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學戰線上的巨大勝利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而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了,這是我國飛躍進步的十年。經過十年的革命和建設,我國已變成一個強大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
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勝利,推動了學術的發展,而社會主義科學的繁榮,又反過來對于前者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也有著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反映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的勝利。
正像毛主席所說:“馬克思主義仍然必須在斗爭中發展?!_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img alt="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5C8F7/1565323470497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66142-GL7ZyCnnKIXxcbBNmB1NKnmYOkOGdasc-0-f1aec282b532481bc42b6347d6ddc13e">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也正是在同資產階級的甚至封建主義的唯心主義歷史學做反復、尖銳的斗爭中得到發展的。因此,回顧十年來的斗爭,正確估計這個斗爭的意義,對于進一步推動歷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正因為這樣,所以盡管我們的科學水平很低,無力對十年來歷史科學在斗爭中的發展,做深刻的、全面的總結,但也仍然樂于從一個側面嘗試性地做一些粗略的描繪。
一
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在我國已經產生了三十多年了。但只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才得到了蓬勃發展的天地。
早在五四運動之際,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我國即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宣傳者、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在介紹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后,即提出了“根據新史觀、新史料,把舊歷史一一改作”的斗爭任務。并指出,“新史觀的樹立”必須通過對于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一切“循環的、退落的、精神的、唯心的”舊史觀的“抗辯”(即批判和斗爭),才有可能。
以后,隨著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也就有所發展,并很快地成為革命的思想戰線上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在這一條戰線上,也如在其他戰線上一樣,得到了我們黨的領袖毛澤東同志的直接指導。
毛澤東同志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中國歷史的巨匠。他在1939年和1940年分別發表了《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兩部輝煌不朽的著作。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結合著中國革命的實踐,闡明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特別是近百年歷史的發展規律,并指出了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的前途,成為我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中國歷史的光輝典范。
特別是到了1941年、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時,毛澤東同志對歷史科學又做了更為全面、深刻、具體的指示,這就有力地把歷史科學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與當時政治上的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相適應,在歷史學方面,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爭奪領導地位的,是封建主義的、洋奴買辦的以至資產階級的反動的歷史觀。它們竭力宣傳歷史唯心主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中國歷史加以歪曲、篡改和捏造,把歷史研究作為維護階級剝削、為國內反動統治者服務的工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科學,由于它本身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影響,和反動的歷史學的排斥、“圍剿”以至反動政權的直接迫害,做英勇的斗爭,使自己得到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無產階級專政政權的建立,使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隨著三大敵人被打倒,這些階級的思想、意識也就因失去了政治憑借而迅速被清除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合法的、指導我國人民的思想。歷史科學也就獲得了空前的新的發展條件。
1949年后,我們在人民群眾中,相當普遍地宣傳和講授了社會發展史。這就在人們的意識中樹立起勞動人民是歷史的主人的意識,打破了舊的正統觀念和英雄史觀;樹立起勞動光榮、剝削可恥的觀念,長勞動人民的志氣,掃剝削階級的“威風”。
在1949年,作為當時國家根本法的《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要“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這個規定反映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在1949年后的崇高的地位,和1949年前的地位完全不同。
接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頭兩年中,多數史學工作者同其他崗位上的知識分子一起,進行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學習,并在實際革命斗爭中初步鍛煉了自己。這樣,就使得舊史學界有了一個初步的轉變。1951年7月,中國史學會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時,郭沫若同志在會上總結史學界的這種轉變,指出它主要表現在:(1)從舊時的唯心史觀逐步轉向為唯物史觀;(2)從個人單干逐步轉向為集體研究;(3)從“名山事業”逐步轉向為“為人民服務”;(4)從貴古賤今逐步轉向為注重近代;(5)從大民族主義逐步轉向為注重少數民族;(6)從歐美中心主義逐步轉向為注重亞洲歷史。
郭沫若同志所指出的這六點,也可以說,正是新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學與一切舊的歷史學的根本區別;也可以說,這六點正是我國十年來歷史學發展的總趨勢。
