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情與發展
- 胡鞍鋼 鄢一龍
- 17229字
- 2021-03-26 20:54:07
第5章 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與發展
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地震、洪澇、臺風、干旱、風雹、雷電、高溫熱浪、沙塵暴、地質災害、風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災、植物森林病蟲害等災害在我國都有發生。我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1990—2008年間,我國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占世界因災直接經濟損失的22%,我國因災死亡人口占世界因災死亡人口的9.9%,受災人數占世界受災人數的57%。
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極端異常氣候頻發,已經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的:“氣候變化將影響到全球人類的基本生活元素——水的獲得,糧食生產,健康和環境。”
世界各國從來沒有像今日這樣對氣候變化問題感受如此之大,受害如此之深,氣候變化問題成為人類共同發展的挑戰。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成為全球氣候赤字的最大輸出者,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地域遼闊、生態極度脆弱的國家又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誠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所指出的:中國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全球氣候變化已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我們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是對全球做出的最為重要的綠色貢獻。
那么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與發展的關系是什么?中國如何應對自然災害挑戰?中國遇到的氣候變化挑戰是什么?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是什么?中國如何為世界做出更大的綠色貢獻?中國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挑戰時,需要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從災害大國到防災減災能力大國;從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到綠色革命領導國;從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國到最大貢獻國。
5.1 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與發展的關系
5.1.1 自然災害、氣候變化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巖石圈,這些圈層的異常變動會形成地震、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見專欄5—1),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極大的沖擊和威脅;另一方面人類的活動也會影響生物圈、水圈、大氣圈運動的自我均衡,進一步加劇自然災害的威脅,這被稱為環境災難。氣候變化就是典型的、最大的環境災難。
專欄5—1 自然災害的概念與分類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變異,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一系列現象或事件。自然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自然變異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失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中國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澇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業生物災害和森林災害。在這七大類自然災害中,經濟損失最重的是洪澇災害;影響面最廣的是氣象災害;傷亡人口最多、造成社會恐災心理最嚴重的是地震災害;經濟損失增長最快的是海洋災害;人為致災作用最強烈的是地質災害;災害種類最多、對農業發展影響日漸嚴重的是農業生物災害;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是森林災害。
資料來源: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編:《中國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知識讀本》,2~3頁,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巨災發生頻率的上升,已經對人類經濟社會模式提出了挑戰,巨災不但直接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同時形成的原發與次生災害鏈對人類經濟社會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所謂氣候變化,是指除在類似時期內所觀測到氣候的自然變異之外,由于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而造成的氣候變動。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根據IPCC全球氣候變化第四次評估報告: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從工業化前的280ppm增加到了2005年的379ppm,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將會繼續上升,這將使全球平均溫度到2100年上升1.4℃~5.8℃,給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這將造成各類災難和巨大影響:首先是生態災難。IPCC報告稱,未來10年內,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最少有2.07億人將缺少飲用水。到本世紀中期,在亞洲,還有另外1.3億人會受到饑餓的威脅。到2100年,非洲的農作物收入將會降低90%。其次是經濟災難。由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報告認為,如果在未來幾十年內不能及時采取行動,那么全球變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將堪比世界性大戰以及20世紀前半葉曾經出現過的經濟大蕭條。屆時,全球GDP的5%~20%都有可能灰飛煙滅。
再次是社會災難和分配不公。IPCC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將使部分人面臨死亡威脅,由于技術和財力方面的應對能力有限,那些最貧窮的國家受到的影響將最為嚴重。最后是對國家安全的挑戰。氣候變化不僅威脅經濟發展,而且嚴重影響國家安全。
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
