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
- 張志偉
- 3623字
- 2021-03-26 21:34:12
七、太陽之喻
在將世界二分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后,柏拉圖進一步提出了太陽之喻、線段之喻、洞穴之喻,對它們每一個作了進一步的探索。柏拉圖的這三個比喻在哲學史上十分著名,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我們逐一分析,從太陽之喻開始。
“善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學習主題。正是由于與它的聯系,正義的行為及其他事物才變得有用有益”(505a)。只有知道善,才能從其他的事情中獲益。如果不知道善的形式,則關于其他事物的最可能完美的知識也是無用的。善的形式是終極知識對象。
什么是“善”?這一概念在古希臘文中是agathos,翻譯成英文為good。中文直譯應是“好”。不過由于作為單字的“好”不能做名詞用,因而,漢語中將其翻譯成“善”。對于一個現代人來說,講善都是指道德之善??砂乩瓐D的“善”所涵蓋的范圍要廣得多。他確信有一絕對的、客觀的善。善作為形式,為一切可稱為善(好)的事物所分有。
在柏拉圖時代,人們對此問題主要有兩種看法。有些人認為善是一種快樂;另一些人認為善是知識。但是這兩種觀點在柏拉圖看來都不對。說善是快樂的人很含混。因為有好的快樂,也有壞的快樂。說好(善)是壞的快樂是不符合邏輯的。另一方面,說善是知識的人又說不清它是什么樣的知識。他們常常在說了半天后,最后說它是關于善的知識,造成同義反復。
善既不是快樂又不是知識。那么它是什么呢?蘇格拉底的態度在此處突然變得很微妙。他先是說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善。當他的對話者格勞孔繼續追問時,蘇格拉底說,一個人不能講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在對方的一再要求下,蘇格拉底后退了一步說,我們不能講善自身,但能講善的子孫后代或它的摹本。
那么,蘇格拉底要提供的善的后裔是什么呢?答案是太陽。太陽是作為善的形式的相似物而產生的。通過考察太陽在可感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類推善在可知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兩個世界的理論,有許多具體的美或善的事物,亦有美自身,善自身等形式或形相。形式是每一類事物真正的“是”。美的事物可見,但不可知;而美自身可知卻不可見。
我們通過眼睛來看美的及其他可見事物。眼睛有視力,而可感物則有被看到的可能??墒?,要讓眼中的視力看見美的事物,看見各種形狀與顏色,還必須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光。如果沒有光的話,即使眼睛和視力很好,也無法看清可感世界。而光來源于太陽。所以,是太陽使可見事物得以被看到,使眼睛能看到。眼睛的視力不是太陽,可它是與太陽最接近的感官。
蘇格拉底然后比擬說:“善自身在理智領域中與理智和可知事物的關系,就如同太陽在可見世界中與視力和可見事物的關系一樣?!?img alt="《理想國》,508b。"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57F0/15653230105075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480747-PYPt07CVYVDh1aqpoa0RozIrUmpDRSbn-0-e514bf8e3d735669ef400a9fb0ddb9ce">理智把握可知事物即形式,得到知識,就正如視力在可見世界中觀看可感事物而得到感覺一樣。
1.在可感世界中,太陽使眼睛中的視力能看,使可見事物可見;在可知世界中,善給予了理智理解的能力,給予了可知事物即形式可知性。太陽是視力及可見物的原因;而善是知識與真理的原因。
2.在可感世界中,眼睛與視覺最類似于太陽,可卻不是太陽。在可知世界中,知識和真理最類似于善,但還不是善自身。
3.進一步,太陽給可見事物提供的不僅是被看見的潛能,而且提供了其生成、增長、培育,雖然太陽本身是不生成的。善不只是給予了可知事物的可知性,而且還是可知事物之所以“是”或存在的原因??墒巧谱陨聿⒉皇谴嬖冢窃诘燃壟c力量上要高于存在的事物。
蘇格拉底對善的描繪令格勞孔大為驚嘆:“以阿波羅之名,你在描繪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神圣超級物??!”如何理解這一“神圣超級物”也給柏拉圖解釋者們帶來了無窮的難題。學者們對之有種種解釋,但并沒有一致公認的滿意說法。比喻作為比喻,本身即可作多種理解。而柏拉圖自己承認在此提供的僅僅是一個討論的大綱,省略了不少細節(509c)。省略的東西在后來的線段比喻和洞穴比喻中補充了一些,但太陽之喻的總的圖畫還是含混,有許多地方引起爭議與猜測。
