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澀可去脫與固澀法

固澀法,即收斂固脫法,臨床用于治療大腸滑脫不禁、久瀉、久痢、便血等病癥的治療方法。《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大腸者,傳導(dǎo)之官,變化出焉。”大腸、小腸皆連屬于胃。大腸主傳導(dǎo)糟粕,排泄糞便。其功能除與肺氣肅降有關(guān)外,還和脾胃有密切關(guān)系。大腸實(shí)熱,腑氣不通,則燥屎內(nèi)結(jié),用攻下通里法。大腸虛寒,滑脫不禁,則完谷不化,用固澀收斂法。固澀與通下,為對(duì)峙法。本類藥物,大多酸澀,能固大腸之脫,故謂之固澀。“澀可去脫”,常用藥物有:訶子肉、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糧、烏梅、五味子、罌粟殼等。它們除了固澀、收斂、止瀉外,還能止血、止帶、止咳、止痛。其中訶子肉、肉豆蔻偏于溫中,赤石脂、禹余糧偏于收斂,烏梅、五味子酸而生津,罌粟殼還有止痛作用。

1.真人養(yǎng)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療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滑脫不禁,甚至脫肛,腹痛,喜按喜溫,疲倦食少,舌淡苔白,脈細(xì)遲者。方中黨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為君藥;肉豆蔻、肉桂,溫脾腎以止瀉,訶子、罌粟殼,澀腸止脫,共為臣藥;佐以木香調(diào)氣舒脾,使補(bǔ)澀之藥不致滯氣;痢久多傷陰血,故又佐以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和血;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合而用之,功能溫中澀腸,養(yǎng)已傷之臟氣,故名“養(yǎng)臟”。

2.赤石脂禹余糧湯(《傷寒論》)

主治下焦久利不止,即大腸滑脫不禁之癥,赤石脂、禹余糧均系石類藥,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3.訶黎勒散(《金匱要略》)

單用訶子一味,治氣利之證,即久利滑脫,矢氣頻頻而不臭者。本品又常與他藥配合使用。筆者治療脾腎陽虛之久瀉不止者,常常以益氣、溫中、固澀、理氣、燥濕等法合用,每以附子理中湯合平胃散加減化裁,去寬中下氣之厚樸,加溫補(bǔ)腎陽之補(bǔ)骨脂,固澀止脫之訶子。健脾燥濕,理氣溫中,固澀止瀉,臨床療效甚佳。藥用:黨參、蒼白術(shù)、干姜、制附片、陳皮、補(bǔ)骨脂、訶子、甘草。

固澀法的運(yùn)用,適用于慢性腸胃病的后期,常配合溫中、益氣、和血、理氣等法應(yīng)用,使標(biāo)本兼顧,才能獲得較好療效。急性腸胃病初起,濕熱蘊(yùn)結(jié),實(shí)邪未除者不宜,否則閉門留寇,貽誤病機(j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乳源| 高雄县| 武汉市| 双流县| 龙泉市| 阳东县| 边坝县| 紫阳县| 双城市| 濉溪县| 应城市| 洛隆县| 扶绥县| 安溪县| 尼玛县| 临夏县| 达日县| 科尔| 峨眉山市| 上犹县| 全州县| 鲁甸县| 乌什县| 民和| 南丹县| 家居| 鞍山市| 都兰县| 徐汇区| 进贤县| 伊川县| 通城县| 岱山县| 临洮县| 清远市| 竹溪县| 翼城县| 重庆市| 通海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