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做有良知和自由的人

  • 責任
  • (英)塞繆斯·斯邁爾斯
  • 13507字
  • 2019-12-20 17:05:23

在他的為人處世中,總有一位伙伴堅定地伴隨并支持著它——良知。

——彌爾頓

無論你屬于哪個種族,無論你說哪種語言,你們都是共通的;在你們的心目中,責任就像那永不熄滅的圣火,用它永恒不變的光芒照耀世界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在白天抑或是黑夜。

——《生活的頌歌》

可憐的人啊,為何你要詛咒這個世界?世界的美麗你見不到,你不知道這世界是由理想所塑造的。你的眼睛只看到骯臟和邪惡,這是因為世界雖然美好的,可是你自己卻是骯臟和邪惡的。

——馬西略·菲西盧

人生在世,并非僅僅為自己而活,除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為別人的幸福而活。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等待著他去履行。有些人覺得生活是快樂的,有些人則覺得生活是痛苦的。但是,僅僅沉浸在自己的快樂和痛苦中的人,其生活是缺乏價值的。生活的價值,不會展現在追求一己之私的享樂者面前,也不對沽名釣譽者展現。有價值的生活,是那種兢兢業業、扎扎實實地去做每一件美好的事情,從而給社會帶來好處和希望的生活。

海爾洛克勒曾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心,被許許多多同心圓環繞著。從我們自己這個圓心出發來觀察,可以看到第一層是由父母、愛人和孩子組成的圓;第二層的圓上是各種親朋好友;然后是自己所屬族群的同胞;最后一圈,則是人類這整個種族。

在這個塵世中,要想堅定并始終如一地履行我們對上帝和人類的責任,就需要開發并培養上帝賦予我們的所有能力。實際上,上帝早已把一切都給了我們,那至高無上的上帝的意志,正指導并引領著我們的意志。有關是非、善惡、美丑、好壞,上帝賜予我們分辨它們的良知,從而使我們能在生之此岸履行對人類的責任,在生之彼岸履行對上帝的責任。

職責的范圍沒有固定疆界,它存在于每一份工作、每一個崗位。生在此世,我們無法選擇富有或是貧窮,幸福或是不幸,然而我們能夠選擇是否履行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職責。最為高尚的文明生活的本質,最為高貴的人生選擇,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甘冒一切風險、堅定而執著地遵從職責的召喚。履行自己的職責,就是在從事一場偉大的事業,這樣的事業值得我們奮斗、神往,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

在我們的概念中,似乎責任與士兵有著天然的聯系。我們還記得一座因火山爆發而被徹底湮沒的城市——意大利古城龐培;我們更應記得,那個一千八百年前,古城中一個為履行職責而死在自己崗位上的異教徒士兵。當時,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大量的火山灰埋葬了位于附近的龐培古城。火山爆發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奪路逃命,只有他——那個真正的戰士,仍然堅守自己的崗位,履行他的職責。他既被安排守衛那個地方,就絕無擅自逃脫的想法,最終,火山灰中過多的硫化氣體封堵了他的呼吸。他的身體已經不存,他的精神卻永遠流在人類的記憶長河中。直到今天,在那不勒斯的巴爾波尼可博物館里,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這位士兵的遺物,那是他使用過的頭盔、長矛和鎧甲,以及那些遺物上面的堅強靈魂。

這是一位盡忠職守的戰士,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無比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謙恭地順從職責的召喚,也就是服從父母、師長、長官的召喚,這是每一個希望擁有正直品行的人都必須學習的課程。我們從少年時代起,就應該開始學習和培養這樣一種聽從責任召喚的謙恭心態。生也有涯,而責任無盡,我們必須時刻聽從責任的召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職責的最純粹的形式和核心內容,就是具有極大的強制性,能讓人在履行職責時忘卻自身存在,讓我們在履行職責時丟掉患得患失、瞻前顧后的毛病,全身心投入、無條件完成自己的職責。

那位1800年前保衛龐培古城的英勇士兵,我們也許覺得太過遙遠了一些,那就拉近時間,看看最近的一個例子。這是在1852年2月27日,“伯克哈德”號船只在非洲海岸的航行中失事,船上的英勇戰士用自己的死亡,譜寫了一曲19世紀的壯麗之歌。船只緩緩地消失在大海的波濤之中時,威靈頓公爵正參加英國皇家學會的宴會。當船只失事的消息傳來,麥考雷說:“我注意到(時任美國某部部長的勞倫斯先生也如此認為)公爵先生在對死去士兵的頌詞當中,壓根就沒涉及‘勇敢’一詞,更多地卻是說到了紀律性和服從,并多次重復。我想,在公爵的眼中,勇氣已經是一種當然的品質了。”

