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李文海文集
  • 李文海
  • 8968字
  • 2021-03-26 22:54:50

論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載《社會科學戰線》,1981(2)。本文與戴逸、羅明合寫。

君主專制主義,是封建主義的政治核心。在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曾經支配了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在這種制度最終為民主革命烈火燒毀之后的很長時間內,專制主義不可避免地還會在人們的意識里和生活中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跡。早在1928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談及這一點,指出:“封建時代獨裁專斷的惡習慣深中于群眾乃至一般黨員的頭腦中,一時掃除不凈,遇事貪圖便利,不喜歡麻煩的民主制度。”《井岡山的斗爭》。后來的實踐表明,肅清封建專制主義的流毒,不僅要經過持久的、頑強的斗爭,有時還需要付出嚴重的代價。掉以輕心是不行的,一蹴而就是做不到的。

對于歷史科學來說,任務并不只是在于指明封建君主專制主義已經完全不適合我們目前的時代,也不只是在于對這種古老的意識形態和制度發泄革命的義憤,它還要求我們探究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歷史形態,說明其在歷史上怎樣和為什么存在,曾經起過什么樣的歷史作用。

作為封建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君主專制主義,其產生差不多是與封建制度的確立同時的。早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封建國君就極力擴大王權,初步形成了盡管還是地方性的和不甚完備的君主專制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封建王朝,使得君主專制制度有了一個新的發展。以后,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成熟和繁盛,這種君主專制制度也就更形嚴密。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由于社會矛盾的更加尖銳和復雜化,反動的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腐朽的統治,把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后,在20世紀初,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興起了,君主專制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才被1911年的辛亥革命最終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綿延了如此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一般地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第一,皇帝擁有獨攬的至高無上的權力。不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或是軍事的最后決定權,都集中于君主一人,“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君主對于任何人的生命財產,都可以隨意生殺予奪,甚至對專制主義做過一定程度批判的進步思想家王夫之也承認,君主對于人臣,“可貴、可賤、可生、可殺”,因為“刑賞者,天之所以命人主也,貴賤生死,君即逆而吾固順乎天”《讀通鑒論》卷二。。皇帝的話就是法律。當封建的成文法與皇帝的詔令發生矛盾時,法律只能卑賤地服從詔令。“君心之好惡”成為判斷是與非、罪與非罪的最高準則。正像孟德斯鳩所說的:“在專制國家里,法律僅僅是君主的意志而已。”《論法的精神》。總之,“朕即國家,朕即法律”,一切都可以憑著皇帝個人的專制權威獨斷專行。

權力的高度集中于一極,是以另一極的絕對無權為前提的。既然君主的權力不受限制,這也就意味著人民群眾被剝奪了任何一點民主和自由。人民不但根本不能參加國家的機構和管理國家,甚至沒有資格對政治做任何的評議。馬克思說過:“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摘自“德法年鑒”的通信》,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411頁。人民的天職被看成只是服從、奉行君主的意旨,忍受一切凌辱和壓迫。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是十分明確的,按照韓愈的毫無掩飾的說法,那就是:“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原道》。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統治下,人民是奴隸,或者連奴隸還不如。魯迅說:“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 ‘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燈下漫筆》。正因為這樣,魯迅把歷史上的一亂一治,看作不過是兩種時代的依次交替: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只要有一位強有力的君主,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并且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就算是“天下太平”了。

第二,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官僚,作為皇權的代表,對人民實行專制統治。馬克思在分析西歐的封建政治時,把“大批的文職、軍職和神職官僚”稱作“君主專制”的“組成部分”《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86頁。。列寧在談到俄國的專制統治時曾說:“沙皇專制就是官吏專制。”《給農村貧民》,見《列寧選集》第一卷,第2版,395頁。中國的情況也完全一樣。皇帝雖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并不是也不可能由他一個人來管理國家。他選拔和任命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僚,對于皇帝來說,這些官僚不過是他的一批可以隨意使喚的奴才,但對于人民群眾來說,他們則都是皇權的代表,是一個個可以擅作威福的小暴君。“騎在沒有發言權的人民頭上的官吏黑壓壓地好像一片森林;普通的做工的人永遠穿不過這片森林,永遠得不到公道。對于官吏的貪污、掠奪和殘暴行為的任何控訴,都是石沉大海,官場舞弊使得一切狀子都毫無下文。……不由人民選舉因而不必對人民負責的大群官吏,結成了一張緊密的蜘蛛網,人們就像蒼蠅那樣在這張蜘蛛網上掙扎。”《給農村貧民》,見《列寧選集》第一卷,第2版,395頁。列寧的這一段話,生動地畫出了君主專制制度下官僚政治的黑暗狀況。

