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語言的分化與融合

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語言的研究中,還可以看到兩條十分明顯的語言發展線索:一條是種數不多的原始語言不斷分化為眾多的語言和方言,由于人類早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交往不發達,因而語言的分化經歷了數萬年以至更漫長的時間;另一條是眾多的語言和方言融合為不多的帶有更大范圍的或世界性的語言,這主要是近一兩千年的事。前一種變化的主要條件是人類的繁衍和活動范圍的擴大;后一種變化的主要條件是大的區域性或世界性交往的形成。

人類在遠古時代,當一個狹小的地區不可能供養較多的人時,為了種的生存和繁衍,部落必須分化,這是早期氏族組織的特點,特別在領域廣闊的地區,氏族的分化更快一些。于是,一條人類語言分化發展的線索便呈現在語言學家們的面前。馬克思贊同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對這一發展線索的分析,并做了以下綜述性筆記:“在氏族組織的要素中存在著一種不斷分離的傾向語言發生差別的傾向又加強了分離傾向,而語言發生差別的傾向在他們所處的社會狀況及其所占據的廣大地域的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種口語,在辭匯上是非常穩定的,在語法形式上更加穩定,但是不可能保持不變在地域上——在空間上——的分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導致語言差別的出現;這就會引起利害關系的不一致,終于各自獨立。北美和南美的大量的方言和語言 {stocklanguages},除愛斯基摩語而外,大約都是起源于一種原始的語言,它們的形成所需的時間,要用文化上的三個時代來衡量。”(45卷426~427頁)這三個時代指蒙昧、野蠻、文明三個時期,相當于舊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歷時數萬年。

為論證這一結論,馬克思的筆記記載了多項實例。例如密蘇里州的八個印第安部落,根據它們的方言,就可以往前考證出它們來自同一個“根”。馬克思說:“從語言的角度來看,也有必要假定它們是從一個原始部落分化出來的。”(45卷428頁)在活動相對狹窄的地區,同樣也存在著這種語言的分化,恩格斯對馬克思的筆記補充說:“聚居在一個比較不大的地區上的希臘人,其方言上的差異不像在廣大的美洲森林中那樣顯著;但是就是在這里我們也看到,……甚至小小的阿提卡也有獨特的方言”(21卷119頁)。

當人類群的語言分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擴大,人類的語言又逐步呈現出另一條發展的線索:語言的融合。這種融合首先發生在語言相近的部落,例如19世紀美國印第安易洛魁人聯盟,就是一種初步的語言融合現象。它的特點如馬克思所說:“聯盟以氏族為基礎和核心,以共同語言(其方言仍能互通)為其方圓的范圍;……具有共同語言,才有可能成為聯盟的平等成員。”(45卷439頁)這種初步融合的發展,便是民族的形成。馬克思以希臘阿提卡氏族的形成為例,說明了語言融合的第二步過程,他寫道:“阿提卡的四個部落……操同一方言并占有一共同地域,它們已溶合為一個民族{nation};但是在更早的時期,他們大概只組成部落聯盟。”(45卷495頁)

一旦形成民族,語言便發生一次革命性的變化,這就是民族標準語(又稱文學語言、散文語言)的產生。在較小的民族內,方言歸于消亡。例如希臘,馬克思寫道:“這些希臘部落溶合為一個民族,集中于一個小地域內,結果必然使方言的差異歸于消滅,而后來文學語言的產生更加促進了這一點。”(45卷507頁)在較大的民族內,方言雖然存在,但知識界已有了通行的標準語。民族標準語的形成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其中的曲折和反復相當多。標準語一般不是一種新形成的語言,而是由于經濟、文化、政治、地理等的綜合原因,以某一方言為主,在民族內部長期交往中確立的。在希臘,標準語形成較早,它就是阿提卡方言,恩格斯說:“這一方言后來獲得了統治的地位而成為共同的散文語言。”(21卷119頁)但是,希臘畢竟是個狹小的地域,希臘民族是在共同方言的基礎上融合成的。一旦問題涉及不同語系、語族的交往和融合,情況便表現得極為復雜。羅馬人的入侵,曾使希臘的民族語言幾乎消亡了,恩格斯就此寫道:“凡在希臘語未予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語言都不得不讓位于訛誤百出的拉丁語;一切民族差別都消失了,……他們都變成羅馬人了。”(21卷168頁)這一痛苦的悲劇卻帶來了大區域內的精神交往的巨大進步,使得歐洲在后來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至少上層知識界有了共通的語言——拉丁語——進行直接的交往了。

在以往的各民族的交往中,語言的融合往往伴隨著入侵,較落后的民族對較先進民族的入侵,雖然前者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語言上卻常被后者融合。關于這方面的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講過許多,其中以民族大遷移的結果最為典型。他們指出:“征服者很快就學會了被征服民族的語言”(3卷83頁)。中國內部的滿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也發生了這樣的情況,滿族人學會了漢語,而滿語則消亡了。

