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更緊密地擁抱現實
只要不抱偏見,誰都不會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來,歷史科學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輝煌的成就。不論是發表的論文和出版著作的數量,還是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的擴展;不論是討論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學術爭鳴氣氛的逐步形成;不論是大量新史料的發掘整理,還是對某些重大史實的考訂糾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的進展。應該說,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但是,同樣有目共睹的是:不論是社會輿論還是史學工作者隊伍自身,都仍然對史學研究的現狀感到不滿,感到不安,甚至感到焦慮。有些人提出了“歷史研究究竟有多大用處”的疑問,更多的人則感到史學研究還很不適應飛速前進的社會發展的需要,同現實生活的結合不夠緊密,沒有能充分發揮在建設精神文明中理應起到的作用。
我想,這既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無病呻吟,問題是確實存在的。盡管造成這些問題有極為復雜的多方面的原因,但無論如何,有這么一點危機感和緊迫感,并且認真思索和討論一下解決問題的辦法,將會大大促進歷史科學在新的時代里得到新的、更快的發展。
問題當然不在于在理論上去論證歷史研究是否應當最大限度地去滿足社會的需要,現實的需要。因為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就時間的角度說,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已逝的歲月,是過去;而我們今天所以要花力氣去認識過去,出發點和著眼點自然是在于現在,在于將來?;蛘哒f,研究歷史的根本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歷史。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老掉了牙的道理。但問題的更為實際的方面倒是在于,應該更好地找到溝通過去和現在之間的橋梁,更好地找到連接歷史和現實之間的結合點。
在“四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面臨著或者將會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新的問題、新的矛盾、新的挑戰?;卮鹛魬?、克服矛盾、解決問題,我們的事業便不斷前進。在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中,不論是屬于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意識形態領域或者其他什么領域,在研究對策的過程中,總是毫無例外地既要考慮其現實狀況的一面,又要考慮其歷史狀況的一面。就這個角度考慮問題,歷史科學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有著最為廣闊的用武之地。過去并不是現實生活沒有對歷史科學提出各種迫切的要求,沒有呼喚過歷史科學對現實生活進行積極參與,倒是我們史學工作者自己沒有對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表現出足夠的熱情和興趣。
盡管已經事隔多年,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人民日報》上登過的一篇雜文。這篇雜文的作者寫了他在某個國慶節前后,在乘公共汽車經過天安門時,車上一位青年指著廣場上的孫中山畫像對同伴說:“你看這個老頭是誰?每年掛出來兩次,也不知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許有人會把這當作笑話來談,但我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卻實在笑不起來,心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般,產生了一種類似失職的負疚之感。魯迅在描寫有些人不了解基本常識時,曾幾次幽默地用過這樣的詞句:“簡直像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一樣!”言外之意自然是說,拿破侖之于法國人,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但同樣是民族英雄,像孫中山這樣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我們國內,卻竟有一些青年根本就不知道,有的即使知道這個杰出的名字,恐怕也不見得能夠具體地了解他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那么,其余的歷史人物就更毋論了。這難道不是很生動地說明我們的歷史宣傳和歷史普及工作做得很不夠嗎?從這一件小事,可以深切感到,歷史學怎樣沖破少數史學工作者的小圈子,走向大眾,深入群眾,實在是一件值得著力去做的事情。
有的人十分反感對歷史文化采取分析的態度,認為“批判地繼承”就是可惡的中庸之道、折中主義。可惜的是,客觀歷史本身就是復雜的,既有“是”,又有“非”;既有“善”,又有“惡”;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有這些,并不因為某些人的喜歡或者不喜歡而有所改變。一些丑惡的、落后的或者過時了的觀念、心理、制度、習慣之類,至今作為一種“歷史的惰性力量”、人們精神上的“因襲的重擔”,仍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阻礙社會前進的消極作用;也有一些民族傳統美德,經過改造、豐富、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歷史文化或者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痛快則痛快矣,無奈誰也沒有本事真正做到。史學工作者的一個責無旁貸的任務,只好是耐下心來,如魯迅所說,對包括風俗習慣在內的傳統歷史文化,細致地“加以研究,解剖,分別好壞,立存廢的標準,而于存于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否則,“則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巖石所壓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時”。
我們強調史學工作要更緊密地結合現實,滿足社會和生活提出的要求,決不是要急功近利,重復以往曾經發生過的要求史學研究簡單地為某個具體政治運動或政治口號服務的錯誤。只有在尊重歷史本身的科學性的條件下,歷史研究才能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同時,還應看到,歷史科學對于社會所起的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有些是近期見效的,有些則只在于起著“潛移默化”的功效。歷史科學同自然科學不一樣,不能要求一篇論文、一部著作、一個歷史問題的解決,立竿見影地對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生產發生直接的作用。歷史科學研究一不能出糧食,二不能出鋼鐵,但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誰都一定會承認,沒有全民族文化素質的大幅度提高,“四個現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從總體來說,一個缺乏歷史感的民族必定是個愚蠢的民族,一個不重視歷史的國家必定是沒有前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