IPCC特別報告指出,由極端氣候事件導致的經濟損失總體將呈逐漸增加趨勢,發達國家因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量大,而發展中國家與災害有關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極端事件影響的嚴重性不僅取決于極端事件本身,還取決于承載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兩者是災害風險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管理災害風險和適應氣候變化主要是減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并提高對各種潛在極端氣候不利影響的應變能力。
5.1.2 自然災害損失影響因素
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損失是防災減災的最根本目的,問題是這種損失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控性,既是無可奈何的“天災”,又有未盡人事的“人禍”。那么我們如何分析災害的影響因素,并進行確定減災防災的戰略重點呢?聯合國減災戰略秘書處發布的《與風險共存:聚焦減少災害風險》、《2009年全球災害風險評估報告》,以及世界銀行的報告《自然災害和非自然災害:有效防災的經濟學》,都強調只有在民眾及其財產暴露在災害之下且其自身比較脆弱的情況下,自然災害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預防災害,是指采取措施降低民眾暴露在自然災害之下的概率和本身的脆弱性。
參考國際組織對于自然災害的相關概念,根據我國自然災害的實際情況,我們構建了自然災害損失模型,并列出了影響損失的主要因素,該模型如下:
災害損失= 強度×脆弱性×集中度÷響應能力

災害損失(D),為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與經濟損失。
災害強度(H),是指災害對經濟社會的沖擊程度,如地震的烈度、臺風的強度等,它是災害的自然屬性,總體上屬于不可控因素。
災害脆弱性(V),是指在災害沖擊面前人類社會的易受影響程度,包括經濟脆弱性、政治脆弱性、基礎設施脆弱性、社會脆弱性、生態環境脆弱性。這反映了人類社會對災害的適應性能力,是人類社會能加以調節的關鍵性和長期性因素。
集中度(C),是指人口和財富的積累和集聚程度,人口與財富的增長,以及在空間上的集聚,增大了自然災害損失的風險。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眾暴露于災害之下的情況。當災害發生時,人口越集中的地區暴露于災害之下的民眾就越多。
響應能力(R),是指對自然災害短期響應的能力,包括災害的預警、處置、救助以及災后重建的能力。這也是人類所能控制的因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在這幾個因素中,脆弱性是對災害損失影響最大且人類能加以控制的因素。一些災害頻發的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做到大災無大害,根本原因在于其社會具有對災害的長期適應能力,脆弱性遠低于發展中國家。根據世界災害數據庫數據,1975—2008年共發生死亡1萬人口以上的巨災23次,死亡人數共178.6萬,其中發展中國家發生了21次,死亡人口比重達到95.4%;中國發生了三次,分別是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死亡人數共計33.9萬,占19.0%。因此,要從根本上減少災害損失,就要實現從短期的以響應能力為主的減災模式轉向長期的以降低脆弱性(提高適應能力)為主的防災模式,重在防范就是將降低脆弱性作為防災減災的優先方向。需要說明的是,防災為主的戰略是指長期的綜合防范(prevention)戰略,而不只是預測、預警等短期預防(preparations)戰略。在中國,我們稱之為“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戰略”,它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之一,并將防災減災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從區域戰略重點來看,需要劃分高風險區域和一般區域。所謂高風險區域,也就是防災減災的重點區域,主要有三類:一是“高強度+高集聚”的區域,如處于地震帶、海洋災害嚴重的大城市群;二是“高強度+高脆弱性”的區域,主要是災害頻發的欠發達地區;三是“高強度+中集聚+高脆弱性”的區域,主要是災害風險高,人口稠密的農村地區,這三類地區要成為防災減災的重點區域。
由此,我們定義防災減災的能力指數為M:
M=
則D=
也就是說,災害損失是災害的大小與人類對災害的防御能力的比值。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災害損失大體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第一,當處于低收入階段時,是高脆弱和高災害損失時期,人類防御災害能力十分弱小,災害損失總體上是取決于災害強度的大小。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相同的災害強度下,發展中國家的主要損失體現在大量人員傷亡。第二,當處于中等收入階段時,人類防御災害能力增強,脆弱性有所減弱,這使因災死亡人口下降,與此同時,由于經濟規模增大,聚集度增加,會造成經濟損失加大,世行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中等收入國家是自然災害經濟損失最大的國家。第三,當進入上中等和高收入階段時,一方面防災能力進一步增強,脆弱性進一步減弱,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等原因,加劇了氣候性災害發生的頻率與可能,同樣處于高災害風險時期。第四,進入更高收入階段時,成為一個極低災害脆弱度國家,同時有效控制碳排放,氣候變暖趨勢得到遏制,進入低災害損失的較為安全的時代。
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過程,更是人類主動戰略選擇的結果。通過積極建設低災害風險型社會與氣候適應型社會,中國有可能充分利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優勢,縮短各個階段需要的時間,在相對低的收入條件下提前進入低災害風險、低災害損失的階段。
5.2 自然災害歷史變遷
5.2.1 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災害大國
中國自古就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大國之一,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中國自古就有“三歲一饑,六歲一衰,十二歲一荒”(《淮南子·天文訓》)之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飽受自然災害的歷史。據中國經濟史學家蕭國亮統計,從周朝到清朝的近3000年間,中國旱災、水災等總災害數達到5168次,其中旱災1052次,水災1029次,蝗災473次。以水旱災害為例,從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間,水旱災害幾乎每年發生,平均每年因旱災、水災分別死亡14210人和1863人。按平均每年受旱災、水災數統計,盡管具有波動性,但我國總體的受災情況呈上升趨勢(見表5—1)。如果將災害情況和人口數據對應來分析會發現:凡自然災害高的時期人口都會有所下降。這是因為人口增長,會增加對耕地的開墾力度,進行圍湖、圍河甚至圍海造田,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也就相應地會對人類進行報復。根據公元前180—1949年部分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統計,死亡人口共計2900萬人,其中旱災最多,達1200萬人,占41.4%,其次是饑荒,達1000萬人,占34.4%,再次是洪澇,達340萬人,占11.7%。
表5—1 中國災難史統計(周代—清代)

資料來源:根據蕭國亮所著《皇權與中國社會經濟》(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的資料和數據整理計算。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與干旱、洪澇、饑荒等災害斗爭的歷史。在與災害不斷斗爭的過程中,中國也發展出獨特的舉國救災體制。春秋時期,管仲就提出:“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管子·度地篇》)到清代形成了正常年份注意河道等防災設施的維修以及應急物資的儲備,救災過程分為報災、勘災、審戶與發賑四個步驟,救災措施包括免除勞役賦稅、賑濟災禍、調集物資支援、借貸民間財務、去除次生災害、安慰撫恤災民等。
