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升維思考——高維度思維,低維度攻擊
-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法則(套裝共9冊)
- 韋康博 高德 林汶奎 黃鈺茗
- 8647字
- 2019-12-25 15:42:23
當互聯網異軍突起,你會發現以前我們熟悉的那個線性的、規律的、可預見、可把握、可控制的世界,突然間變得無比陌生了。工業世界幾百年來建立起來的文明、財富、文化和秩序的基石,也因為互聯網的迅速擴張正逐步被顛覆,與之伴生的是新經濟、新規則、新秩序和新文明遍地開花。
擺脫線性思維,找到破局點,關鍵就在于跳出經驗的束縛,看到其他的維度,然后進行審辨式的思考(critical thinking),揭示事物的本質,同時能從變化中總結規律,最后巧妙地利用規律。
當一款新產品已經先行培養了用戶的行為屬性后,它就實現了對于潛在對手的事實上的降維打擊。
22 抽象和聚集
洞察行業規律,并把細節做到極致
“升維思考,降維打擊。”這是我們通過本書中的論述強調的一個宗旨——升維思考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前提,要合并維度進行重點思考,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全局。只有這一步成功了,接下來采取的降維攻擊策略才能達到效果。
因此,企業家們要站在高處思考,要比別人(對手)想得更多、看得更遠、了解的更透,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抽象的概念聚集起來,從中抽絲剝繭、細化總結,洞察行業規律,在競爭中才能更準確、更兇狠地打擊對手,出拳才可以更為有力。
就拿現在非常流行的“大數據行業”來說,雖然大數據的應用頗為廣泛,已經成為互聯網商業、人工智能及政府部門的核心應用,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每個行業所采用的做法都不一樣,怎么從這些千奇百怪的、抽象的大數據產品中找出一致的東西,從而在設計和方案中做到升維思考,提煉出規律,進而在自身的技術優勢上對對手進行降維攻擊,覆蓋市場,形成壓倒性的局面,就成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重點思考的問題。
有一次,我到華盛頓參加一個大數據論壇。許多企業都是我的老客戶,他們在幾年前對自己的高層做過高端的思維培訓。有家企業的總裁說:“我們不害怕對手變得更強,但我們害怕自己失去了定位的能力。”什么意思呢?他講到了自己深層次的擔心,那就是誰都知道大數據對他們這個行業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未來離不開大數據,但他們不清楚這個行業未來的走勢,對前景有些迷茫。相比強大的對手,這才是最可怕的情形。
就是說,升維思考需要你做到:
第一:要首先洞察自己所處行業的特點、規律及趨勢。
對行業的發展,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會起到什么作用,產生哪些改變,會有哪些新的機遇、新的風險,都要有直觀的判斷。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就是一個手持先進武器的瞎子,只能在黑暗的叢林中被動挨打。有許多公司都是以這種方式窩囊地輸掉了比賽。他們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但就是不了解行業的前景,經營起來步履艱難,事倍而功半。
第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
并且,要結合行業的發展(第一點)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機遇。有了這一點,你才能夠看清未來的位置,看到自己成長的上限。比如大數據行業,作為一種互聯網模式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元素,它對你意味著什么?通過對各個行業大數據的挖掘、處理、分析,是否能將過去復雜龐大的信息量簡化為一個又一個明確直白的方案?理解這個問題的過程就是升維思考,運用這個功能的過程就是降維攻擊。
毀滅你,與你無關
問題一:“為什么我們需要三體思維?”
問題二:“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升維思考,要掌握降維攻擊?”
如果你讀過劉慈欣的《三體》系列著作,就會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毀滅你,與你無關。”這是《三體》中描述的一個世界。即,我把你毀滅了,而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并且我的攻擊行為與你沒什么關系,因為我們不在同一維度,你連做我對手的資格都沒有。
這恰恰是互聯網時代行業競爭的真實寫照——如果你不具備上述能力,你可能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就已經從市場上銷聲匿跡了。這是一個很殘酷的觀點,但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這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蔑視,也是宇宙叢林乃至人類的商業叢林始終貫徹的一條潛規則——它更是一條鐵規!
現在,很多互聯網行業的大佬紛紛成了“三體迷”。阿里巴巴的資深總裁金建杭更是要求整個團隊都必須閱讀一次《三體》,為此還專門邀請了劉慈欣去阿里巴巴公司的總部做報告;小米公司的雷軍也是如此,他對三體中闡述的觀點贊賞不已。在金山集團的戰略研討會上,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談論自己對《三體》的見解,認為書中關于降維的理念對他有很大的啟發;中國第一家輕奢餐品牌“雕爺牛腩”,其創始人雕爺孟醒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維度攻擊!