職責不僅僅是毫不畏懼,更需要自我犧牲。古羅馬的角斗士以無比的勇敢同獅子搏斗,是因為受到了觀眾熱情的刺激。西班牙冒險家皮薩羅不畏艱險吃苦耐勞,是受到了黃金的吸引,他冒險是為了得到金條。

“你想成為偉人嗎?”圣奧古斯都說過,“那么,就從小事開始做起吧。你渴望建造一棟高聳入云的大樓嗎?那么,就先在底層把基礎打牢,要建多高的樓,就需要打多深的地基。溫和的謙遜,是人生品格中最美麗的王冠。”

履行責任最美好的方式,是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事情辦好。這種履行職責的方式是忠誠而高貴的,而且可以避免那些明哲保身的日常教條,可以讓自己的行為不至于像廣告一般在世人面前張揚。許多信念和神圣的準則在這種職責中體現,它尊重每個個體生命,使人類的每一個行動都自覺地履行著對人類的永恒義務。不遵守這些職責,會讓邪惡或不顧后果的行為引發許多罪過,日復一日地侵蝕我們的良知,直至人性最終離我們而去。

那么,人們該如何學會履行自己的職責,又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呢?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對那無處不在的、永恒的上帝的責任感。然后是其他的職責——對家庭的責任;對鄰居的責任;主人對仆人的責任以及仆人對主人的責任;對國家、民族的責任,當然國家對公民也存在著責任。

在所有的職責中,有許多責任是在私下里履行的。大家對公共生活的內容也許很清楚,但在個人生活領域,卻有許多人們無法看見的東西——靈魂與精神的內在生活。我們可以自主選擇這種內在的生活,決定它是否有價值。沒有任何外在力量能毀滅我們的靈魂,除非它被我們自己所侵蝕和毀滅。如果我們能把自己變得比別人更好一點、更圣潔一點、更高貴一些,那么,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下面的例子,講述的就是一位美國的立法者盡忠職守的故事:

100多年前的某一天,一次日食出現在新英格蘭上空。一會兒功夫,明朗的天空晦暗下來,似乎末日審判馬上就要降臨一般。此時,康涅狄格州的議會正在舉行會議,當黑暗吞噬了太陽的光芒,此時,一位議員建議休會。但是,來自斯達姆福德的一位年邁的清教徒,——達文波特先生,從座位上站起來并說道,即便真是末日來臨,他仍要堅守自己的崗位,履行自己的職責。為此,他提議在議會大廳點上蠟燭,以便能讓議會繼續履行它的職能。堅守自己的職責,是這位明智的老人的人生信條,他堅定地履行了自己的信條。

有一位身體很虛弱的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做慈善工作上。他去探望病人,在病人愁云密布的家里與他們談心,竭盡所能地照料并幫助他們。他的朋友勸他不要因此耽誤了自己的事情,并提醒他那些病人的病菌可能會傳染給他。他對著朋友搖了搖頭,回答堅定而簡潔:“如果這是我的妻子兒女,我會毫不猶豫地盡到自己的責任,但除此之外,我還認為,一個人同樣對社會有責任,他應該去同情那些素不相識的不幸者。”

這番話,是一個心甘情愿承擔自己職責的忠實仆人的真實心聲。捐獻錢財給別人的人,不足以稱之為真正的恩人,只有那些把自我奉獻給別人的人,才配得上“恩人”的稱呼。捐獻錢財,也許會讓捐獻者在社會上名聲大噪,但只有那些甘心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靈魂的人,才會得到上帝的贊譽。前者會被時間之流沖刷而去,而后者則會被人們銘刻在人類良知的圖騰柱上,因為他所作所為的影響,永不會隨著他生命的結束而消逝。

如此說來,責任的基礎是什么呢?于連·西蒙的一本有價值的書《論義務》,也許能對我們有所啟發。于連認為,職責與自由捆綁在一起,職責的前提是自由的出現。為了塑造自己的品格和人性,我們需要自由;同樣的道理,為了履行我們的公共職責,我們也必須有一個自由的生活環境。人們必須能有行動的自由,正如人有思考的自由。當然,有時自由的權利被濫用,也會被用于邪惡的領域。自由被濫用的例子無過于多數暴政,多數的暴政比獨裁者的暴政更加邪惡和可怕。美國學者梭羅曾說,所謂現代自由,不過是把人們從封建制的奴隸變成輿論的奴隸罷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由”這一人見人愛的概念,是一個比較晚才出現的理念。在遙遠的古代和不那么遙遠的中世紀,那些所謂“自由”的人,其“自由”是以對奴隸的奴役為基礎的。整個國家存在著奴隸制,家庭里同樣存在奴隸制。君主制下奴隸制更是廣泛盛行,在共和國,奴隸制卻沒有因為政體的變化而被廢除。羅馬共和國有個年邁的卡圖,被稱為“最節儉的家伙”,他竟然活活殺死年老的奴隸,目的不過是減少供養奴隸的負擔。而在位于臺伯河上的埃斯庫拉比島上,有無數體弱多病的奴隸在忍受疾病和饑餓的折磨,等待死亡,他們是因為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被自己的主人扔到這里。在偉大的羅馬帝國,普通民眾靠別人的施舍過日子。英國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當窮人再也得不到修道院的賑濟以后,為了補償窮人喪失了的自由,國會就制定并通過了一項濟貧法。

