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和合學的建構,不僅僅是為了回應亨氏“文明沖突論”的挑戰和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五大沖突危機之道,而且是走出中國哲學危機、超越“合法性”問題,建構中國的自己哲學的需要。

中華哲學如何創新?如何“自己講”、“講自己”?需要深刻體貼中華哲學每一次轉生的特征、性質、內因、外緣;準確把握中華哲學理論思維形態轉生的內在“游戲規則”或邏輯必然之則。近百年來,中華哲學的各種論著,雖汗牛充棟,然探索此“游戲規則”者,尚屬罕有。我依據40年來對中華哲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心得,以及對中華哲學概念范疇全面系統的梳理和體認,曾體貼出三條“游戲規則”,或曰中華哲學的創新標志。

一是核心話題的轉換。哲學思想總是以核心話題的方式體現特定時代的意義追尋和價值創造。這一轉換是哲學創新的話語標志。先秦是中華哲學的元創期,標志這一時代精神的核心話題是“道德之意”,其主導概念是“道”。諸子百家雖有“指意不同”的“百慮”,縱論天道、地道和人道之“殊途”,但“同歸”、“一致”于論道,這是對殷周以來“天命”話題的超越。兩漢是中華哲學的感通期。學術思想探究的話題是“天人之際”,董仲舒針對先秦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分說,以《王道通三》將其貫通起來,而提出“天人感應”論。魏晉南北朝是中華哲學的玄冥期,其核心話題是“有無之辯”,王弼貴無,裴崇有。隋唐是中華哲學的融突期,其時代精神及思想凝聚,體現為佛教的中國化創新,推本“性情之原”,既是佛性論的深層結構,又是其哲學的核心話題。宋元明是中華哲學的造極期。理學的核心話題是理氣心性之辯。這個核心話題一直延續到現代新儒家。現代新儒家接著宋明理學講,其核心話題并沒有超越理氣心性,沒有實現核心話題的轉換。

二是詮釋文本的轉變。文本是思想言說的符號蹤跡,是智慧覺解的文字報告,是主體精神超越自我的信息橋梁。哲學家必須憑借對一定文本的學習、思索和詮釋,才能凝練時代精神的核心話題,融入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人文語境。詮釋文本的轉變,是中華哲學創新的承繼特征,是學術流派創立的文獻標志。先秦所依傍的詮釋文本是“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特別是“三易”(《周易》、《歸藏》、《連山》),分別開啟了儒、道、墨和其他各家。兩漢所依傍的詮釋文本是《春秋公羊傳》。《公羊傳》講求微言大義,適應了漢代“大一統”的需要,滿足了“究天人之際”的追求。魏晉玄學所依據的詮釋文本是“三玄”(《老子》、《莊子》、《周易》)。王弼注《老子》和《周易》,橫掃兩漢象數感應方法,以義理之學詮釋文本,主張以無為本,回歸自然。向秀和郭象注《莊子》,發揮逍遙之義,體現了儒道思想走向融合的趨勢。隋唐時,講讀、譯注和詮釋佛經成為學術風尚。當時居強勢文化地位的佛教各宗派,雖普遍尊奉經、律、論“三藏”典籍,但各擇佛經作為自家的“宗經”。如天臺宗以《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詮釋文本,華嚴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為詮釋文本,禪宗先以《楞伽經》印心,后以《金剛經》傳法,六祖慧能獨創《壇經》,明心見性。宋元明清理學是儒、佛、道三教長期融突的智慧結晶,理學家們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加以章句,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作為理學所依傍的詮釋文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并把《四書》抬高,超越了《五經》。現代新儒家其所依詮釋文本沿襲宋明新儒學,沒有選出新的詮釋文本作為其理論的依傍,所以馮友蘭將其“新理學”定位為接著理學的程朱講,這是很妥帖的。

三是人文語境的轉移。中華哲學的創新在宏觀演替上,表現為人文語境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歷史變遷而不斷轉移。先秦“天道遠,人道邇”。歷經炎黃融突和合的華夏諸族,通過夏商周三代“制禮作樂”,民族意識日益覺醒,道德精神不斷獨立,終于達到了“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境域。中華古代哲學正是在三代禮樂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人文語境中萌生和創發出來的。兩漢時,一變先秦的仁智對話錄,道德散文詩的文風、語境,以華麗的辭賦、形象的比擬、神秘的類推、循環的象數和奢華的氣象,渲染“天人之際”,推動“獨尊儒術”,宣揚“漢家制度”,成為當時的人文語境。漢末魏初,儒學經學衰敗,以品評人物“才性”為話題的清談之風油然而起,學術思想又顯出一線生機。魏晉玄學的人文語境,一方面是生命智慧毅然回歸田園,忘我地賞析自然山水;另一方面是主體精神異常孤獨,峻峭瘦弱,表現出既無可奈何,又放浪形骸的玄遠風度。

