

雜感集《熱風》

雜感集《華蓋集》

雜感集《華蓋集續編》

六、廈門廣州教書時期,四十六、四十七歲(民國十五年秋至十六年秋,即一九二六——一九二七)。

時代背景是寧漢分裂,國民黨清黨運動。

這時期雖很短,只有一年,可是魯迅感觸多端,不很開口,“抱著夢幻而來,一遇實際,便被從夢境放逐了,不過剩下些索漠。”因之,生活極不安定,宿舍屢有更變。在廈門四個月,因為“不合時宜”,搬來搬去,終于被供在圖書館樓上的一間屋子里,雖對著春秋早暮景象不同的山光海氣也不甚感動,所不能忘懷的,倒是一道城墻,據說是鄭成功的遺跡。“一想到除了臺灣,這廈門乃是滿人入關以后我們中國的最后亡的地方,委實覺得可悲可喜。”(《華蓋集續編》二二二頁)到廣州后,起初他和我同住在中山大學中最中央而最高的處所,通稱“大鐘樓”,后來搬出學校,租了白云樓的一組仍舊合居。“……我這樓外卻不同:滿天炎熱的陽光,時而如繩的暴雨;前面的小港中是十幾只蛋戶的船,一船一家,一家一世界,談笑哭罵,具有大都市中的悲歡。也仿佛覺得不知那里有青春的生命淪亡,或者正被殺戮,或者正在呻吟,或者正在‘經營腐爛事業’和作這事業的材料。然而我卻漸漸知道這雖然沈默的都市中,還有我的生命存在,縱已節節敗退,我實未嘗淪亡。”(《小約翰·引言》)諸位請讀《兩地書》,及《三閑集》里的“怎么寫”,“在鐘樓上”兩篇,便可以知道那時期他的生活的大略。

我不知道他在廈門大學擔任什么科目,至于在中山大學,則任文學論和中國文學史等,因為選修文學論的學生人數太多,以致上課時間排在晚上,教室用大禮堂。這期的著作如下:——

通訊《兩地書》(與景宋合著)

回憶文《朝花夕拾》(后半部)

雜感集《華蓋集續編的續編》(附在《華蓋集續編》之后)

雜感集《而已集》

講義《中國文學史》(未完)

七、上海工作時期,四十七至五十六歲(十六年秋——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即一九二七——一九三六)

國家大事有民國十七年的北伐成功及“五·三”濟南事件,民國二十年“九·一八”后東四省的淪亡,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上海之戰。

這十年之間,國難的嚴重,日甚一日,魯迅對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內政治的不上軌道,上海文壇的淺薄空虛,一點也不肯放松,挺身而出,“奮筆彈射,無所避回”,于是身在圍攻,禁錮之中,而氣不稍餒,始終奮斗,決不屈服。這時期可以稱為短評時期。他的短評,都像短兵相接,篇篇是詩,精悍無比。不識者奚落他,稱之為“雜感家”,殊不知這正是他的戰士生活的特色。他不想做什么領袖,也沒有“藏之名山”的意思,以為一切應時的文字,應該任其消滅的。《熱風》序文里說得好:“……幾個朋友卻以為現狀和那時并沒有大兩樣,也還可以存留,給我編輯起來了。這正是我所悲哀的。我以為凡對于時弊的攻擊,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因為這正如白血輪之釀成瘡疥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則當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證明著病菌尚在。”所以他的十多本雜感集大都是應時而作,只要時弊快快去掉,則他的文字本來愿意歡歡喜喜地消滅。

上海不是個好住處,不說別的,單是空中的煤灰和鄰居的電線電收音,已經夠使他心煩氣悶了。他常對我說,頗想離開上海,仍回北平,因為有北平圖書館可以利用,愿意將未完的《中國文學史》全部寫成。它的大綱早已成竹在胸,分章是“思無邪”,“離騷與反離騷”,“藥與酒”……他的觀察史實,總是比別人深一層,能發別人所未發,所以每章都有獨到的見解。我們試讀《而已集》里那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便可窺見一斑。這是他的《中國文學史》的一段,思想很新穎,議論很透辟,將一千六百年前人物的真相發露出來,成了完全和舊說不同的樣子。我正盼望這部大著作能夠早日觀成,不料他竟赍志以歿,連腹稿也同埋地下,這是無可彌補的大損失!

