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載《人民日報》,1981-09-17。本文與戴逸合寫。

辛亥革命時期,蘊藏在中華民族之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顯示了激勵人心、改造社會、推動歷史的偉大作用。

繼承歷史上愛國主義傳統

20世紀初,中國進一步半殖民地化。許多帝國主義國家武裝侵入中國,清政府的統治更加腐朽,中華民族處于存亡絕續的危急關頭。許多志士仁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殫精竭慮,在黑暗中探索,終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正像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所說: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國勢危急,岌岌不可終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孫中山:《有志竟成》。

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愛國主義召喚了億萬群眾,奔向戰場,投入斗爭,并英勇獻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發刊詞,滿懷深情地贊美祖國:“夫支那為世界文明最古之邦,處世界最大之洲,為亞洲最大之國,有數千年引續之歷史可愛,有三千年前迄今之典籍可愛,有四萬萬之同胞可愛,有二十行省之版圖可愛,有五岳四瀆之明媚山川可愛,有全國共用之語言文字可愛。支那乎!支那乎!吾將崇拜而歌舞之,吾將頂祝而忭賀之,以大聲疾呼于我國民之前曰:支那萬歲!”可是,這樣可愛的祖國卻遭到了帝國主義的掠奪,戰亂不息,山河破碎,瘡痍滿目,民不聊生,亡國滅種之禍就在眼前。在當時的革命派看來,我們的祖國既雄偉,又孱弱;既富饒,又貧困;既美麗,又殘破。這種強烈的對比,使人更加體會到國家淪亡的可悲、可恥和可憤,更加感到為救國救民而英勇戰斗、斷頭舍身的可敬、可佩和可頌。當時最著名的宣傳品《革命軍》沉痛而激昂地警告了豆剖瓜分的危險即將到來,《警世鐘》如泣如訴地縷述了民族的災難、國家的不幸,《猛回頭》憤怒地控訴了帝國主義的種種侵略罪行。這一切都強有力地撥動了人們的心弦,激發起愛國的熱忱,鼓舞起革命的意志。20世紀初,愛國主義潮流的高漲,推動了群眾的進一步覺醒,使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深入人心,為人民所理解,所接受,所擁護。

辛亥革命時期先后組織起來的各種革命團體,盡管在政治主張和綱領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有時甚至是原則的差異,但愛國主義卻可以說是它們之間的共同思想基礎。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在革命團體的宣言、章程、誓詞,甚至組織名稱上,都有十分鮮明的反映。最早成立的革命組織——興中會的宗旨就是要“振興中華”,要“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于將傾”。隨著形勢的發展,以后的革命組織,在斗爭目標、政治綱領、組織紀律、策略思想等許多方面,有了更加豐富、更加明確的內容。但拯救祖國、振興中華這一基本思想,卻一直貫穿下來。有的革命團體的機關報甚至直截了當地宣稱:“是則吾人之主義,可大書而特書曰:愛國主義。”《〈二十世紀之支那〉宣言》。

愛國主義精神推動著革命志士采取行動,不顧犧牲,去完成種種業績。陳天華投海而死,在《絕命辭》中諄諄以“丕興國家”囑告同志,希望以自己的生命喚醒人們,“皆以愛國為念,刻苦向學,以救祖國”;吳樾在行刺出洋五大臣之前寫給妻子的訣別信中,要求她不斷提高“愛國之精神”;林覺民、方聲洞在黃花崗起義前給父母、妻子的絕筆書中,也豪邁而深情地告訴親人,他們之樂于舍生赴義,是因為“祖國存亡在此一舉”,是“為天下人謀永福”。對于他們來說,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而是不惜為之捐軀獻身的崇高的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與革命民主主義相結合

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較之以往具有嶄新的內容和特點,這就是:它與革命民主主義相結合,成為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武器。

我們國家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征途上產生過許多民族英雄,他們為祖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在他們的時代里,愛國和忠君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能把二者加以區別。他們往往是在為某個皇帝、某姓王朝效忠并為之做殊死斗爭的狹隘基礎上完成了驚天動地的愛國事業。到了近代的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義和團運動中,中國人民和清朝的許多士兵、將領,奮起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英勇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和帝國主義浴血戰斗的時候,還自認為是愛新覺羅王朝的忠臣,是在為維護大清的江山效力。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已經從實踐中取得了教訓,愛國與忠君絕對不能相容。要真正愛國,要避免亡國滅種之禍,使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首先必須起來打倒清朝政府。正如孫中山所說:“知清廷窳敗,難期振作,非推翻專制,澈底改革,無以拯救祖國于危亡。”《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文獻》。在19世紀的最后十年,中國進步思想界的根本信念是:要救國,只有維新,對腐敗的清政府做修補和改革。在20世紀的最初十年,中國進步思想界的根本信念是:要救國,只有革命,必須推翻清朝的統治。在很短的時間內,愛國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沖決了忠君的網羅。

資產階級革命派把愛國同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斗爭統一起來,主要是基于兩點理由:

第一,腐朽的清朝政府是導致國家貧困落后、衰敗危殆的總根源。盡管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但清朝政府仍然頑固地拒絕任何改革。于是人們看清了:清政府這架殘破的機器已無法修補,不可挽救,它的繼續存在是國家、民族的最大災難。“滿洲政府,實中國富強第一大障礙”吳樾:《意見書》。,要打通走向富強的道路,只有起來推翻這個反動的封建政權。

第二,更加重要的是,清朝政府實際上已是“洋人的朝廷”。為了取得帝國主義對自己統治的支持,它對帝國主義唯命是從,不惜拱手出讓國家之利權,“以土地為贄儀,以財產為贐金,茍有可以博外人之歡心者,雖犧牲無量數之人民,拋擲無量數之權利,封割無量數之土地,揮霍無量數之財產,亦毫不介意。……試復案其政略,何一不為外族作倀,制吾人死命!”漢駒:《新政府之建設》。要取得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富強,就不能不和這個賣國的政權決裂。

革命派強調,必須把國家、民族和君主、王朝區別開來,“如不忍中國之亡,必自辨朝廷與國家之區別始”沈翔云:《復張之洞書》。。國家不是君主的私產,一姓王朝的傾覆不等于國家和民族的滅亡。革命派一面歌頌宋、明遺民堅貞的民族氣節,以之鼓舞當前的斗爭,一面又指出其對一姓王朝的愚忠是不可取的,“宋、明之遺民,謳詠不離于趙、朱,以其帝系代表吾國也。在今日,方且笑其不知國家與皇室之區別”朱執信:《心理的國家主義》。。至于立憲派,既高唱愛國保種的高調,卻又極力維護清朝的腐朽統治,頑固地反對革命,其所作所為,“非愛國也,實害國也”。

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日益緊密地結合,為最終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礎。

愛國主義與學習外國的思想相結合

辛亥革命時期愛國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和學習外國的思想相結合。當時的革命派對于革命的勝利和祖國的前途充滿信心,認為只要善于向外國學習,就一定能夠趕上和超過外國。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曾經長時期地走在世界的前列,以自己的燦爛文明著稱。但是,在近代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停滯落后了,因而遭到了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資產階級革命派以“物競天擇”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近代史,他們認為:近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全世界處在激烈的競爭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自強不息,不斷進步,才能求得生存;否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亡國滅種之禍就不可避免。這種理論沒有科學地解釋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但對處在滅亡危險下的中國人民,卻是一服有效的清醒劑。革命派說,“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如果人民覺醒,國家進步,那么窮兇極惡的帝國主義也將無可奈何于我。所以,挽救國家危亡,首先應該使全國人民振奮起來,改造社會,實現自強,“積人成國,國人一體,強弱存亡,責任在己”《〈云南雜志〉發刊詞》。

革命派認為:自強的關鍵是要學習外國,向西方尋找救國的真理。一是學習西方的政治,把資產階級的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及其思想介紹到中國來。孫中山說:“仿效外國革命政治,成立民主政體,目的是在取法乎上。所以把外國很高的政治哲理和最新的政治思想,都拿來實行。”《民族主義》。二是要學習科學技術,設工廠,開礦藏,筑鐵路,行輪船,提高生產力,“外國的長處是科學。……因為這種科學進步,所以人力可以巧奪天工”《民族主義》。

封建頑固派不加分析地排斥和鄙視一切外來事物,死抱住所謂的“國粹”, “一言學人,則罵之恥之”。革命派反復說:“要拒外人,須要先學外人的長處”《警世鐘》。, “凡他種種強過我們的事件,我哪一件不要學他的呢?不把他們好處學到手,可抵得他住嗎?”《猛回頭》。他們認為:當前,不應以學人為可恥,相反,應當以不學為可恥。

同時,革命派也批判了一味崇外、恐外、媚外的奴隸主義,指出:有些人對洋人“奉之如帝天,事之如父祖”, “怕洋人怕到了極步”, “見了洋人,就稱洋大人、洋老爺,預先存一個順民的意思。……這也無非因打下幾個敗陣,遂把洋人看得極重。其實洋人也不過是一個人,非有三頭六臂,怎么就說不能敵他”《猛回頭》。。排外主義和奴隸主義都和愛國主義精神背道而馳,都應該在思想上加以摒棄;摒棄之道,就在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當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進代表深信:清朝必將被推翻,革命必定會勝利。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必將出現大的飛躍,“迎頭趕上”資本主義強國,對全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沒能看到這個理想的實現,但是,他們所從事的英勇斗爭,他們所立下的豐功偉績,為實現這理想掃清了道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大渡口区| 临城县| 丹东市| 许昌市| 桃园县| 米易县| 永济市| 确山县| 枣强县| 宁波市| 天长市| 利川市| 彭州市| 伊春市| 清徐县| 瓮安县| 永和县| 定远县| 固镇县| 剑河县| 习水县| 阳谷县| 高州市| 新兴县| 大关县| 宽城| 新巴尔虎左旗| 榕江县| 弥勒县| 柯坪县| 东乡| 安龙县| 醴陵市| 承德市| 监利县| 榆中县| 仙游县| 红桥区| 孙吴县|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