當然,這里所說的種種“轉向”,正如郭沫若同志以后又重新提到的那樣,“當時為了鼓勵大家,所說的多少出于自己的期待”,實際上“轉向的速度并不那么快”。它只不過是轉向的開始而已。統治過學術界幾十年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再加上封建主義的僵尸,是不可能在一兩年之內就肅清其影響的。資產階級反人民、反科學的唯心主義在學術界還有著頑強的陣地。這一點,很快地在影片《武訓傳》的攝制和討論中暴露出來了。
二
1951年進行了對電影《武訓傳》與武訓的批判。這一事件,在政治思想上來說,是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反動思想之間的一場尖銳斗爭。而對歷史科學來說,則是人民的、科學的歷史觀點和反人民、反科學的歷史觀點之間在1949年以后的第一場決斗。
《武訓傳》是一部歷史傳記影片。影片的主人公武訓本來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最丑惡、最虛偽、起著反動作用的奴才,是腐爛的封建文化的狂熱宣傳者。然而影片卻把他描寫成“向封建統治者做了一生一世的斗爭”的堅韌的革命戰士。影片為了抬高這個向封建統治者頂禮膜拜的渺小人物的地位,還不惜對當時的農民革命運動橫加污蔑。
可是,這樣一部歌頌封建統治擁護者和污蔑農民革命斗爭、歪曲中國歷史、污蔑中國人民的影片,竟引起了文藝界和學術界不少人的稱贊。這就充分暴露了資產階級的歷史觀點還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充塞在某些人的頭腦之中,而少數自稱學得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旦接觸到實際問題,卻束手無策,甚至熟視無睹,解除了武裝。
黨揭露了《武訓傳》的反動性,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對于武訓和《武訓傳》的批判。這在史學界和知識分子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因為通過這次批判,史學工作者從活生生的現實問題中,受了一次生動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對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對于如何在歷史研究中貫徹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觀點的問題,對于在歷史上應當歌頌什么和反對什么的問題,對于中國人民走過的歷史道路,是革命的道路,還是改良主義、投降主義的道路的問題,等等,都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討論。
這樣,對《武訓傳》的批判,就大大提高了歷史科學工作隊伍的理論水平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大大削弱了資產階級歷史學的陣地。
差不多與此同時,對于歷史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還有另外兩件事。其一就是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的重新發表,以及由此而掀起的學習這兩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熱潮。其二就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十周年而進行的對于黨史、革命史的深入研究和廣泛宣傳。
這兩件事,前者進一步給歷史科學以銳利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武器,鞏固并發展了在《武訓傳》批判中歷史唯物主義對于歷史唯心主義的勝利。而后者,即對于黨的歷史及近三十年的革命史的深入研究和正確闡發,其本身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的重大發展。
三
1952年勝利地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從1953年起,我國就開始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經濟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與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同時,便必然地提出了更進一步地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任務。
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并沒有(事實上也不可能)經過《武訓傳》批判這一個戰役就放下武器,而且在某些方面它還企圖占上風。這一點恰好為1954年揭發俞平伯《紅樓夢研究》中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事實所證明了。由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開始,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又進行了一次決戰。
這一場決戰,是在前幾年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它自然比以往的批判要更深入、更徹底。這樣,批判的矛頭,便自然而然地指向近三十年來資產階級唯心論的代表人物——胡適身上。胡適的實用主義,正是《武訓傳》和《紅樓夢研究》所犯錯誤的主要思想根源,或者說,這些錯誤無非是胡適的資產階級思想的遺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映而已。
1949年以前,胡適的反動的唯心主義思想——實用主義思想,散播很廣,甚至統治著許多學術部門。因此,為徹底消除其惡劣影響而進行的胡適思想批判,也就不能不在政治、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內進行。歷史研究曾經是胡適派思想活動和支配的重要領域,也是其遺毒較深的一個方面,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斗爭也就表現得十分突出和尖銳。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還不久的歷史學家,都嚴肅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戰斗武器,對胡適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展開了激戰。結果,胡適派的抹殺歷史發展規律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蔑視人民群眾、污蔑人民革命斗爭而夸大個別人物的歷史作用的英雄史觀,否定祖國歷史遺產而把中國歷史描繪成漆黑一團的虛無主義的歷史觀,以及為這一切服務的實用主義的“考據學”,都遭到了徹底的揭露和嚴重的打擊。在科學面前,偽科學原形畢露了。
稍后,學術界還對梁漱溟的唯心主義觀點——包括其重要的一方面,即唯心主義的歷史循環論在內——進行了批判。梁漱溟的政治、學術觀點屬于封建主義觀念形態的范圍,因為這是一種比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更為陳舊的“木乃伊”,因而這種思想的敗陣也就更為迅速。
批判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和梁漱溟思想,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作用。它大大肅清了歷史唯心主義對于史學界的影響,它使曾受這種思想束縛的某些史學工作者得到思想上的解放。而且這次斗爭,鍛煉和擴大了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工作者的隊伍,鞏固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歷史科學的陣地。