但是,有一個詞語比自由更為悠久也更有力度,那就是“良心”。在人類文明開始的時候,人們就共同認可了這一詞匯所具有的內涵和力量。一位早于耶穌基督誕生300年的雅典詩人,曾經對良心有過熱情的贊頌。他說:“在我們胸懷里,我們有一個上帝——良心。……我們活著,不僅僅是為了物質上的富足,不僅僅為了自己的喜怒哀樂。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做了圣潔之事,你都會神采飛揚,因為你知道,上帝也以適當的勇氣支持了你的行為。世界上最值得期待的偉大事物,正是人們內心世界的豐富。”

良心,也許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宗教情感和靈魂潛能。當我們感覺到內心的深處,存在著一種高級情感和低級情欲之間沖突的時候——即精神與肉體的沖突,這時我們要戰勝邪惡而升華情感,良心就出現了。無論是在教堂,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你都可以體察這種內心深處的斗爭——這是一場升華與墮落之間的戰斗。任何人,不管是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孩子,都遭受著這種痛苦,因為他們都渴望獲得他們還未曾得到的美好事物。

人們在這種體驗中產生了“宗教”這一更高尚的法則,它引導并強制我們走向良心所渴望的那個境界。對此,坎農·莫斯利說:“它是一種內省的態度,是所有宗教建筑其上的基礎。人們正是因為走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目睹了內心沖突的場面,才有了對自己的明確認識,才最終認識了上帝。”因此之故,人們有了對是與非的認識和判斷,能夠在判斷之后作出符合良心要求的選擇。因為他有了選擇的自由,所以他的選擇遵從良心,遵從責任。

無論人們認同何種理論,都不如在實踐中體悟得多,認識到他們的行為是必要的,是在承擔某種責任。沒有任何東西能約束我們的意志,正如我們去上班,并沒有被迫去聽命于什么外在動機。正像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所說:“我們覺得,假如我們希望證明自己能夠抗拒來自良知的責任,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樣做是在羞辱我們的自尊,因為它會使我們變得更強大的愿望最終成為泡影。”

我們的行為既然是可以控制的,那世人為何還要制定法律呢?制定法律是為了讓人們知道應該遵循什么,法律所規定的是普遍事實,也是所有人認可的普遍信念。至于人們是否遵守它們,更主要的要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我們每個人都會覺得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的習慣和性格不是我們的主人,恰恰相反,是我們在控制著它們。雖然有時候習慣和性格成了我們行為的決定者,可是這不意味著習慣和性格就能主宰我們所有的意愿。只有我們內心的意志足夠堅強,我們才能排除習慣和性格對我們的一些負面影響。不要在意它們,因為我們是它們的主人。

要想達到最高層次的精神自由,必須先用知識來啟蒙心靈。當心靈被啟蒙之后,良心就能顯示其力量,人的責任感才會自然而茁壯地生長。這時,他就會自覺自愿地服從最高意志的影響,并使自己的行為與它相互和諧;這一主宰他的最高法則,就是愛的法則。一個人人性的展示,就在他實踐自己信仰、應用知識和理念的過程中。通過這一過程,他能感覺到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后的行動,神圣意志的宗旨在這一刻與他的信仰和工作相溝通了,他正在追求并正在獲得那最高的善。

阿奇迪坎·黑爾曾說:“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僅僅是環境的動物;宗教能夠超越一切環境,因為意志會升華人們,并使人們超越于環境之上。”托馬斯·林奇也說過:“只有與宗教相結合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像必須先把桉樹種子播種在地里,然后才能出現桉樹。因此,有信仰的人才有立身之基——他的根連通到上帝那里。我們的心靈在上帝那里,而我們的工作,則能改善我們的心靈。”

在《新約全書》中,我們還能看到“有上帝之圣靈存在處,即有自由”的啟示。考珀說:

“他是自由的,

因他信仰,故可獲得自由的真理,

其余不信者皆為奴隸。”

