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十一輯·董德懋內科經驗集作者名: 徐凌云 高榮林本章字數: 2267字更新時間: 2020-01-03 21:06:09
養胃陰與滋脾陰
養陰法即滋養陰液,用以改善或消除陰虛癥狀的治療方法。陰與陽相對而言,陰指體液物質,陽指功能活動。陰液包括營血、津液、脂膏,如唾液、胃液、腸液等。人體的陰液在生理上,具有磨谷、消食、濡養臟腑、營養肌膚、滑利關節、滋潤孔竅的作用。在病理狀態下,脾胃陰液的丟失,可以影響全身,反之全身陰液的消耗,又會引起脾胃陰液的不足。陰虛生內熱,脾胃陰虛,則出現盜汗,手足煩熱,脘腹灼熱,口舌生瘡,脈細數等內熱的證候。津傷化燥,臟腑無以濡養,所以脾胃陰虛,又會出現肌肉消瘦、萎縮,口咽干燥,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光剝無苔等內燥證。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臟腑陰虛,又會影響功能活動而出現不饑、不食或食而不化等癥。
一、脾胃陰虛的病因
特別是外感暑邪和燥邪,最容易發生脾胃陰虛。暑熱熏灼,大汗淋漓,汗為津所化,故汗出易傷津液。燥易化熱,灼傷脾胃津液。還有濕熱內蘊,經久不化,也每傷脾胃津液。因此溫病學家重視存陰保津,認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在溫病中注意養陰法的應用,特別是養胃陰法尤為重要。
五味過偏,可損傷脾胃。追問脾胃陰虛的患者,大多有長期飲酒史,或有過食辛辣、厚味的嗜好。酒性屬火,辛味化熱,厚味生痰,多食就會造成中焦燥熱,重灼津液的后果。如久用香燥、大熱藥物,或妄用汗、吐、下之劑,也會引起脾胃津液的虧損。
長期臟腑失調及久吐、久瀉,也往往是造成脾胃陰虛的重要原因。其次勞倦、情志因素,亦與脾胃陰虛有關。
二、養胃陰
養胃陰法,主要用于胃陰不足,津液內耗,胃失和降的病理情況。凡不饑不納,或知饑納少,惡心干嘔,胃部灼熱,口渴喜飲,噎膈,呃逆,胃痛,而又見形體消瘦,五心煩熱,舌質光紅,脈細數,同時還可見大便秘結,小便不通者,宜之。
養胃陰的藥物,具有增液、潤燥、清熱、養陰、生津、止渴的作用,主要有麥冬、玉竹、石斛、沙參、生地、花粉、蘆根,以及各種水果汁等。其性味甘寒,甘則以補,寒則以清。對胃陰不足而有內熱者,頗為合宜。正如吳鞠通所說:“欲復胃陰,莫如甘寒。”
《金匱》麥門冬湯,是養胃陰的祖方。益胃生津,降逆下氣。治療胃有虛熱,津液不足,氣火上逆所致的肺痿證。本方對胃陰不足、胃失和降所致的嘔吐、呃逆亦有效。方中麥冬為君,養陰生津潤燥;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健脾和胃;半夏降逆下氣,入養陰和中藥內,使補而不滯,降而不伐。誠如喻嘉言所說:“于大健中氣、大生津液中,增入半夏辛溫一味,以利咽、下氣。此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也。”麥冬、半夏同用,一則以潤,一則以降,深合“胃得降則和”,“陽守陰自安”之旨,因此養胃陰方,都從此方脫胎而出。
方中玉竹、石斛、麥冬,養胃生津;桑葉、沙參,清熱潤燥;扁豆、甘草,和中化濕,甘寒清補。此方為肺胃陰虛燥熱而設。在臨床凡見不饑不食,或善饑少食,干嘔,呃逆,口渴口苦,咽喉干燥,大便秘結,舌光紅,脈細數者可用。葉氏認為,胃屬陽土,得陰自安。胃喜柔潤而惡干燥,故本方用甘寒柔潤諸品,胃陰復而氣降得食。
玄參、麥冬、細生地,治療腸胃(陽明)陰液虧涸,水不行舟,大便秘結者。方中玄參為君,苦咸微寒,增液通便;麥冬、生地,甘寒滋潤,補養胃陰。胃陰虛甚,必下汲于腎。腎開竅于二陰,胃腎陰虧,必致便秘、尿澀諸癥。惟養胃陰藥多甘寒滋潤,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不宜;痰火蘊結,或邪火熾盛者,亦不宜用。胃陰不足,不僅與肺腎有關,與肝也有聯系。胃陰不足,往往會引起肝陰不足,肝郁化火,又可以同時引起肝陰與胃陰耗損,所以在養胃陰的同時,還必須護養肝陰。酸先入肝,養肝宜酸,在甘寒養胃的基礎方中加入白芍、烏梅、木瓜等酸性藥物,則養陰效果更佳,所謂酸甘化陰是也。
養胃陰法,還必須配合降氣,麥門冬湯加半夏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如旋覆花、陳皮、枇杷葉、蘇葉等,也可配合應用。納谷不香,用谷麥芽、厚樸花、代代花、綠萼梅、玫瑰花等芳香健胃,常常收到較好效果。但必須注意不可用香燥之品,如木香、枳殼等。
三、滋脾陰
滋脾陰法,主要用于脾陰不足,津液內耗,脾失健運之證。如不思飲食,食入難化,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腹部灼熱、脹滿,心煩,口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色白,時潮紅,舌唇紅赤,脈虛細而數。脾主運化,體陰而用陽,脾陰不足,用陽失健,中氣不足以升,二便為之變化;脾陰不足,水谷精微無以濡養,故四肢無力,肌肉萎縮;陰虛生內熱,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唇赤,舌紅。常用的滋陰藥物有山藥、芡實、扁豆、蓮子肉等,其性味甘平,質地滋潤,富有營養,具有健脾、養陰、生津、升清的作用。芡實、蓮子,味道帶澀,還可收斂止瀉。
慎柔養真湯為滋脾陰的代表方劑。方中以參、苓、術、草健脾;山藥、蓮肉滋陰;白芍、五味子酸斂,麥冬養胃,黃芪升發中氣。原方主治脾陰不足,發熱、口瘡、聲啞、脈數的虛損病證,移治其他脾胃病而見陰虛者,亦取良效。
滋養脾胃,都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入山藥、扁豆等。周慎齋認為:“四君子湯入脾經,單補脾氣,俟脾之氣旺,旺則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而火自降矣。”補脾藥物大多滋潤,對水濕內停者畢竟不宜。故脾虛泄瀉而兼濕滯者,宜加車前子、薏苡仁、六一散等利濕。如兼氣滯腹痛,還必須加用砂仁、陳皮等,參苓白術散就是養脾陰、補脾氣,加上陳皮、砂仁行氣開胃,扁豆、薏仁滲利水濕,治療脾虛泄瀉的好方子。
養陰法,用于脾胃陰虛之證。脾陰虛者,主以慎柔養真湯;胃陰虛者,主以葉氏養胃湯。兩者同中有異,宜掌握分寸。諸如養陰益氣同用、養陰化痰并舉、養陰祛濕并行、養陰清熱相兼,臨床皆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