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東南行六百余里,渡殑伽河,南至阿逾陀國(中印度),寺百余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大城中有故伽藍,是伐蘇槃度菩薩(唐言世親)于此制大、小乘論及為眾講處。
城西北四五里,臨殑伽河岸大伽藍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無憂王所建,佛昔三月說法處。其傍又有過去四佛經行處。
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論》、《莊嚴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
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邏國人也。佛滅度后一千年中出現于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弟世親菩薩于說一切有部出家,后信大乘。
兄弟皆稟明圣之器,含著述之才,廣造諸論,解釋大乘,為印度宗匠。如《攝大乘論》、《顯揚圣教》、《對法》、《唯識》、《俱舍論》等,皆其筆也。
法師自阿逾陀國禮圣跡,順殑伽河與八十余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行可百余里,其河兩岸皆是阿輸迦林,非常深茂。于林中兩岸各有十余船賊,鼓棹迎流,一時而出。船中驚擾,投河者數人,賊遂擁船向岸,令諸人解脫衣服,搜求珍寶。
然彼群賊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覓一人質狀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見法師儀容偉麗,體骨當之,相顧而喜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不能得人,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
法師報:“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祭,實非敢惜。但以遠來,意者欲禮菩提樹像耆阇崛山,并請問經法,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非吉也?!?
船上諸人皆共同請,亦有愿以身代,賊皆不許。于是賊帥遣人取水,于花林中除地設壇,和泥涂掃,令兩人拔刀牽法師上壇,欲即揮刃。
法師顏無有懼,賊皆驚異。既知不免,語賊:“愿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
法師乃專心睹史多宮念慈氏菩薩,愿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舍諸惡業,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
于是禮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無復異緣。于心想中,若似登蘇迷盧山,越一二三天,見睹史多宮慈氏菩薩處妙寶臺,天眾圍繞。此時身心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
同伴諸人發聲號哭。
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賊徒大駭,問同伴曰:“沙門從何處來?名字何等?”
報曰:“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若殺,得無量罪。且觀風波之狀,天神已瞋,宜急懺悔。”
賊懼,相率懺謝,稽首歸依。
時亦不覺,賊以手觸,爾乃開目,謂賊曰:“時至耶?”
賊曰:“不敢害師,愿受懺悔?!?
法師受其禮謝,為說殺盜邪祠諸不善業,未來當受無間之苦。何為電光朝露少時之身,作阿僧企耶長時苦種!
賊等叩頭謝曰:“某等妄想顛倒,為所不應為,事所不應事。若不逢師福德感動冥祇,何以得聞啟誨。請從今日以去即斷此業,愿師證明。”
于是遞相勸告,收諸劫具總投河流,所奪衣資各還本主,并受五戒,風波還靜。賊眾歡喜,頂禮辭別。同伴敬嘆,轉異于常;遠近聞者,莫不嗟怪。非求法殷重,何以致茲。
從此東行三百余里,渡殑伽河,北至阿耶穆佉(qū,通“祛”,驅逐)國(中印度)。