第三,君主專制主義是與封建的宗法制、家長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封建帝王從來把天下國家視作一家一姓的私產,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把這種對于整個國家的占有權萬世一系地傳給自己的子孫。最早確定皇帝稱號的嬴政說過:“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資治通鑒》卷七。雖然秦王朝的統治極有諷刺意味地到二世就垮臺了,但秦始皇的這段話卻代表了后來一切帝王的共同心理。只要他們的統治不被農民起義所推翻,不在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中被篡奪,也不為國內其他民族的統治者所征服,那么,掌握著最高政治權力的皇帝總是按照“嫡長制”的原則把帝位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通過世襲制以達到“家天下”的目的。這種統治的基層細胞,恰恰又是一個一個封建的家族單位。幾千年來小生產的家長制,正是君主專制賴以存在的廣闊的社會基礎。在這種情況下,獨裁統治的皇帝被說成是擴大了的大家長,一切軍民人等無不是“朝廷赤子”、君主的“子民”,而皇帝則“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漢書·鮑宣傳》。。就是小小的地方長吏如州牧縣令之類,也習慣地被稱作老百姓的“父母官”。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系,又罩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宗族關系的面紗。封建的政權和族權、夫權互相糾結。封建政治原則中,總是把“君為臣綱”同“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并提,強調“家齊而后國治”,這正是君主專制主義與宗法制、家長制結合的理論反映。

第四,形成了一整套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封建意識形態。早在封建社會初期,先秦的法家思想家就竭力強調君主的獨尊地位,并從政治上論證了君王擁有超越和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無限權力的必要性。西漢以后,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宣揚“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皇帝被認為是天即上帝的兒子,所謂“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班固:《白虎通》。。君主的至高無上和無所不包的權力被說成是“天意之所予”董仲舒:《春秋繁露》。。這樣,服從皇帝也就是順應天意,而對皇帝的任何冒犯都是對天與神的褻瀆。這就在理論上給君主專制主義涂上了一層神秘主義的色彩,使得皇權變得更加神圣不可侵犯。于是,忠君就成了封建政治行為的最高準則,也成了封建道德規范的首要標準。一本托名東漢馬融所作的題為《臣軌》的書寫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第一章)“善莫大于作忠,惡莫大于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第十六章)這里,不僅把忠君看作天地之間至大至要的事,而且告訴人們,忠君的政治原則如果得不到遵守,那就不但要受到封建道德這類精神力量的約束,而且要受到封建法律這類物質力量的懲罰。事實上,封建法律一直把觸犯皇帝權威的“大逆”罪和冒犯皇帝尊嚴的“大不敬”罪列入“十惡”,處以最嚴厲的刑罰。有些封建王朝的律法甚至規定對皇帝“腹誹”也要獲罪處刑。

第五,封建地主經濟支配下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形態,是君主專制制度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封建的土地占有關系,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都要求有一種與之相適應并能保護這種經濟關系的政權形式,君主專制制度正是封建經濟關系的政治表現。在地主經濟的支配下,農民作為小生產者,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他們被束縛在一小塊土地上,從事著繁重的勞動。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他們雖然過著同樣的牛馬不如的生活,但“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217頁。。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使得小農習慣于服從他人的主宰,聽命于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容忍那種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封建君主專制主義,正是以這種經濟條件作為自己長期生存的肥沃土壤。

君主專制主義并不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但是,應該指出,我國的君主專制統治,較之其他各國,要徹底得多、嚴厲得多。被恩格斯稱為“在中世紀是封建制度的中心”的法國,在法王腓力四世時就召開了有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市民三個等級代表參加的第一次三級會議;英國在1265年就召開了不僅有大貴族而且還有地方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第一次國會,到14世紀,國會分成了上、下兩院。以后一直延續下來的“三級會議”和“國會”,在封建時代雖然在本質上仍然是地主階級專政的一種工具,但畢竟提供了某些民主(哪怕是如此有限的地主階級民主)的形式。即使在被馬克思和列寧常常稱為“最野蠻、最橫暴”的專制制度的沙皇俄國,也還有過“貴族委員會”“貴族代表會議”之類的代議機關。但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政治史上,卻從來未曾有過這些東西。

