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結構選擇論”的理論基礎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普遍發展規律的學說,是一個嚴密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不只給無產階級也給全人類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關于世界物質性理論、物質與意識的統一性理論、實踐與生存世界關系的理論、世界的普遍聯系與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社會發展動力理論、人的認識活動及其規律、真理與價值理論、人類的解放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等,都為“結構選擇論”的建立提供了科學而明晰的指導,構成了“結構選擇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是“結構選擇論”核心范疇——“結構與選擇”理論的靈魂。恩格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創立的“新世界觀”。恩格斯在1888年撰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單行本序言中,曾經這樣評價馬克思寫于1845年春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8年單行本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馬克思曾這樣經典地闡述他所創立的“新世界觀”:“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馬克思的這一段論述不只闡明了人類社會的結構、社會的構成要素、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社會發展的機制和方式,而且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階段和前景,全面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的上述思想是全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核心,也是“結構選擇論”全部思想理論的依據和靈魂。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闡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主體性和創造力。在馬克思看來,在實際生產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8.;并且作為主體的人“必須是出發點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這說明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才是主體,是一切活動的目的和出發點;其他自然物只能做客體。恩格斯講得更透徹,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主體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能夠從事自由自覺活動的人,是具體的歷史性的主體,是具有實踐本質的人,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三種主人,即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對此,馬克思說:“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同②95.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自由自覺活動的人”的論述,為“結構選擇論”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人在“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選擇決定自己命運成為可能。

2.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新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其核心是科學的實踐理論。依據馬克思的實踐理論,實踐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為了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與應對外界環境的壓力而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人的生活的本質,是人的“自然生命與超自然生命”“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很早便引起哲學家們的關注和討論,但是,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沒有科學地闡釋實踐的本質和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將實踐科學地規定為人為了應對環境,求得生存和發展而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

馬克思在同舊唯物主義做斗爭中深刻地闡述了能動的實踐理論。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開宗明義地批評舊唯物主義“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并且指出,結果“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馬克思的實踐理論將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的人的主體“能動方面”重新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在學術史上第一次把物質生產作為第一位的實踐形式,并把實踐提升到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高度。這一理論也是“結構選擇論”的理論立足點和基石。馬克思曾這樣闡述“第一位的實踐形式”:“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他又進一步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同②67-68.。以物質生產為首要形式的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它不只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也是人與人產生區別的基本原因之一。這是因為,實踐是人生存的基礎,實踐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基礎,實踐也是人的意識活動的基礎。

實踐的本質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活動。實踐是客觀的感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實踐是人的自覺的能動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不像動物那樣是遵循自身基因的展現和外界環境的規定而產生的適應性活動,而是一種自覺的目的性的活動。目的在一開始就作為實踐者頭腦中的觀念或想法存在著,并且這個目的是實踐者本人“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實踐充分展現了人的主動性和自覺的能動性。毛澤東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當然,實踐必定是人的社會實踐,人的實踐活動無不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歷史條件不同,實踐活動也會不一樣。

還應特別強調的是,實踐既是人產生“二重生命”(“自然生命與超自然生命”)、“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人“二重生命”相統一、“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相統一、“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相統一、“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統一的基礎,是人由“物化”走向“人化”,走向“自由的人”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是“結構選擇論”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

3.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內涵豐富、深刻,是“結構選擇論”的重要理論基礎。主要包括: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立足點。人類自我認識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直觀領悟性認識階段、反思抽象性認識階段和辯證具體性認識階段。第一階段,人們主要是靠直觀領悟來把握人。第二階段,人們通過對人的理性反思抽象地規定人。第三階段,人們現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把握人。這就是馬克思關于“現實的人”的重要思想。它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基石。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不僅揭開了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之謎”,而且揭開了人的發展的“斯芬克斯之謎”。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發展變化是因為人是社會存在物,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這是理解人之變和人之謎的鑰匙,把人理解為一個辯證發展過程,把人的本質及存在方式理解為一個過程,理解為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這不僅說明了人的無限發展性,也說明了人的無限豐富性。這也是在馬克思之前許多思想家不理解人的根源。在深入考察馬克思的“現實的人”的思想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人的思想是極其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人學“空場”。

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質。主要內容包括:第一,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具有社會性。人主要包含四種屬性——相互依存性、社會交往性、道德性以及勞動中的合作性袁貴仁.人的哲學.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4-53.。馬克思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恩格斯也說: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2.。社會是人們相互依存的生存條件。人的本質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實踐、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發展的。第二,馬克思曾對人的本質做了具體闡述。如:人的類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能動的實踐活動或勞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指出,“生產生活本來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人類社會區別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勞動。……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3.他又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同④517.又如,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所謂“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結構。人的本質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就單個人來說,人的本質也是可變的。在生活條件大體相同的情況下,人的本質也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性是怎樣產生的?應當承認,首要的原因在于社會關系的影響,他的社會經歷和具體社會關系決定了他的本質。不承認這一點,便離開了唯物論。但是,另外也不能不看到個人的主觀努力和選擇對自己本質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作用。不承認這一點,便離開了辯證法。