從此東南行七百余里,渡殑伽河南、閻牟那河北,至缽羅耶伽國(中印度)。城西南瞻博迦花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所造,是佛昔降外道處。其側有伽藍,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挫小乘外道處。
大城東兩河交處,其西有墠(shàn,古代祭祀或會盟用的場地),周十四五里,土地平正,自古以來諸王豪族仁慈惠施,皆至于此,因號其處為“大施場”。
今戒日王亦繼斯軌,五年積財,七十五日散施,上從三寶,下至孤窮,無不悉施。
從此西南入大林,多逢惡獸、野象。經五百余里,至憍(jiāo)賞彌國(中印度)。伽藍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
城內故宮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懸石蓋,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愛)之所造也。
昔如來在忉利天經夏為母說法,王思慕,乃請目連將巧工升天觀佛尊顏容止,還以紫檀雕刻以像真容,世尊下來時,像迎佛,即此也。
城南有故宅,是瞿史羅長者故居也。城南不遠有故伽藍,即長者之園地。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無憂王所造。
次東南重閣是世親造《唯識論》處。
次東庵沒羅林有故基,是無著菩薩作《顯揚論》處。
從此東行五百余里,至鞞索迦國。伽藍二十余所,僧三千許人,學小乘正量部。東南道左有大伽藍,是昔提婆設摩阿羅漢造《識身足論》,說無我人,瞿波阿羅漢作《圣教要實論》,說有我人,因此法執,遂深諍論。又是護法菩薩七日中摧伏小乘一百論師處。
其側又有如來六年說法處。有一樹高七十余尺,昔佛因凈齒,棄其余枝,遂植根繁茂至今。邪見之徒數來殘伐,隨伐隨生,榮茂如本。
從此東北行五百余里,至室羅伐悉底國。周六千余里,伽藍數百,僧徒數千,并學正量部。佛在時,缽羅斯那恃多(唐言勝軍)王所居都也。
城內有王殿故基,次東不遠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勝軍王為佛造大講堂處。次復有塔,是佛姨母缽羅阇缽底(唐言生主)比丘尼精舍。
次東有塔,是蘇達多(唐言樂施)故宅。宅側有大窣堵波,是鴦窶利摩羅舍邪之處。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曰言勝林),即給孤獨園也。昔為伽藍,今已頹毀。東門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無憂王所立。諸屋并盡,獨一磚室在,中有金像。昔佛升天為母說法,勝軍王心生戀慕,聞出愛王刻檀為像,因造此也。
伽藍后不遠是外道梵志殺婦謗佛處。
伽藍東百余步有大深坑,是提婆達多以毒藥害佛生身入地獄處。
其南復有大坑,瞿伽梨比丘謗佛生身入地獄處。
坑南八百余步,是戰遮婆羅門女謗佛生身入地獄處。
凡此三坑,窺不見底。
伽藍東七十余步,有精舍高大。中有佛像東面坐,如來昔共外道論議處。
次東有天祠,量等精舍,日光移轉,天祠影不及精舍,精舍影常覆天祠。
次東三四里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與外道論議處。
大城西北六十余里有故城,是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父城也。
城南是佛成正覺已初見父處。城北有塔,塔有迦葉波佛全身舍利,并無憂王所立。
從此東南行八百余里,至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毗羅衛國)。國周四千余里,都城十余里,并皆頹毀,宮城周十五里,壘磚而成,極牢固。內有故基,凈飯王之正殿,上建精舍,中作王像。
次北有故基,是摩耶夫人之寢殿,上建精舍,中作夫人之像。其側有精舍,是釋迦菩薩降神母胎處,中作菩薩降生之像。
《上坐部》云,菩薩以嗢(wà)怛(dá)羅頞(è)娑荼月三十日夜降神母胎,當此五月十五日。諸部則以此二十三日,當此五月八日。
東北有窣堵波,阿私陀仙相太子處。于城左右有太子共諸釋種捔力處。又有太子乘馬逾城處,及先于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厭離世間回駕處。
從此東行荒林五百余里,至藍摩國(中印度)。居人稀少。故城東南有磚窣堵波,高五十余尺,如來涅槃后,此國先王分得舍利,還而造也,每放光明。
其側有龍池,龍數變身為人,繞塔行道,野象銜花,常來供養。其側不遠有伽藍,以沙彌知寺任。相傳昔有比丘招命同學,遠來禮拜,見野象銜花,安置塔前,復以牙芟草,以鼻灑水,眾見無不感嘆。
有一比丘便舍大戒,愿留供養,謂眾人曰:“象是畜生,猶知敬塔獻花灑掃,我居人類,依佛出家,豈可目睹荒殘,不供事也?”
