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中醫婦科學術經驗集成
- 王小云 黃旭春
- 7430字
- 2020-01-03 20:02:28
上篇 嶺南中醫婦科流派概述
第一章 嶺南中醫婦科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概述
在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學派眾多,源遠流長。可以說,中醫學的發生和發展,正是各家學派興起、爭鳴的結果。學術流派是中醫理論產生的土壤、發展的動力、傳播的途徑,也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任何一個醫學流派之所以能夠形成和發展,是因為它在醫學上促進新的內涵更新和延續,醫學流派是醫學理論發展的動力。在中國醫學史上,不僅延綿不斷地存在過眾多的醫學流派,還出現過許多醫學流派互爭雄長的局面,其結果是醫學流派得到發展的同時醫學理論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同時醫學流派也是醫學理論傳播的重要途徑。各流派的爭鳴與滲透,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使中醫理論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
中醫的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原則,在辨證施治中很重要,因此中醫傳統醫學非常重視地域醫學研究。中醫地域醫學,是以地理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出發點,根據當地中醫學運用中醫的理論和臨床特色進行歸類的學術流派劃分方式。因此由于地理氣候不同、人文環境及社會發展的差異,中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醫學流派,如孟河醫派、嶺南醫派、永嘉醫派、新安醫派、齊魯醫派等。不同地域醫學流派的崛起,促進了中醫學術進步、繁榮和發展;醫學流派的爭鳴與交融,是構成當代中醫學術研究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嶺南醫學”這一名稱,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當時只局限于專指嶺南地區醫藥史料。后來,嶺南中醫藥工作者在總結嶺南地區應用中醫藥特色時,也開始用“嶺南醫學”作概括。但嶺南醫學成為中醫藥學的一個分支,其實已經有千余年歷史了。嶺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和民俗風情,使嶺南醫學在眾多特色各異的流派中流光溢彩。當代嶺南醫學流派在學科方面更呈多元化發展,在嶺南中醫婦科、兒科、皮膚科、針灸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和地域特色。可以說,嶺南醫學是嶺南中醫婦科的源泉,嶺南中醫婦科是嶺南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了解嶺南中醫婦科,首先要從了解嶺南醫學開始。
一、嶺南醫學形成的背景
(一)嶺南醫學的形成因素
嶺南炎熱、潮濕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嶺南地區特有、多發的疾病,而嶺南醫學的目的就是結合嶺南的疾病譜及人群的特殊體質,充分利用本地藥材資源,形成以研究嶺南地區藥物、醫療、保健為主要目的醫學流派。嶺南醫學流派作為一個地域性的醫學流派,隨著廣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變化,出現了不同科屬、別具一格的特點。
1.地理氣候因素
嶺南,在傳統上是指越城、大庚、騎田、都龐、萌渚五嶺以南的地區,涵蓋如今廣東、海南及廣西部分地域,原為古越族居住之地。嶺南地處祖國之南,北有五嶺,南瀕南海,山地、丘陵、平原、海洋多種地貌并存,河流眾多,臺風頻至,雨量充沛,常年潮濕。嶺南屬于熱帶、亞熱帶氣候,天氣炎熱,年平均氣溫較高,高溫時間長,四季不顯,動植物資源豐富。嶺南獨特的地理特征與氣候特點,孕育了開放創新、兼容多元的嶺南文化,也決定該地區疾病譜的特殊性。陳昭遇《太平圣惠方》提到嶺南的氣候、地理對疾病的影響:“嶺南土地卑濕,氣候不同,夏則炎熱郁蒸,冬則溫暖無雪,風濕之氣易傷人”。“四時常花,三冬無雪”正是嶺南氣候特點的概括。春夏多雨,天熱地濕,人處濕熱之氣交織中,病癥有特點,治療法則也與北方地區有所不同。