如果是較先進的民族入侵較落后的民族,語言的融合要看兩個民族的力量對比和各自語言的生命力強度。有時雙方原有的語言互相影響,融合為一種新的語言,例如早期的印度語言,馬克思記載道:“一支文明民族——婆羅門人——和一群野蠻人溶合了,前者的語言便溶化在上述各部落的新土語中;這些土語保持了原先語言的文法結構,但其中90%的單詞都借用梵語。”(45卷344頁)婆羅門人的語言失去了文法結構,野蠻人的語言失去了詞匯,一種新語言就這樣融合而成。但這種較為均衡的情況不太多,經常發生的現象是力的天平倒向發展較先進的民族的語言一邊。但較落后的民族的語言若有一定生命力,會在前者的語言中留下融合的痕跡。恩格斯為此談到過12—14世紀古代荷蘭的弗里西安語言。他說:“弗里西安語言在西部被尼德蘭語,在東部和北部被薩克森語和丹麥語所限制,或者完全被排斥;但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在侵入的語言中留下了顯明的痕跡。”(19卷572頁)16—17世紀形成的新尼德蘭語,就“采用了弗里西安語的因素、單詞和字形”(19卷572頁)。有的民族語言生命力太弱,那么它的消亡是無可奈何的。英國蘇格蘭有一種山地居民的蓋爾語,它在19世紀初的命運就是這樣。公路一通到那里,就出現了恩格斯講的情況:“雖然為了保存蓋爾語而開辦了專門的學校,可是蓋爾—賽爾特的習俗和語言一接觸英格蘭文明很快就消失了。”(2卷294頁)

語言的融合,是語言的重大進步。越是差別大的語言,其融合越困難,但意義也更大。因而馬克思十分看重差別較大的語言之間的融合對語言發展的意義。他寫道:“如果說最發達的語言和最不發達的語言共同具有一些規律和規定,那么,構成語言發展的恰恰是有別于這個一般和共同點的差別。”(46卷上冊22頁)在這里,馬克思實際上闡述了現代語言發展的一種規律性現象。

現代社會仍處于語言發展的第二條線索中,由于語言融合的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因而許多地區呈現著復雜的語言融合過程中的語言混雜局面。例如丹麥和德國的交界地區,1864年恩格斯曾到那里實地考察,發現那是一片典型的語言混雜地段。他告訴馬克思:“語言和民族的相互關系是非常特殊的。在弗倫茲堡,根據丹麥的資料,它的前一部分,特別是港灣部分,是丹麥的,可是所有在港灣玩耍的兒童(數量很多)卻說低地德意志方言。……在宗迭維特,農民在小飯館里交替使用丹麥語、低地德意志方言和高地德意志方言;可是在那里以及在宗德堡,我常常用丹麥語同別人談話,對方卻總是用德語來回答。”(31卷7頁)一般地說,語言的不同對交往是一種障礙,但在這樣語言混雜的地段,語言既擴大交往又阻礙交往的“二律背反”,竟奇跡般地成為統一體。在20世紀中葉以前的東歐地區,也曾是一大片語言融合過程中的混雜區,恩格斯詳盡地分析了這一地區的語言現象,寫道:“從波希米亞和克倫地亞往東,一直到黑海,語言的混雜情況真是令人吃驚。居住在鄰接德國地區的斯拉夫人中間非民族化的過程,德國人的緩慢而不間斷的推進,匈牙利人的入侵(這一入侵的結果使北部和南部的斯拉夫人被700萬密集的芬蘭民族分割開來),插入斯拉夫族地區的土耳其人、韃靼人和瓦拉幾亞人的存在——所有這一切造成了真正的語言上的巴比倫。村與村之間,幾乎是田莊與田莊之間,語言都有變化。”(11卷221~222頁)除德語的力量較強外,這一地區各種語言勢均力敵,因而直到20世紀中葉以后,東歐地區才隨著民族國家的建立,初步完成了小地域的語言融合過程。

除了戰爭外,現代貿易和定期郵政也是促進語言融合的主要因素。英語便是這樣成為世界性語言的;德語一度成為世界性語言之一,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恩格斯就此說:“在斯堪的那維亞由于有漢堡的郵班,德語逐漸成為世界貿易的語言。應該指出,德語在貿易中——不包括歐洲羅曼語各國,當然也不包括列萬特指地中海東岸各國。——引者注——比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總之比除英語之外的所有其他語言都用得廣泛。”(45卷172~173頁)

近幾百年來,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諸種因素,語言的融合遇到了民族語言復興這一強大的運動。在許多情況下,語言的融合都不可能是平等地互換各種語言的成分而形成新語言。一些較弱小的民族語言可能會消失,但站在世界語言發展和世界交往的角度看問題,恩格斯堅決反對復興那些實際上已經在一些地區不通行的語言,而主張使用較通行的語言。例如弗蘭德地區(法國與比利時交界一帶),歷史上主要講佛來米語,近幾百年,由于貿易交往的繁榮,法語流行,而佛來米語衰退。一些德國人想恢復那里的佛來米語,恩格斯把它斥責為“僧侶的佛來米運動”,他說:“佛來米人現在終于到該使用一種語言而不是兩種語言的時候了,而這種語言只能是法語。”(45卷175頁)現代的普遍交往正在填平由歷史、地理、心理造成的溝壑,將世界編織成一個巨大的信息網絡,北緯35度的語言分界線正在被突破,人們將習慣于站在世界的角度思考問題。因而,恩格斯所堅持的這一語言融合、發展的方向是無可指責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桂县| 丰镇市| 郎溪县| 屏边| 吉林市| 伊春市| 建湖县| 莱芜市| 文山县| 彰化县| 旬邑县| 湘西| 邯郸县| 西峡县| 韶山市| 南阳市| 冷水江市| 贵港市| 晋江市| 隆林| 远安县| 扎鲁特旗| 津南区| 老河口市| 景德镇市| 灵石县| 黄龙县| 青岛市| 仁寿县| 洛宁县| 阿巴嘎旗| 星子县| 清镇市| 宁德市| 福州市| 雅江县| 蓝田县| 东阿县| 建水县| 威宁|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