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風藥新識與臨床
  • 王明杰 羅再瓊
  • 6598字
  • 2020-01-03 20:10:43

第2章 常用風藥

第1節(jié) 麻黃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膀胱經。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于外感表證、咳喘諸證、風水及小兒遺尿等病證的治療。此外,麻黃還具有消散癥瘕積聚、散寒除痹、祛風止癢、溫振心陽之功,用于陰疽、痰瘀結節(jié)、風寒濕痹、皮膚瘙癢等的治療。目前已廣泛用于臨床各科疾病中,如腹痛、腹瀉、便秘、心動過緩、陽痿、功能性不射精、呃逆、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等。歷代以來,留下了不少以麻黃為主要組成藥味的方劑,如麻黃湯、小青龍湯、葛根湯、防風通圣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升麻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續(xù)命湯等。
一、臨床新用
(一)內科疾病
1.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麻黃10g,細辛10g,熟附子10g,黃芪15g,黨參10g,川芎10g,丹參10g,當歸10g,白芍10g,降香5g(后下),肉蓯蓉10g,甘草15g。煎湯服每日2次,每日1劑,30天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72%,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阿托品對照組( P<0.05)[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4,8(4):100]。
2.治療Ⅱ度房室傳導阻滯
麻黃12g,附子20g,細辛6g,丹參30g,桃仁12g,川芎12g,麥冬15g,生地、桂枝、人參、五味子各12g,水蛭8g,煅龍牡10g。治療本病伴心悸不安、體倦乏力者56例。顯效36例,占64.28%;有效18例,占32.24%;無效2例,占3.66%[Journal of Medical Forum,2004,25(21):69]。
3.治療高血壓頭痛
麻黃12g,附子9g,細辛6g,川芎10g,葛根12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2次分服。服用3天為1個療程。治療高血壓頭痛主要癥狀包括頭痛、眩暈、心悸、耳鳴、失眠、煩躁、腰酸腿軟等。治療效果高于服用降壓藥組[河南中醫(yī),2004,24(10):12]。
4.治療低血壓
炙麻黃9g,制附子8g(久煎),細辛3g,人參6g,五味子10g,炒白術10g,黃芪20g,升麻6g,炙甘草9g,焦神曲18g,炒麥芽18g,焦山楂18g。水煎,日1劑。6劑后頭暈諸癥遞減。繼服12劑,諸癥悉除,血壓升至120/75mmHg[吉林中醫(yī)藥,2003,23(4):42]。
5.治療中風后遺癥
以麻黃為主,配伍桂枝、川芎、生甘草,治療中風后遺癥36例,既明顯改善了臨床癥狀,又避免了大量使用麻黃可能帶來的不良作用[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6(11):5]。
6.治療慢性腹瀉
生麻黃20g,秦皮、苦參各12g,防風、白芍、香附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大便成形,腹痛減輕。共進12劑,痛消瀉止,隨訪半年未復發(fā)[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7,21(1):61]。
7.治療大便不通
麻黃25g,白術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臨證本草.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
8.治療重閉證汗出、足痿
麻黃(連根節(jié))24g,與杏仁、薏苡仁、黃柏、蒼術、牛膝、甘草等藥相配伍。治療因暴熱暴冷使人體經絡、腠理驟然閉阻,邪正相搏過甚,內閉已極導致大汗淋漓、雙腳痿廢者。止汗起痿,而有奇效[長江醫(y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51]。
