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統一
一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歷史觀,和以往一切舊的歷史哲學相比較,有兩個重要的帶有根本性質的特點:第一,它以為社會歷史不是靜止的、不變的,“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任何一個社會歷史形態都不是永恒的,在歷史上彼此更替的一切社會秩序,都不過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而已。唯物史觀把歷史看作人類發展的過程,同時還指出,這種發展過程乃是一個十分復雜并且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第二,它認為社會歷史的現象盡管異常復雜紛繁、迷離混沌,但是決定社會面貌的基本因素,無非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生產關系內部的各個階級互相對抗著,歷史的基本內容以及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正是各個敵對階級之間的斗爭。“全部以往的歷史,除原始社會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
這兩點,雖然并沒有包括歷史唯物主義的異常豐富的全部內容,卻無疑是唯物史觀的最基本的核心。
這兩點并不是彼此孤立、各不相涉的,而是對于客觀歷史進程的完整的統一的了解。社會歷史,一方面是運動著、發展著的有規律的過程;另一方面,歷史運動的內容則是階級間的矛盾和斗爭,推動歷史發展的是階級矛盾的產生、激化以及某種形式的解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明確地指出二者的統一,他們說:“至今所有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中演進的,而這種對立在各個不同的時代又是各不相同的。”
正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所以它要求我們在觀察、認識、說明歷史時,必須堅持歷史主義的原則;正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階級斗爭,所以階級分析方法就成為研究歷史的根本方法。又正因為這兩個方面乃是歷史唯物主義對于客觀社會歷史的完整的統一的了解,所以歷史主義和階級分析法應該是統一的,是有機地聯系著的,是不可分割的。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對于社會歷史做出正確的、科學的說明。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分析說明某一特定的歷史時代的時候,總是要求人們從這一時代的社會結構(階級結構)出發。“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與交換方式及其所必然決定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歷史和該時代智慧發展史所由以確立的基礎;只有根據這一基礎出發,才可說明這個歷史時代。”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分析說明某個階級的歷史狀況和歷史作用的時候,總是要求人們把它放置于一定的歷史時代之中。恩格斯說:“常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社會上不同的階級,在什么限度內是有用的或甚至是必要的呢?回答自然是按照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而有分別的。”
我以為,充滿了矛盾斗爭的運動著的社會歷史本身,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社會歷史的完整的統一的了解,就正是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統一的客觀基礎。
二
但是,馬克思指出,不能在“看出有差別的地方就看不見統一”,在“看見有統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別”。當我們說,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是完全統一的時候,我們決不能把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看作兩個毫無差別的東西。有的同志為了強調它們的統一(這是完全正確的),便認為它們并不是不同的兩種觀點。我以為,這是值得商榷的。
一般說來,兩種完全相同的東西,也就談不上什么“統一”,什么“內在的、有機的聯系”了。
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是統一的,是具有內在的、有機的聯系的;同時,它們又各有自己的特定的內容,各有自己的特定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粉碎了歷史唯心主義對于社會歷史的種種荒誕囈語。列寧說:“階級斗爭理論第一次……把社會學提到了科學的程度。……階級斗爭理論所以是社會科學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為它十分確切而肯定地規定了把個人因素歸結為社會根源的方法。……這個理論制定了社會經濟形態的概念。”概括地說來,這個理論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除原始社會以外,至今所有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第二,在階級社會中,沒有抽象的“人”,“人的本質”也就是人的階級性;沒有超階級的思想,一切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第三,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第四,階級斗爭必然導向無產階級專政,而這種專政本身,只是作為消滅一切階級和過渡到一個無階級社會的手段。
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是與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歷史觀點根本對立的。
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的根本要求,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它認為一切社會現象都要從它的歷史形態去觀察,一切都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必須把問題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放在與歷史的一定聯系中去考察。同時,在注意到某一社會現象的橫的聯系時,還要注意到這一現象的縱的聯系,而不應當割斷歷史。
可見,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是兩個內容不同的概念。能夠表明它們之間不同的一個簡單事實是:階級觀點是分析和說明階級社會歷史的科學理論,而歷史主義的適用范圍則包括自從世界上有了人因而也就有了歷史的一切時代。怎么能夠說,兩個適用范圍有所不同的觀點之間沒有什么差別,沒有什么不同呢?
