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上下卷)
- 張立文
- 4609字
- 2021-03-26 21:35:57
自序
筆者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新人學的探索,是超越中國傳統哲學的嘗試,亦是中國文化人文靈魂、生命智慧和心性情感的延續。近六七年以來又進入了和合學的求索,這是因為和合是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價值。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嚴密和精致,只要它不符合現實或真實,就需要革新或修正;一種制度,只要它不符合社會進步和發展,便需要改造或轉變。
之所以說和合是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價值,是因為現代中國文化面臨著三方面的挑戰:一是人類共同的五大沖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不同文明間)的挑戰;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戰;三是現代化的挑戰。回應此三大挑戰的最佳、最優化的文化選擇,便是和合學。
融突而和合,對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五大沖突具有巨大的魅力;對回應西方文化挑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具有內驅的動力。人類面臨的五大沖突,只有和合學才能合理地、道德地、審美地解決;而且能創造性地解決中西文化的價值和合與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使中國文化以嶄新面貌走向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向現代轉換?近一個世紀來,中國人不僅前仆后繼地進行實踐,而且提出了種種主張和方案。如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中西互為體用、中西為體中西為用說;抽象繼承、選擇繼承、宏觀繼承、具體繼承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解釋、綜合創新論;以及全盤西化、儒學第三期發展、復興儒學說;等等。這些論說,其實都只是關于如何向現代轉換的方法或手段的探討。這類探討還可以提出許多方法來,但總未提出一套新的理論體系或學說架構。譬如中體西用、西體中用整合出什么學說來?“創造性轉化”轉化出什么來?綜合創新之“新”理論是什么?都還是一個渾沌,其深層均蘊涵著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思想家面臨著唐末五代社會大動亂后現實無序的挑戰,外來印度佛教文化不斷深入社會下層的挑戰,以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戰。自唐至宋初對儒、釋、道三教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冀希整合三教思想。然而,既沒有對當時三大挑戰做出成功的回應,亦沒有整合創造出新理論、新學說來。自程顥提出:“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雖天理二字先秦已有,但他“自家體貼出來”的“理”,是儒、釋、道三教整合創新之“新”,使兼容并蓄的方法有了“安頓處”,開創了一個宋明理學的新時代。兼容并蓄與中體西用、創造性轉化、綜合創新等等名雖異,實作為文化整合的方法、手段則同。
中國文化作為現代三大挑戰的回應,我以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精神,潛心竭思出了“和合學”。它既是給一個世紀多以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轉換的種種方法和手段的探討的一個落實和安頓;也冀希它在調適、化解現代三大挑戰中發揮出巨大的、有效的生命智慧。
和合學的和合思維,與西方神創思維異趣。西方文化中有一種被普遍認同和強化了的上帝“創世”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的根由問題。上帝作為唯一的、絕對的存有,一直延續到現代。中國文化中沒有一種像西方那樣被普遍認同的上帝造萬物說。然而,天地萬物從哪里來的?這樣一些問題,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又不能不做出回答。他們以“觀象”、“觀法”、“觀鳥獸之文”的觀察方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取法,由陰陽、男女交合而化生出新生兒,而推及天地、乾坤交合,而化育萬物的理路和學說。這便是“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的“和實生物”說。它不是上帝造萬物,也不是唯一的絕對產生萬物,而是諸多差分或異質的要素融突和合而化生。如“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雜”有和合的意蘊。即使說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亦非唯一絕對的存有,而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即“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道。這種和合思維,開出了有異于西方神創思維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趣,以及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關系的獨特的方式方法。
和合學揭示了天地萬物生生的本質和生命力之所在,以及天地萬物相互之間關系的融突和合聯系。和合學的范疇系統、邏輯結構、關系網絡和轉換中介,是高度差分的、具有自組織系統的目的性和復雜性的文化巨系統,這與現代科學技術總體上研究復雜性的發展態勢是同態的。
本書上卷的結構是:第一章是關于世紀之交的文化思考。從宏觀上看,20世紀是對抗、戰爭、科技的世紀;21世紀是和平、發展、生態的世紀。從科學與階級的文化方式的選擇,經冷戰而進到后冷戰,原有被冷戰所掩蓋的種種沖突,都爆發出來,成為多元沖突與多元融合的態勢。在此世紀轉變之際,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精神,可和諧、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五大沖突和危機,是21世紀文化戰略的對策,也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走向現代和走向世界的一個機遇。