近年來,他寫文章之外,更致力于大眾藝術和大眾語文。前者是提倡版畫,因其好玩,簡便,而且有用,認為正合于現代中國的一種藝術。他個人首先搜集了許多件英,俄,德,法,日本的名刻,有時借給別人去展覽,有時用玻璃版翻印出來,如《士敏土之圖》,《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使藝術學徒有所觀摩。一面,在上海創辦木刻速修講習會,從招生以至每日的口譯,都由他一個人擔任的。這個藝術現在已經很有進步,可以說風行全國了。后者是鼓吹大眾語,因為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他說“現在能夠實行的,我以為,(一)制定羅馬字拼音(趙元任的太繁,用不來的);(二)做更淺顯的白話文,采用較普通的方言,姑且算是向大眾語去的作品,至于思想,那不消說,該是‘進步’的;(三)仍要支持歐化文法,當作一種后備。”(《論大眾語》)

本期的重要著作,列舉如下:

雜感集《三閑集》

雜感集《二心集》

雜感集《南腔北調集》

雜感集《偽自由書》(一名《不三不四集》)

雜感集《準風月談》

雜感集《花邊文學》

小說《故事新編》

雜文《集外集》

此外,近年散見各種雜志的文章,不曾由他自己結集起來,否則一定又添了一個有趣的書名。有一本題作《一九三五年——一九三六年魯迅雜文集》,在他逝世的一個月——十月印行的,編次甚亂而銷行甚廣,決不是他自己編訂的東西,前面既無序文,書尾也不貼版花。自從他一去世,投機取巧的市儈,東抄西撮,紛紛出書,什么“魯迅自述”啦,“魯迅雜感集”啦,“魯迅諷刺文集”啦,“魯迅最后遺著”啦,陳列在書攤上,五花八門,指不勝屈。更有無恥之徒,冒名取利者,將別人的作品,換一個臨時封面,公然題作“魯迅著”,例如《活力》,《歸家》等等,尤其可惡。請諸位千萬注意,別去上當!

以上所談,只關于他的創作方面,至于翻譯,已經印行的不下三十種,工作也極其認真,字字忠實,不肯絲毫茍且,并且善能達出原文的神旨,這也是譯界中不可多得的珍寶。

總之,魯迅無論求學,做事,待人,交友,都是用真誠和摯愛的態度,始終如一,凡是和他接近過的人一定會感覺到的。他的勤苦耐勞,孜孜不倦,真可以忘食,忘寒暑,忘晝夜。在廣州住白云樓的時候,天氣炎熱,他的住室,陽光侵入到大半間,別人手上搖著扇子,尚且流汗,可是他能在兩窗之間的壁下,伏案寫稿,手不停揮;修訂和重抄《小約翰》的譯稿;編訂《朝花夕拾》,作后記,繪插圖;又編錄《唐宋傳奇集》等等。蟄居上海以后,為生活費的關系,勤勞更甚。書案前一坐下,便是工作;工作倦了,坐到案旁的一張藤躺椅上,看看報,或是談談天,便算休息。生平游覽極少,酬應最怕,大抵可辭則辭。衣服是布制的;鞋當初是皮的,十余年來是膠皮底帆布面的;臥床向用板床,近十年來才改;寫字始終用毛筆。除了多吸煙卷而外,一無嗜好。他至死保持著質樸的學生時代的生活。

他的真摯;我不用說別的,就在游戲文字里,也是不失常度,試讀《我的失戀》,便可知道。這本來是打油詩,其中所云:“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么:貓頭鷹”,“愛人贈我雙燕圖,回她什么:冰糖壺盧”,“愛人贈我金表索,回她什么:發汗藥”,“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練蛇”(《野草)十一至十四頁),似乎是信口胡謅了,其實不然。要曉得貓頭鷹,發汗藥之類,的確是他自己所心愛的或是所常用的物品,并沒有一點做作。

他的富于友愛,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最肯幫人的忙,濟人的急,尤其是對于青年,體貼無微不至。但是竟還有人說他脾氣大,不易相處,這是我所不解的。

他這樣地犧牲了個人生前的幸福,努力為民族的生存和進步而奮斗,患肺結核而至于醫師多次警告了,還是不肯休息,而且“要趕快做”,真是實踐了他三十五年前所做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

我說過:魯迅之所以偉大,就在他的冷靜和熱烈雙方都徹底。現在話已說多了,就引用他的“自嘲”詩中的兩句作為今天談話的總括罷: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上句表冷靜,下句表熱烈。關于上句,請參閱“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發表一點,酷愛溫暖的人物已經覺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來,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樣。”(《墳·寫在“墳”后面》)下句請參閱“救救孩子”(《狂人日記》的末句),“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又景宋的哀詩所引用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即使在“自嘲”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偉大來。

(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盐山县| 左权县| 理塘县| 哈巴河县| 昌宁县| 万荣县| 合江县| 游戏| 宜昌市| 长海县| 淮阳县| 白银市| 寻乌县| 两当县| 宜川县| 大连市| 清苑县| 固阳县| 兴城市| 北安市| 旬邑县| 新丰县| 赣州市| 买车| 乌鲁木齐县| 富锦市| 麻栗坡县| 深圳市| 霍州市| 札达县| 青阳县| 合江县| 延庆县| 汝州市| 兰州市| 南乐县| 财经| 嵊泗县| 天水市| 洛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