即辭眾住,結宇疏池,種花殖果,雖涉寒暑,不以勞惓。鄰國聞之,各舍財寶,共建伽藍,仍即屈知僧務,自此相承,遂為故事矣。
沙彌伽藍東大林中行百余里,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太子逾城至此,解寶衣、天冠、髻珠付闡鐸迦還處也。及剃發,皆有塔記。
出此林已,至拘尸那揭羅國。處極荒梗。城內東北隅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準陀故宅。宅中有井,將營獻供時鑿也,水猶澄映。
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河側不遠至娑羅林,其樹似槲(hú),而皮青葉白,甚光潤,四雙齊高,即如來涅槃處也。有大磚精舍,中有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
傍有大窣堵波,高二百余尺,無憂王所造。又立石柱記佛涅槃事,不書年月,相傳云:佛處世八十年,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二月十五日?!墩f一切有部》復云: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入涅槃,當此九月八日。自涅槃以來,或云千二百歲,或千三百,或千五百,或云過九百未滿千年。
又如來坐金棺為母說法,出臂問阿難,現足示迦葉,香木焚身,八王分骨,皆有塔記。
從此復大林中經五百余里,至婆羅痆(niè)斯國。國周四千余里,都城西臨殑伽河,長十余里,廣五六里。伽藍三十余所,僧二千余人,學小乘一切有部。
渡婆羅痆斯河東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藍,臺觀連云,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階磚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鍮(tōu,黃銅礦石)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
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轉法輪處。其側有梅怛麗(唐言慈氏)菩薩受記處。
次西有窣堵波,是佛昔為護明菩薩,于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所受記處。
釋迦受記南,有過去四佛經行處,長五十余步,高七尺,以青石積成,上有四佛經行之像。
伽藍西有如來澡浴池,又有滌器池,又有浣衣池,并神龍守護,無人穢觸。池側有窣堵波,佛修菩薩行時,為六牙白象施獵師牙處。又為鳥時,與獼猴、白象約尼拘律樹,定長幼巡行化人處。又作鹿王,又度憍陳如等五人處。
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百余里,至戰主國。
從此東北渡殑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厘國。國周五千余里,土壤良沃,多庵沒羅果茂遮果。都城荒毀。故基周六七十里,居人甚少。宮城西北五六里有一伽藍,旁有窣堵波,是佛昔說《毗摩羅詰經》處。
次東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毗摩羅詰故宅,其宅尚多靈異。去此不遠有一室,積石所作,是無垢稱現疾說法處。其側亦有寶積故宅、庵摩羅女故宅。
次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佛將往拘尸那國般涅槃,天、人隨從佇立處。
次西復有佛最后觀吠舍厘處,次南又有庵摩羅女持園施佛處,又有佛許魔王涅槃處。
從吠舍厘南境去殑伽河百余里,到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
又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國,周五千余里,俗土崇學重賢,伽藍五十余所,僧萬余人,多大乘學。
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雖復荒頹,猶有雉堞。昔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致此號。復至人壽數千歲時,更名波吒厘子城,復約波吒厘樹為名。至佛涅槃后第一百年,有阿輸迦王(唐言無憂王),即頻毗娑羅王(唐言影堅)之曾孫也,自王舍城遷都來此。年代遠,今唯故基。伽藍數百,存者二三。
故宮北臨殑伽河為小城,城有千余家。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無憂王作地獄處。
法師在小城停七日,巡禮圣跡。地獄南有窣堵波,即八萬四千之一也。王以人功建立,中有如來舍利一斗,每放神光。次有精舍,舍中有如來所履石,石上有佛雙跡,長一尺八寸,廣六寸,兩足下有千輻輪相,十指端有卍字花紋及瓶魚等,皎然明著,是如來將入涅槃,發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顧謂阿難:“此是吾最后望金剛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跡也?!?