9.治療重癥肌無力
麻黃、黃芪、川芎、附片、黨參、白術、仙茅、淫羊藿、當歸等并合用人參再造丸,麻黃劑量由6g增至15g。水煎服,取效[長江醫(y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49]。或于益氣養(yǎng)血、溫補脾腎方藥中加入麻黃以溫通經絡,療效均高于不用麻黃者[臨證本草.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
10.治療面神經麻痹
麻黃、桂枝、白芍、杏仁、制附片、防風、甘草各10g,貫眾30g,黨參15g,防己12g,黃芩、川芎各5g,生姜5片,加減治療30例。每日1劑,15日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1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湖南中醫(yī)雜志,2006,22(3):63]。
11.治療疲勞綜合征
單用麻黃10~15g煎服即可,如與人參、制附片、細辛等配伍使用則效果更佳[蘇新民.麻黃妙用.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11-12(5)]。
12.治療嗜睡
以麻黃配伍附子、蒼術等治療陽虛寒盛,濕濁不化所致的嗜睡[四川中醫(yī),1988(7):28]。或以麻黃配伍杏仁、薏苡仁、佩蘭、青蒿、甘草治療濕邪內盛,衛(wèi)氣受阻,清陽被遏的嗜睡,均有佳效[江西中醫(yī)藥,1996,27(5):157]。
13.治療濕熱黃汗
麻黃12g,杏仁12g,茵陳15g,膽草9g,炒苡仁20g,連翹12g,滑石20g,佩蘭9g。日1劑,水煎服。5劑后,汗出減少,沾衣色黃較淺,繼服數劑告愈[中醫(yī)藥學刊,2003,21(10):1621]。
14.治療手足心汗
麻黃20g,石膏30g,杏仁12g,甘草5g,龍骨、牡蠣各20g,黃連6g。藥進3劑,自覺全身微汗出,手足心汗出反減,余癥漸輕,連服5劑告愈[中醫(yī)藥學刊,2003,21(10):1621]。
15.增效治療氣虛證
(1)增效治療宮頸癌術后脾肺氣虛:
以麻黃(蜜炙)50g,黨參150g,黃芪150g,白術100g,茯苓100g,防風、桂枝、白芍、當歸、柴胡、陳皮、神曲各50g,山藥150g,枸杞100g,黃精100g,菟絲子100g,紫河車100g,鹿角膠50g,大棗50g,酸棗仁100g.炙甘草50g,蜂蜜200g,制成中藥膏劑。開水沖服,早晚各服1次,4周服完,可明顯改善氣虛狀況[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2,35(1):63]。
(2)增效治療脾肺氣虛便秘:
麻黃(蜜炙)10g,黃芪30g,當歸12g,黨參12g,肉蓯蓉15g,白術20g,杏仁12g,陳皮12g,萊菔子30g,枳殼12g,升麻10g,干姜10g,炙甘草5g。水煎服。一般3劑后便軟易排,5劑后癥狀基本消失[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2,35(1):63]。
(3)增效治療氣虛下陷久瀉:
氣虛證見面色白、氣短乏力、氣喘者,用人參、黃芪、山藥配伍小劑量麻黃(10g以下)取效更捷。或麻黃10g以下入補中益氣湯中,升提助發(fā)中氣治療久瀉[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39(11):25]。
(二)婦科疾病
1.治療月經不調
麻黃5g、制附片5g、細辛5g。隨證加減。治療月經不調并痛經10年,經前下腹絞痛,喜暖喜按,每次行經1~2周,量少色黯,淋漓不盡,有小血塊,伴有食少、大便結燥者。服用后,腹痛和便秘消失。繼續(xù)隨癥調理,月經正常[山西中醫(yī),2009,2(25):26]。
2.治療子宮脫垂
麻黃、黃芪各24g,二烏共15g,川芎、白芍、黃芩各12g,生地15g,甘草6g,蜂蜜60g,內服。治愈近百例2~3度子宮下垂[長江醫(y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50]。
3.治療產后尿閉
麻黃15g,白術15g,地龍15g,牛膝15g。1劑服下后2小時,即小便自解,康復如常[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0,32(1):60]。
4.治療寒濕帶下
麻黃10g,水煎服,日1次,連用7天取效[蘇新民.麻黃妙用.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11-12(5)]。