若是不認可這種神圣的法則,那就只能任由直覺、激情和自私自利的私欲擺布,成為情欲的奴隸。也有些人,當他們管束不住自己某些邪惡的癖好時,也會意識到自己的罪過、覺察到自己的不善。這時,他們會感受到的良心的譴責,對那些神圣的自然法則對他們這種行為發出的嚴厲警告而有所畏懼,他們也會為自己的任性而罪惡的行為而懺悔。但是,他們的抵抗力卻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弱,意志越來越沒有力量。于是,當欲望的誘惑再次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沒有能力抵抗,犯下過錯,然后懺悔。這樣一來,就養成了一種惡習,一種明知是錯卻累教不改的惡習。這種人也對各種惡行進行詛咒,卻僅僅是口頭上說說,純粹是做樣子給別人看,邪惡的行為,于是就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跗骨之蛆。

即便如此,良心也永不會死亡。我們無法做到挖一個墳墓,把良心埋葬在里面讓它腐爛。良心永遠是活的,哪怕你是用腳狠狠地踐踏它、踢打它。每一樁過錯,每一件罪行,它發生的時候,也就帶來了與之相應的“報復”。我們無法閉上眼睛視而不見,也無法捂住耳朵掩耳盜鈴,這些都無法回避的報復女神的存在。“正是良心使我們所有人都變得膽怯、謙恭。”即使你無視了良心,也總要記得,末日審判終會來臨,它在我們面前現身之際,將警告我們清洗良心、改邪歸正,敦促我們恢復正直的品行、回到端正的生活之路。

良心是永遠存在的,它是每個人人格與品德的本質。良心賦予了人們自制力,即抵制并蔑視誘惑的力量。每個人都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正當生活之路,在自己的道路上前進并培養自己的個性。他有這樣做的意志和理由:他有力量成為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附庸,不是成為物質的俘虜,更不是成為輿論的應聲蟲和木偶。真正屬于人的高貴氣質,來源于他的自律與自制——從服從低級權力、欲望,轉變為服從至高的生命法則。

要想在各個領域都做到自律自制,在任何時間都能維系這種美德,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良心的升華,通過落實自己的責任感。正是良心,讓一個人能堅定地站立起來成其為一個獨立的人,使他擺脫激情和物欲的控制,使他能把自己的意志和行為融入到所屬族群的意志。生命的快樂之源,只存在于履行職責的道路之上。勞動的自然果實,就是快樂的呈現;這樣的快樂,使任何一件卑微瑣碎的輕微工作都變得光榮而高尚。

良心一旦成熟,就會引導人們做能帶來最高意義和快樂的事,阻止人們做無意義也不能產生快樂的事。赫伯特·斯賓塞說:“可以這么說,只要是文明人,就很少會否認這種觀點:人類的生活的根據乃在于神的意志。這一信條被所有的宗教老師反復訓誡教導,被每一個論述道德的作家視為真理。由此,我們就能把此信條視為人世間最高的真理,而不必擔心有任何危險和不妥。”

一個沒有良心的人,其行動的最高原則,不外乎“快樂”二字,他只會做他最想做而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他就會迷失于肉欲,滿足于感覺或智力上的快樂。我們來到人世間,不是為了成為低級沖動的奴隸,不是為了沉溺于自我滿足的物欲或虛榮之中,這種生活理念,是所有的自然法則都反對的。必須明確一點:心靈絕不能成為肉體沖動的奴仆。一旦如此,除非采取措施消除這種心靈上的麻痹,否則,自我犧牲、自律自制等美德就不會出現。

一個民族如果具有上述品性,即整個民族的人都擁有智力和激情,但在行為上卻沒有良心這個最高主宰進行約束和指導,那么,無政府主義的深淵幾乎就是這個民族必然的前途,然后他們就會在相互破壞、攻訐、爭斗中走向毀滅。德國和俄國最近所流行的虛無主義,及其所導致的人類生活的混亂無序,已經讓我們看到了災難性后果的端倪。若是這種原則在整個社會生活中蔓延開來,就會帶來個人、社會和民族的徹底的道德敗壞。

喚醒人們的責任感是救治這種弊病的唯一良方。我們父輩的任務是爭權奪利,而我們這代人要做的,就是教育和宣傳責任與良心,當然同時還有美德的光芒——正義,以及美德的姊妹——仁慈。盛行于基督教福音傳道者中間的有一句箴言,道德教科書的每一頁都應該寫上它,即:“要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首先就該那樣對待別人。”威爾海姆·馮·哈姆伯特說:“尤其值得贊美生活的地方在于,當我們把關注點從快樂和不快樂中挪開,全身心地投入到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以后,就會發現快樂已經不請自到。而且,你還會驚奇地發現,快樂竟然就從原本充滿了煩惱、瑣碎和家長里短的生活中而來。”