精舍北有石柱,高三十余尺,書記無憂王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珍寶贖嗣也。故城東南有屈吒阿濫摩(唐言雞園)僧伽藍故基,無憂王所造,是召千僧四事供養處。是等圣跡,凡停七日,禮拜方遍。
又西南行六七由旬,至低羅磔迦寺。寺有三藏數十人,聞法師至,皆出迎引。
從此又南行百余里,到菩提樹。樹垣壘磚,高峻極固。東西長,南北稍狹。正門東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池,西帶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其內圣跡連接,或精舍,或窣堵波,并諸王、大臣、豪富、長者慕圣營造,用為旌記。正中有金剛座。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之中,下極金輪,上齊地際,金剛所成,周百余步。
言金剛者,取其堅固難壞,能沮萬物。若不依本際則地不能停,若不以金剛為座,則無地堪發金剛定。今欲降魔成道,必居于此,若于余地,地便傾昃,故賢劫千佛皆就此焉。又成道之處亦曰“道場”,世界傾搖,獨此不動。
一二百年來眾生薄福,往菩提樹不見金剛座。佛涅槃后,諸國王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界,東向而坐。相傳此菩薩身沒不現,佛法當盡,今南邊菩薩已沒至胸。
其菩提樹即畢缽羅樹也,佛在時高數百尺,比頻為惡王誅伐,今可五丈余,佛坐其下,成無上等覺,因謂菩提樹。樹莖黃白,枝葉青潤,秋冬不凋,唯至如來涅槃日,其葉頓落,經宿還生如本。每至是日,諸國王與臣僚共集樹下,以乳灌洗,燃燈散花,收葉而去。
法師至,禮菩提樹及慈氏菩薩所作成道時像,至誠瞻仰訖,五體投地,悲哀懊惱,自傷嘆言:“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緬惟業障一何深重,悲淚盈目。
時逢眾僧解夏,遠近輻湊數千人,觀者無不鳴噎。其處一逾繕那圣跡充滿,停八九日,禮拜方遍。
至第十日,那爛陀寺眾差四大德來迎,即與同去。行可七逾繕那至寺莊。莊是尊者目連本生之村。至莊食,須臾,更有二百余僧與千余檀越將幢蓋、花香復來迎引,贊嘆圍繞入那爛陀。
既至,合眾都集。法師共相見訖,于上座頭別安床,命法師坐,徒眾亦坐。坐訖,遣維那擊犍稚唱。法師住寺,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同。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閑解經律、威儀齊整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眾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為正法藏。
于是隨眾入謁。既見,方事師資,務盡其敬,依彼儀式,膝行肘步,嗚足頂禮,問訊贊嘆訖。法藏令廣敷床座,命法師及諸僧坐。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甭勔烟淦?,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覺賢),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經論,善于言談。法藏語曰:“汝可為眾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
覺賢聞已,啼泣捫淚而說昔緣,云:
和尚昔患風病,每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乍發乍息,凡二十余載。
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于夜中夢三天人,一黃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銀色,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尚曰:“汝欲棄此身耶?經云:‘說身有苦,不說厭離于身。’汝于過去曾作國王,多惚眾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于苦安忍,勤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
和尚聞已,至誠禮拜。
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尚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曰:“此是慈氏菩薩?!?
和尚即禮拜慈氏,問曰:“戒賢常愿生于尊處,不知得不?”報曰:“汝廣傳正法,后當得生?!?
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舍身,不為利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等,遍及未聞,汝身即漸安隱,勿憂不差。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教之?!?
法藏聞已,禮拜報曰:“敬依尊教?!?
言已不見。
自爾以來,和尚所苦瘳除。
僧眾聞者,莫不稱嘆希有。
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說,玄奘當盡力聽習,愿尊慈悲攝受教誨。”
法藏又問:“法師,汝在路幾年?”
答:“三年?!?
既與昔夢符同,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以申師弟之情。
