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嶺南中醫婦科流派的學術地位

一、中醫婦科流派介紹
婦科關系到人類繁衍和生育問題,自古備受醫家重視。中醫婦科源遠流長,代有傳人,經久不衰。《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提到扁鵲為“帶下醫”,可見人們對婦科疾病的重視。從地域特色著手,中醫婦科在當代已逐漸形成十余支特色不同的流派,各流派中又有相應的代表性醫家,他們師承前人,培育后代,相同地域之間相互交流融合,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婦科流派(附表1)。各婦科流派的學術思想、臨證思維、特色診療技術多來源于豐富的臨床實踐,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再經過傳人的不斷傳承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燕京婦科流派創始人肖龍友,北京近代四大名醫之一。1928年棄官行醫,終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贏得病家和同行的贊譽,成為近代著名的中醫學家。肖龍友的嫡孫女肖承悰教授自幼受祖父影響得其真傳,臨證本著“繼承傳統不泥古,開拓創新不離源”的精神,嚴格遵循傳統的中醫辨證論治宗旨,結合現代醫學的理論與檢測手段,力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組方用藥嚴謹精良,重視標本兼治,重視氣血的變化,以及精神情志與疾病的關系。臨床實踐中,重視婦人以血為本,以氣為用,強調護本,勿妄加攻伐。
海派中醫婦科流派眾多,名醫輩出,著名婦科流派有十余家,如江灣蔡氏、南通朱氏、浦東陳氏、慈溪胡氏、浦東王氏、松江駱氏、川沙胡氏、金山唐氏等。各家流派之間或以不同治療群體,不同治療手段,或以不同重點治療病種,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對海派中醫婦科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流派蔡氏婦科在學術上宗古而不泥古,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創造性地提出中醫周期調治法,并創立一系列自擬方劑,如治療不孕癥之“育腎助孕周期調治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之“化瘀散結周期調治法”等。月經病注重肝脾腎,治當調理氣血為主,以通為用,通補結合。閉則不尚攻伐,崩則不專止澀。處方用藥精而簡,忌用損氣耗血峻厲之藥,慎用礙脾妨胃滯濕之品。主張辨病與辨證結合,分期與分型結合,中醫病因病機與西醫病理變化結合,藥物傳統效用與現代實驗研究結合。驗方今用,務求實效。朱氏婦科主張務求其本,重視氣血、臟腑、經絡理論,尤擅調肝和奇經學說的運用。審證注重診乳以審肝氣之舒郁,按腹以辨胎孕或癥結,頗具特色。學術上主張乙癸同源、肝腎為綱;尤重奇經、沖任通盛;臨證時處方精專、善于變通;從合守變、燮理陰陽;衷中參西、力求實效;隨時應變、臨事制宜,形成朱氏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臨證風格。
天津哈氏婦科歷經五代,創始人哈荔田教授是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婦科學家、教育家。在中醫婦科界有“南羅(元愷)北哈(荔田)”之稱。哈老以整體觀作為婦科辨證的基礎,認為腹診是切診的組成部分,哈老在治學中強調學有淵源,倡導勤于讀書,博采眾長。哈老崇尚易水學派,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特別重視“扶正培本”。在臨證治療方面,哈荔田教授指出治療崩漏補益脾腎是關鍵;在治療子癇時妙用活血化瘀之法;同時擴大氣分藥在婦科的應用,提倡用外治法治療婦科疾病,痛經四治以通為順等理論,為中醫婦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長足的貢獻。
浙派何氏婦科始于晚清,迄今已傳四代,歷經150多年。何氏婦科重視整體觀念,突出臟腑經絡辨證,并以論治奇經作為調治婦科病的重要手段,理論上強調婦人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治血病注重調氣機,治雜病重視調理肝、脾、腎。
二、嶺南中醫婦科流派學術影響
嶺南醫學在歷史上具有開放、務實的特性,嶺南醫學臨床各科也各有其淵源和特色,這些都在中醫學歷史中寫就了獨特的篇章。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醫史專家鄧鐵濤教授創造性地提出“嶺南醫學是祖國醫學普遍原則和嶺南地區實際結合的產物”,從而決定了嶺南地區的醫學文獻具有鮮明的嶺南地方色彩,并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發現該地區醫學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過來也有助于認識整個中國醫學史的發展進程。嶺南醫學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由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教授開拓,迄今已30余年,在嶺南溫病、嶺南兒科、嶺南骨傷科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嶺南婦科研究起步較晚,但也有近20年歷史。
從嶺南婦科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嶺南婦科在中醫婦科流派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學術發展對整個中醫婦科的發展也起到較大的影響。