三
有些同志認為,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的統一,乃是其中的一個包含另一個的關系。一種意見說:“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貫徹著或者說包含著歷史主義。”另一種意見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就等于歷史唯物主義。”而階級斗爭理論乃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因此,歷史主義就包含了階級觀點。這兩種意見雖然有些不同,但它們有一點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只要有了其中的某一個,也就必然地、自然地有了另一個。
我認為,這種意見的缺點,也還是在于把二者做了簡單的混同。
如果說,脫離歷史主義的階級觀點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階級觀點,脫離階級觀點的歷史主義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歷史主義,這自然是完全對的。我在前邊也已經談到了這一點。但是,當我們對社會歷史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認識時,絕不是只要注意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會“必然地”“自然地”有了另一方面。相反,正因為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是統一的,因此,我們在考察歷史時,倒是應該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其中的任何一面有所忽略、有所背離,要不斷地堅持同時用這兩種觀點去統一地考察社會歷史,既要有階級的觀點,又要有歷史的觀點。只有把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才能夠對于社會歷史現象做出科學的、正確的認識。
當我們評論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通常要分析某個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以避免對于這一人物的不適當的全盤肯定或過分苛求,這是因為局限性對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是存在的。但在指出歷史人物的局限性時,我們總是要同時從兩個方面去分析階級的局限和歷史的局限。在同一歷史條件下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或者同一階級的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會有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局限,可見,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既要有階級的觀點,又要有歷史的觀點,必須把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對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評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指出,當我們研究思想發展的歷史時,總是應該同時考慮到兩個因素:一個是社會物質條件的變化,一個是思想領域本身獨立的歷史發展。前一個因素是說,在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在各個不同的階級那里,會有各種不同的關于政治、法律、哲學和宗教等的思想內容。后一個因素是說,任何思想都還有本身的歷史發展過程,“都具有由它那些先驅者傳授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的一定思想資料作為前提”。恩格斯甚至把那種“不愿承認那在歷史上起作用的各種思想領域有獨立的歷史發展”的觀念,稱為“一個荒謬觀念”,他認為那種觀念否認了思想對歷史有任何影響。
普列漢諾夫曾經說過:人類智慧發展的最后原因、基本推動力,是階級斗爭。但是,為了理解每一個特定時代的智慧狀態,為了解釋為什么在這一時代中正是這些學說而不是另一些學說取得勝利,應該預先認識前一時代的智慧狀態;應該知道,那些學說和學派曾在當時統治過。他認為:“如果沒有這一點,則不管我們怎樣好地通曉它的經濟,也完全不能理解特定時代的智慧狀態的。”
可見,我們對思想的發展只有既從階級方面進行觀察,又從歷史方面進行觀察,才能正確了解和說明思想的發展以及社會思想對于歷史發展的作用。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指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家對于社會的歷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這一方面是由于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歷史;另一方面,則由于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在這里,也是講兩方面,而不是講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們不能對于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全面的了解,其原因,一方面是階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歷史條件的限制。
總之,當我們在實際分析社會歷史現象時,總是要同時兼顧兩個方面,而不能有任何的偏廢。
四
很多同志正確地指出:認識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是統一的,這是一回事情;在研究工作中具體貫徹這種統一,又是另一回事情。在歷史研究的某些問題上,有時可能發生非歷史主義傾向,有時又可能發生脫離階級觀點的傾向。
但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問一下:這種在歷史研究中可能出現的對于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統一的背離,說明了一些什么問題呢?