柏拉圖說的善的形式究竟是什么東西?說正義只有聯系到善才是有益的,又是什么意思?首先我們要注意到,“太陽之喻”講的是形式與善的關系,而不再是可感物與形式的關系,所以理解善即是理解善與形式的關系。柏拉圖的世界本來是二分,即由具體事物組成的可感世界和由形式組成的可知世界。當他提出善的形式之后,世界似乎變成了三分。由于善也是一種形式,那就是說形式世界又作了不同層次的劃分。形式是用來說明具體事物的“是”或存在(being)的;而善的形式則是用來說明形式的“是”或存在的。形式本來是解釋可感事物的原則,現在,解釋原則自身成了需要被解釋的對象。形式為何是形式?形式的可知性的源泉是什么?理智如何能夠認識形式?等等。善是柏拉圖對這些問題所給出的解釋。形式是原因,而形式自身也需要一個原因。善的理論反映了柏拉圖追求最終解釋的努力。
這種建立善的思路合乎柏拉圖的假設法。柏拉圖構造的形式,本來是一種用來解釋事物的假設性原因。對任何需解釋的事物首先建立一種形式作假設,凡是與這類假設相符合的即是真的,否則為假。這種假設由于僅僅是一種假設,其自身也就需要被解釋。柏拉圖說,對于這種假設的解釋,先是可以通過由此假設出發,推導出其可能的后果。如果這種后果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則假設本身也就得到了證明。但是,如果其后果被推出之后仍然不能說服聽眾的話,那就可以再建立一個假設來說明第一個假設。如果被追問下去,就不斷地后退,引入可以解釋前一個假設的假設。
柏拉圖是在《斐多篇》101中闡述這種假設方法的。在那里,他也說假設方法只是其解釋世界的次好方法,是在開船中得不到順風時所使用的櫓槳。解釋世界最好的方法是目的論。根據目的論,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得到解釋是因為在世界上存在一個心智(nous, mind),它將世界安排得井井有條、和諧有序。但是發現這個心智極其困難。所以柏拉圖就不得不去尋找解釋世界的第二好方法,即他的形式論。
然而,《理想國》中的善的形式,似乎是假設性的原因與目的論解釋的一種結合。善首先是一種形式。而柏拉圖的形式是該形式所代表的屬性的最完美的體現。比如美的形式就是美的事物的美的最完滿的體現。所有的形式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征,即作為它所代表的屬性的最好樣本。如果所有的形式都分有一個共同的形式——善的形式,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又都或摹仿或分有形式,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如果真的是好(善)的,就一定分有善的形式。而我們關于善自身的論點,不是根據某些更根本的原則,而是依據善的解釋力量。善的理論乃是能解釋與描繪世界整體的最可能好的理論。
按照傳統的理解,善是一個的獨立的自存物,如同美自身、相等自身等形式??伤直纫话愕男问礁?,類似于神。比如新柏拉圖主義的普羅提諾(Plotinus)就把它理解作“太一”。另外一種解釋,在我看來也是更有說服力的理解,是把善看成一種結構,一種形式之間的結構。我們此前已經看到,正義并不是獨立的美德,而是依附于其他美德的,是社會上各階層間的結構,靈魂中各部分間的結構。唯有在智慧、勇敢、節制都實現的情況下,它才出現。與此相似,當其他形式都各就其位的時候,善自身也就自然呈現出來。善不是獨立的形式,而是形式之間的結構。每個形式都是善的結構中的成員。
把善看作是一種結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善是理智力和可知性的源泉了。知識和真理是關于形式的。而形式作為善的結構的一個分支,其真理性乃是由其在結構中的地位所決定的。真正的關于某物的知識并不是只去認識有關該事物的孤立的知識,還要將其置入知識的完整體系和結構。對一事物的完美知識需要知道它與善的形式間的聯系。知道這種聯系,即意味著知道它在它作為其部分的目的論系統中的地位。所以柏拉圖是知識整體論者。知識和真理不僅要了解形式本身,還必須理解形式在善的結構之中的位置。如果我們只是孤立地知道單個事物,則我們還沒有最好地知道該事物。
把善看作是一種結構還能解釋這一點,即為什么善是其他形式的“是”或存在的原因。形式解釋了它所體現于其中的個體事物的“是”,是因為形式是它所代表的屬性的最完美的體現。所有的形式都是它自身所代表的屬性的最好樣本。那么這一完美屬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柏拉圖的意思是,這是由于形式是善的結構的一分子。如果具體事物通過分有獲得它的屬性,則形式通過分有善而獲得自身的完美性。
再者,把善看作結構也有助于理解為什么柏拉圖說善本身不是存在,而是超存在之物。柏拉圖的這一規定使善顯得是一神秘物。其實,這種“超越”不是說善是獨立于存在的一種東西,而是指它是另外一種與一般形式不同的存在。它不是特定的形式,而是形式的總體,是形式之間的結構。它的超越性在于它高于組成它的不同的專門的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善依然是知識的對象,而不是神秘物。
最后,把善看作結構也有助于說明它與理想城邦的關系。理想城邦在各個方面都應該是最好的,是體現善自身的。而其能夠實現的途徑是哲學家做城邦的統治者。哲學家知道形式,具有關于每一類事物的真知。由于城邦需要對多種事物的真知,善即是這些真知對象的結構整體。所以,唯有哲學王掌握關于善的知識,才能將城邦中的事務安排得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