歌德曾經告訴人們:“你的職責是什么?就是完成每天擺放在你面前的各種事務。”這一個職責觀念是很狹義的,他又接著說:“最好的政府是什么樣的?最好的政府是那種教會人們自我管理的政府。”普盧塔克曾對羅馬皇帝圖拉真說:“讓你的思想指導你的統治,但不要用你的情感隨意支配你的統治的基礎。”這里,我們很自然就可以找到三個關鍵詞:自我克制、職責和良心。胡克主教說:“總有一天,這三個詞會獲得非常神圣的贊譽,它們充滿著無盡的慈愛、善良與溫和。”

那些奉獻愛心的行為常常為心靈高度關注,因為這些行為不是為了滿足自私的欲望,而是為了實現職責、寬厚和仁慈。有很多事情完全是為了仁愛而做的,這些行為比那些純粹為利益驅使的行為要好無數倍,前者的行為能激發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的高貴精神,后者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永遠消失。職責不是錢能買來的,花錢買來的職責不是真正的職責。“我認為,”阿諾德博士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比財富、榮譽甚至健康還要重要的東西,是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感。只有具備了美好、大方和真實的氣質,才是一個具有真正自我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履行的職責、要做出的奉獻,既為自己也為自己的親朋。實際上,生活本身是無所謂價值的,價值是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奧勒留·安東尼說:“向世人宣示你的那些品性吧,它們是你的力量所在也是你力量的體現,那就是真誠、莊重、吃苦耐勞,是不汲汲于享樂、知足、仁慈、坦率和寬宏大量。”

一個人也許有很高的智力,但卻沒有絲毫寬宏大量的氣度。因為寬宏大量來源于良心,那人們心靈中的最高力量;來源于理性,那最高的能力;來源于信仰的力量。擁有這些力量,人們就能擺脫感官的束縛,理解更多的事物。人之所以不僅僅是一般的動物,人之所以是理性的動物,正是由于有了這一點的存在。達爾文先生下過一個精準的判斷:“與懺悔和責任感緊密相關的良知動力,正是人與動物的最重大區別所在。”

那些肉眼能看到的事物的力量往往是我們更容易相信的,我們甚至只愿意相信那些肉眼能看見、雙手能觸摸到的東西,卻不愿意相信我們的感官無法感觸到的東西。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感官又是何等局限,我們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所能教給我們的東西,又是何等貧乏!我們“就像置身于黑暗的玻璃之中”,因為我們只看事物的表面。但是,生活的奧秘又如何能夠利用外在的事物來理解呢?意志、感覺和精神活動,等等這一切現象的起因我們一無所知,我們只知道它們存在著,但卻無法理解它們。

有一位年輕人向帕爾博士宣稱,對于他不理解的事物他絕不相信,這時博士對他說:“那么,先生,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無疑,你的信仰是最脆弱的。”西尼·史密斯說過的一件事,也許比這更能說明問題。在一次荷蘭國會舉行的晚宴上,一位外國人宣稱自己是唯物主義者。過了一會兒,西尼·史密斯聽到一個尖叫的聲音:“多么美味的蛋奶酥啊!”那位唯物主義者附和道:“是的,先生,它確實非常美味可愛。”“請允許我順便問問,”史密斯先生的聲音擲地有聲,對那位唯物主義者說,“先生,你怎么會這么巧就相信一個廚子的手藝呢?”

我們必須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事物我們無法理解。各種事物及其互相的關聯,就像生命一樣神秘而不可揣度。看看那茫茫宇宙中,無數行星繞著各自的軌道運行,遙遠、壯麗而幽深;看看我們所居住的星球,它每天在既定的軌道上繞日而行。它們為什么這么運動,又是如何運動起來的?對此,我們能理解多少呢?而這些現象的背后,又還有多少隱秘的東西是連我們的幻想都無法抵達的呢?

“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范圍,”帕斯卡說,“在我們看來盡管廣闊而巨大,但把目光放到恒星的世界,就會發現太陽的運行范圍不過是宇宙間的一個細微的小點而已。如果我們的視線停留于此,那就讓想象越出視線的藩籬。與其說提供材料的自然界是軟弱無力的,倒不如說我們的思維能力太過孱弱。我們的眼睛所見的世界,僅僅是大自然廣闊懷抱中一個難察、難覺、難知的痕跡,任何觀念都無法接近它。我們盡可以讓概念延伸,讓它超出一切想象的空間之外,然而實際上,概念與真相,正如土之與泰山。這不僅是因為宇宙是無限的,也是因為自然是無限的、不可思議的。于是,我們的想象力終將泯滅在這種思想里。凡如此思考著自己的人,都會油然而生一種對自己的恐懼,當他思考到自己的思想所寄的肉體,只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一點在無限和虛無之間的微塵,他將對此感到戰栗,并且我相信,當他的好奇之心轉化為無限贊美,他就會越發傾向于默默思索它們,而非憑著臆測去研究它們。萬事萬物都出自虛,歸于無。誰能追蹤這令人驚訝的過程而理解它的緣起緣滅呢?創造這一切奇跡的造物主理解它們,此外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做到這點。”