第二、三章是關于和合與和合學的義理規定,以及和合學的整體構想。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相互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過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為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在對傳統和合方式坎陷的批判中,建構了“地”、“人”、“天”三界,即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義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基于對傳統和合類型之考察,構想了和合學理論公設和形上、道德、人文、工具、形下、藝術、社會、目標八維和合的新學科分類。
第四、五、六章,是對于和合生存世界、意義世界、可能世界的詮釋,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維關系的闡述。融突和合“地”、“人”、“天”三界的“境理”、“性命”、“道和”六層及八維的義理蘊涵;三界八維的“知行”、“修養”、“健順”的轉換機制,與“智能”、“規矩”、“名字”的中介機制。
第七章是和合三界的整體貫通與生生。既是同一世界內部縱向層間貫通,亦是三界之間橫向界際貫通。闡述了和合八維的序化、級化、偶化反演,以及分級生生。
第八章關于和合精神的追尋。從中西前哲學的人獸渾沌融突和合與占夢,到形上學哲學融突和合,以及對傳統形上學的困境、批判和超越的過程哲學的論述,再到和合學的融突和合,與融突和合擁有的世界。人類價值觀念的轉換,首先是從對人的規定的傳統觀念中超越出來,以“人是會自我創造的和合存在”代替“人是符號動物”,發揮人的自我創造性,協調、化解人類面臨的五大沖突和危機,構成和合學“新人學”的理論基礎。闡釋和合學流變原理,和合經驗世界、認知活動和語言“魔圈”等。
第九章關于和合源流的考察。“和合”二字雖是“自家體貼出來”,但實實在在地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靈魂。追尋和合精神在中國典籍文化中的軌跡,和合靈魂在文化歷史上的脈絡、性相,以及其在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積淀和展現。
第十章關于和合學與21世紀人類文化。和合學作為新世紀人類文化交流和發展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戰略,它在解決、處理人類面臨五大沖突和危機中的作用、意義、價值,以及具體化的對策和運作機制等。21世紀和平和發展的人類各種類型的融突和合體的形成,呼喚著和合人文精神的全球化發展。和生(共生)、和處(共處)、和立(共立)、和達(共達)、和愛(兼愛)是21世紀的五大中心價值,即五大文化原理,具有普適性的品性,并將獲得世人的認同和發展。
本書下卷是探討對于哲學家來說最棘手、最傷腦筋的如何啟動和合學理論、原理問題,即怎樣拓展“體”的和合學,使和合學之“體”轉化為“用”的和合學。和合學的理論、原理進入社會生活運作的各個層面、方面。這不僅有和合學自身的轉換機制、生生機制,而且有和合體內諸差分元素、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之間的沖突、融合的運動機制。
下卷的結構是:第十一章主旨是使和合學理論原理轉變為應用方法,超越文化整合的手段,而進入文化整合的果實的探討。從21世紀的文化戰略構想到文化戰略預測,從文化戰略構想的基點到文化價值系統的價值度量理論和智能創造道路,以及科學技術是和合人文精神的現代體現等的探索。
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是和合學體系結構的八維學科分類的具體、深入的分析論證。第十二章是運用形上和合理論、原理揭示自然科學的實質、意義和目標,自然科學的和合的人學前提,人與自然的融突和合關系;自然科學的意義危機,及其規范行為使命,規范行為使命的人文價值和標準;自然科學的和合前景和道德期望。
第十三章是運用道德和合原理,分析倫理學的融突和合,創立和合倫理學科群,對和合倫理、道德的意蘊做出規定。在生態倫理學方面,人類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天人交換原則及其人文拯救;社會倫理學方面,人際關系的道德規則,人際交往之道與道德和合倫次;心靈倫理學方面,主體對思維的道德控制,道德主體的約束機制以及融突和合的追求。
第十四章是運用人文和合的理論原理,對人文精神的意蘊、人類學的內涵做出分析和規定。把握生存世界人文和合精神的脈動節律和再生機理。從生態人類學的人文精神的本根追尋,到價值人類學的人文精神的現象透視,再到智慧人類學的人文精神的終極關懷。價值人類學的核心地位和學科使命,經濟利益標準與道德善惡標準的價值融突和合。人文融突和合的“終極關懷”,宗教情感的智慧力量及其工具化、符號化。
第十五章是運用工具和合原理,揭示技術科學的融突和合本質,拓展技術范疇的外延,聚合技術工具的求解功效。生存世界的知行困境,解難技術。理性的工具化,技術工具對智能的增益;德性的工具化,人性意義的賦范化,規章制度技術的健全化。傳統德性的非工具化,自我內閉化,未能開出民主;悟性的工具化,范疇邏輯結構和諧,義理語詞形式優美,東方神秘主義的批判。
第十六章是運用形下和合原理,說明經濟融突和合體及其相應的經濟學科,建構和合經濟學。天人的質能交換,經濟效益三種再生產的構成的再生型經濟融突和合體。等價交換規則與道義公平原則的融突和合。人性的物化,物性化對己尺度的否定,公度與私度關系。知識信息的網絡化,創新型的經濟和合體,中觀經濟學的建構。
第十七章是運用藝術和合原理,探究美的自由本質、創立和合美學體系。心靈意境的藝術之真,生命形象的生態之美,天人和合的自然之美。心靈的道德和合是心靈的自我完善,其目標是趨于優美。審美活動的關系的主客體,和合美學的整體體系。審美生存情感的審美生態學和心理學;審美意義情感和審美人格學和教育學;審美可能情感的審美哲學和境界學。
第十八章是運用社會和合原理,研究組織管理,創建和合管理學科。社會有機體的特征和涵義,社會生活內環境及其自組織能力,行為理論及其技術方法是管理藝術的科學基礎。管理工具系統的互補性與不相容原理,人性善惡假設與管理優劣效應的正反連鎖關系。管理模式XYZ,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的管理效應,及效應實現的社會有機體的融突和合。和合管理學與企業文化精神。
第十九章是運用目標和合原理,確定價值目標和功夫目標,建構和合決策學科。目標和合的內涵和實施,和合決策的意蘊和要素,價值理想目標實現的功夫目標。和合決策的公理、類型和決策者的整體素質。生存世界的智能化,意義世界的融合化,可能世界的信息化。
第二十章是在和合人文精神觀照下,對和合人文精神要旨的詮釋,以及回應人類所面臨共同的五大沖突和危機的和合之路,化解五大沖突和危機的和合模式。并從時間結構、空間結構、義理結構三層面闡釋21世紀的和合之道。
對于《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上、下兩卷結構內容的說明,是試圖給人們一個印象,引起一點興趣,幫助筆者,使和合學的構想更真實、完善、優美一些,是所禱也。
張立文
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