(三)男科疾病
1.治療男性功能性不射精
麻黃3g,研碎成末,敷于肚臍,外用麝香壯骨膏貼蓋。每晚睡前使用,連用7日,性交便可射精[中醫(yī)雜志,1992(4):29]。
2.治療濕熱陽痿
重用麻黃15g、蒼術45g配伍于清熱利濕方中,治療濕熱陽痿、早泄。每日1劑,水煎2次,口服,連用1~2個月后起效[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1997,18(1):58]。
(四)兒科疾病
1.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
麻黃、金銀花、山豆根、細辛、薄荷、冰片、甘草,諸藥超微粉碎,加適量米醋調成糊狀,置于有塑料內襯的膠布敷臍窩。劑量根據年齡3~6g不等,每6小時換藥1次。治療30例,總有效率93.3%[農家科技,2004(12):41]。
2.治療小兒遺尿
(1)單味內服:
生麻黃(5~7歲每劑3g,8~15歲每劑5g,15歲以上每劑10g)水煎,去上沫,睡前頓服,連服1個月。治療30例,結果全部治愈(停藥觀察3個月無反復)。另有報道用本法治療睡中遺尿50例,劑量與療程同上,但生麻黃先用冷水浸泡1小時,水煎2次,將2次煎液合并,睡前頓服,一般服藥1~3劑見效[農家科技,2004(12):41]。
(2)復方內服:
麻黃4g,益智仁6g,黃芪、桑螵蛸各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次。該方為3~5歲患兒用量,若6~12歲的患兒,麻黃用量需加至6g;12歲以上者,增至9g。其他各藥物也按年齡依照常用量酌定。本方法治療3~18歲遺尿患者35例,用藥后僅1例復發(fā),余全部治愈[農家科技,2004(12):41]。
(3)復方外用:
麻黃2份,益智仁1份,肉桂1份,共研細末,置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貯,勿令泄氣。每次取藥末3g,以少量食醋調成餅狀,敷于肚臍處,外用膠布固定,36小時后取下,間隔6~12小時再以上藥填臍。敷3次后改為每周填臍1次,繼用2次,以鞏固療效。治療小兒遺尿38例,痊愈8例,好轉25例,無效5例[農家科技,2004(12):41]。
3.治療小兒腹瀉
麻黃2~4g,前胡4~8g,用水煎成300ml左右,稍加白糖頻服,每日1劑。治愈126例,占91.3%[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8(6):351]。
(五)五官科疾病
1.治療鞏膜炎
蜜炙麻黃3g,生石膏15g,杏仁、甜葶藶、生甘草各15g,治療眼睛鞏膜發(fā)炎,服用21劑而愈[吉林中醫(yī)藥,1994(1):37]。
2.治療青光眼
麻黃6~12g,鋪地蜈蚣30~60g,黑白丑6g,車前子30g(包),隨證加減,水煎服。同時配合外用50%丁公藤眼藥水、抗青丹眼藥(檳榔、制爐甘石、麝香、冰片、猴棗散)。服用70劑左右,眼壓恢復正常,睛柔而體安[吉林中醫(yī)藥,1994(1):37]。
3.治療寒性目翳
麻黃9~24g、細辛、蔓荊子、藁本、當歸、赤芍、蟬蛻、木賊等適量,加減配伍。治療寒性目翳,取效[湖北中醫(yī)雜志,1986(1):35]。
4.治療耳鳴
麻黃10~30g,杏仁10g,石菖蒲、當歸各15g,黃芪20g,升麻、通草各6g,葶藶子10g,炙甘草6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3次溫服。以藥后全身微汗出為度,體弱多汗者慎用。治療52例,有效率達92.3%[中國民間療法,1999,7(1):30]。
5.治療慢性鼻竇炎
麻黃6g,葛根、辛夷、蒼耳子、藿香、赤芍、生姜各9g,大棗4枚,桔梗9g,甘草3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為85.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2(5):253]。
6.治療過敏性鼻炎
麻黃6g,細辛6g,附子6g,蟬蛻6g,荊芥9g,烏梅9g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3~5天為1個療程。100例經治后,78例臨床痊愈(鼻癢、噴嚏、鼻流清涕均消失),總有效率98%[吉林中醫(yī)藥,2003,23(4):29]。
7.治療酒糟鼻
生麻黃節(jié)、生麻黃根各80g。白酒1500ml。將麻黃節(jié)、根切碎,洗凈入鋁鍋,加進白酒,加蓋。武火煎30分鐘后,待涼過濾入瓶備用。早晚服25ml,10天為1個療程。治療18例,治愈15例,好轉3例[湖北中醫(yī)雜志,1991,13(3):13]。