孔夫子教誨他的門徒,要相信生命的核心在于品行:“勿妄想,要行善。知識、高尚和精力可以幫助我們約束自己;莊重、大度、真誠、熱心和友善能幫助我們構建美好品格。”這些話出自一位偉大的教師,他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方古國名聲顯赫,被他的門徒稱為圣潔而先知的“孔圣人”。

接受良心的引導,是所有這些美德的來源。一切行為規則都可以從這條原理中推論出來。良心能夠命令我們做正確的事情,而禁止我們做錯誤的事情。人們從良心那里獲得的最大教益,是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應當履行自己的職責,都應該做正當的事情,從自己的內心和內在品質中而不是從外物中尋求生命的快樂和內在的安寧。良知是幫助我們克服自己弱點的最好工具,它的作用在人們內心深處悄悄發生,潤物細無聲。在無聲無息中,人們增強了自己的意志力,升華了神圣的精神。

從高貴的古希臘人身上,我們也可以學習到有關職責的知識。被視為古希臘哲學創始人的蘇格拉底,因其信仰,被神明指控犯了奇特的罪行:喚醒了人類的道德意識。公元前468年蘇格拉底誕生于雅典,并接受了當時雅典最好的教育。他一開始學習的是雕刻藝術,并在這個領域獲得了一定的聲譽。然后他履行作為一個雅典公民應盡的責任:到雅典軍隊服兵役。和當時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出發前他也立下了莊重的誓言:“我的祖國把神圣的武器委托給我,我絕不讓它蒙羞;我的祖國把守土重任委托給我,我絕不容許丟失一寸。”

在參加的所有戰斗中,蘇格拉底的表現都堪稱勇敢、堅毅和頑強。有一次在波蒂達阿的戰斗中,亞西比德沖上敵人的陣地后負傷了,蘇格拉底不畏危險,闖到敵人的陣營中,成功地營救了亞西比德,順便還帶回了他的武器。這一勇敢行為讓蘇格拉底贏得了一個戰士所能享有的最高獎勵——勝利勛章。在另一場發生在德紐的艱苦混戰中,蘇格拉底再現他的勇者本色,又救了色諾芬一命。在戰場上,蘇格拉底扛著色諾芬,一邊戰斗一邊前進,用敵人的鮮血鋪出了一條自己的光榮之路。服役期間,他還參加過其他許多戰斗。

蘇格拉底在戰場上體現出來的勇敢,沒有在和平時期丟掉,他的勇敢同樣體現于在立法機關當議員期間。他的勇氣,讓他不僅不畏懼死亡,而且敢于同公共的荒謬輿論進行抗爭。他敢于公然藐視某個暴君,更敢于公開蔑視廣大的暴民。阿格紐戰斗結束后,雅典人的英雄、指揮戰斗的海軍司令卻被審判,原因是他沒能打撈那些死難者的遺體。所有人對此非常憤怒,只有蘇格拉底一人站在良知和公義的一邊,為這位將軍辯護。這下惹惱了暴民們,蘇格拉底在立法機關的職務被解除了,而那位將軍最終還是被判以死刑。

隨后,蘇格拉底把他的精力全身心投入于教育事業。為了向人們宣揚他的思想——人類應當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理論。他時常出現在市場上、手工作坊里、學校里。為了給人們一個當頭棒喝,有段時間,他以一個徹底的懷疑論者的面貌不斷發問,試圖把人們從對自然的形而上學的玄想中解救出來,因為這種思考導致人們陷入了無法解脫的懷疑與混亂。“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是當時人們最熱衷的問題之一,當然今天依舊還可以碰到這種問題。但是蘇格拉底試圖改變人們的視線,引導人們把注意力轉向內心世界。當人們都在祈求神明給自己賜福的時候,他則堅信今生和來世獲得幸福在于個人的道德品行。

蘇格拉底四處講學,吸引了一大批人,這些人中有年輕學生,也有渴望獲得智慧的人。蘇格拉底講學的目的是為了宣揚智慧,而不是為了金錢或其他利益。他有一個弟子叫亞里斯提卜,出于感激和尊敬要將一大筆錢給他,蘇格拉底拒不接受。他宣稱自己希望獲得的獎勵不是金錢,而是希望看到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收益,并免于遭到來自他人的迫害。

與人進行口頭辯論是蘇格拉底學習和教導的主要方式。他說:“書本沒法教育人們,因為它既不能提出問題,也不能解答問題。書本上能提供的,只是我們早已明了的東西。”他努力把事物分解成最小的單元,逐一進行分析,還原其原始真相,以此為基礎來尋找真理的明確標準。他把美德當作一門學問來講授,因為美德具有統一性和系統性。他對這種觀點持贊成態度:哲學的唯一價值,在于能教會我們關于道義的責任和宗教的希望。他對各種非正義和愚蠢的觀念痛恨不已,對它們從不手下留情,經常把它們批駁得體無完膚。在政治學上,他贊成精英政治,認為只有少數智者適合領導人民,而民選政府低劣的處事能力為他所蔑視。