5.2.2 新中國成立以來自然災害損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突出表現為因災死亡人口總體上不斷下降。從1950年以來的平均每年因洪澇災害死亡人口來看,1950—1978年間為6034人,而1979—2000年間下降為4000人,到2000—2009年間進一步下降至1400人。以長江流域為例,幾次特大洪災死亡人數也明顯大幅下降,1931年為14.52萬人,1935年為14.2萬人,1954年為3.3萬人,1998年為1320人。
90年代以來,我國不計入巨災的因災死亡人口總體下降,不計入巨災的年均因災死亡人數,“八五”時期為6658人,“九五”時期為4395人,“十五”時期為281人,“十一五”時期為3362人,這也表明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由于經濟規模增大,經濟聚集程度提高,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額越來越大。從90年代不足1000億元上升為2012年的4000億元以上;但是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不斷下降,從90年代的3%~4%下降到近幾年來的1%左右。“八五”時期直接經濟損失年均為1360.5億元,占GDP比重為3.52%; “九五”時期為2374.4億元,占GDP比重為2.80%; “十五”時期為1834.1.元,占GDP比重為1.29%; “十一五”時期為4901.4億元,占GDP比重為1.63%,在不計入汶川地震這樣的巨災之后,這一比重降至1.06%。進入“十二五”以來,經濟損失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下降,2011年為0.65%,2012年為0.81%(見表5—2)。
表5—2 全國因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及占GDP比重(1990—2012年)

續前表

注:本表按當年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民政部編《中國災情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403~407頁數據計算。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09》,39、200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年2月28日)。2011、2012年數據由國家減災委提供。
近年來重大、特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上升,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脅,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451億元,遇難人數達8.7萬人。
從國際比較來看,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的數據計算(見表5—3),2000—2008年與1991—1999年相比,我國災害損失占世界比重有所上升,我國因災死亡人數占世界比重由6.6%上升至11.3%;經濟損失占世界比重由18.4%上升至24.5%,這很大程度上是受汶川地震的影響,扣除后,2000—2008年間的死亡人數占世界比重為1.5%,經濟損失占世界比重為14.0%,相對于1991—199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5—3 中國自然災害損失及占世界的比重(1991—2008年)

注:納入統計的自然災害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之一:造成至少10人死亡、至少100人受災、已經宣布緊急狀態或要求國際援助。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的數據計算。
5.2.3 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
我國地域廣大,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差異甚大。因此,自然災害也呈現了顯著的差異性。一方面,自然災害的成災程度與人口數量有著直接關系。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地區,受災人口多,成災人口也多,同等災害所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嚴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絕對額也巨大,但人員傷亡小;在人口密度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農村地區,與此相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絕對額小,但是人員傷亡大。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財富和社會財富不斷增多,因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絕對額呈增長趨勢,相對GDP比重呈波動性下降趨勢,因災死亡人數呈現明顯減少趨勢,這也反映了我國抵御災害的能力、防災的能力不斷提高。即使是出現巨災,災害重建、恢復家園的能力也明顯提高。
從區域自然災害分布特征看,從事自然災害研究的科學家提供的資料表明,東部地區的自然環境最復雜、地表物質最不穩定,這個地區的自然災害以暴雨災害、洪澇災害、地震災害、滑坡災害和泥石流災害為主,并且水土流失、風蝕沙化的問題比較嚴重;東南沿海地區受海洋與陸地雙重環境的影響,多發生臺風、風暴潮、暴雨、洪澇、海水入侵等自然災害;而西北部地區則因降水量少多發生沙塵暴、干旱等自然災害;此外,青藏高原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災害以暴風雪災害、寒潮災害、雪崩災害、地震災害等為主。
由于我國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有“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大國回旋優勢,即使一個地區發生了致命性的巨災,仍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援救和災后重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舉全國之力攻堅克難,以最快的救援速度、最廣的動員范圍、最大的投入力量開展抗震救災,從汶川地震的廢墟中救出83988人,救治傷病員400多萬人次,用10天時間完成1500萬人的應急安置,用3個月時間完成530萬戶、1200多萬因災房屋損毀無家可歸群眾的過渡性安置。中央在震后37天即做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部署,18個對口援建省市積極開展了對18個重災縣重點重建項目的援建,創造出“對口支援”的大團結、大協作模式。有評論稱,汶川特大地震的援救和災后重建體現了我國制度的優勢,即有效地集聚全國力量、整合各種資源,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挑戰,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最大可能幫助群眾重建家園。
