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養生學
- 周濃 楊勤
- 1398字
- 2019-12-27 18:07:39
第三節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性能是用中醫藥理論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依據用藥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幾千年來臨床用藥經驗的結晶,是中藥基本理論的核心,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的重要依據,能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的理論體系。中藥的性能是研究中藥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及毒性等。
一、四氣
四氣包括寒熱溫涼,又稱四性。主要用以反映藥物作用對人體寒熱變化的影響,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溫性或熱性。中藥的寒熱溫涼之性是與疾病的性質相對應的。現代研究表明,溫熱性藥大多具有興奮作用,主要表現在增強交感–腎上腺功能,促進兒茶酚胺類物質的合成;促進皮質激素、甲狀腺素、黃體生成素等釋放,進而增強內分泌系統功能;具有強心、升高血壓、改善循環等興奮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提高機體的基礎代謝率,促進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提高物質代謝,使產熱增加等方面。寒涼性藥大多具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現在抑制交感–腎上腺功能,抑制兒茶酚胺類物質的合成或釋放;抑制激素釋放,進而抑制內分泌系統功能;抑制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降低機體的基礎代謝率;抑制腫瘤細胞的分裂增殖等方面。
二、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的辛、甘、酸、苦、咸、淡、澀七種不同味道,以及其所具相應治療作用的習稱。五味既是藥物滋味的真實反映,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如辛味能發散、行氣、行血,甘味能補益、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酸(澀)味能收斂、固澀,苦味能泄、燥濕、堅陰,咸味能瀉下通便、軟堅散結,淡味能滲濕、利小便等。現代研究表明,辛味藥主要含揮發油、苷類、生物堿等,甘味藥主要含糖類、蛋白質、氨基酸及苷類等機體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酸味藥主要含有機酸、鞣質等,苦味藥主要含生物堿、苷類、揮發油等,咸味藥主要含鈉、鉀、鈣、鎂、碘等無機鹽類成分。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藥物性能在人體內呈現的一種走向和趨勢,是通過藥物對病證的治療效應加以認識和概括的。向上向外的作用稱為升浮,向下向內的作用稱為沉降。可利用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糾正人體氣機升降出入失調,使其恢復正常。中藥的升浮與沉降性能與中藥的性味、質地有著密切聯系。一般而言,升浮藥的藥性大多溫、熱,藥味大多辛、甘;沉降藥的藥性大多寒、涼,藥味大多酸、苦、咸。凡質輕的植物花、葉、皮、枝類藥物,大多屬升浮藥;質重的種子、果實、礦物、貝殼類藥物,大多屬沉降藥。
四、歸經
歸經是指藥物作用選擇性地歸屬于一定的臟腑經絡,是藥物作用所及或藥物效應的定向、定位,是藥物功效與藥理作用部位的綜合。它是以中醫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藥物所治病證的療效為依據的。利用歸經理論,可以增強用藥的準確性,提高臨床療效。現代研究表明,止血藥三七、白及、槐花等入肝經,瀉下藥大黃、蘆薈等入大腸經,抗驚厥藥天麻、鉤藤等均入肝經,這些與中醫理論相一致。
五、毒性
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是反映藥物安全程度的一種性能,即現代醫學所稱的“不良反應”。毒性是選擇養生中藥原料和配伍養生方必須重視的因素。一般來說,養生方通常為膳食,應盡量避免使用毒性較強的原料,一方面避免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另一方面避免服用者的畏怯心理,增強其對養生方的良好印象,通過較長時間的服食而達到調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