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共情
- (加)保羅·布盧姆
- 883字
- 2019-12-31 16:26:31
行為升級:千萬別把共情當成道德指南!
心理學研究認為共情是個糟糕的道德指南,這種說法本身就有一種對于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的判斷。這可能會讓你感到不安,畢竟,心理學家跑到道德倫理領域到底要干些什么呢?
事實上,我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共情是個非常好的東西,所以他們在這個領域著書立說、開展各種會議論壇、設立教育項目等,希望能提高人們的共情能力。坦率地說,我對此完全不認同,但我們的前提確實是相同的——我們都有事要做,有目標需要達成。只是,我不認為共情是達成這些目標的可靠手段。
我的道德視角比較另類,但我會盡量使用不會引發爭議的例子來說明。想要理解我對共情的擔憂,你并不一定要對同性戀婚姻、巴以沖突等問題與我持有同樣的立場。事實上,我認為對共情的爭議與任何特定的道德問題本身都沒有直接的關聯。不過,我確實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拯救100個人的生命要比拯救1個人的好,無理由地傷害他人或者因膚色貶低、歧視他人是錯誤的行為。如果你認為數量不重要、痛苦是好事情或者種族歧視是道德的行為,那么,本書后面的內容對你來說就意義不大了,可能最多就是個智力游戲而已。
如果說本書是對話的一部分,那么這個對話一定是在對某些事情有一定共識的人之間進行的。舉個例子,我認為共情會讓人對眼前的成本過度看重,而輕視將來要付出的代價;會讓人做出愚蠢的決策,如面對眼前1名兒童的死亡和一年之后20名素昧平生的兒童的死亡,共情可能會讓人選擇救助當前的這1名兒童。對我而言,這就是共情的問題之所在。
你可能會說,這并非共情的錯誤,或者說共情雖然在這個特定的情景下讓人得不償失,但在其他情景里確實是有利的,所以總體而言,我們還是應該依賴共情。這些都是很合情理的論點,之后我會對此詳加討論。但如果你只是說“這算什么?有誰會在乎死幾個孩子呢”或者“死1個小孩跟死20個小孩沒什么差別,無所謂”,那么,我們就沒有任何繼續討論下去的基礎了。
對于“心理學家跟道德倫理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是,心理學家可能對共情這類能力的本質有些了解,并且知道這些能力對達成共同道德目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