5.3 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國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成為中國面臨的突出挑戰。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遼闊和自然生態系統復雜的國家,中國將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見專欄5—2)。根據《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11年11月15日)提供的主要結論表明:1951—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1.38℃,變暖速率為每10年升溫0.23℃。1880年以來,中國降水無明顯變化趨勢,但存在20~30年尺度的年代際振蕩。中國地面太陽輻射量減少。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亞冬、夏季風均減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超過82%的冰川處于退縮狀態,90年代以來退縮加速。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每年2.5毫米。預估到本世紀末,中國年平均溫度在“低排放”、“中排放”和“高排放”情景下,將比1980—1999年平均分別增加約2.5℃、3.8℃、4.6℃,比全球平均的溫度增幅大。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上升。全海域2030年比2009年上升80~130毫米,同時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
專欄5—2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有關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觀測事實包括:一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從地域分布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氣候變暖明顯,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顯著;從季節分布看,冬季增溫最明顯。從1986年到2005年,中國連續出現了20個全國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但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開始逐漸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從地域分布看,華北大部分地區、西北東部和東北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0~40毫米,其中華北地區最為明顯;華南與西南地區降水明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干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四是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國山地冰川快速退縮,并有加速趨勢。我國氣象災害頻發,其災域之廣、災種之多、災情之重、受災人口之眾,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
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科學家的預測結果表明:一是與2000年相比,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3℃~2.1.,2050年將升高2.3℃~3.3℃。全國溫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遞增,西北和東北地區溫度上升明顯。預測到2030年,西北地區氣溫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來50年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呈增加趨勢,預計到2020年,全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東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來100年中國境內的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性增大,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四是中國干旱區范圍可能擴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國沿海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將加速退縮,一些小型冰川將消失。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牧業、森林、水資源、海岸帶和其他生態系統等領域。盡管氣候變化對某些區域的農業生產也有積極的一面,如氣候變暖有利于延長一些作物的生長期、縮短霜凍期,但是從總體上看,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產弊大于利,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供的有關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觀測事實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已經給中國造成了巨大影響并在未來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7。
中國北部、西部和東部地區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報告指出,中國北部地區已成為世界上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3—H”(海河、淮河和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當前水源開發為可再生供水的140%——這一事實說明了主要水系會快速縮小、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從中期來看,冰川融化模式改變將加劇缺水現象。中國1.28億農村貧困人口約有一半生活在這一地區,這里包括了中國約40%的農業土地,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冰川融化對中國的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青藏高原的面積相當于整個西歐,并且擁有4.5萬多座冰川。這些冰川以每年131.4平方公里的驚人速度消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報告也指出,過去近50年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米。
根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2013年2月26日), 201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達到1980年以來最高值,從1980年至2011年,總體上升了約85毫米,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中國海平面較常年(1975—1993年)高122毫米,較2011年高53毫米。其中,東海海平面上升最為明顯,為66毫米,南海、黃海、渤海依次次之。全球海平面上升主要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水增溫膨脹、陸源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等因素造成。中國地處西太平洋區域,受季風、洋流、海溫、氣壓、臺風場等因素影響,海平面上升較快。預計,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上升,2050年將比常年升高145~200毫米。按照此速度,屆時有些海島將在中國版圖上消失。“氣候服務臺”在《自然—氣候變化》月刊發布了到2050年世界20個因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大的城市,有5個城市在中國沿海地區,其中廣州排第1位,深圳排第3位,天津排第7位,湛江排第15位,廈門排第19位。