這一切的結果,就促成了歷史科學的進一步繁榮。這種學術上的繁榮,特別是在黨明確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后,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四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人民民主政權日益鞏固,人民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性日益增強,廣大知識界政治思想水平日益提高的條件下,黨為了使我國文學藝術和科學工作得到迅速的發展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而提出的。這一方針,正如毛主席所指示我們的:它“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事實證明,這一方針的貫徹不僅給我國文學藝術界帶來了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活躍景象,而且也有力地推動了科學工作走向更高的發展。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科學,在這一偉大方針的指導下,也同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科學的發展要通過不同意見的爭辯才能達到?!拔覈臍v史證明,如果沒有對獨立思考的鼓勵,沒有自由討論,那么,學術的發展就會停滯。反過來說,有了獨立思考的鼓勵,有了自由討論,學術就能迅速發展。”1949年以來,由于黨對歷史科學的直接領導和關心,由于歷史科學工作者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的不斷提高,由于在肅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學術觀點和批判資產階級學術思想中不斷地取得勝利,我國歷史科學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歷史科學中學術性的討論,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黨中央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更加推進了自由討論風氣的增長。
但由于過去反動的史學觀點的散布與影響,我國歷史上一些重大的問題,不僅沒能得到應有的解決,反而因反動資產階級史學家的別有用心的捏造和歪曲,給我國歷史研究中的許多重要問題造成極端的混亂。因此,1949年后我國的史學工作者,在清除和批判反動資產階級觀點的同時,對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例如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以及近來所討論的關于曹操的歷史評價等問題,都進行了熱烈的爭辯和自由的討論。在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中,不僅持有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可以更全面地考慮其學術觀點,而且通過爭論,各派史學家的若干重要論點,逐漸接近乃至一致。以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為例,過去對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程度的估計,是有各種不同主張的,而且對立的意見十分鮮明。但是通過幾年來不斷商討和爭辯,各種原來分歧的意見已在某些點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由此可見,通過爭鳴,我國歷史研究中許多重大問題逐漸解決了。這里充分地證明了,黨在科學工作上所貫徹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在黨的領導下,1949年以來史學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史學界一小撮右派分子和全國其他方面的右派分子一樣,乘黨整風的時機,向黨向社會主義發動了猖狂的進攻。他們完全否認1949年以來歷史科學工作中所獲得的成績,公開打起反黨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制造和散布種種謬論,說什么1949年以來歷史科學“只開五朵花”,說什么“共產黨領導不了歷史科學研究”,并荒謬地宣布馬克思主義“還停留在1895年的地方”而沒有發展。在這些右派分子當中,有的公開向黨向馬克思主義進行肆意的詆毀和攻擊;也有的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暗地里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射出惡毒的冷箭。但他們卻懷著一個共同的反動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取消馬克思列寧主義對歷史科學的指導,取消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科學的領導,使資產階級的學術復辟,以便為資產階級的政治復辟開辟道路。
但是,這些右派分子所得到的,只是一個可恥的失敗。在全國人民紛紛起來對右派進行反擊的同時,歷史學界也展開了大規模的反右派斗爭。
我們知道,反對資產階級右派的斗爭,乃是繼經濟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之后而展開的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史學界的反右派斗爭,也正是這兩條道路的斗爭在歷史科學領域的反映。這次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不僅徹底地粉碎了史學界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從而捍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而且在斗爭中也使得廣大史學工作者得到了深刻的階級教育與政治鍛煉,提高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給我國歷史科學的“大躍進”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五
在取得反右派斗爭的完全勝利以后,黨為了很快地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這個偉大的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緊接著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投入了偉大的“雙反”運動。這就給我國實現1958年的“大躍進”造成了有利的形勢。
為了使科學工作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大躍進”的需要,黨對我國的科學工作及時地提出了“厚今薄古、邊干邊學”的方針。這個對一切科學工作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針,對歷史科學來說,就更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黨教導我們以“厚今薄古”的方針來研究歷史不是1949年后才提出的。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早在1941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就給我們指出了明確方向。他在談到研究歷史的重要性時,指示我們對“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百年史”,應該著重學習和研究,并號召我們“對于近百年的中國史,應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無組織的狀態。應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綜合的研究”