言訖辭出,向幼日王院安置于覺賢房第四重閣。七日供養已,更安置上房在護法菩薩房北,加諸供給。日得贍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其米大于烏豆,作飯香鮮,余米不及,唯摩揭陀國有此粳米,余處更無,獨供國王及多聞大德,故號為供大人米。月給油三升,酥乳等隨日取足。凈人一人、婆羅門一人,免諸僧事,行乘象輿。那爛陀寺主客萬,僧預此供給添法師合有十人。其游踐殊方,見禮如此。
那爛陀寺者,此云施無厭寺。耆舊相傳,此伽藍南庵沒羅園中有池,池有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故以為號。又云是如來昔行菩薩道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憐愍孤窮,常行惠舍,物念其恩,故號其處為“施無厭”也。
地本庵沒羅長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于此處三月說法,商人多有證果。佛涅槃后,此國先王鑠迦羅阿迭多(唐言帝日)敬戀佛故,造此伽藍。王崩后,其子佛陀鞠多王(唐言覺護)纂承鴻業,次南又造伽藍。至子怛他揭多王(唐言如來),次東又造伽藍。至子婆羅阿迭多(唐言幼日),次東北又建伽藍。后見圣僧從此支那國往赴其供,心生歡喜,舍位出家。其子伐阇羅(唐言金剛)嗣位,次北又建伽藍。其后中印度王于側又造伽藍。
如是六帝相承,各加營造,又以磚壘其外,合為一寺,都建一門。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臺星列,瓊樓岳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云于戶牖,交日月于軒檐,加以淥水逶迤,青蓮菡萏,羯尼花樹暉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外。諸院僧室皆四重重閣,虬棟虹梁,繡櫨朱柱,雕楹鏤檻,玉礎文絛妳,甍(méng,屋脊)接瑤暉,榱(cuī,椽子)連繩彩。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僧徒主客常有萬人,并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亦俱研習。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師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為眾宗匠。寺內講座日百余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德眾所居,自然嚴肅,建立以來七百余載,未有一人犯譏過者。
國王欽重,舍百余邑,充其供養。邑二百戶,日進粳米酥乳數百石。由是學人端拱無求而四事自足,藝業成就,斯其力焉。
法師于那爛陀寺安置已,向王舍城觀禮圣跡。王舍舊城,彼云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城處摩揭陀國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地又生好香茅,故取為稱。四面皆山,峻峭如削,西通小徑,北有大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余里。其內更有小城,基周三十余里,羯尼迦樹處處成林,發萼開榮,四時無間,葉如金色。宮城北門外有窣堵波,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放護財醉象欲害佛處。
此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濕婆恃比丘說法證果處。次北不遠有大深坑,是室利鞠多(唐言勝密)受外道邪言,以火坑、毒飯欲害佛處。次火坑東北山城之曲有窣堵波,是時縛迦大醫于此為佛造說法堂處。其側現有時縛迦故宅。
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云鷲臺)。其山連崗北嶺,隆崛特高,形如鷲鳥,又狀高臺,故取為稱。泉石清奇,林樹森郁,如來在世多居此山說《法華》、《大般若》等無量眾經。
山城北門行一里余,至迦蘭陀竹園,今現有磚室,如來在昔,多居其中,制諸戒律。園主名迦蘭陀,先以此園施諸外道。后見佛,又聞深法,恨不以園得施如來。時地神知其意,為現災怪怖諸外道,逐之令出,告曰:“長者欲以園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長者歡喜,建立精舍訖,躬往請佛,佛為受之。
竹園東有窣堵波,阿阇多設咄路王(唐言未生怨)之所建。如來涅槃后,諸王共分舍利,未生怨王得已將歸,立塔供養。無憂王發心欲遍造諸塔,開取舍利,尚留少許,今每放光明。
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山側有別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于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如來涅槃后結集三藏處。當結集時,無量圣眾云集,迦葉告曰:“眾中自知具三明、六通,總持如來一切法藏無錯謬者住,余各隨所安。”
時簡得九百九十九人。
阿難在于學地,迦葉語阿難:“汝漏未盡,勿污清眾?!?
阿難慚愧而出。一夜勤修,斷三界結,成阿羅漢,還來叩門。迦葉問曰:“汝結盡耶?”
答曰:“然!”
復曰:“若結盡者,不勞開門,隨意所入?!?
阿難乃從戶隙而入,禮拜僧足。
迦葉執其手,曰:“我欲汝除斷諸漏證圣果,故驅逐汝出,汝當知之。勿以為恨?!?
阿難曰:“若懷恨者,豈名結盡?”
于是禮謝而坐。即初安居十五日時也。迦葉語阿難曰:“如來常于眾中稱汝多聞,總持諸法,汝可升座為眾誦《素呾纜藏》,即一切經也?!?