中國是世界氣候變化受災人口最大國,1990—2008年期間,全球受災人數最多的十大災害都是水災與旱災,而且都集中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兩國,其中中國有6次。現在中國每年的受災人數是1億~2億人。這些自然災害大體都發生在20世紀80、90年代和21世紀初,這說明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根據世界銀行報告,1971—2008年期間,平均每年的干旱受災人口為964萬人,洪水和風暴受災人口為5346萬,占總人口比重的5.2%,這相當于印度受災人口的1.33倍,也相當于與中國國土面積相差不大的美國的受災人口的93.9倍。根據國際樂施會(Oxfam)研究報告,1997—2008年期間全球氣候變化受災人口平均每年為2.78億人,到2015年將上升45%,達到3.75億人,這將對全球人道主義救災體系提出嚴重挑戰。
根據全球災害數據庫的計算,1990—2007年中國年均氣候變化受災人口為1.2億,占世界比重為52.4%,受災人口及占世界比重雖然各年波動比較大,但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表明中國將受到氣候變化災害越來越大的沖擊,占世界的比重也可能還要進一步上升(見表5—4)。
表5—4 中國與世界氣候變化受災人口(1990—2007年)

注:(1)世界受災人口系樂施會(Oxfam)據國際流行病與自然災害研究中心(CRED)數據計算;(2)中國受災人口系作者參照樂施會的方法據國際流行病與自然災害研究中心數據計算;(3)氣候變化災害包括干旱、極端氣溫、自然火災、洪水、風暴、潮濕引起的大規模移民;(4)納入統計的自然災害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之一:造成至少10人死亡、至少100人受災、已經宣布緊急狀態或要求國際援助。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詳見第2章),氣候變化災害也對農業生產造成越來越大的沖擊。20世紀50年代我國因水災導致的受災面積平均每年達789.1.萬公頃,90年代是1459.36萬公頃,現階段是1064.60萬公頃。根據成災面積可計算出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減產情況,在50年代,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的減產數達到了379.49萬噸,相當于糧食總產量的2.1.(標準差為0.8)(見表5—5)。而后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量持續上升,2001—2009年期間因災糧食損失量占總產量的比重已經達到了7.0%,這反映了由于糧食單產量的不斷提高,同樣的自然災害會導致更高的經濟損失。因此,面對自然災害加快和土地生產率提高的狀況,防災減災相當于增加糧食的總產量。中國目前是世界谷物、糧食生產最大國,但同時又是世界因自然災害減產(損失)最大國,對于中國的農業和農民最大的威脅是自然災害和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異常氣象。因此對于防災減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表5—5 全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糧食減產數(1952—2009年)

注:(1)括號內為標準差;(2)糧食損失量按成災面積正常年份產量的30%計算。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
5.4 溫室氣體排放超級大國
溫室氣體排放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還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從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歷史記錄來看,與三次工業革命極其相關。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是最大的排放國,1800年英國溫室氣體累計排放量占到世界的99.3%,到1850年下降為77.8%,法國居第二位(為7.2%),德國居第三位(為5.4%),美國居第四位(為4.0%),四國合計占世界總量的94.4%。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到1900年,英國仍居世界第一位,但已下降至世界總量的37.3%,美國上升為第二位,達到世界總量比重的23.8%,德國上升為第三位(為14.3%),法國居第四位(為8.3%),四國合計占世界總量的83.7%。第三次工業革命初期(指1950年),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總量的46.2%,英國降至第二位,占世界總量比重的20.3%,法國為第三位(為6.1.),蘇聯為第四位(為5.6%),四國合計占世界總量比重的78.2%;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后期(指2000年),美國仍居首位,占世界總量比重的35.3%,中國上升為世界第二位,達到8.6%,英國居第三位(為8.1.),日本居第四位(為4.5%),四國合計為56.5%(見表5—6)。
表5—6 八大國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1800—2009年)(%)

注: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系從1751年開始的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一行1950—1990年為蘇聯,2000年與2009年只累加俄羅斯的數值。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CDIAC(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 2011年1月18日的數據計算。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新興大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迅速上升,1980年為8.08%,1990年為11.29%,2005年為19.1.%,已接近美國,到2009提高到24.2%,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也高于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為19.3%),到2012年進一步提高到26.7%,接近歐盟和美國的總和(見表5—7)。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黑貓”,給世界帶來最大的負外部性。
表5—7 世界六大經濟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1960—2012年)(%)

*為1992年數據。
資料來源:1960—1990年數據來自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6;歐盟為11個國家。2005—2012年數據來自IEA, World Energy Oultlook 2007。