。毛主席對歷史研究工作的這一指示,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黨教導我們“厚今薄古”,并不是只要今而不要古或對古代文化遺產采取粗暴的全部否定的態度,相反黨對我國豐富的歷史遺產和文化遺產是非常珍視的。問題在于我們怎樣來對待這部分遺產。應該說:我們在接受歷史遺產問題上的態度,是早已解決了的。毛主席在1938年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關于學習問題的一段講話中曾明確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裉斓闹袊菤v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可見,我們之所以重視和繼承古代的歷史遺產與文化遺產,絕不是單純地為了繼承而繼承,而是有著更現實、更深遠的意義,那就是使它為我們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現實服務。對于這個問題,有的文章說得非常明確:“對于我們馬克思主義者來說,不但要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去整理大量的舊材料、舊知識,加以科學的、歷史的新概括,而且更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在各種學術領域,各種文化領域,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繼續不斷地去掌握和整理大量的新材料,經過周密的、系統的研究,提出新的問題,做出新的概括?!币虼?,黨所提倡的“厚今薄古”不是別的,而是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古代的歷史遺產與文化遺產實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敢于打破老傳統的束縛”而具有創造性的學術研究工作。
我國歷史科學雖然通過反右派斗爭取得了勝利,但由于過去資產階級治學方法的影響,仍然存在著“言必稱三代”的煩瑣主義學風與厚古薄今的傾向,正如有的文章所說:“資產階級制度被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可是,資產階級的學風和習慣還殘存下來。在歷史研究的問題上,這種影響格外明顯。”
有些史學工作者,他們對我國翻天覆地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不聞不問,一心一意鉆到故紙堆里,放任自己脫離政治、脫離現實。也有些史學工作者,他們不是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和歷史事變,做系統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而是對古書上的一句一字進行“不能說明什么社會現象或歷史事變,而且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用處的”煩瑣主義的考證。所有這些厚古薄今的傾向,對實現我國歷史科學“大躍進”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國史學界在進行偉大的“雙反”運動的同時,在歷史科學研究與教學中展開一次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辯論,是非常及時的,也是必要的。
應該指出,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對立是歷史科學中兩條路線斗爭的表現。前者是地主資產階級殘余思想在歷史科學研究中的反映,后者是指導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治學方針。厚古薄今與厚今薄古的辯論,雖然表現為歷史研究中學術作風的對立,但就其本質來說,仍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條道路斗爭在歷史科學工作中的反映。因此,從厚古薄今到厚今薄古是歷史科學工作中的偉大革命,也是我國史學界實現“大躍進”的先決條件。
1958年3月10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厚今薄古”方針,立即引起了我國史學界和高等學校歷史系的廣泛討論。從史學界各個角落到各個高等學校,結合著“雙反”運動,展開了群眾性的學術批判運動。對多年來一直以資產階級觀點研究歷史的史學家和存在著一定程度厚古薄今傾向的史學工作者,進行了揭露與批判。這次厚古薄今與厚今薄古的辯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學術批判,進一步肅清了歷史科學領域的資產階級思想,使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發展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十年來我國歷史科學的發展,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
第一,我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從它誕生那天起,便擔負起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的反動歷史觀點做斗爭的偉大歷史任務,而且伴隨著中國人民革命不斷的勝利而逐漸成長壯大起來,形成革命陣線上的一支力量。特別是在1949年后,隨著反動統治的被推翻與人民政權的建立,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作為階級斗爭有力武器之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不斷地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展開斗爭。每次斗爭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取得勝利而結束。這就不僅沉重地打擊了資產階級反動的史學觀點,因而使其反動影響與陣地逐漸縮小,而且在歷次斗爭中,也鍛煉了廣大的史學工作者,增強了史學界的力量,擴大并鞏固了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陣地??梢姡覈鴼v史科學是在不斷同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斗爭中成長壯大的,也是在不斷斗爭的勝利中得到發展的。
第二,十年來,我國歷史科學已得到了飛躍的進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和黨的正確領導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指導分不開的。誰都知道,如果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歷史科學工作的唯一的指南,我國歷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就得不到科學的解決,更不會戰勝一切資產階級反動史學觀點而占領其陣地;如果沒有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各派史學家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指導下對歷史研究中的某些問題就無法進行熱烈的爭論,我國歷史科學也就得不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同樣,如果沒有黨的“厚今薄古、邊干邊學”偉大方針的提出,史學界就無法進行一次深刻的革命,從而也就不能給歷史科學的“大躍進”造成有利的形勢。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指導與黨的方針、政策的指示,我國歷史科學的發展和“大躍進”是很難想象的。
值此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來臨之日,回溯過去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歷史科學的偉大成就,瞻望未來祖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宏偉遠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的無限發展前途,我們精神奮發,干勁十足。讓我們高舉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歷史科學的大旗,在黨的領導下英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