8.治療失音實證
以麻黃15g伍荊防敗毒散(風寒襲肺),或銀翹散(風熱證)、桑杏湯加減(風燥證)以宣肺開音。虛證以蜜炙麻黃伍用養(yǎng)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隨證加減以潤肺開音,效佳[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27(10):722]。
(六)外科疾病
1.治療蕁麻疹
麻黃10g,桂枝15g,芍藥、生姜、甘草、杏仁各10g,大棗4枚。治療多種病因導致風邪郁閉肌膚,陽氣怫郁在表,發(fā)為蕁麻疹者。用時先煎麻黃,沸后2分鐘后下其余諸藥。每日早晚各服1次,總有效率為96.9%[遼寧中醫(yī)雜志,2003,30(2):133]。
2.治療皮膚瘙癢癥
生麻黃、淡附子、蟬蛻各9g,升麻,甘草各6g,防風12g。每日1劑,5劑后皮膚瘙癢大減,夜能安睡。守上方加當歸、丹參,首烏各10g,繼進5劑,皮膚瘙癢消失,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6(4):87]。
3.治療硬皮病
麻黃10~15g,桂枝、姜黃各15g為基礎方藥,治療上肢硬皮病,皮膚僵硬,形寒肢冷,舌淡有齒痕,脈微細者。若下肢硬皮病,上方加川牛膝15g、炒桑枝30g;彌漫性,加紅花10g、炮山甲12g,均獲佳效[臨證本草.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
4.治療急性腰扭傷
麻黃15g,牛膝、白術、甘草各12g。日1劑,水煎服,3劑則愈[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7,21(1):61]。
5.治療寒濕腰痛
生麻黃(先煎)6~10g,制附子10~12g,細辛3~6g,天花粉20g,生黃芪20g,防風10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溫服。20日為1個療程。治療60例,總有效率86.7%[河北中醫(yī),2004,26(10):764]。
6.治療坐骨神經痛
麻黃10g,附子、桑寄生、杜仲、牛膝、生地、秦艽、云苓、桂心、防風、川芎、甘草、當歸、生地各10g,獨活15g,細辛3g,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60例,經1~2個療程,均獲顯效。服藥少則3劑,多則30劑,隨診年內復發(fā)者6例,再度使用,仍獲良效[陜西中醫(yī),2002,22(8):728]。
7.治療骨質增生
生麻黃10g,熟地黃25g,白芥子10g,威靈仙30g,鬼箭羽15g,鹿銜草30g,葛根15g,白芍15g,雞血藤25g。投藥15劑,頸肩疼痛、項背似緊、頭昏嘔惡明顯減輕,查舌轉紅潤,脈細偏虛。繼擬原方去白芥子、鬼箭羽,加黃芪30g、當歸6g、地龍10g、炙甘草10g。續(xù)服15劑,諸癥悉除[中醫(yī)雜志,2002,4(43):263]。
二、各家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名醫(yī)別錄》:“主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睡,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逐風退熱,御山嵐瘴氣。”
《本草綱目》:“散目赤腫痛,水腫,風腫。”“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
《本草通玄》:“辛甘而溫,氣味俱薄,輕清上浮,入手太陰、足太陽二經。去營中寒邪,泄衛(wèi)中風熱,通利九竅,宣達皮毛,消斑毒,破徵結,止咳逆,散腫脹。按麻黃輕可去實,為發(fā)表第一藥。”
《本草約言》:“通玄府,治傷寒血澀之身疼。開腠理,療傷寒陽郁之表熱。故能散榮中之寒,泄衛(wèi)中之實,療足太陽經無汗之表藥也。
《本草經解》“麻黃苦入心,心主血。溫散寒,寒散血活,積聚自破矣。”
《本經疏證》:“氣味輕清,能徹上徹下,徹內徹外,故在里則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則使骨節(jié)肌肉毛竅不閉,在上則咳逆頭痛皆除,在下則癥堅積聚悉破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麻黃,輕揚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之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較之氣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太陽經。功專散邪通陽。”