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封建君主專制主義曾經起過積極作用。當封建制度還是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奴隸制的時候,集中而強有力的王權,在與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政治斗爭中是必不可少的杠桿。當封建主義處于生氣勃勃的上升階段時,君主專制主義也曾經為維護新的生產方式盡過自己的歷史責任。特別是在從封建割據的狀況聯合為統一集中的國家的過程中,君主專制主義更曾發揮過重大的促進作用,而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擺脫封建分散和諸侯混亂的狀態,就不可能指望保持自己的獨立并真正發展經濟和文化。

但是,即使在封建社會的前期,專制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也是同殘暴的鎮壓與專橫的統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封建生產方式內部各種固有矛盾日益深化和激化,專制主義曾經有過的一點積極作用也就逐步消失。歷史越往前走,專制主義就越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

君主專制主義對于社會歷史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馬克思曾說,企圖“在君主政體、專制制度和暴政三者之間找區別”,是徒勞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說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411頁。。也就是說,君主專制制度就是暴政。當然,這絕不是說,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某些賢明的君主,他們的統治政策曾經對歷史發展起過積極的甚至是重大的促進作用。這樣的在歷史上應該給予肯定評價的封建帝王無疑是存在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明代的朱元璋、清代的康熙等,就是一些具有雄才大略的著名歷史人物。但是,一方面,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并不排除他們的統治是殘暴的;另一方面,有作為的帝王是如此之少,簡直是鳳毛麟角。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唐甄曾說:“帝室富貴,生習驕恣,豈能成賢?是故一代之中,十數世有二三賢君……其余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潛書·鮮君》。這個說法是大體符合歷史真實的。我們如果翻翻“二十四史”,就不難發現,一個個“君臨天下”的封建帝王,絕大多數不是暴君,就是暗君、辟君、懦君。他們之中,有的“天性好殺,一日無事,即慘慘不樂”, “鉗鑿刀鋸,不離左右,為擊腦槌陰剖心之誅,日有數十,至尸臥流血然后快”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十一。;有的“沉湎于酒,昏醉如癡,沉酣既久,遂虧本性”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十五。;有的聽說百姓無食,竟問“何不食肉糜”;有的在位數十年,從未召見過大臣。當然,絕不是歷史故意捉弄人,偏偏把那些昏暴庸愚的人物推上皇帝的寶座,而是君主專制的一整套制度,決定了登臨大位的人往往難以擺脫全部教養、環境、條件所鑄成的性格特征。可悲的是,正是這些昏暴庸愚的封建帝王,擁有著極大的影響歷史進程的政治權力。這種情況,往往成為封建政治腐敗黑暗的一個重要因素。

皇帝既然成為一切權力的象征,那些充滿貪欲和權力野心的政治集團,不可避免地要加強對于皇位的角逐和對于君主的控制。在我國歷史上,外戚、宦官、權臣、軍閥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史不絕書。在皇室內部,父母、子女、兄弟、夫婦之間,彼此陰謀弒殺,也是屢見不鮮。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不斷爆發和尖銳化,是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必然產物。這種斗爭在統治階級內部是你死我活的,既充滿著詭譎奸詐又十分殘酷狠毒,它往往還會發展為大規模的政治動亂,給社會生活造成極大的破壞。

一方面是臣屬對于君權的覬覦,另一方面必然是君主對于臣僚權力的限制防范。“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國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發生過皇帝誅逐功臣良將的事情。絕不能把這種現象歸于君主性格的普遍多疑,實質上,不過是由于某些人功高權重,危及了君主的獨斷地位。杜牧詩云:“由來枉死賢才事,消長相持勢自然。”《樊川詩集·李和鼎》。用這兩句詩來解釋上述歷史現象,是相當貼切中肯的。因此,在君主專制主義之下,封建官僚政治的基本要求正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萬歲相公”的歷史掌故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召對條”載:“(明憲宗)一日召閣臣萬眉州、劉博野、劉壽光等人,話及時政,俱不能置對,即叩頭呼萬歲,當時有 ‘萬歲相公’之謔。”, “多磕頭,少說話”的官場訣竅,并不是封建政治中的偶然現象,倒是深刻地反映了官僚政治的本質。在封建時代,也曾出現過極少數正直、有作為、多少考慮到人民利益的所謂“清官”,但這些人大抵仕途坎坷,只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真正能夠經得起宦海沉浮,踞高位而不衰的,一般是那些尸位素餐、無所事事之徒。朱熹引用一個姓范的小官僚的話說:“今日氣象,官無大小,皆難于有為,蓋通身是病,無下藥處耳。”《朱文公政訓》。他們不了解“通身是病”的病根是什么,其實正是封建的君主專制主義。君主專制主義不去,官僚政治的弊病是無藥可醫的。

