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美國法理學者富勒曾言:“法治的目的之一在于以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爭端。”在所有第三方糾紛解決機制中,調解無疑是合意最多、強制最少的和平方式。從古代儒家的“無訟”理念,到抗日民主政權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模式,再到新時代的“楓橋經驗”,調解凝聚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法律文化意識,不僅是外顯于中華社會的治理模式,而且是內嵌于淳樸人心的處事習慣與生活方式;不僅是人們定分止爭的理想選擇、思維習慣,而且是為人稱頌的息事寧人、和睦相處的傳統美德。更為彌足珍貴的是,源自東方的調解文化,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其理念和價值早已為域外文明所接受,成為西方話語主導下的現代司法體系中一個難得的東方元素和中國印記。

然而,在我國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調解制度仍主要遵循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式發展進路,要么在法治現代化改革中被邊緣化,要么在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中被急功近利地運動化推進,導致各種調解制度處于不確定、不規范的運作狀態。與之相伴隨的是,法律人對調解的研究也大多埋首于優勢、意義等“形而上”的宏大敘事問題,對調解現代化面臨的困境與對策則缺乏深入分析。調解研究就像一只“無腳的鳥”,始終沒有落到可以棲息、生長的實地,呈現浮躁、幼稚的狀態。在現實的調解實戰中,調解隊伍龐大但調解員素質參差不齊、調解基準多樣但缺乏法律支撐、調解程序靈活但少有必要規范、調解方法多元但囿于直接經驗等,這些都成為制約調解實踐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由此觀之,我國調解在現代化轉型中仍滯留在經驗層面,缺乏理論化、系統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升華,以致有些人視其為“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歷史遺留,對中華民族自身的調解傳統、制度和實踐缺乏足夠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放眼域外,西方法治發達國家為克服對抗式訴訟代價昂貴等固有弊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提倡推行以調解為核心的非訴糾紛解決機制,形成了接近正義運動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在不少西方發達國家,調解的學科化或科學化發展趨勢十分明顯。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研究成果在調解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大大提升了調解的科學化水平,還使調解成為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體系化、標準化的調解課程不僅是調解員培訓必修的課程,而且成為法學院的常規課程。調解學科的興起,還催生了一個行業。在一些國家,調解已經成為人們可以終身從事的一種職業。

因此,在調解的現代化轉型上,不得不承認在不少方面我們已經落后了。這引起了我們的憂思。我們的文化傳統在異域他鄉能呈現科學化、體系化、職業化與商業化的欣欣向榮景象,實用主義的引導與作用,或許可以成為答案之一,但從技術層面而言,精細化的研究始終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基礎。如果我們再不警醒,再不轉變調解的研究方式,再不提升調解的精細化研究水平,長此以往,調解話語權的失去將成為必然。因此,調解的實踐者和研究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去推動中國調解制度的發展。基于這樣的使命感,我們策劃出版了“新時代調解研究文叢”,力圖在以下方面有所裨益。

其一,促進調解制度改革,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毋庸置疑,調解在我國社會矛盾化解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政策性因素對調解的長久發展而言,更像是一個“藥引子”,真正讓調解養成“健康體魄”的還是制度性因素。我國現行的調解制度主要包括人民調解、法院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商事調解、行業調解等。文叢將充分回應如何夯實人民調解制度、規范行政調解制度、改革法院調解制度、發展商事調解等新型調解制度等關鍵問題,并注重各種制度之間的對接、協調與平衡,探尋科學的制度創新與改革路徑,以此建立起一套科學高效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提升我國的社會治理水平。

其二,創新調解研究范式,構建調解的“中國話語體系”。調解研究范式不論是徹頭徹尾的洋腔洋調,還是墨守成規的自說自話,抑或是一孔之見的片面窺探,都無法鏗鏘有力并落地生根。我們只有立足本土資源,把握國際調解新動向,并展開跨學科研究,才有可能使調解的中國話語擲地有聲。文叢就實證性而言,它客觀、可信,考證嚴密;就國際性而言,它深刻、獨到,視野寬闊;就跨學科性而言,它多元、縝密,交叉融合,希冀為構建調解的“中國話語體系”指明基本方向。

其三,建立調解教材體系,增強調解人才培養能力。開發一套科學、系統、規范、實用的調解教材,為調解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體系化的培訓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叢力圖填補國內系統化調解教材的空白,改進當前少量既有教材存在的理論性不彰、實踐性不強、操作性不便等不足,希望抓住調解員這一核心要素,從調解經驗總結、調解經典案例評析、社會心理學在調解中的應用、中國調解文化解讀、調解策略梳理等多維度構筑我國調解教材體系,進而提升我國培養調解人才的能力。

文叢的開發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的鼎力支持,并分為兩個子系列:一個是理論系列,由最高人民法院李少平副院長擔任顧問,其編寫主要依托最高人民法院與湘潭大學共建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基地;另一個是實務系列,由司法部劉振宇副部長擔任顧問,其編寫主要依托司法部與湘潭大學共建的調解理論研究與人才培訓基地。此外,文叢的編寫與出版還獲得了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ADR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調解與談判專業委員會、調解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調解實務界權威專家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們期望并相信,文叢的面世將為構筑我國科學的調解人才培養培訓體系提供理論指導,為全面發揮調解在促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提供智力支持,為構建適應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獨具中國特色的調解話語體系作出貢獻。

是為序。

謝勇 廖永安

2019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定襄县| 山阳县| 武清区| 广安市| 凤凰县| 宁南县| 分宜县| 资溪县| 昌都县| 新乡县| 台湾省| 漳浦县| 北流市| 若羌县| 乌兰县| 罗源县| 同江市| 呼图壁县| 德钦县| 正定县| 赫章县| 湛江市| 绵竹市| 漯河市| 南城县| 武邑县| 桃源县| 分宜县| 昂仁县| 嘉荫县| 云霄县| 拉孜县| 昌江| 永胜县| 柯坪县| 泸水县| 夏邑县| 宁津县| 汾阳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