2.經濟文化因素
歷史上,嶺南荒蕪偏僻、交通不便,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被中原人視為荒蠻之地。在嶺南文化發展的漢越文化融合期,嶺南地區經歷了3次漢民移民高潮,移民者主要為士族、被貶仕官、逃避戰亂的中原人。晉代的中原移民,給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醫學,并與嶺南本土醫藥相結合,推動了嶺南醫學的發展。宋代以后,長江流域的醫藥學術被帶入嶺南,結合嶺南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人群體質,因地因時制宜,變通應用,又一次促進嶺南醫學的發展,使之成為有濃郁嶺南特色的醫藥學派。
嶺南地區海洋交通便利,對外貿易發達,形成了“海上絲綢之路”,因此吸收外來醫學文化較早也較充分;嶺南地區的環境適合動植物生長,農副產品和水產品等發展,種類繁多,中草藥資源豐富,形成獨特的“南藥”、“海藥”系統,嶺南醫藥業形成了民俗化、藥膳化的特點,藥材業非常發達。嶺南地區商業氣息濃厚,因此嶺南中醫界人士作風務實,相對中原來說醫學理論探索較少,多從臨床上探索,力求“效、廉、便”。
3.體質因素
嶺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了獨具嶺南特色的風土人情,人的體質稟賦、飲食用藥習慣亦不盡相同。釋繼洪《嶺南衛生方》對嶺南的地理環境、氣候、居民的生活習慣與疾病關系進行了描述:“嶺南地偏而土薄,無寒暑正氣。陽常泄故冬多暖;陰常盛故春多寒。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故人得病多內寒而外熱,下寒而上熱也。”“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因嶺南人長期在暑熱環境下勞作,患病多與火、濕相關,人們長年喜涼食、海鮮,常喝“下午茶”、“夜茶”、“老火湯”,且有熬夜的生活習慣,加之過度服用涼茶,導致脾腎功能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脾腎虛弱的體質。嶺南特定的氣候地理、人文習俗環境決定了嶺南人群的特定體質,有陽熱、濕熱偏盛、氣陰兩虛和脾氣虛兼有痰濕的特點。因此,嶺南地區婦女帶下、腹痛、不孕等癥多見痰、濕、熱、虛之證候。
嶺南地域特有的地域環境、經濟文化以及嶺南人特異的體質稟賦,成就了獨特的嶺南醫學。嶺南醫家對地域性疾病研究所產生的豐富文獻資料,使中醫藥學理論認識上更注重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個人體質以及事件因素的影響,豐富了中醫藥學的理論,使中醫藥學更加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嶺南醫學流派在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及臨床特色,豐富了中醫臨床的風格,并以其對傳染性疾病的證治、針對地方人群體質的辨證體系、獨特的嶺南本地中草藥運用,增加了地方性的應用經驗,是整個中醫藥學的一個突破。
(二)嶺南醫學流派的發展
1.萌芽時期——秦漢
自遠古以來,中原與嶺南就有一定聯系,可以說嶺南醫學是源于中原醫學的,當時嶺南與中原相對比較落后,史料記載并無醫家及著作。秦漢,尤其是兩晉以來,中原人士多次南遷,中原醫學也隨之流入嶺南。從西漢初年古墓中曾發現朱砂和可供煎藥預防疾病用的銅熏爐,后來在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后,也發現了中藥、搗藥工具及裝藥丸的銀盒。這些考古的重大發現,證實嶺南地區醫藥歷史至少已經有兩千年了。同時也可以看出,嶺南醫學是繼承了誕生于中原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體系,同時又與嶺南的土著民族、南越人民族醫學相結合而發展的。
2.形成時期——明清