《本草分經》:“肺家專藥,入膀胱兼走大腸心經,發(fā)汗解表,去營中寒邪,疏通氣血,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否則不可用。”
《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本草簡要方》:“調血脈,開毛孔,通腠理,利九竅,痰哮,氣喘,黃疸。水腫風腫,婦人產后血滯腹痛。此為肝經發(fā)表要藥。”
三、化學成分
麻黃莖中含有多種生物堿,其結構類型較為接近,總稱為麻黃生物堿。目前已經分離出來的單一生物堿有6種以上,其中含量較多的為麻黃堿、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去甲基麻黃堿。另外,還含有一定量的揮發(fā)油類、黃酮類、多糖類、鞣質及有機酸類成分。
四、藥理作用
麻黃藥理作用較為廣泛,實驗證實其具有發(fā)汗、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鎮(zhèn)咳、平喘、利尿和縮尿,興奮中樞神經、收縮動脈升壓、加快心率、抗疲勞等作用。此外,還具有提高纖溶功能、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
【按語】麻黃,輕揚上達,辛散溫通,前人稱為“發(fā)表第一藥”、“治感第一要藥”,其辛溫透發(fā)之力鮮有出其右者。又被譽為“咳喘圣藥”,其宣通肺氣、平喘止咳之功,無論外感新咳及病勢遷延之久咳久喘、虛實寒熱均可配伍運用,應如桴鼓。
麻黃開發(fā)玄府之功,為人所共知。但玄府不僅指皮膚之毛孔,而且包括遍布人體各處的微細竅道。故麻黃不僅走表,而且走里,所謂“徹上徹下,徹內徹外”、“無微不至”。可用于頭面五官、前后二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竅道閉塞,疏通氣血津液精神之郁滯,治療諸多內傷雜病。其開竅啟閉、走竄透達之功甚偉,堪稱風藥開玄之首席代表。
長期以來,麻黃因具有較強的發(fā)汗作用而被視作虎狼之藥。這里存在不少認識誤區(qū)。仔細分析人們對麻黃的畏懼,多系與麻黃湯混為一談所致。實際上,單味麻黃之性并非如此猛烈。藥物的發(fā)汗作用,涉及配伍、用量、煎法、服法、將息法及治療對象等多方面因素。正如《本草正義》所云:“不知麻黃發(fā)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并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據編者對麻黃的臨床觀察,凡不以解表為目的的運用,如止咳平喘、利水消腫、散寒止痛、消癰散結、通竅明目等,由于同其他類藥物相配伍,且不溫覆取汗,常規(guī)用量下,一般未見汗出而收到治療效果。數十年來運用,從未僨事。足見其安全性是比較高的。
當然,麻黃畢竟是攻伐之品,使用需要小心,中病即止,一般不宜久服長服。藥理研究表明,麻黃有加快心率、收縮血管、升高血壓、促進汗腺分泌及興奮中樞神經等作用,對于心率快、血壓高、易出汗、睡眠差的病人用之宜慎,但并非絕對禁忌。如急性腎炎初起,往往伴有血壓升高,編者按“風水”論治,使用越婢加術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類麻黃方劑,觀察到患者血壓常隨水腫消退而逐漸下降。說明此種血壓升高僅是病之標,風遏水阻方為病之本,麻黃配合方中諸藥,通過祛除風邪、疏通水道,即可消除導致高血壓的原因而有助于血壓恢復正常。由此可見中藥的使用禁忌,應在辨證論治前提下來認識總結,才符合臨床實際,未可一概而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潢川县| 大埔县| 博罗县| 云林县| 海安县| 沙洋县| 荣昌县| 华池县| 永善县| 阳春市| 田东县| 望奎县| 高平市| 通河县| 台山市| 盘锦市| 湄潭县| 怀远县| 凤阳县| 宝兴县| 贵南县| 开江县| 石河子市| 遂川县| 丰县| 榕江县| 安丘市| 团风县| 美姑县| 琼结县| 康平县| 运城市| 宁都县| 石景山区| 石城县| 滁州市| 肥东县| 渝中区| 侯马市|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