在嶺南婦科發展中,對中醫婦科學術影響最大的當屬羅元愷教授“腎氣—天癸—沖任—子宮軸”概念的提出、“天癸”與女性性腺內分泌素關系的提出,這標志著嶺南地區婦科學的發展在理論上已經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也在中醫婦科發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羅元愷教授認為女子以腎為先天,他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腎氣—天癸—沖任—子宮軸的概念,認為這是調節婦女性周期的一個軸。腎氣是這條軸的核心,因為天癸來源于腎,沖任之本在腎而胞脈系于腎。此軸與現代醫學的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有相似之處。羅元愷教授還根據中西醫有關知識對天癸的本質作精辟的論述。現代醫學認為下丘腦、垂體、卵巢釋放的激素調節著女性的性周期。因此,羅元愷教授指出:“天癸是青春發育期所產生的與生殖有關的一種物質”,可能相當于垂體、卵巢等性腺的內分泌激素。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研究證實羅元愷教授當年的觀點的確是有預見性的。研究發現,腎陽虛患者的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有不同環節、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而運用補腎陽的治療方法后這種紊亂狀態可以得到改善。說明中醫的腎與現代醫學神經內分泌系統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嶺南婦科許多醫家的學術思想源本于醫經,并善于擷取諸家精華,有繼承,有發展,又有創新,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其獨特的嶺南婦科學術思想及經驗。雖然少數學術觀點具有一定地域性,但對整個中醫婦科的發展也具有指導意義。
嶺南婦科醫家在臨證中推崇經典,博采眾長。嶺南醫家均對經典多有研究,并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對經方進行化裁應用。例如《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四條條文中提到婦人崩漏,均可以膠艾湯治療。膠艾湯既有調理沖任之功,又有養血止血之效,羅浮山人《菉竹堂集驗方》中用膠艾湯加減治療婦人崩漏血不止;而何夢瑤則化裁為阿膠湯,“若熱激者,阿膠湯清之”,用于孕后月經仍來潮者;近代的嶺南名醫李麗蕓受此啟發,在胎漏及崩漏患者中應用此方,療效頗佳。同時對于時方,嶺南醫家則根據嶺南婦女的體質及病性辨證應用,參考經方加減化裁,使之更加適合嶺南婦女的體質特點。
嶺南婦科醫家在治療中強調健脾補腎,由于嶺南多濕,易于損傷脾陽,而長時間的勞作,又有損腎氣,故臨床上多注重補益脾腎;腎與命門主導婦女的月經與胎孕,因此婦科重視先后天兼顧,調理氣血。潮汕名醫蔡純臣治療婦科疾病多以調理脾腎為主,兼調理血。如在治療滑胎時自擬“保胎慶安丸”,用桑寄生、杜仲、菟絲子、續斷、山藥以健脾補腎,紅參、黃芪、白芍、阿膠以益氣養血。羅元愷認為腎陰虛為崩漏的主要病機,益氣養陰為塞流之法,自擬滋陰固氣湯治療,療效顯著。李麗蕓認為崩漏病機為脾不統血,腎失封藏,以致下血不止,在治療上從脾腎入手,標本兼治。王小云調補腎陰腎陽治療女性卵巢功能下降引起的月經失調和絕經前后諸癥等疾患。綜合嶺南各醫家的學術觀點及用藥經驗可見,健脾補腎法貫穿嶺南中醫婦科傳承思想中。
另外,嶺南婦科流派臨床注重因地制宜,濕熱致病,并重視情志在婦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且嶺南婦科流派用藥輕靈,善用地方草藥、花藥等。
三、嶺南中醫婦科流派的學術地位
在嶺南學術觀點和思想的指導下,嶺南中醫婦科飛速發展,目前嶺南地區許多醫院的婦科專科及學科建設在同類學科中居重要地位,其中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廣東省中醫院婦科為代表的發展最為突出,目前是全國同類學科中在學科建設、專科建設和課程建設均進入國家級行列的單位,在國內外有較強的示范與輻射作用。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婦科學學科是1956年由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我國首位中醫教授、首批中醫婦科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羅元愷教授創建;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97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點學科;2000年成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1年成為國家中醫藥局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并在2008年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繼續成為新一輪重點學科建設點;2002年成為教育部重點學科并于2007年進入第三輪國家級重點學科。2003年作為重點學科項目被納入廣東省“211工程”建設并于2006年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中醫婦科學課程2005年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現任學科帶頭人羅頌平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首位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該學科在長期的建設中已形成中醫藥防治自然流產的研究、中醫藥診治不孕癥、女性生殖道炎癥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綜合研究、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中醫藥防治研究、異位妊娠的中醫藥研究等5個穩定而可持續的學術研究方向,并注重對名醫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的繼承、整理和發揚。①中醫藥防治自然流產的研究:該學科在老一輩中醫名家羅元愷教授的指導下,在國內率先開展中醫藥防治自然流產的系列研究。從自然流產病證結合模型、中醫病因學、證治規律、免疫學、內分泌學、中醫藥預防等多方面進行研究。目前已開發了一個中藥新藥“滋腎育胎丸”。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研究成果已先后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三等獎各3項。在自然流產的中醫藥防治研究領域,該學科的研究條件與成果水平均居國內領先地位,具有顯著的優勢與特色。②中醫藥診治不孕癥、女性生殖道炎癥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綜合研究:不孕癥的病因復雜,與內分泌失調、自身或同種免疫、生殖道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多種因素相關。