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犍陀羅

犍陀羅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正好處在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在繁榮的時期,這片核心面積只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卻成為了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其西邊是興都庫什山,東北是喀喇昆侖山。東邊到印度河,南邊是以白沙瓦為中心的平原,杰赫勒姆(Jhelum)河流過這里,形成了富饒的平原,造就了繁榮的農業區。貴霜帝國的首都,長期就置于白沙瓦平原上,以“布路沙布邏”或者“弗樓沙”等名字頻繁見諸漢文史籍。穿越北部的山脈,就進入了古代的烏仗那地區,以斯瓦特谷地為中心。斯瓦特的犍陀羅浮雕古樸渾厚,很有地方色彩。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高僧那連提黎耶舍就是來自這個地區。而穿過西邊的興都庫什山,就是古代的那揭國,也就是今天的賈拉拉巴德地區。位于該地區的醯羅城(Hidda)和那揭羅曷城(Nagarahara)是中土巡禮求法僧人禮拜的重點,從那揭往西北行,在興都庫什山中,就會到達巴米揚(Bamiyan),也就是玄奘筆下的“梵衍那國”。

翻越興都庫什山,就進入了古代的巴克特里亞地區。這個地方在漢文史料中以“大夏”聞名,希臘文化在這里繁榮了數百年之久,它也是犍陀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地區組成的大犍陀羅地區,由于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數百年間,成了人類文明的中心。對中國來說,影響最大的還不是貫穿此處的絲綢貿易,而是在犍陀羅受到系統佛教訓練的僧侶們,懷揣著菩薩的理想和執著,穿越流沙,將佛教傳入中土。

在犍陀羅故地,遍布著數量眾多的人類文明遺跡。除了作為文明中心的布路沙布邏和位于印度河以東的塔克西拉,還有北邊的斯瓦特、位于貝格拉姆(Begram)地區的迦畢試故地、保存眾多佛陀圣物的那揭和哈達、漢文文獻中提到的烏仗那國(布特卡拉遺址所在地)、馬爾丹縣的塔赫特巴希寺院遺址等等,可謂星光璀璨。今天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以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區,都在犍陀羅的文化和地理范圍之內。距離喀布爾很近的艾娜克,以銅礦開采著稱,貴霜時期,這里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佛教信仰中心,日后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教藝術品。

圖0-1 古代犍陀羅地區示意圖

圖0-2 斯瓦特河谷

圖0-3 白沙瓦博物館內部

圖0-4 a 喀布爾街頭

圖0-4 b 喀布爾街頭

圖0-4 c 喀布爾街頭

圖0-4 d 喀布爾街頭

圖0-5 a 靜靜流經塔克西拉的哈羅河

圖0-5 b 靜靜流經塔克西拉的哈羅河

僅僅在塔克西拉地區的發現,就足以令人震驚。馬歇爾爵士(Sir John Hubert Marshall,1876—1958年)憑著自己對希臘克里特島挖掘的經驗,為犍陀羅地區的發掘,尤其是塔克西拉(漢文文獻中的“怛叉始羅”)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分屬三個時期的古城,包括皮爾丘(Bhir Mound)、錫爾卡普(Sirkap)和錫爾蘇克(Sirsukh),都出土了大量改變歷史圖景的遺跡和文物。錫爾卡普的雙頭鷹廟,是一座佛教窣堵波;法王塔(Dharmarajika)和焦里安(Jaulian)遺址、莫赫拉莫拉都(Mohra Moradu)寺院遺址等,見證了佛教在這里的繁榮景象。數量眾多的裝飾盤和多達四十多位的希臘君主的錢幣,見證了希臘文化在這里跟佛教信仰及本土文化的融合。公元5世紀初,法顯在這里留學六年之久;他的后來者玄奘大師也在此停留兩年,可見這里在佛教世界中的地位。

犍陀羅在中文和西方文獻中都留下了痕跡。中國西行巡禮求法的僧人們描述了犍陀羅的佛教圣跡和圣物,漢文譯經很多來自犍陀羅地區,留下了諸如貴霜君主迦膩色迦(Kanishka I)供養僧團、推動佛教發展的記錄。而古希臘羅馬的史學家和旅行者,留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早在公元前5世紀,西方已經聽聞犍陀羅之名。甚至在亞歷山大東征之前,希臘商人和移民已經到達了巴克特里亞地區。中國史籍中現存最早的有關犍陀羅的記載出現在西漢時期,在《三輔黃圖》中記載,漢武帝曾賞賜給董偃千涂國上貢的玉晶。這個“千涂國”就是犍陀羅。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文史料中出現的“罽賓”,比如《漢書·西域傳》所指的罽賓,并不是今天的克什米爾,而是指的犍陀羅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犍陀羅是佛教的中心,這里“多出圣達,屢值明師,博貫群經,特深禪法”,而且保存著數量眾多的佛陀圣物,還有最高的佛教建筑雀離浮圖。在印度本土,佛教反而衰落了。所以造成很多西行巡禮僧人,在犍陀羅巡禮圣物和學習之后,并不渡過印度河繼續前行,而是打道回府桑山正進《巴米揚大佛與中印交通路線的變遷》,《敦煌學輯刊》1991年第1期,第83—93頁。

在犍陀羅地區,佛跟商業和都市的結合,讓佛教從開始就跟富裕階層結成緊密的聯盟。物質的豐富給佛教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在苦行之外,供養和布施成為追求解脫的新法門。犍陀羅佛教文本如同圖像一樣,充滿著對繁榮景象的描述:富麗堂皇的都市建筑、衣著華麗的仕女、喧囂的街市等等。但是當被翻譯為漢語時,這些部分很多被裁掉。如果對比馬鳴的原始文本和漢文譯經,能夠清晰地看出這一點。犍陀羅曾經繁榮數百年的文明,在佛教傳入中國后不久,就盡數化為泥塵,不復繁華。減掉這部分內容的描述,恐怕是擔心混淆了譯經的重點吧。可是,這些在當時的犍陀羅,正是重點啊。

圖0-6 白沙瓦街頭

圖0-7 騎車的少年,喀布爾街頭

圖0-8 拉合爾博物館

圖0-9 佛陀立像,塔克西拉博物館

圖0-10 故阿富汗總統府

圖0-11 故總統府前踢球的少年

圖0-12 “文化存則國存”,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佛教| 两当县| 雷山县| 蚌埠市| 鱼台县| 延边| 获嘉县| 富裕县| 巢湖市| 巴青县| 吉木萨尔县| 宁远县| 偃师市| 博罗县| 尤溪县| 临猗县| 若尔盖县| 永城市| 东宁县| 大丰市| 边坝县| 龙岩市| 洛扎县| 西青区| 长春市| 靖西县| 岐山县| 萨迦县| 太白县| 巴中市| 湘潭市| 宝丰县| 牙克石市| 拉孜县| 云梦县| 泗阳县| 古交市| 临夏市| 宁陵县|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