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長首先是由于經濟超高增長。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免費的午餐”,它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代價,包括排放二氧化碳所付出的氣候變化的代價。經濟增長速度必須符合客觀的經濟規律和實際國情限制,否則代價就會更大。一個經濟體有其“長期增長潛力”,在這一長期增長潛力速度下的經濟增長才是合理的增長;一個經濟體還有其資源承載、環境容量、氣候變化的生態制約,在這些約束下的經濟增長才是科學的增長。在違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通過過高的投入、過高的消耗來人為地推高經濟增長速度,則會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從實施的結果看,則經歷了先成功、后逆轉的曲折過程。“九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率為8.63%,但能源消費增長率只有1.1.%,能源消費需求增長彈性系數為0.1.7。由于煤炭消費量大幅度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下降,2000年比其高峰年份(1996年)約下降了17.1.,僅相當于1993年的排放水平。但是2001—2008年期間,發展模式出現逆轉:經濟增長率為10.2%,只提高了1.6個百分點,但其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長,生態環境代價極大,能源消費增長率高達9.4%,二氧化碳排放量由負增長變為高增長,高達8.96%。2009—2012年間經濟增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發電量、煤炭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率也相應地下降(見表5—8)。
表5—8 中國能源、電力和煤炭消費增長率及彈性系數(1996—2012年)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09》、《中國統計摘要2013》。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來源于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3。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高速增長的第二個原因是由于能源消費,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2009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了30.66億噸標準煤,提前11年突破了《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提出的2020年30億噸標準煤的目標;2010年為32.5億噸標準煤,也突破了《“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的2010年27億噸標準煤的目標,高出5.5億噸標準煤。2012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達到了36.2億噸標準煤,根據國家《“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所制定的目標來看,到2015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為40億噸標準煤。
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加大了我國的資源環境壓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分工的新格局下,不僅產業和出口大轉移,能耗和排放也大轉移。中國貨物出口帶來的排放等于歐美日經濟用于制造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當部分地轉移到中國,這造成了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地區結構的轉移,即歐美日的比重在下降,而中印等發展中大國比重在上升。根據英國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2004年,大約1.1.Gt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國的凈出口導致的,占中國當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3%(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4.73Gt),即中國凈出口的碳排放接近當年總排放的1/4。這個數字相當于同年日本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是德國、澳大利亞的排放總量之和,是英國排放總量的兩倍多。
從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中國也經歷了一個先上升(1949—1976年)、達到高峰(1977年)、后下降(1978年至今)的歷史演變過程,這與單位GDP能源消耗變化曲線基本一致。從今后來看,中國GDP能源消耗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會持續下降。
中國作為工業化的后來者,它的碳排放軌跡與工業化的先行者(如美國)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首先中國和美國一樣都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其次,中國的碳排放強度高峰大大低于美國的高峰期(見圖5—1),這就意味著中國在人均GDP較低的水平條件下進入碳排放強度下降期。美國的工業化是一個高度碳密集化過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于1917年達到峰值,為30.65噸/萬美元(購買力平價,1990年國際美元),當時美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5248美元,隨后緩慢持續下降,到2009年降至5.69噸/萬美元,估計到2030年降至2.5噸/萬美元左右,大體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由高度碳密集增長模式回到前工業化的水平,初步實現碳排放脫鉤。與美國相比,中國1960年達到峰值,當時人均GDP只有894美元,峰值為17.68噸/萬美元,遠低于美國的峰值水平,并迅速與美國實現趨同,到2009年為7.01噸/萬美元,估計到2030年為2.06噸/萬美元,低于美國的水平,中國大體只用了不到6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高碳增長模式到碳排放脫鉤的轉變。

圖5—1 中國與美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1900—2030年)
資料來源:系作者計算所得。GDP數據為PPP不變價(1990 International Geary-Khamis dollars),數據來源于Angus 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08 AD, OECD Publishing;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源于CDIAC;2010—2030年數據系作者估算。