說白了,互聯網模式下企業的發展就是維度的進化——要么升維,要么降維。你站在原地就只能被別人攻擊。對于生存在低維度的產業而言,高維產業的自然擴張就會在不經意間導致其滅亡。它們并不想消滅低維度的公司,但這又是自身發展不可避免的。高維平臺的企業對低維平臺的公司具有無限降維的能力,同時他們也擁有升維思考的本領,具備更宏大的視野,也就獲得了更美好的未來。
聚集“抽象規律”
這幾年,“三體理論”的火暴并非是偶然現象,任何理論的誕生都與一個時代的變化息息相關。而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世界,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你我都身在其中,區別是我們感覺和體悟到的東西可能并不一樣。
當互聯網異軍突起,你會發現以前我們熟悉的那個線性的、規律的、可預見、可把握、可控制的世界,突然間變得無比陌生了。工業世界幾百年來建立起來的文明、財富、文化和秩序的基石,也因為互聯網的迅速擴張正逐步被顛覆,與之伴生的是新經濟、新規則、新秩序和新文明遍地開花。也許你忽然有一天感覺到生活充滿了迷茫、困惑和不安,因為我們看不懂經濟的走向,摸不透世界各個角落每天發生的“偶然”事件,不確定、不可知、不安全等諸多的情緒圍繞著你。
你不必感到驚訝,你能感覺到的,那些生活在高緯的互聯網大佬,他們的感覺比你更加強烈。即便是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階層,他們也都害怕“不安全感”,這令人充滿恐懼。比如,馬云最近多次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心聲。他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自己絕不希望過今天這樣的生活。同樣的話俞敏洪也說過。他說自己最后悔的就是新東方上市。相信這些成功的企業家并非是在“矯情”地炫耀自己的成功——他們的這些不安的感覺是真實的,也是對后來者的提醒——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新時代,處處隱藏著可以施展降維攻擊的對手。他們要面對的恐懼、壓力、不確定、不安全感,絕非普通人可以想象。站得越高,就越能感覺到“身處高緯度的戰栗”。
①未來的世界將失去章法,并毫無規律。
當互聯網商業開啟新的時代后,一個非線性、無規律、不可預見、不可測度、不可把握的新世界正以不可阻擋的態勢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新的商業社會中,它如同《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毫無規律可言,也沒有章法可循。在這里,勝者為王,而不是強者為王,沒有誰是絕對安全的。
②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開發自己的洞察和想象力,對新世界進行抽象和聚集。
全世界的互聯網大佬們突然發現,以往叱咤風云的經驗和賴以成功的智慧現在已經分文不值。對未來的世界,自己最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敏銳的洞察力和“抽象聚集”的能力。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逃避就等于提前認輸。你需要做的,是讓自己變得超級敏銳起來,主動提升自己的思考維度,比別人更早地了解這個世界。
不確定的“全新未來”
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世界,我們最需要掌握何種能力去應對?
也許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卓越的領導力、超強的管理能力、高效的執行力等等,這些很重要。但對于今天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我們更需要的是能看到未來的能力——要鍛煉洞察力,同時也不能缺少了必要的想象力。
你要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如何做減法?降維的本質在于做減法,將過去冗長的流程精簡濃縮成一條線、一個點,找到核心價值,確立核心優勢。你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去面向未來?
如何尋找破局點?當各種維度都消失時,哪一點才是重要的突破口?你如何通過降維化生存實現彎道超車,在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如何升維思考?要站在比別人更高的維度去想清楚方向,但怎樣才能發現那個更高的維度,對復雜與并行的支線進行合并思考,做出決策,然后有效地執行?
在隨時可以發動降維攻擊的時代,未來是不確定的,既充滿了機遇,也潛伏著兇險。未來距離我們一點都不遙遠,危機也一直與我們同在。沉湎于現狀,就會忽略寒冬的降臨。就像瑞星和卡巴斯基沒有意識到360的崛起,蘇寧和國美也沒有想到阿里巴巴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移動和聯通坐在移動互聯的頂端,同樣也沒有料到有一天會面臨騰訊的巨大挑戰……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未來商戰早已經打響,你沒有感覺到,恰恰是因為“未居高位”,或者沒有及時地升維思考。
任何一個行業都在受到互聯網+的驅動,快速發展到了突破常規速度的程度,未來是不可測的。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公司,要時刻保持強烈的危機感。因為保不準哪一天就會危在旦夕。在黑暗叢林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
23 告別“線性思維”,尋找“破局點”
你能否成功,取決于能夠從變化中發現什么
你認為一塊磚頭在現實中能拿來做什么?砌墻、鋪地、壘灶臺……如果你只能想到這些,說明你的邏輯中存在著嚴重的線性思維。具有線性思維的人,他的思考方式是一維的、平面的、單向的、直線的,同時也缺乏靈活的變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遵循著線性的軌跡,直上直下,或前后移走,就是一種靜態的思維,容易陷入死胡同,在變化中發現不了突破口。