正直而智慧的蘇格拉底被控告了,那年他72歲。有人羅列了他以下的罪狀:傳播邪惡的知識并毒害年輕人的心靈;褻瀆宗教,引進新神學而不接受國家規定的神學。因為這些罪名,蘇格拉底被審訊,并被判處死刑,關進了死囚監獄。在監獄中,蘇格拉底泰然自若,照樣與他的朋友們談論他喜愛的話題,一談就是30天之久。他曾有機會從獄中逃跑,這是克里圖為他安排的,但是他拒絕了,也因此斷送了自己繼續活下去的希望。在獄中,他談到了死亡和靈魂,以及其他的話題,如勇氣、美德、自我克制、絕對的美好——如自己的孩子們和妻子。

臨死之前,他寬慰那些悲傷流淚的朋友,責備他們不該抱怨法庭的不公判決。他說,面對他這么一個臨死之人,他們不應該抱怨。他已經活了很多年,即使再怎么留戀塵世,死亡也必將遵循自然的進程而到來。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因為擁有了信仰,所以能把死亡當成一種新生的儀式,他能熱情地擁抱死亡。監獄看守把毒酒放到了蘇格拉底面前,這是他的最后時刻了。他沒有絲毫的做作,像平時喝酒一樣安然地舉起毒酒杯,一飲而盡。毒酒奪去了這位72歲的智者的生命。“我們朋友的最終結局就是這樣,”菲爾德說,“也許可以這么講,他是我所有認識的人當中,足可稱為最有智慧、最公正和最好的人。”

“他的這些美德以及他的命運,成為后代人極為珍貴的回憶,”列維先生說,“但他的表率作用沒能讓后人獲益多少,他的寬容的精神也未能被后人繼承。現在,學校的孩子們和雄辯家們談論的道德主題之一就是‘蘇格拉底’,但我更希望這個名字體現出它無與倫比的道德影響力!”

蘇格拉底沒有為我們留下一本書、一篇文章,然而通過他的杰出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錄,我們可以依稀領略他的言行與風度。感謝他們的記錄,可以讓蘇格拉底的行為、講課、失誤和死亡等經歷成為人類的不朽遺產。柏拉圖親炙蘇格拉底的教導共10年,蘇格拉底死后,柏拉圖就在其《對話錄》中將老師的觀點一一闡發。但《對話錄》中觀點很多,哪些屬于蘇格拉底,哪些是柏拉圖自己的,已經很難辨識。蘇格拉底死時,柏拉圖已屆不惑之年,他遠走西西里去講學,因此結識了狄奧尼西奧斯一世。這位敘拉古的專制暴君不能容忍柏拉圖大膽表述自己的自由政治觀念,下令要處死柏拉圖,幸虧暴君的弟弟狄奧出面求情,柏拉圖才死罪得免,但卻被暴君下令賣身為奴。隨后,一位朋友出錢買下柏拉圖,并將之釋放,柏拉圖這才重獲自由。

回到雅典后,柏拉圖開始像他的老師一樣,不求回報地開始他偉大的教育事業。這段歷史沒有必要詳述,我們只需要知道,柏拉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教導人們認識真理、道德和職責。他把美德劃分為四個基本的部分:(1)審慎與智慧;(2)勇氣、堅貞和剛毅;(3)克制、斟酌和自制;(4)正義和正直。對美德的這種劃分,就構成了他道德哲學的基礎。他說:“讓所有的公民,不管是哪個階層,不管是成功者還是失意者,不管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讓他們都忠誠于自己的職責,然后心滿意足地休息吧。”這些話語,提供了多少教益足供未來時代的人們學習啊!

柏拉圖的后半生,就在他的學園里平靜度過。被后人奉為經典的《對話錄》,是柏拉圖對自己的生活、對所有生不逢時者的一種安慰。因為這些,后人尊稱他為“圣人柏拉圖”。他把追求真理當作人類最偉大的目標,并身體力行。在對待神明的態度上,柏拉圖類似于蘇格拉底,認為神明是仁慈、正義和智慧的,并將這些與人類事務聯系起來。卡萊爾式的詩不為柏拉圖所愛,他曾經唯一贊賞過的詩屬于一種哲學,講述的是關于道德的內容。需要提醒讀者的是,柏拉圖生活的時代,在耶穌降世前400年。柏拉圖被后人稱贊為“預言了基督教時代的天才預言家”,這個贊譽出自柯勒律治;而孔德·梅斯特爾說過:“未求教于柏拉圖之前,任何一個大問題都不要輕易扔掉。”

