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歷史 生動的教材
多么熟悉,又多么陌生!當銀幕上映現著祖國河山在外國侵略者的炮火下燃燒,廣大人民在封建統治下艱難地掙扎,無數志士仁人,或者用刀與劍,或者用筆與舌,為國家民族的獨立、民主和富強而奮勇獻身的畫面時,我這個教了近三十年“中國近代史”課程的教師,仍被這些雖然在課堂上講過很多遍,卻第一次以藝術形象呈現在眼前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了。
是的,我們的國家經歷過這樣深重的苦難,我們的民族進行過這樣光輝的斗爭。在歷史走向現代化的途程上,有過如此曲折、如此漫長、如此艱險崎嶇的路。看完《近代春秋》的前三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近代春秋》是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正在拍攝的一套中國近代史的系列電影紀錄片,由何鐘辛同志任總導演,著名的歷史學家胡繩同志任顧問。這套系列電影片共分八集,內容為:第一集《從鴉片戰爭說起》,第二集《天國風云》,第三集《變法前后》,第四集《辛亥浪潮》,第五集《五四的曙光》,第六集《北伐始末》,第七集《抗日烽火》,第八集《走向新中國》。其中第一、二、三、七集已經攝制完成,其余各集正在制作,不久也將與觀眾陸續見面。這部系列片主要是反映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包括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兩個階段的民主革命的歷史。
從已經公映的幾集片子看,這套影片有以下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二是歷史感和現實感的統一。
影片在歷史內容的準確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它不同于歷史題材的故事片,其中沒有虛構,所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是有根據的,都力求反映客觀歷史的本來面目。對人物和事件的解釋、評論,在分寸上也掌握得恰到好處。同時,影片又并不是中國近代歷史教科書的簡單圖解,而是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對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圖片、歷史資料加以精心編排和剪接,在充滿激情的解說詞的貫穿下,給人以生動、形象的視覺感受。
影片嚴格按照歷史事件的特定時代環境,提示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描繪當時政治舞臺上的風云變幻。它把我們的思想和情緒,拉回到我們先輩的斗爭氛圍中去,使觀眾的心隨著歷史發展的節奏而跳動。同時,影片并不是在那里發思古之幽情,而是通過對以往國情的認識,讓觀眾不自覺地接受歷史的啟示。愈是看到以往因落后而挨打的現實,就愈使人加強對現代化的追求;愈是飽覽民族和階級的苦難經歷,就愈使人加深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愈是目睹近百年來改革封建政治的努力不斷受到挫折和失敗,就愈使人堅定今日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的決心和信心。
在當前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中,影像教學正日益顯示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高等學校的政治理論課改革中,“中國革命史”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正在許多學校積極進行。《近代春秋》系列電影紀錄片的誕生,將能為高等學校和中學的“中國革命史”“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提供一套較好的形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