唐代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給人文語境注入了新鮮的思想血液和精神營養,詩歌創作是其主題旋律。在學術思想領域值得稱道的是“西天取經”,佛教經典取回大唐,安家落戶,成為中國化佛教,在其本土印度衰落。另是“古文運動”,儒教倫理從煩瑣的章句訓詁中復活,仁義道德在主體精神的“性情之原”中扎下了新根系,營造了氣度恢弘的人文語境。宋代重文德輕武略,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既豪放又婉約的人文語境中,結出堪與唐詩媲美的宋詞,凝結出能與先秦諸子學相呼應的理學理論體系。并廣開書院,講授儒典,興建學校,培養士子,促進了文人士子對民眾生活的親身感受和對哲學思想自由創造的風氣。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激發出哲學創造的動力,而涌現出可與先秦媲美的一批大哲學家,一改唐代哲學貧乏的狀態,而使哲學得以繁榮“造極”。

此三條中華哲學理論思維形態創新的“游戲規則”,是邏輯地蘊涵在每一次哲學理論思維形態轉生之中的,是存在于中華哲學的創新標志之中的。由于以往沒有發現此三條“游戲規則”,或曰規律性,因此,中華哲學的創新是不自覺的。但中華歷史上的每一次哲學理論思維形態的轉生,卻都自覺不自覺地暗合了此“三規則”,它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此“三規則”的有效性和普適性。這就是說,要進行中華哲學的創新,要實現中華哲學理論思維形態的轉生,必須遵照此“三規則”去做,否則很難說是中華哲學的創新和中華哲學理論思維形態的轉生。

和合學以和合為核心話題,這是對“道德之意”、“天人之際”、“有無之辯”、“性情之原”、“理氣心性”等話題的超越。和合學核心話題所講述的“和合故事”,不是憑空杜撰,而是當今時代精神的彰顯和需要,是體現時代精神的哲學理論思維形態的新建構。

“和合學”所依傍的詮釋文本主要是《國語》,輔以《管子》、《墨子》,與以往所依傍的詮釋文本有別,《國語》雖是春秋時的文本,但沒有被作為儒家經典,因此也避免了被后人所竄改的命運,保持著較本真的面貌。由于“語”是古代的記言,記載了有關天地萬物的化生,天時人事的變動,陰陽律呂的變化、邦國成敗、順逆之數等的自由辯論、答問的言語,使我們較真實地聽到了當時有識之士的智慧心聲,感受到民族精神脈搏的強烈跳動,以及有關天時人事、人生價值的精彩對話。這是“和合學”作為中國哲學創新的詮釋文本的依據。

“和合學”的人文語境是生命智慧的覺解,時代精神的顯示,社會風尚的趨向。在后冷戰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網絡普及化,和平、發展、合作成為世界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呼聲和訴求,而成為時代的主題。中國在經歷浩劫性的“文化大革命”動亂后,人心覺醒。安定團結、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建構和諧社會成為人們共同心愿和要求,在這種國內外格局大變化的語境下,“和合學”應天順人,和合化生。

“生也有涯,無涯惟智”。我雖有“文江學海思濟航”之志,但無“致廣大而盡精微”之才。這里所思所想,難免紕繆。此書出版該書曾以《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為題于1995年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10年來,早已脫銷。承蒙讀者厚愛,時有詢問該書再版信息,而近來尤甚。這次再版,稍為修改。承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賀耀敏社長和周蔚華總編輯及李艷輝、楊宗元編輯的幫助,才得以奉獻于讀者面前,若能引起讀者關注和指正,是為萬幸。

張立文

于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

2006年1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秦皇岛市| 宝丰县| 临江市| 建宁县| 肥西县| 商河县| 宁夏| 漳州市| 曲靖市| 鄢陵县| 巴里| 普陀区| 宁强县| 顺平县| 兴宁市| 昌黎县| 肥城市| 垫江县| 高清| 南汇区| 平江县| 绵竹市| 陵水| 漠河县| 樟树市| 邻水| 蒲江县| 泸州市| 堆龙德庆县| 大厂| 新沂市| 龙泉市| 六枝特区| 通渭县| 河西区| 昌平区| 桐庐县| 休宁县| 姜堰市|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