該學科曾開發了治療腎虛不孕的中藥新藥“麒麟丸”,對排卵障礙性、輸卵管性和免疫性不孕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女性生殖道炎癥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可影響生殖功能,導致不孕、宮外孕。本學科對慢性盆腔炎建立了診療規范,采用綜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疑難病癥之一,具有較強的異常增生能力和侵襲性,可導致痛經、不孕癥和盆腔包塊。本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設立了子宮內膜異位癥專科,多年來運用羅元愷教授的經驗方——益母調經化瘀合劑(羅氏內異方),采用活血化瘀和補腎活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中藥治療對調經、助孕和改善生存質量的作用及其機理。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醫治療常見病研究”重點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研究成果已先后獲得省部級三等獎1項、廳局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③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中醫藥防治研究:近年來,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而關于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的研究也是婦科領域的熱點內容。中醫藥在防治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本學科多年來運用羅元愷教授的經驗方橘荔散結片,治療婦科良性腫瘤,取得顯著的療效;另一方面,針對婦科惡性腫瘤和癌前病變研究中醫藥防治,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也取得一定的進展。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廣東省醫學科學技術研究基金等項目資助。④異位妊娠的中醫藥研究:異位妊娠是嚴重威脅婦女生命安全及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的臨床常見病,近年來發病有上升之勢,其中95%為輸卵管妊娠。本學科通過對輸卵管妊娠的時間、腹痛情況、血HCG水平、腹腔內出血量、輸卵管妊娠包塊大小的綜合分析,初步探索出輸卵管妊娠的辨病辨證論治規律。嚴格選擇病例采用中醫藥對輸卵管妊娠辨證治療,取得一定成功,使患者避免了因手術而帶來的痛苦和術后并發癥,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患者的生育功能。科室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研究成果已先后獲得省部級三等獎1項,廳局級一等獎1項。⑤名醫學術思想與中醫教學研究:進行名醫學術思想的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名醫的學術思想。全國著名中醫學家羅元愷教授是本學科的創始人,是我國首位中醫教授,首批中醫婦科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為學科穩定的研究方向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整理出版了《羅元愷婦科經驗集》。本學科多年來運用羅元愷教授的經驗方橘荔散結片,治療婦科良性腫瘤,取得顯著的療效。歐陽惠卿教授是本學科的第二代學科帶頭人,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為學科的穩定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本學科在教學研究、教材建設、課程建設中傳承名醫學術思想與中醫學術,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級中醫人才,創新中醫婦科學教學模式。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中醫藥局等項目資助,研究成果獲廳局級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廣東省中醫院先后獲得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示范中醫院、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創建文明行業示范點、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一系列榮譽。國家、衛生部及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贊其為“全國衛生系統的一面旗幟”。廣東省中醫院婦科專科成立于30年代初,專科于1995年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重點學科,1997年通過廣東省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組織的重點學科規劃論證。1998年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并于2003年順利通過驗收。2002年開始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中醫婦科重點專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婦科協助組牽頭單位,帶領全國63家甲等醫院婦科在國家局引領下進行重點專科建設,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2006年曾被評為中醫藥行業優秀專科建設單位。2011年開始成為國家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婦科重點專科“絕經前后諸證”、“月經期延長”中醫優勢病種的協助分組組長單位、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常見病“中醫標本同治法治療不孕癥研究”項目組長單位,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種(更年期綜合征)研究單位,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單位,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衛生廳輔助生殖技術(AIH)運行單位,廣東省中醫名科,廣東省婦幼安康工程建設單位,是一個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室,擁有一支具有高深理論水平、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隊伍。