政治專制主義必然導致文化專制主義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因為,如我們在前一節中講過的,在君主專制主義之下,民只是提供“王賦”的工具,只是壓迫和役使的對象,卻絕不容許他們有絲毫干預國家政事的權利。斯大林在談到俄國的專制制度時說:受這種專制制度壓迫摧殘的人是舉不勝舉的,“他們的人數是如此之多,要是他們都懂得這一點并明白誰是他們的共同敵人,那么俄國的暴政是一天也不能存在的”《斯大林全集》第一卷。。因此,獨裁的君主想盡一切辦法“愚弄黔首”,以阻止他們的團結和覺醒。文化專制主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在封建時代,文化、思想“定于一尊”,任何逾越封建主義界限的異端,都遭到嚴密的防范和殘酷的鎮壓。明清時代的文字獄,不過是君主專制制度禁錮思想的突出表現而已。其結果,必然是阻遏了社會政治思想的活躍和學術文化的繁榮,也堵塞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道路。當然,我國封建社會并不是沒有產生過燦爛的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也不乏民主性的精華,但這些都是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經過曲折的道路和頑強的斗爭,艱難地生長起來的。

專制主義對于社會歷史的消極作用,更直接地體現在經濟領域之中。為了保護和鞏固專制主義的經濟基礎,封建政權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一方面是使封建小農經濟得到維持和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以限制。為了滿足君主和皇室奢侈生活的需要,歷代王朝都經營著相當規模的官營手工業,并對一些重要的生產部門實行壟斷。宋代人石介說:“國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今山澤江海皆有禁,鹽鐵酒茗皆有禁,布綿絲枲皆有禁,關市河梁皆有禁。”《石徂徠集》下,《明禁》。宋代如此,以后各朝大體皆然。這不可避免地會對民間工商業的發展造成阻礙。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后,封建主義的這一套經濟政策,更成為遏制新生產關系幼芽進一步成長的巨大障礙。

最后,還必須提到君主專制主義在民族問題上所產生的影響。列寧指出:“民族壓迫政策是專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遺產”《列寧全集》第二十四卷,269頁。。我國很早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但是,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下,不論皇帝是漢族人還是少數民族人,從總體上說,實行的都是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政策。對于專制君主來說,民族之間的分裂、隔膜、仇恨,便于他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因而也是有利于他的獨裁統治的。

當然,上面所說到的一切,都已經是歷史的陳跡了。但是,認真估計君主專制主義的歷史作用,對于我們了解歷史上曾經存在的這種思想和制度,卻是完全必要的。

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的許多人物,都曾對封建專制主義做過程度不同的批判。

在封建社會晚期,由于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病暴露得越來越充分,甚至地主階級中的一些進步思想家,也開始對這個制度產生了懷疑和不滿,進而對之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特別是在明末清初這個大動亂的時代,大膽暴露君主專制主義的有一批人。黃宗羲曾公開宣稱:“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因為他們“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明夷待訪錄·原君》。。唐甄則說:“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自秦以來,屠殺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盜賊之毒至于如此其極哉!”《潛書》。王夫之認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讀通鑒論》卷十一。比他們稍后的龔自珍,也不滿于“一人為剛,萬夫為柔”的政治狀況,并指斥君主“震蕩摧鋤天下之廉恥”《定盦續集》卷二。。但是,不論言論多么激烈,寫得如何痛快淋漓,他們卻并沒有提出根本代替專制主義制度的方案。在他們的心目中,皇帝這種東西仍是取消不得的,所謂“人不可一日而無君”《讀通鑒論》卷十九。。他們只是要求皇帝變得賢良、公正、開明而已。所以,黃宗羲希望君主更多地注意“萬民之憂樂”《明夷待訪錄》。,而唐甄則要求“富有四海,貴為天子”者,“存心如赤子,處身如農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貧士,海內如室家”《潛書·尚治》。。我們在欽佩這些思想家勇敢的批判精神的同時,還得承認,他們的這種政治理想也是頗為美麗的,可惜的是,這是地地道道的空中樓閣,沒有一點現實的基礎。擁有無限獨裁權力的封建帝王,是永遠也不會按照他們描繪的形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