《新約全書》給人類提供了一種美好的生活理想,然而若是有些人要在生活中努力踐行這種理想,那會是非常辛苦的。相較于壓在我們身上的某些事情,我們覺得還有很多更好的事情值得做。職責隨時隨地都在你的肩膀之上,不管你存在夢想或是懶惰,都必須要去履行。有一句箴言包含著豐富的關于健康和幸福的哲理:“不管你適合做什么,都要竭盡全力地去做它。”一個人不管命運如何,只要努力履行了自己的職責,那他就是在向上的道路上前行。

曾經有一個陷入了極度絕望的人,仰天痛呼:“仁慈善良有屁用啊!你不可能是善良的,即使你是善良的,也絲毫不能給你帶來半點好處。”說這話時,他已經喪失了希望、正直和信仰。其實,細小的善良之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隨時都可以碰到、都可以做到,我們完全有義務和責任去完成它。善良、信仰和正直是我們最可貴的能力,我們沒有權利把這些能力報廢,沒有權利去毀掉自己。

對偉大的事物,我們知道要講究信義,同樣的信義我們也應給予渺小的事物。造物主賦予了我們各種天賦,我們有必要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我們不怕再履行職責的道路上孤單行走,因為我們是遵照良知發出的指令行事。我們可以具備誠實、正直、勤奮的品格,這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和負責。我們應當講究信義,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一個買主要買一個奴隸,他們之間有一個對話,奴隸的話震驚了所有的人。買主問奴隸:“如果我買了你,你會對我保持忠誠嗎?”奴隸回答道:“無論你是否買我,我都是忠誠的。”

在格拉斯哥的巴洛尼教堂,馬克利奧德博士曾給工人們做過一次布道,在布道中,他給品格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標準,這是一個以建立從最高層次到最低層次的品格為目標的標準。他說:“阿爾伯特國王留給世人的財富中,‘品格’是最有價值的。他明白許多窮人的心理,他們覺得自己不可能擁有品格。他駁斥了這種看法,他告訴人們,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管他是男是女,是富有是貧困,上帝垂憐,地球上最崇高的東西——品格就絕不會與他們無關。他們的后代會成長起來,然后他們會感謝上帝,因為上帝讓他們的父母是虔誠之人。”

品格的塑造,有賴于忠實履行細小的職責,包括自我犧牲、自我克制、善良的愛等職責。家庭是品格的主要支柱,家庭氣氛會深深影響每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是好的影響,或者是壞的影響。“于小事講信義者,可托以大信義之事;于小事不講信義者,不可以托以大信義之事。”播下仁愛的種子,收獲仁愛的果實,同樣,播種正直和信用,收獲更多的正直和信用。一些細微的仁愛之行動,遠比一些含混模糊的詞匯,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格。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然而短暫的生命可以錘煉出高貴的品格,永世流芳。

美好的事物不會消失,它們永存于人們的記憶之中。任何事物都會消亡,包括生命,所謂死亡,不過是用另一種存在形式替換了現在的存在形式。每一種美好的品行和典范都不會消逝,它們被人類世世代代傳承不休。當那些承載美好事物的具體的東西消亡后,其實,美好的行為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發起了芽,未來無數人的品行和意志,將被它影響和塑造。高貴工作的標準不能由時間來衡量,我們現在的歡樂,將被未來無數代人共同分享。一個村子,一個城市,甚至整個民族的德行,可能會因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德行而得到提高。歌德說:“眼前的每時每刻,都是一尊威力巨大的神。”美好的品行讓人們幸福,讓人們的思想圣潔化,一旦這種思想付諸實踐,無數代人將會受其影響。那播種在地里的細小種子里,生長出了最美好的果實;良知的內在指導,加上由職責給予的規訓,造就了人類最美好的品格。

嚴厲的立法者!可你有著

慈祥的神情和寬厚仁愛

我們不知道,世上的什么

有你臉上的微笑那樣美:

花壇上的花在你面前笑,

馨香在你的落腳處飄搖:

你呀,使星星不越出軌道;

最古老的天空也因你而顯得新鮮奇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龙县| 柳州市| 法库县| 彩票| 江华| 称多县| 即墨市| 新民市| 石棉县| 山东| 贡嘎县| 和龙市| 若羌县| 福建省| 吉木萨尔县| 定日县| 巴林右旗| 许昌市| 乐昌市| 皋兰县| 河北区| 临猗县| 常州市| 湘阴县| 宣恩县| 古蔺县| 昌都县| 五台县| 关岭| 呼和浩特市| 沙坪坝区| 顺昌县| 黄冈市| 兴业县| 金昌市| 竹山县| 偃师市| 虞城县| 延寿县| 册亨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