該專科設有5個專科病區,1個生殖醫學科及3個工作室(包括1個婦科重點研究室,1個嶺南流派工作室,1個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室),開放病床位156張。專科配備先進的診療設備,包括微創手術器械宮—腹腔鏡高清一體鏡、子宮內膜阻抗射頻系統、彩色超聲檢測儀、陰道鏡、五音體感治療系統、LEEP、PET/CT、螺旋CT、MR、數字減影造影設備等,擁有一個獨立高雅的五音情志治療室。專科基礎設施完善,病區根據不同經濟階層患者的需求,設有貴賓套房和普通病房。
該專科開設有調經種子(不孕癥)專科、更年期綜合征專科(包括卵巢早衰)、子宮內膜異位癥專科、婦科炎癥專科、婦科腫瘤專科等,運用嶺南中醫藥治療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后病、不孕癥、癥瘕及婦科痛證、血證、熱證等急重、疑難雜癥,臨床療效突出,形成了明顯的嶺南特色與優勢,年收治住院病人6000余人次,年門診量達53萬多人次,年手術5500余臺,病人來源廣泛,遍布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及東南亞。專科現代技術先進、中醫特色與優勢明顯,專科廣泛開展婦科各類良惡性腫瘤手術,如高難度手術腹式和腹腔鏡下廣泛淋巴清掃術、惡性腫瘤根治術、全子宮切除術、生殖道畸形矯形術、輔助生殖技術(IVF)、宮腔鏡手術、陰道鏡檢查、子宮輸卵管放射造影、子宮輸卵管超聲造影等。積極傳承發揚中醫藥特色,開展中醫辨證論治,中藥外敷、中藥灌腸、中藥陰道納藥、中藥穴位注射、電針、腹針、平衡針、梅花針、切脈針灸、艾灸、雷火灸、砭石、中醫情志療法、五行音樂體感療法、穴位貼敷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月經失調、不孕癥(包括排卵障礙性不孕、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更年期綜合征、卵巢早衰、異位妊娠、流產、妊娠惡阻、產后抑郁、陰道炎、宮頸感染性疾病、子宮肌瘤、癥瘕(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等取得安全滿意的臨床療效,也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中醫“心身同治”療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連續獲得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十一五”支撐科研項目和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種。“更年期綜合征研究”的項目于2005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0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毛冬青顆粒和莪棱灌腸液獲得國家專利。專科人才梯隊合理,優秀人才突出:專科擁有高級職稱29人,占35%,中級職稱35,占42%,博士后協作導師及博士生導師共4人,碩士生導師11人。科室92%以上為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博士后5名,博士和碩士學位近80人。有國家原衛生部、原人事部、教育部聯合指定的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及學位指導老師共3人,廣東省名中醫3名,廣東省教學名師1名;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1人,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聯合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聯合學會生殖內分泌委員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等副會長共4人,全國名中醫師帶徒12人,廣東省中醫臨床優秀人才1人,廣東省名中醫培養對象一人,廣州中醫藥大學“千百十”人才3人,醫院拔尖人才5人,醫院朝陽人才6人。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包括中醫藥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排卵障礙性不孕、免疫性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等開展基礎臨床研究,至今共獲得各級科研項目106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余項(包括國際合作項目4項、國家科技攻關及支撐科研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臨床研究基地項目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廳項目等),廳局級科研課題共60項。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SCI、EI論文近20篇。出版專著35部。獲得科技獎勵20多項。
綜上,嶺南中醫婦科在中醫婦科流派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學術觀點雖然具有一定地域性,但對整個中醫婦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其學術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玉林市| 洛浦县| 汾西县| 剑川县| 仪征市| 和田市| 辽阳市| 巴东县| 措勤县| 伽师县| 大荔县| 高邑县| 福鼎市| 阆中市| 呈贡县| 秦皇岛市| 聂荣县| 合江县| 姚安县| 安化县| 南乐县| 荔浦县| 平果县| 凌源市| 甘南县| 保德县| 临潭县| 竹溪县| 化德县| 连州市| 阜宁县| 宁武县| 衡阳县| 舒城县| 高尔夫| 三门峡市| 四子王旗| 林周县| 赣榆县|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