5.5 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5.5.1 建設低災害風險型社會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抗災救災管理體制和應急管理體制(見專欄5—3)。初步建立了抗災動員機制,形成了應急救援隊伍體系。這包括以軍隊、武警、公安、消防為骨干的突擊力量,以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礦山救護、醫療救護等專業隊伍為基本力量,以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應急志愿者隊伍為輔助力量。建立了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形成了應急救災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這包括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當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社會各界踴躍奉獻愛心,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活動。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我們以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為基礎構建了七大機制和七大主體的PPP模式,這就是:本地人民,自力更生機制;地方為主,地方負責實施機制;國家支持,國家負責制定災后重建規劃具體指導、財政支持等支持機制;社會參與,鼓勵公民和其他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機制;對口援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機制;市場驅動,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機制;國際援助,爭取多方國際援助機制和鼓勵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參與機制。上述七個主體形成政府主導下,多元投資、相互補充、激勵相容、廣泛參與的新的災后重建體系和機制,為今后應對特大自然災害及重建工作提供創新經驗,創新了中國特色的PPP模式。
專欄5—3 我國抗災救災應急管理體系
我國實行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抗災救災管理體制,確立了相應的應急管理體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應對巨災、重災,黨中央、國務院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科學決策、全面部署、指揮堅強有力。國家及時成立統一、高效的救災領導機構或明確指揮機構,確保了抗災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開展。設立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國家減災救災工作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開展全國重大減災活動和抗災救災工作。根據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設定了四級響應機制。建立了災害信息發布、救災應急物資儲備、災情預警會商和信息共享、重大災害搶險救災聯動協調、災害應急社會動員等機制。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及時協調有關部門和災區政府,快速傳遞和共享災害信息、組織開展緊急會商、分析研判災害形勢、聯合向災區派出工作組、研究落實各項支持措施,形成了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的強大合力。面向主要災種,國家設立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等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發揮了加強預警、防范、應急搶險等降低災害損失和安置受災群眾、支持恢復重建的關鍵作用。中央明確由省級政府統一領導、科學調度、統籌安排,國務院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加強指導、協同支持,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緊密配合、有力有效的聯動機制。
資料來源:李立國:《我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載《求是》,2013(10)。
根據“防范勝于救災”的防災減災指導思想,結合我國的防災減災實際情況,參考全球防災減災的長期趨勢,中國國家防災減災戰略先后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減災為主戰略,主要實現從災害大國到減災強國的轉變,大體在2015年完成這一目標,突出體現為兩個重要指標,即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占GDP比重、自然災害的死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下降,體現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所提出的目標:“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在同等致災強度下較‘十一五’時期明顯下降,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
第二個階段是以防災為主的戰略,實現從減災強國到防災強國的轉變,從災害損失大國到災害損失小國的轉變,成為低災害風險的國家,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占GDP比重和自然災害的死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占GDP比重低于1.0%,平均每年因災死亡率降到0.3人/百萬人口以下。
總結中國防災減災歷史經驗,防災減災要堅持以下四個原則:一是以人為本,尊重科學,以人民的生命安全為防災減災的根本,尊重自然規律,提高防災減災的科技水平;二是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構建國家主導、地方負責、社會參與、市場驅動、國際合作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三是綜合統籌、協調推進,防災減災建設要與經濟社會轉型相結合,將防災減災戰略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四是預防為主,綜合減災。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調查、工程防御、宣傳教育等預防工作,堅持防災、抗災和救災相結合,綜合推進災害管理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工作。降低經濟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
防災減災戰略目標為:加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降低經濟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同等致災強度下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例明顯下降,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
為實現防災減災戰略目標,需要加強防災減災八大能力建設,這包括:(1)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2)加強自然災害風險調查與信息管理能力建設;(3)加強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設;(4)加強區域和城鄉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建設;(5)加強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與恢復重建能力建設;(6)加強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7)加強防災減災文化建設;(8)加強防災減災社會動員能力建設。
5.5.2 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
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議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2006年,中國提出了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約束性指標,2007年在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制定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9年確定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