阿難承命而起,向佛般涅槃山方作禮訖,升坐誦經,諸眾隨口而錄。錄訖,又命優波離誦《毗柰耶藏》,即一切戒律也。誦訖,迦葉波自誦《阿毗達磨藏》,即一切論議。經兩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訖,書之貝葉,方遍流通。諸圣相謂曰:“我等集此,名報佛恩,今日得聞,斯其力也?!币源箦热~僧中上座,因名“上座部”。
又此西二十里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即大眾部共集之處。諸學、無學數千人,大迦葉結集時不預者,共集此中,更相謂曰:“如來在日,同一師學。世尊滅度,驅簡我等,我等豈不能結集法藏報佛恩耶?”復集《素怛纜藏》、《毗柰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此中凡、圣同會,因謂之“大眾部”。
次東北三四里至曷羅阇姞利呬多城(唐言王舍城)。外廓已壞,內城猶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門。初頻毗娑羅王居上茅宮時,百姓殷稠,居家鱗接。數遭火災,乃立嚴制,有不謹慎,先失火者,徙之寒林。寒林即彼國棄尸惡處也。
頃之,王宮忽復失火。王曰:“我為人主,自犯不行,無以懲下?!泵恿魮?,王徙居寒林。時吠舍厘王聞頻婆娑羅野居于外,欲簡兵襲之。候望者知而奏,王乃筑邑。以王先舍于此,故名王舍城,即新城也。后阇王嗣位,因都之。至無憂王遷都波吒厘,以城施婆羅門。今城中無雜人,唯婆羅門千余家耳。
宮城內西南隅有窣堵波,是殊底色迦長者故宅(唐言星歷),傍又有度羅怙羅處(即佛子也)。
那爛陀寺西北有大精舍,高三百余尺,婆羅阿迭多王之所建也。莊嚴甚麗,其中佛像同菩提樹像。精舍東北有窣堵波,如來昔于此七日說法處。西北又有過去四佛坐處。其南鍮石精舍,戒日王之所建,功雖未畢,詳其圖量,限高十余丈。
城次東二百余步有銅立佛像,高八十余尺,重閣六層方得覆及,昔滿胄王之所作也。又東行數里有窣堵波,佛初成道向王舍城至此,頻毗娑羅王與國人百千萬眾迎見佛處。又東行三十余里,至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峰伽藍前有窣堵波,謂僧娑(唐言雁也)。
昔此伽藍依小乘漸教,食三凈肉,于一時中買贖不得,其檢校人彷徨無措,乃見群雁翔飛,仰而戲言曰:“今日僧供有闕,摩訶薩埵宜知是時?!?
言訖,其引前者應聲而回,鎩翮(hé,翅膀)高云,投身自墜。
比丘見已,慚懼,遍告眾僧,聞者驚嗟,無不對之嘆泣。各相謂曰:“此菩薩也。我曹何人,敢欲啖(dàn)食?又如來設教,漸次而防,我等執彼初誘之言,便為究竟之說,守愚無改,致此損傷。自今以后,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凈。”
仍建靈塔,以死雁埋中,題表其心,使永傳芳烈,以故有茲塔也。
如是等圣跡,法師皆周遍觀禮訖。還歸那爛陀寺,方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開題訖,少時,有一婆羅門于眾外悲(yì)而復言笑。遣人問其所以。答言:
我是東印度人,曾于布磔(zhé)迦山觀自在菩薩像所發愿為王,菩薩為我現身,訶責我言:“汝勿作此愿!后某年月日那爛陀寺戒賢法師為支那國僧講《瑜伽論》,汝當往聽。因此聞法后得見佛,何用王為!”今見支那僧來,師復為講,與昔言同,所以悲喜。
戒賢法師因令住聽。
經十五月講徹,遣人將婆羅門送與戒日王,王封以三邑。
法師在寺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曇》等,以曾于迦濕彌羅諸國聽訖,至此尋讀決疑而已。兼學婆羅門書。
印度《梵書》名為記論,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先說傳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云“毗伽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云“毗耶羯剌諵(nán)”,此翻名為“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聲明記論”。
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具百萬頌。后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為十萬頌。其后北印度健馱羅國婆羅門睹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為八千頌,即今印度現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為南印度王,復略為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此并西域音字之本。