第一,它說明絕不能把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統一看作二者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完全等同。如果階級觀點也就是歷史主義,歷史主義也就是階級觀點,或者說階級觀點包含了歷史主義,歷史主義包含了階級觀點,那么,在具體研究中,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背離就會是難以設想的。這種背離的可能出現,正好說明了歷史主義的具體內容是不能完全包括在階級斗爭理論之中的,階級觀點的具體內容也不能完全包括在歷史主義之中。
第二,針對歷史研究中的非歷史主義傾向,我們的任務是以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統一的原則去批評非歷史主義,堅持歷史主義;針對歷史研究中的超階級觀點,我們的任務是以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統一的原則去批評超階級觀點,堅持階級分析法。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工作者的一個不能有一刻放松的戰斗任務。但是,在進行這個戰斗的時候,針對不同的情況,把斗爭的鋒芒著重地集中在某一個方面,這不僅是容許的,而且是必要的。
基督教的歷史學硬說人類是上帝創造的,說歷史有一個虛幻的最終目的,而且這個目的已經由基督所實現。為了自圓其說,它否認真實的歷史具有任何內在意義。這種歷史觀當然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風馬牛不相及,當然是完全缺乏任何階級分析的。但恩格斯在談到這種歷史觀點的時候,主要還是批評它“輕視歷史,無視人類的發展”,批評它“割斷了歷史”。
18世紀的機械唯物論者,在反對中世紀殘余的激烈斗爭中,“把中世紀不過看作是由千年來普遍野蠻狀態所引起的歷史進程之簡單的中斷”,他們對封建社會中取得的一切巨大成就一律不加以任何注意,認為整個中世紀除了黑暗與不合理性之外便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了。這里顯然沒有什么科學的階級觀點。但是,恩格斯在談到這種歷史觀點的時候,也主要是批評它“缺乏對事物的歷史觀點”,批評它沒有“對于偉大歷史聯系的正確看法”。
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恩格斯具體地分析了基督教歷史學的具體錯誤,分析了18世紀機械唯物論者的歷史觀的具體缺陷,因此他很好地堅持、發揮了歷史唯物主義。
五
為了說明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拿情形十分相似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關系來進行比較、進行對照。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宇宙觀,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是互相統一的,是具有內在的有機聯系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唯物辯證法,它的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但是,終究不能說在馬克思主義那里,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完全是一回事,它們沒有各自的特定的內容和含義。辯證法是“研究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一般運動規律的科學”(恩格斯),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發展學說”(列寧)。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這種運動和發展,不像在黑格爾那里一樣是“概念的自我發展”,而是承認“頭腦底辯證法僅僅是現實世界(不論自然界或歷史)底運動形態之反映”。唯物主義所要說明的,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承認并堅持物質第一性和意識第二性,“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本身倒是物質的最高產物”
。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整個物質世界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按照辯證規律在不斷運動著,“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態”。可見,在馬克思主義那里,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一方面是有機地、內在地聯系著的,另一方面卻又有各自的特定的內容和含義,它們所要說明的是兩種不同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宇宙觀中的兩個不同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在不止一個地方分別地詳盡闡述和發揮過這兩個不同的范疇,但絕對沒有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割裂開來。
在討論歷史主義的文章中,幾位同志都援引過列寧的如下一段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
如果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是同一個東西,或者如果辯證法中間包含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中間包含了辯證法,那么,誰也無法理解列寧的這一段話了!但列寧這段話顯然不是毫無意義的,它深刻地指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產生的歷史特點,使得我們在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哲學時,避免任何片面性的弊病。
和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關系的情形十分類似,盡管在馬克思主義那里,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是統一的,具有內在的有機的聯系,但它們仍然是有各自的特定的內容和含義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六
根據上面的敘述,我以為可以把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關系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是屬于歷史唯物主義范疇中的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組成部分。第二,這兩個概念、兩個組成部分是有機地聯系著的,它們共同統一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中。第三,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一樣,只是歷史唯物主義整個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第四,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統一的客觀基礎,是充滿了矛盾斗爭的運動著的社會歷史本身。
因此,我們既要看到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統一的一面,防止把二者割裂開來,又要看到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差別與不同,防止把二者做簡單的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