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本結構:看清錢都花哪兒了
(一)什么是成本結構
在談了成本和成本分析之后,我們終于可以開始談成本結構了。
成本結構反映企業或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簡單地說,即成本中包括哪些類型的費用(例如,原料、人工、機器設備、管銷費用等),每種類型費用的數額是多少(或者說,占比是怎樣的)。比如,我們日常生活開銷的成本結構包括房貸、伙食、日常用品、通勤、交際、文娛活動等,不同家庭、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占比都不一樣,表1-1是各種類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表示家庭日常飲食開支占家庭經濟總收入的比例,它反映了居民家庭的實際生活水平)。
表1-1 各種類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

資料來源:《初中數學》。
因此,分析成本結構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錢都花到哪里了,哪部分花得多了,哪部分花得少了。這樣,我們才可以針對不合理的花費對癥下藥,尋找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例如,若交際活動的開銷和占比過高,就可以審視人際交往策略,減少不必要的“酒肉朋友”,聚焦于打造有質量的朋友圈。企業也可以依據成本結構做差異管理,即將實際的成本結構與計劃的、之前的或同行業的成本結構指標做對標分析,找出差異,從而反映出經營管理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做進一步的改善。
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由于生產技術水平高低不同,成本結構也會不同。例如,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機器的折舊比重比較大,直接人工占比較小。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其單位固定成本要比小批量生產的企業低一些。當然,企業融資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不同,也都會使成本結構發生變動。
(二)為什么要“透視”成本結構
成本結構好比人體的骨骼,骨骼構成了人體的框架,各個器官以及肌肉填充在骨架之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一眼就看清供應商的成本結構,因此使用“透視”一詞。就像在醫院做體檢一樣,需要借助影像化的檢查設備以及醫生的專業知識,才能看清人體的內部結構,判斷是否有異常。探查供應商的成本結構也與之類似,我們需要熟悉供應商的成本結構以及成本的流轉過程。
(三)成本的流轉過程
下面我們詳細地展示一下成本的流轉過程,為成本結構的講解打基礎(見圖1-1)。

圖1-1 成本的流轉過程
無論是從事產品的生產還是提供服務的企業,為了進行有效的經營活動:
(1)要從外部購入各種物料,以備生產(服務)所需(稱為輸入)。
(2)企業把這些物料投入生產過程,進行加工(稱為轉換)。
(3)制造出產品,到市場上銷售(稱為輸出)。
為了完成整個輸入—轉換—輸出的過程,企業需要完成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會消耗各種資源,這些消耗的資源就產生了成本,例如:
(1)原材料(一種輸入)在轉換過程中被消耗掉或被改變初始形態,其價值也隨之一次性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構成新產品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2)轉換過程是勞動者借助工具對原材料(又稱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制造產品的過程,通過勞動者的加工,才能增加原材料原有的價值,并且創造出新價值,例如,把塑膠材料注塑成水瓶,這樣就增加了塑膠材料的使用價值(塑膠材料本身很難直接使用,水瓶則可以直接使用)。當然,作為對勞動者的回報,企業以工資的形式支付酬勞,因此這部分工資也構成新產品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3)廠房、機器設備等作為固定資產在轉換過程中運作直至報廢,其價值則隨著生產的磨損,通過折舊的方式逐漸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也構成產品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以上三項,在產品的轉換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主要包括原材料、直接生產人員、固定資產的折舊以及間接人工(生產單位管理人員的薪酬)等,構成了產品的生產成本(也叫作“制造成本”),這些成本是因為生產活動才發生消耗,不生產就不消耗。
還有一些費用不與生產過程直接相關:
(1)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就要面向市場進行銷售(輸出過程)。為了更好地銷售產品,需要各種投入,例如,企業要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保險費、展覽費、差旅費、廣告費等,以及企業內銷售部門的員工薪酬、業務費等。所有這些為銷售產品而發生的費用,構成了企業的銷售費用。
(2)企業的運營需要各職能的分工合作,我們把這些職能部門的活動叫作管理活動。為了維持這些管理活動,企業也需要各種投入,例如,管理部門人員的薪酬、福利支出、差旅費用、工會經費、稅費等,這些費用被統稱為管理費用。
(3)企業為了籌集經營所需的資金也會發生一些費用(融資費用),例如,借貸的利息、匯兌的損失、融資的手續費等,這些費用被統稱為財務費用。
上述三項,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與產品生產沒有直接聯系,而是在一定的期間發生的用于維持運營的費用。簡單地說,這些費用無論企業是否生產,或者生產多少都會發生。因此,它們構成了企業的期間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