嶺南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歷史上第一次開發,醫學上也開始出現了一批有確切史料記載的醫學人物,主要是支法存、仰道人、葛洪、鮑姑等。支法存與仰道人擅長治療腳氣病,支法存擅長治療熱帶寄生蟲病,著《申蘇方》五卷,立法原則為“溫和不損人”。葛洪寫下了中醫第一本急診專著《肘后備急方》。葛洪定居羅浮山,他的妻子鮑姑是醫學史上第一個女灸家,善于就地取材及用艾灸為人美容。從晉唐時期的醫家及著作可看出他們對嶺南地區常見多發傳染病的認識和防治程度,具有一定科學性,反映了當時的醫學成就和民間療法。宋元時期印刷術的發明使嶺南三部醫著得到了保存和傳播,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宋代起,嶺南就有全國一流水平的醫家。釋繼洪的《嶺南衛生方》中提出了嶺南獨特的地理環境特點以及疾病特征,是研究嶺南地區傳染病的重要文獻。明清時期,嶺南地區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嶺南醫家達到389人。隨著嶺南經濟與政治地位的提高,清政府開始逐步重視,一大批醫家從中原江浙等地南下,促進了嶺南醫學事業的發展。在這種特定的地理歷史條件下,嶺南醫家不僅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的中醫藥學,而且還善于吸收外來醫學的長處,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嶺南醫藥文化,中醫藥事業開始崛起。從歷代嶺南中醫藥文獻的比較中,清代文獻占56%,而歷代嶺南醫家的比較中,清代醫家占46%。可見嶺南醫學雖然有兩千年的歷史,但是真正第一次獲得較大的發展,是在明清時期。
3.成熟時期——近代
近代嶺南醫學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變化,出現了不同科屬、別具一格的嶺南醫家學術流派,按學科分類有生草藥類、內科綜合類、傷寒金匱類、溫病瘟疫類、骨傷科類、婦科學類、兒科學類,針灸學科類、眼科類等。生草藥類中,何克諫《生草藥性備要》、趙寅谷《本草求原》、肖步丹《嶺南采藥錄》、胡真《山草藥指南》都是嶺南醫家運用本地生草藥防治疾病中的實踐經驗所作出的總結;內科綜合類是一批學識較為全面的醫家,如劉淵、謝完卿、黃巖、何夢瑤、郭治等,他們的著作都是側重于內科的綜合性醫著,其中何夢瑤與郭治兩人在學術上的見解不同,展開了學術爭鳴的局面;溫病瘟疫類的名家醫著較多,有結合嶺南地區特點與葉、薛、吳、王四大溫病學家學術的潘名熊、陳任枚、劉赤選、郭梅峰等;嶺南的骨傷科在人民群眾中有崇高的威望,它以精確的理傷手法和獨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骨傷科用藥著稱于世,名醫有何竹林、蔡忠、管鎮乾、李干才、梁財信等;嶺南近代的婦科學家有鶴山呂楚白、南海謝澤霖、澄海蔡仰高等;嶺南兒科素有優良傳統,近代程康圃《兒科秘要》、楊鶴齡《兒科經驗述要》也是兒科醫家醫著;近代嶺南著名針灸醫家有周仲房、曾天治、盧覺愚,學術最有成就者當推盧覺愚,20世紀30年代就將針灸經穴與神經系統做出比較精確的對比,直接從西文醫著中翻譯資料,這是當時我國中醫界第一人。
4.繁榮時期——現代
當代嶺南中醫藥學者在總結嶺南地區應用中醫藥的特色時,逐漸開始用“嶺南醫學”來做概括。自1986年鄧鐵濤和靳士英在廣東醫史分會成立大會上作了《略談嶺南醫學之特點》的報告以后,“嶺南醫學”一詞才正式受到各方面學者的關注和認可。其后于1988年和1992年,在廣州先后召開了兩屆“嶺南醫學研討會”,參會的有兩廣、海南、港澳和新加坡等地的醫家學者,極大地推動了嶺南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改革開放多年來,廣東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中醫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全面振興和發展廣東省中醫藥事業、產業和文化,廣東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定,并于2006年1月召開“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大會,制定了政策措施,進行了全面部署。隨著眾多中醫名家的繼承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嶺南醫家得到了社會的認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嶺南地區中醫的發展,當代嶺南的醫學出現了百花爭鳴的繁榮局面。縱觀嶺南醫學流派發展的各個時期,以其特有的本地醫學特色在中醫理論及臨床方面有一定的創新與發展,尤其是對于海外嶺南華僑和周邊東南亞國家的中醫藥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著廣闊的國際化前景。
(三)嶺南醫學特點
