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作為人類群標志的語言

在《圣經·創世記》里,曾經講到人類想齊心協力建造一座通天的“巴別塔”,這使上帝大為惱怒,預感到一種對自己地位的威脅。于是,他變亂了人們的語言,使人類群之間互不理解,互相戰爭和爭吵,塔的建造便無從談起了。這則神話從側面說明了人類語言的一個特征,即馬克思講的“語言的異族性”(46卷上冊109頁)。語言是在各個彼此沒有接觸的人類群(部落、家族、民族)中形成的,因而世界上有數萬種不同的語言。馬克思在談到《圣經·創世記》時,就注意到由語言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民族。他進一步指出:“語言本身就是這個共同體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一樣。”(46卷上冊489頁)恩格斯還注意到同一民族內部不同的支系,指出:“事實上,部落和方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21卷105頁)。在這里,他們都談到一個考察語言的新角度:語言是或大或小的人類群存在的標志。

不同的人類群之間接觸越多,語言越接近;相反,則越疏遠。馬克思和恩格斯常常根據語言來判斷人類群之間的血緣關系。馬克思在考察北美印第安人部落時,就使用了這種分析方法。他說:“凡是說同一語言各種方言的印第安部落,不論怎樣擴展他們共有的地域,其領土總是相鄰接的。人類所有的部落,凡是語言有密切關系的,大體上也是如此”(45卷430頁)。恩格斯從印第安的語言與部落進而考察歐洲民族間的關系,發現其情形是相同的。他寫道:“在語言接近的各部落中間,這種中立地帶比較狹小,在語言不接近的各部落中間,中立地帶比較大。這種地帶跟德意志人的邊境森林、凱撒的蘇維匯人在他們地區四周所設的荒地相同”(21卷105頁)。

根據上面這種規律性現象,馬克思考察了幾個民族的形成過程。關于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起源,他根據那里七個部落遷徙的傳說得出結論:“七個部落有著共同的起源,因為他們使用相近的方言”(45卷479頁)。在分析希臘半島古代眾多部落的關系時,他也根據語言而判斷:“在所有這些地方,希臘部落總是以操共同方言的氏族的存在為前提的。”(45卷496頁)至于已經分散地住在相隔很遠的森林中的古日耳曼人部落,馬克思是根據他們的相同的語言特征而判定他們是同一個民族。他寫道:“他們的自在的統一體體現在他們的家世淵源、語言、共同的過去和歷史等等當中。”(46卷上冊480頁)顯然,從語言學的分析入手,是解開民族形成史的一把鑰匙。

語言本身是一種社會規范,是人類群一致同意的歷史體系。同一人類群的人必須講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這種不斷的交流不知不覺地穩定著語法,增加著詞匯,創造著文化。不同人類群的語言反映出文化上的差異,語言是民族文化唯一的共同特征。對此馬克思簡潔地概括如下:“共同體的抽象,即其成員除語言等等而外幾乎毫無共同的東西……例如,就單個的人來說,很清楚,他只是作為某一人類共同體的天然成員,才把語言看作是自己的。”(46卷上冊489頁)這種語言即是馬克思講的“母語”。每個人在孩提時代聽到學到的語言,是唯一能夠把本民族的生活和經驗中富有詩情畫意的東西帶進心田的語言,它在心中點燃了民族意識和感情的第一支火苗。因而,幾乎每個民族都常以自己的語言十全十美而自豪,只有十分清醒的人才會意識到本民族語言阻礙民族精神發展的另一面。

恩格斯就屬于少數頭腦清醒的人,他對自己的母語作出了中肯的分析,指出:“德語在日常生活中很笨拙,而在處理最困難的論題時卻非常靈活——這是德國人在多數領域中都有了不起的代表人物,而德國人的大量產品卻異常低劣的部分原因(或表現?)。……偉人的天才被眾多知識分子的思想貧乏所抵消,因此,把德國人描寫為‘思想家民族’是最沒道理的了。”(45卷177頁)這是少有的從語言角度考察一個民族精神生產特點的實例。事實上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推動著本民族的精神活動,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限制著這個民族的精神發展。

從人的精神交往角度考察語言,也存在兩面性。語言本身是交往擴大的產物,但它一旦成為某一人類群存在的標志,又會阻礙這個人類群與外界的交往。語言導致人類群更加復雜的文化行為的出現,在人們的觀念世界里,外部環境被人為地劃分;對同一事物,由于語言對它的不同稱呼,而在人的頭腦中被分裂了。例如“德意志”和“日耳曼”這兩個所指相同但稱呼完全不一樣的詞,就是由于民族間缺乏溝通而造成的。恩格斯就此寫道:“隨著時間的進展,往往一個部落被鄰近各部落取了另外的名稱,與該部落給自己取的名稱不同,像德意志人的最初的歷史的總稱為‘日耳曼人’是由克爾特人給他們取的一樣。”(21卷105頁)語言將人類劃分為許多不同的共同體,常常起到文化隔絕的作用。馬克思曾注意到這一點,他在研究阿茲特克人的聯盟時指出:“阿茲特克聯盟并沒有企圖將所征服的各部落并入聯盟之內;在氏族制度下,語言的障礙使他們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也由于語言的障礙——阿茲特克聯盟的殖民者也不能同化所征服的部落。”(45卷482頁)語種親緣近的部落間尚是這樣,語言上幾乎沒有親緣關系的民族之間,語言的障礙更為明顯,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正如馬克思所說:“觀念必須先從本族語言翻譯成別族語言才能流通,才能進行交流,這種場合的觀念才有較多的類似之處”(46卷上冊109頁)。對這一點,只要回顧一下20世紀初西方新概念在中國語言庫找不到相應詞匯的苦惱,也就夠了。嚴復談到他翻譯《天演論》時,“一名既立,旬月踟躕”是完全可以體諒的。為此我國的翻譯家們不得不借助與漢語有親緣關系的日本語,從那里轉引入844個現代漢語詞匯。馬克思講得很有分寸,他稱翻譯僅使觀念有“較多的類似之處”,而不是完全相同。因為翻譯本身不能不是一種對外來語的同化過程,所以兩種親緣很遠的語言之間,即使努力忠于原文,原有的信息也多少會扭曲或衰變一些。

人類群的語言造成了文化的隔絕,也就造成了利益沖突,沖突本身又成為打破隔絕局面的契機。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不同語言的人類群之間的交往主要有戰爭與交易這兩種形式(參見3卷25頁)。這兩種形式顯然很難把語言上親緣關系很遠的民族融為一體,但卻有將語言上親緣關系近的人類群融為更大整體的巨大能量。馬克思就這種情況寫道:“使用同一語言的方言的各部落都能夠相互了解通話,能夠解決他們的糾紛;他們也知道,由于出自共同的世系,應當把彼此看作天然的同盟者。”(45卷433頁)這是一種新的統一的語言作為更大的人類群標志的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宕昌县| 延庆县| 彝良县| 旬阳县| 东乌| 威宁| 卓尼县| 兖州市| 利津县| 淮南市| 元氏县| 富民县| 南宁市| 房产| 康马县| 水富县| 锡林郭勒盟| 扶余县| 葵青区| 沈丘县| 荥阳市| 封开县| 东海县| 六安市| 铜鼓县| 德兴市| 珲春市| 堆龙德庆县| 庄浪县| 夏津县| 内丘县| 黄骅市| 巴林左旗| 彰化县| 成都市| 开鲁县| 华蓥市| 新晃| 方城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