為完成上述目標任務,中國在“十一五”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制定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目標: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確立了今后5年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導向,明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任務。中國還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既是未來時期中國最大的挑戰,又是中國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的機遇就是“綠色工業革命”,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就是要從“加快發展”轉向“科學發展”,從“黑色發展”轉向“綠色發展”,從“高碳發展”轉向“低碳發展”。
綠色發展就是要從黑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到綠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從黑色制造到綠色制造;從黑色能源到綠色能源;從黑色貿易到綠色貿易;從黑色城市到綠色城市;從黑色消費到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的本質就是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乃至下降。綠色發展戰略也形成了六大支柱,包括: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量;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目標為:第一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到201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7%,2025—2030年間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第二是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到2015年提高到11.4%,到2020年提高到近20%。第三是增加森林吸收碳匯的能力,森林覆蓋率到2015年提高到21.7%,到2020年提高到23%;森林蓄積量到2015年增加到143億立方米,到2020年增加到150億立方米。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就需要采取如下行動:
一是創新綠色體制,實行綠色改革。要求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把綠色發展貫穿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政府實行綠色采購,鼓勵綠色投資;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為節能減排融資或提供擔保;對高碳能源和碳源開征碳稅,如對煤炭開征碳稅等。
二是支持綠色創新,發展綠色技術。綠色技術是一組創新鏈,政府或政策在不同的環節發揮不同的作用:在研究與開發環節,政府應當出資資助綠色科技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關鍵性技術開發;以氣象知識和信息為例,發展氣象事業,服務社會經濟,提供各類氣象服務的公共知識,有利于應對、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沖擊和影響。
三是進一步促進全球綠色合作,做出綠色貢獻。中國應當站在世界減排前列,為全人類做出綠色貢獻,實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個行動”。所謂“同一個世界”是指,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中國。所謂“同一個夢想”是指,中國有史以來首次與世界有了同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穩定全球氣候,使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不超過工業化前的2℃。所謂“同一個行動”指的就是與世界同行,共同減排。
5.6 小結:積極應對自然災害與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作為世界自然災害大國,通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優勢,已經在相對較低收入水平下實現了災害損失的“雙下降”,即因災死亡人口的迅速下降,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不斷下降。未來中國需要進一步提高防災能力,減少經濟社會發展應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成為低災害風險、低災害損失的國家。
中國作為工業化的后發國家,與美國等老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們累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世界比重要少得多,同時在碳排放利用效率上也要高得多,單位強度碳排放峰值更小、下降也更快。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國,不僅要成為全球綠色發展潮流的積極參加者,而且還要成為推動者、創新者和領導者。全球氣候變化為中國發展轉型提供了一個“倒逼”機制,當中國從黑色發展變為綠色發展之時,就會從世界最大的排放國成為世界的綠色能源生產國。盡管這是一個較長的轉型之路,但是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成功地完成這一轉型。
在世界上,中國應當成為世界綠色工業革命的旗幟,為人類做出巨大的綠色貢獻,誠如胡錦濤所說“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思考與討論】
1.如何理解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與發展的關系?
2.如何評價中國政府的防災減災戰略和氣候變化政策?
3.如何理解中國綠色發展的全球背景和國情背景?
4.結合你所學的專業,談一談中國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并在世界綠色工業革命中成為創新者和引領者。
【擴展閱讀】
胡鞍鋼,等.中國自然災害與經濟發展.2版.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世界銀行.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氣候變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聯合國減災戰略秘書處.與風險共存:聚焦減少災害風險.
聯合國減災戰略秘書處.2009年全球災害風險評估報告.
World Bank. Natural Hazards, UnNatural Disasters: The Economics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Washington, DC.
王偉光,鄭國光.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3月.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中國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知識讀本.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