處于封建社會最底層的貧苦農民群眾,受君主專制制度的蹂躪最直接、最深重。因此,這個階級中的一些人,對君主專制主義的批判,也比地主階級進步思想家要早得多。中國的封建社會,爆發過無數次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每當這個時候,革命農民不但用暴力對封建專制政權進行武器的批判,同時也往往舉起批判的武器,指斥專制政治的殘暴,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從陳勝、吳廣起義“伐無道,誅暴秦”開始,到李自成起義公開發布“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師旅,擄掠民財,奸人妻女,吸髓剝膚”彭孫貽:《蕩寇志》。的討伐檄文止,一次又一次的斗爭都包含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批判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內容。但是,農民不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他們仇恨封建專制制度,卻又跳不出皇權主義的圈子,仍然幻想著有個“好皇帝”高高地君臨于他們頭上,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甚至作為舊式農民戰爭最高峰的太平天國運動,當洪秀全登上了天王的寶座之后,也就宣揚起“只有臣錯無君錯”的觀念來,從造君主專制制度的反開始,最后依然回到了君主專制主義的軌道上。

歷史進入了近代,一個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資產階級的第一個政治派別——戊戌時代的維新派,曾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維新派中的激進分子譚嗣同,把自秦以來的歷代帝王統統罵作“獨夫民賊”,指出他們把天下作為其“囊橐中之私產”,實際上是戕害人民的“大盜”。他根本否定“忠君”的觀念,指出:“君為獨夫民賊,而猶以忠事之,是輔桀也,是助紂也。”進而,他又對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核心“三綱五常”展開了進攻,他說:“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譚嗣同提出了“沖決君主之網羅”的口號,主張“廢君統,倡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以上均見《譚嗣同全集》。可以看出,維新派對君主專制主義的批判,要比他們的前人深刻得多、有力得多。這種批判,在當時也確實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極大地啟迪了人們民主思想的覺醒。但是,維新派的批判仍然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數維新人士,在政治觀點上并沒有達到譚嗣同所曾達到的水平。從根本上說,維新派同樣并不否定君主的存在,他們的政治理想只是改君主獨裁為君主立憲,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實行“開明專制”。達到這種政治理想的主要途徑,又恰恰是依靠他們心目中的圣君賢主光緒皇帝。這種不觸動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很快被反動的封建勢力扼殺了。

接踵而來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興起。這個政治派別是以推翻和根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作為自己運動的首要目標的,所以,在革命斗爭中,他們對君主專制主義展開了全面的、比較系統的批判。他們揭露了君主專制主義的反動本質,控訴了獨裁統治造成的“惡劣政治”給予人民的痛苦,指出專制君主是反對一切改革和進步,造成國家貧弱的總根源,熱切地呼吁人民起來改變自己任人宰割的奴隸地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批判君主專制主義的同時,提出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綱領,并且響亮地提出:“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人民群眾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下,發動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辛亥革命運動,摧毀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偉大歷史功績。

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雖然被推翻,但它的流毒和影響是不可能很快肅清的。這一方面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使得他們在批判君主專制主義的時候,仍然不免有某種保留,如孫中山就曾說“中國所受君權的影響,可以說是利害參半”,甚至認為,同西方相比,中國人民“并沒有受過極大專制的痛苦”《孫中山選集》下卷,669頁。。另一方面,由于意識形態有相對的獨立性,當一種舊制度死亡的時候,反映這種舊制度的舊思想卻并不能跟著裝進棺材,埋入墳墓,它仍然要在人們中間腐爛發臭,毒化周圍的空氣。

回顧對于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批判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繼續清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思想影響,徹底消除它的遺毒,這個戰斗任務仍然歷史地要求無產階級來完成。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后又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并沒有能夠很好地解決。在我們今天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健康、不正確的思想作風,如官僚主義、特權、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社會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和等級觀念,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中在身份上的不平等現象,等等,無不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無不是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對于這些東西,如果不是在思想上對它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同時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實的改革,那就必然要成為實現“四化”這個宏偉目標的巨大障礙和阻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分析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存在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赤壁市| 正安县| 文成县| 黄平县| 西和县| 洞口县| 开平市| 南澳县| 滁州市| 同仁县| 安陆市| 武城县| 汾西县| 临颍县| 湘潭县| 山西省| 长武县| 铅山县| 芷江| 霸州市| 南宫市| 滁州市| 宁城县| 四会市| 广河县| 峨眉山市| 台州市| 宜宾市| 河西区| 阿巴嘎旗| 三原县| 安平县| 迁西县| 新密市| 土默特左旗| 大足县| 保定市| 方山县| 灵石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