嶺南醫學作為地域性醫學,源于我國傳統醫學,也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嶺南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和民風民俗,形成了具有嶺南風格的獨特的地域性醫學。嶺南醫學著眼于南方多發、特有疾病的防治,用于吸取民間經驗和醫學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藥材資源,逐漸形成以嶺南地區常見多發病種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研究嶺南地區醫療、藥物、保健為主要對象的嶺南醫學流派。著名老中醫吳粵昌提出,嶺南醫學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區域性、務實性、包容性四個特點。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也曾經提出了嶺南醫學的三個重視:重視嶺南地區的多發疾病;重視嶺南地區的特產藥材和民間經驗;重視吸收新知。
二、嶺南中醫婦科流派形成和發展
(一)嶺南中醫婦科的形成因素
在嶺南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嶺南文化的歷史沉淀是嶺南地區中醫婦科流派歷史發展的沃土。嶺南婦科形成因素也包括地域、文化、體質因素等。
1.地域因素
嶺南獨特的地理及氣候特征,決定了該地區疾病譜的特殊性。嶺南地區北靠五嶺,南臨南海,中有珠江,多種地貌并存,河流眾多,常年潮濕;受熱帶亞熱帶氣候影響,天氣炎熱,四季交替不顯。陳昭遇在《太平圣惠方》中提到嶺南土地炎熱潮濕,濕熱之氣容易侵入婦人體內,導致婦科疾病的產生。
2.文化因素
嶺南文化中的宗族繁衍思想深入群眾,為中醫婦科發展提供民眾需求空間。延續后代,重現家族人丁興旺是嶺南人們的主要需求,這成為嶺南中醫婦科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至現代,嶺南經歷了西方殖民者侵略和各種戰亂,人民生活顛沛流離,人口銳減,因此提高人口出生率,解決后代繁衍問題更突顯出其重要性。嶺南中醫婦科針對嶺南婦女體質用藥組方,治療常見婦科疾病,提升婦女身體素質,運用日常藥膳調養以保證婦女正常懷孕生產。
3.體質因素
嶺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了獨具嶺南特色的體質稟賦、飲食用藥習慣。元代釋繼洪在《嶺南衛生方》中提到“嶺南地偏而土薄,無寒暑正氣。陽常泄故冬多暖,陰常盛故春多寒”。因嶺南人長期在暑熱環境下勞作,患病多與火、濕相關,且久勞傷腎。另嶺南地區夏長冬短,人們長年喜涼食,常喝“下午茶”、“夜茶”,經常熬夜;受溫病學派的影響,嶺南居民形成了常服涼茶防病的習慣,若過用涼茶,寒涼傷胃,導致脾腎功能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脾腎虛弱的體質。而嶺南種植業及海產品豐富,人們喜食糯米及海鮮等黏滯濕熱之品,加重了脾胃不運、濕熱內生。嶺南特定的氣候地理、人文習俗環境決定了嶺南人群的特定體質,有脾胃虛弱,痰濕內生,或陽盛血熱,或氣陰兩虛,或多種證型夾雜的特點。因此,嶺南婦女婦科病常見濕、熱、虛之證候。感受濕毒、熱毒,濕熱阻滯胞宮而罹患帶下病、經行發熱、崩漏、痛經等病;而氣滯痰瘀、濕瘀互結以致癥瘕為患亦多見;又嶺南人多濕困脾土,脾氣易損,可見妊娠惡阻;脾不運化,痰濕內生,則見不孕癥、梅核氣等疾患。
(二)嶺南中醫婦科流派的發展
1.萌芽時期
嶺南婦科始于晉代,廣東省名中醫吳粵昌在其《嶺南醫征略》中提到關于嶺南醫家醫案的文獻資料,是“起于晉代,但不能據此認為晉代以后嶺南始有醫家”。嶺南醫學是中原醫學與本土醫學相互融合的產物,隨著晉代中原人的南遷,嶺南醫學開始逐步完善。早在晉代嶺南醫家就在婦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零散記載于文獻中。晉代嶺南名醫支法存,本為胡人,流寓廣州定居,在其《申蘇方》中載有“藥子一物方”、“療婦人百病諸虛不足方”,都是治療婦科疾病的方劑。葛洪是與支法存同時代的嶺南名醫,著有《肘后救卒方》等書。在現存的《肘后救卒方》中婦科方劑約有六十三首,主要治療疾病有婦人臍下結物、乳病、前陰病、產后病、帶下病等。明代羅浮山人著《菉竹堂集驗方》,其書中種子門收錄了十七條種子驗方,婦人門收錄三十三條婦科驗方,分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不孕、胎漏、胎動不安、妊娠惡阻、難產、產后腹痛、赤白帶下、崩漏等婦科疾病。
2.發展時期