馬克思深刻地闡述了完整人理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概念,此后,又在許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統的闡述。馬克思強調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智力和體力在生產過程中的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協調的發展,使人們成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0.。馬克思特別指出,人應當是一個“完整人”,全面發展的人。人應當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地揭示了人片面發展的原因——社會分工,同時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加重了這種片面性。馬克思認為,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成為真實的分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出現的“在生產某個商品時發生的分工”,則“完全消滅工人的獨立性并使工人變成在資本指揮下的社會機構的部件”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9.。“由于勞動被分成幾部分,人自己也隨著被分成幾部分。為了訓練某種單一的活動,其他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犧牲品。人的這種畸形發展和分工齊頭并進”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6.。因此,要改變人的畸形發展,就必須改變這種建立在資本主義剝削基礎上的舊的社會分工。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發展歷程。人的生命是一個不斷反省和超越的過程,人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人的成長歷程必然依次經歷三個基本階段和三種歷史形態。第一,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賴關系”形態。這時的人雖然已經脫離動物界,但并未擺脫對自然的依賴,只能結成共同體,這使個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束縛。第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人在進一步發展中,以社會聯系取代自然聯系,推動個人走向自主,形成獨立人格和以個體為本位的“個人”。人的這一步發展是通過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依靠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而實現的。這一步發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個人的獨立,推動了人的解放和發展;另一方面,人從自然關系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又被束縛于物的統治之下。第三,“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的自由個性”的形態。這就是人類的自由自覺發展形態。這三個基本階段和三種歷史形態是人必經的發展歷程,是不可避免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馬克思深刻地闡述了人的價值理論。為弄清人的價值,首先,應理解馬克思關于人類勞動“兩個尺度”(“對象的尺度”與“人的內在尺度”)的思想。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內在的尺度”指的就是“人的尺度”,也即“價值的尺度”。其次,要弄清價值和人的價值的概念。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主體就是人和人類社會,客體就是客觀事物。價值所表示的是客觀事物對人和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也可以通俗地說,價值就是事物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客觀屬性。人的價值不同于一般的事物。人的價值具有特殊性,人除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價值外,人本身的生存和需要的滿足也是一種價值。如,一個病入膏肓、喪失全部工作能力的人,或者一個全身殘廢、從來不能做任何工作的人,他確實不能為社會再做任何貢獻了。但是,他是主體,他本身的生存和需要的滿足就是價值。他還具有生存、獲得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得到人格上尊重的權利和資格。人是主客體的統一。人作為客體,必須對社會有貢獻才能有價值;而人作為主體,它本身得到的尊重和滿足也是一種價值。所謂人的價值,就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與“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的統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這兩個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人的價值都不完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勞動“兩個尺度”(“對象的尺度”與“人的內在尺度”)的理論和人的價值理論為探索“主體——人”的合理生存原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前提。

4.馬克思的人類學思想

馬克思一生雖然沒有寫作豐富的人類學論著,但是卻有著豐富的人類學思想。馬克思十分關注人類學,在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過程中,從未停止研究人類學資料和理論,在《資本論》第一卷問世以后,用了大量精力和時間從事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摩爾根筆記》、《柯瓦列夫斯基筆記》、《梅恩筆記》、《拉伯克筆記》和《菲爾筆記》等大量人類學筆記,直至生命的終點。他閱讀和研究的人類學筆記也很多,如:莫尼、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等人著作的筆記。馬克思還有許多研究片段和書信也包含天才的人類學思想,如:馬克思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時寫了大量片段;寫給《祖國紀事》編輯部的信和寫給查蘇利奇的信等,都包含重要的人類學思想。恩格斯繼承了馬克思的遺愿和人類學理論觀點,完成并出版了人類學專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的人類學思想大致集中在哲學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或稱社會人類學)方面。可以說,人類學始終是馬克思理論活動中的一個主題。馬克思的理論活動,除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一貫主題之外,還存在一個人類學一貫主題。馬克思的人類學思想不僅影響人類的過去,也影響人類的今天。主要表現在:

馬克思十分關注人類史的研究,并把自己關于社會史的豐富的研究成果解釋為對人類史的研究成果。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頁腳注②.事實上,馬克思關于人類史或社會史的理論成為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當代第三世界現代化影響巨大的理論。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將生產方式劃分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依次更替,就像登場人物一樣,依歷史階段的次序一個接著一個。這顯然有人類歷史“單線進化”的含義。馬克思在晚年研究人類學以后,實現了重大的理論超越。他認為,人類歷史進程是既連續又不連續的繼承順序。其中,導致穩定的因素和變化的因素相互對立,使某些社會的歷史可能有獨特的發展進程。特別是,東方社會與西方社會的特殊性,使東方社會產生非歐洲的發展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馬克思認為,每一種社會內部的沖突都具有獨特性,這使歷史發展具有獨特性。這已包含人類歷史“多線發展”的思想。馬克思曾針對有人試圖將他的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理論(五階段論)公式化憤慨地指出,如果有人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相同的道路。……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馬克思的這種思想不僅給中國和亞洲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而且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不同于歐洲國家的新道路,同時也為曾經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國家反對閉關守舊、堅持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指導。直至今天,馬克思的人類學思想仍然切入現實生活,為解決各個民族的發展難題服務。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著中,還包含著其他方面的大量杰出的人類學思想。如:關于人類學概念,恩格斯認為,人類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4.,這個人類學定義今天看來也是相當深刻的;關于對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崇拜”的批判,論證社會歷史研究必須以“現實的人”為研究對象的思想;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結構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思想;關于人的發展歷程(三個發展階段)和人的解放的思想;關于實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思想;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的理論;關于人的類存在和類生存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人類學的寶貴理論財富,給建立“結構選擇論”提供了深刻的理論指導和理論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章丘市| 浦城县| 石泉县| 封丘县| 弥勒县| 新化县| 乐亭县| 洪江市| 鄯善县| 乌苏市| 阳原县| 平陆县| 临海市| 通河县| 浦城县| 泌阳县| 四川省| 安岳县| 夏津县| 遂昌县| 台中县| 普格县| 平原县| 时尚| 彭水| 永登县| 宝丰县| 读书| 定结县| 绵阳市| 新绛县| 轮台县| 蓬莱市| 永济市| 沙坪坝区| 洛宁县| 惠来县| 米泉市| 中牟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