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愛國的政治運動
——“公車上書”
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甲午戰爭”。在這次戰爭里,雖然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很堅決,士兵作戰也很勇敢,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統治集團中投降派的從中破壞,結果還是失敗了。清朝政府被迫派出頭號賣國外交家李鴻章,到日本去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不但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而且中國自己的領土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也被割給日本;不但開放了沙市、蘇州、杭州、重慶等地為商埠,而且還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另外,中國人民還要支付2億兩銀子的賠款。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不能不對中國國內的政治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在這以前,中國就幾次被西方列強打敗過,如今又被東方的小國日本打敗了,而且條約訂得那樣苛刻——割地、賠款、開商埠,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廣大人民都反對投降派,反對李鴻章,一時愛國情緒在全國迅速高漲起來。人民群眾憤怒地喊出:“身可滅,家可毀,而臺灣尺寸之土,斷不能畀之于日人!”特別是臺灣同胞,更一致表示:“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同時,對于賣國投降的統治階級,也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諷刺。當時《申報》上有人寫文章說:“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這表達了當時人民的呼聲。但是,在這種群情激憤的形勢面前,腐朽的統治階級卻無動于衷,繼續過他們荒淫無恥的生活。慈禧太后帶著她的滿朝文武,仍然在頤和園張燈結彩,慶祝她的六十大壽。有人在北京的城門上貼了一副對聯:“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這副對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慨和對清朝統治者的痛恨。在全國人民斗爭形勢的影響下,很多愛國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參加到斗爭的行列里來。“公車上書”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愛國熱誠的推動下進行的一次愛國政治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的第二年,也就是1895年,北京舉行會試,這正是李鴻章到日本去談判求和的時候。就在這一年的4月15日,李鴻章準備答應日本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等地和賠款2億兩白銀的消息傳到了北京,這件事在參加會試的舉人當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于是以康有為為首,發起了一次“公車上書”的政治活動。康有為是廣東省的舉人,他在青年時候就讀過西歐各國政治經濟方面的翻譯書籍,接受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他希望清朝皇帝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樣子,來改變中國的國家制度。當他聽到李鴻章準備賣國求和的消息以后,立即聯合了廣東省的舉人,準備向光緒皇帝上書,要求清朝政府拒絕日本的要求,反對向日本屈服,并且把這封書文交給了都察院。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其他各省的舉人也都紛紛上書請愿。這時候,都察院門前真是車水馬龍,應接不暇。特別是臺灣的舉人,聽說清朝政府要把自己的家鄉割讓給日本侵略者,很多人都痛哭流涕,表示誓死不愿離開祖國的懷抱。康有為等人看到大家反侵略情緒的高漲,就決定再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請愿運動。4月底,他邀請各省參加考試的舉人在北京宣武門外的松筠庵里集會,研究聯合上書的問題,會上推定康有為執筆起草。他用了一天兩夜的時間,奮筆疾書,寫成了一篇一萬四千多字的“萬言書”。因為當時沒有印刷條件,這份“萬言書”就由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麥孟華等人抄寫了幾份,然后分送各處傳閱。大家情緒激昂,在“萬言書”上簽名的舉人有一千三百多人。
在這封“萬言書”里,康有為沉痛地指出,民族危機十分嚴重,國家前途岌岌可危。他要求清朝政府懲辦“主和辱國”的賣國官僚和“喪師失地”的投降將帥。他要求清朝政府遷都長安,將2億兩賠款改作軍費,激勵天下,聯合四萬萬人民的心成為一條心,和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縱然打一百次仗失敗一百次,也不與日本講和,最后必定“掃蕩日本,大雪國恥”。
除了這些內容以外,“萬言書”里還提出,要真正地挽救民族危亡,達到立國自強,還需要“變法”,也就是在政治上進行一些改革,實行君主立憲,由人民選舉議員來管理國家大事,等等。實質上,這些都是改良主義的主張。但是,腐朽的清朝政府,對于人民群眾的愛國運動抱著敵視的態度,對于改良政治的要求也十分害怕。他們甚至無恥地說:“寧可亡國,不可變法!”因此,他們風聞“公車上書”這件事以后,就立刻阻止破壞。在“上書”的前一天晚上,派人到各個會館去向各省舉人進行恫嚇,企圖阻止他們參加這個運動。阻止沒有成功,又在大街小巷到處張貼無頭告示,企圖陷害參加“上書”的人。他們更集中地攻擊領導這個活動的康有為,到處宣傳康有為是瘋子,是狂人。一時京中謠言四起,議論紛紛。果然,有一部分人在反動勢力的面前動搖了、退卻了。有些人就請求在“萬言書”上除掉自己的名字。但是,在愛國思想的激勵下,康有為和絕大部分的愛國士人都沒有動搖。5月2日,大家正式把“萬言書”遞到都察院,參加遞書的各省舉人,在都察院門前排成了一里多長的隊伍。清朝統治者無可奈何,只得推說光緒皇帝已經在和約上用玉璽蓋了印,沒有辦法挽回,對于舉人們所上的“萬言書”,終于拒不接受。
要向腐朽的清朝政府去請求抵抗侵略、改良政治,這本來是辦不到的事情,自然不會有什么結果。“公車上書”的舉人們把希望寄托在清朝統治者身上,這種希望只是虛妄的幻想。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公車上書”這件事卻有著很大的政治影響。他們的要求和主張完全是正義的,這些要求在客觀上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見,因為那時候人民并沒有自己的輿論機關。“公車上書”以后,這封洋洋萬言的《上今上皇帝書》不但傳遍了北京,而且隨著各地舉人返回家鄉,也把它帶到了全國各地,很多人都受到它的鼓舞和啟發。同時,“公車上書”這個行動本身,就已經沖破了幾千年來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知識分子集會、結社和議論國家大事的禁令,具有一定的斗爭意義。這是清朝政府統治二百多年以來的一件大事情,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第一次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斗爭的群眾性運動。在這以后,以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的改良主義運動——戊戌維新運動,就進一步發展起來了。但是,領導這次“公車上書”的康有為,卻在維新運動失敗以后,逃亡海外,組織保皇黨,和孫中山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派相對立,成了反動的政治派別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