宋元時期到明代時期,嶺南醫學開始涌現出如嘉興羅浮山人、福建熊宗立、松江馮時可等一批著名的嶺南醫家。羅浮山人之《菉竹堂集驗方》“中分固精、種子、婦人、小兒等三十門,詳細介紹了藥物組成、制備方法、服用方法及療效,其中種子門收錄了種子驗方,婦人門收錄婦科驗方,分別治療崩漏、痛經、不孕、胎漏或胎動不安、難產、妊娠惡阻、赤白帶下、產后腹痛、少乳等婦科疾病;書中記載藥的丸散劑多用蜜制,用酒或鹽水送服。書中使用黑豆、糯米、黑芝麻等黑色食物,認為黑色入腎,取其補腎之意;書中雀卵菟絲子丸、全鹿丸等,分別用雀卵、鹿肉及雄雞等血肉有情之品入藥,由此可見古人重視就地取材的特點,而且認為血肉有情之品可以補益精血。福建建陽熊宗立《婦人良方補遺大全》在《婦人大全良方》基礎上補遺九門二十四卷,新增固真丹、醋附丸、內補當歸丸、凌霄花散、杜牛膝散、大油煎散、牡丹散、異功散、治血崩方等多首經驗方。
3.成熟時期
清代以來,嶺南婦科名家輩出,嶺南中醫逐漸發展成熟,但各醫家自立門戶,尚未有系統的流派傳承脈絡。根據《嶺南醫征略》、《廣東中醫育英才》、《嶺南醫籍考》等書統計,清代嶺南醫家在婦科方面有心得體會的醫家有32人,婦科專著或含婦科內容的醫著20余種,比如何夢瑤的《婦科良方》、何守愚《廣嗣金丹》、蕭紹端《婦科微旨》、馮秉樞《保產備要》、竹林寺《婦科秘方》、鄭海組《婦科輯要略論》等,均對婦科有比較系統的論述,標志著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水平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其內容涉及種子、調經、產育等多個方面,嶺南中醫婦科在清代處于較興盛發展時期,不僅名家增多,且在理論水平上也有系統提高,如何夢瑤強調辨證用藥,陰陽調和。臨證四診合參,特別重視月經的問診;重視情志致病,強調養肝柔肝的重要性;重視嶺南地域特色,根據嶺南人的體質辨證用藥。何守愚強調優生優育,注重婦兒保健,提出種子先調經,適時交合;受孕后安靜養胎,調節飲食;注重把握臨盆時機;產后注意調養,慎房事。劉淵善用補腎健脾治療婦科病,且重視情志不暢對于臟腑的損傷。何守愚強調種子要調經。但可惜目前很多清代專著已經失傳。
4.繁榮時期
民國以來,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水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出現呂楚白、呂安卿、謝澤霖等著名的婦科醫師,呂楚白編寫了《婦科纂要講義》,謝澤霖編寫了《婦科學講義》,郭梅峰雖然是溫病名家,也精通婦科。呂楚白深入經典,學繼前賢,認為調經以調氣為要,且善用花藥治療婦科疾病。謝澤霖調理婦科疾病重視沖任,同時根據嶺南特點,重視濕邪、熱邪在疾病中的作用。郭梅峰用沖任奇經的理論來解釋婦人經、帶、胎、產、雜諸疾,治療疾病注重顧本,且善用氣味芬芳之花藥療婦人疾。
新中國成立以后,嶺南地區中醫婦科進一步發展趨于專業化,出現了羅元愷、蔡仰高、羅次梅、李麗蕓等嶺南婦科名醫。羅老提出的腎氣—天癸—沖任—子宮軸概念以及天癸可能相當于性腺內分泌激素的觀點,標志著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上已經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潮汕蔡氏婦科重視脈診,注重地方草藥的應用,對帶下病及崩漏有獨到的見解,臨床療效明確。李麗蕓教授進一步完善腎氣—天癸—沖任—胞宮軸,善于補腎調經以種子,在治療生殖系統感染疾病方面,強調祛濕利濁的重要性。
綜上,嶺南中醫婦科起始于晉代,當時的嶺南醫家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治療婦女經帶胎產雜諸病的方劑;清朝以后,精專于婦科的嶺南醫家開始增多,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婦科學文獻,它們或為婦科專著,或散見于其他的一些醫著當中,基本都對婦科有比較系統的論述,能夠獨立成篇,這標志著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水平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民國時期,比較系統的婦科教材的編著開始出現,說明了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水平上的進一步提高;新中國成立以后,嶺南中醫婦科已經向專業化發展邁進了一步,羅元愷教授提出腎氣—天癸—沖任—子宮軸的概念以及天癸相當于性腺軸及性激素的觀點,標志著嶺南地區婦科學的發展在理論上已經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