其支分相助者,復有《記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字體三百頌,又有字緣兩種,一名《間擇迦》,三千頌,二名《溫那地》,二千五百頌,此別辯字緣、字體。又有《八界論》八百頌,此中略合字之緣、體。
此諸記論辯能詮所詮,有其兩例。一名底彥多聲,有十八囀(zhuàn,鳥宛轉地鳴叫),二名蘇漫多聲,有二十四囀,其底彥多聲于文章壯麗處用,于諸泛文亦少用。其二十四囀者于一切諸文同用。其底彥多聲十八囀者,有兩:一、般羅颯迷,二、阿答末泥,各有九囀,故合有十八。初九囀者,如泛論一事即一事有三。說他有三,自說有三,一一三中,說一,說二,說多,故有三也。兩句皆然,但其聲別,故分二九耳。依般羅颯迷聲說,有無等諸法。且如說有,有即三名,一名婆底,二名婆矺,三名婆飯底。說他三者,一名婆斯,二名婆矺,三名婆他。自說三者,一婆彌,二婆靴,三婆摩(此第三依四吠陀論中說,多言婆末斯)。依阿答末泥九囀者,于前九囀下各置毗耶底言,余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亦表極美義也。
蘇漫多聲二十四囀者,謂總有八囀,于八囀中一一各三。謂說一,說二,說多,故開為二十四。于二十四中一一皆三:謂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言八囀者:一、詮諸法體,二、詮所作業,三、詮作具及能作者,四、詮所為事,五、詮所因事,六、詮所屬事,七、詮所依事,八、詮呼召事。且以男聲寄丈夫上作八囀者,丈夫,印度語,名布路沙。體三囀者,一、布路殺,二、布路筲,三、布路沙(去聲)。所作業三者,一、布路芟,二、布路筲,三、布路霜。作具作者三者,一、布路鎩拏,二、布路詫(音鞞僣反),三布路鎩鞞,或言布鎩呬。所為事三者,一布路廈(沙詐反耶),二布路沙詫(鞞僣反),三布路鎩韻(鞞約反)。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他我反),二布路鎩詫(同上),三布路鎩韻(鞞約反)。所屬三者,一布路鎩詛(子耶反),二布路鎩詫,三布路鎩諵(安咸反)。所依三者,一布路裡差(所齊反),二布路殺諭,三布路鎩縐(所芻反)。呼召三者,一系布路殺,二系布路稍,三系布路沙。略舉一二如此,余例可知,難為具述。法師皆洞達其詞,與彼人言清典逾妙,如是鉆研諸部及學《梵書》,凡經五歲。
從此復往伊爛拏缽伐多國,在路至迦布德伽藍。伽藍南二三里有孤山,巖巘崇崒,灌木蕭森,泉沼澄,鮮花卉芬馥。既為勝地,靈廟寔(shí,通“實”。確實;實在)繁,感變之奇,神異多種。最中精舍有刻檀觀自在菩薩像,威神特尊,常有數十人,或七日、二七日絕粒斷漿,請祈諸愿,心殷至者,即見菩薩具相莊嚴,威光朗曜,從檀像中出,慰喻其人,與其所愿。如是感見,數數有人,以故歸者逾眾。其供養人恐諸來者坌污尊儀,去像四面各七步許,豎木構欄,人來禮拜,皆于欄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亦并遙散。其得花住菩薩手及掛臂者,以為吉祥,以為得愿。
法師欲往求請,乃買種種花,穿之為鬘,將到像所,至誠禮贊訖,向菩薩跪發三愿:
一者于此學已還歸本國,得平安無難者,愿花住尊手;二者所修?;?,愿生睹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意者,愿花貫掛尊兩臂;三者圣教稱眾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花貫掛尊頸項。
語訖,以花遙散,咸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量。其傍同禮及守精舍人見已,彈指嗚足,言:“未曾有也。當來若成道者,愿憶今日因緣,先相度耳?!?
自此漸去至伊爛拏國。伽藍十所,僧徒四千余人,多學小乘,說一切有部義。近有鄰王廢其國君,以都城施僧,于中并建二寺,各有千僧。有二大德,一名怛他揭多鞠多(此云如來密),二名羼底僧訶(此云師子忍也),俱善薩婆多部。又停一年,就讀《毗婆沙》、《順正理》等。
大城南有窣堵波,佛昔于此三月為天、人說法,其傍又有過去四佛遺跡。國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佛昔于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羅藥叉。
山東南巖下大石上有佛坐跡,入石寸余,長五尺二寸,廣四尺一寸。又有佛置桾稚迦(即澡罐也)跡。深寸余,作八出花紋。國南界荒林,多有大象,壯而高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