我有一次舉辦思維培訓課,前來上課的人員背景復雜。他們中間有常青藤盟校的高材生,有華爾街的投資者,有到美國留學的國內精英,也有在寫字樓上班的普通公司雇員。我發現有些人雖然身居高位,掌管企業或重要的部門,但卻時常陷入“線性思維”的捆綁中不能自拔,仿佛中了思維的病毒一般,跳不出固有的維度和層級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問題。拋開他們的身份不說,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線性思維會把我們牢牢地困死在一個單一的維度——它可以是一條線,也可以是一個點,或者是一個平臺。總之,在這個固定的維度中,人很難跳出去,看到事物不同的變化。這種情況下,人就很難發現變化,或者從變化中意識到危險、找到機遇并思考一些關鍵的問題。
要實現在商場、職場乃至人生命運中的降維攻擊,顛覆傳統的格局,突破現實之墻,改變人生的不可能,首先就要排除這種思維。否則,我們思考的維度就難以提升上去。當你無法升維思考時,也就做不到降維攻擊。
擺脫線性思維,找到破局點,關鍵就在于跳出經驗的束縛,看到其他的維度,然后進行審辨式的思考(critical thinking),揭示事物的本質,同時能從變化中總結規律,最后巧妙地利用規律。
“變化”無時不在發生
我在華盛頓工作的那幾年,交到了一個特別軸的朋友A。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一個特點:對于自己難以理解的事情,他總是很難相信,并認定這是假的,是不存在的。這種思考方式有點掩耳盜鈴,因此他做投資總是失敗,幾年下來沒有賺到錢,還搭進了幾十萬積蓄。
當時,我的朋友B是一位科幻迷,平時最喜歡的科幻作品是《星際迷航》。有一次他對A說:“在一個N維空間中,一個點可以有N個坐標。”這里講到的是一個維度概念。A聽后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并帶著幾分嘲笑說:“這怎么可能,一個點怎么能夠有兩個坐標?”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求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而是本能地排斥。
為此,兩個人爭執了很久。盡管B從天文、地理、物理、科學等各領域的角度做了全方位和立體化的解釋,A仍然不解并且喃喃自語地說:“這一點也不科學,我無論如何都想不通,這其中肯定只有一個坐標是真實的。”他的思考是單一維度的,對任何問題均固執地保持著這種思維習慣。
這個故事成為那幾年的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是A和B之間的一場“長期戰爭”。直到我離開華盛頓時,A仍然認為B的觀點是錯誤的。他時不時地找出一些自己接觸到的資料去說服B,到最后B只好落荒而逃,不再與之爭執。
A的思維方式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采用的,也是主流社會通用的思考模式。他們把空間壓縮成一個平面的、二維的圓,甚至想成一維的、直線的線形。在這個局限下,人們喜歡追求事物的本質、真相,但又只相信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的范圍;他們不相信“變化”,對于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存有天然的懷疑。因此,像A這樣的人即使做生意,結果也總是以失敗告終。A曾經花費很大的精力學習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并模仿其投資的風格,但他線性思維的習慣總讓他在股市的變化中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跟風派,完全做不到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一直沒有賺錢。
B代表的則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境界。他們的思維具有強烈的審辯色彩,能夠突破固有的維度,跳躍性地理解事物的新特點,尋找其中的變化;他們很少談論事物的“本質”,而是把著眼點放在追尋現象與現象之間的聯系上。通過研究這些不斷變化的聯系,他們可以找到機遇。
也就是說,在事物的變化之中,其實并沒有一元的本質(essence),而是只有多元的特質(trait)。理解了這句話,你就找到了成功的鑰匙。無論是管理企業,還是做好本職的工作,你都可以輕松地駕馭那些復雜的元素。
“升維審辯”的結果是什么?
升維思考,就是將一個多維度中的不同環節、事物提升到一個最高的維度,然后再并為一維,再找出它們中間的聯系。不是判定本質,而是尋找聯系。這是一種化復雜為簡單的高明的思維方式。
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說:用于描繪事物的維度越多并且越高則對得出結論就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我們對思考升維的目的是為了審辯,審辯就要得出一個有利于自己采取正確行動的結論。假如事物的維度過多——雖然它更接近真實,但是也可能由于過于復雜和瑣碎,讓我們難以把握其中的規律而迷失方向。
如何發現破局點?
在分析事物的變化時,線性思維的本質過于簡單和武斷,而升維太高又過于復雜和瑣碎。在我看來,聰明的企業家和成功者最擅長的是采取持中的升維思考——結合現實與未來的需要,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分析環境的變化,找到自己可以充分利用的“破局點”。
這需要你具備五種能力:
第一:對復雜事態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第二:分析事物的邏輯推理能力;
第三:不懈的質疑、審問、總結能力;
第四:包容異見的集思廣益能力;
第五:果斷高效的審辯歸納能力。
這五種能力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升維思考的五個步驟。其中,它既有對事物變化的升維——收集和整理不同環節的信息,也有對事物預測的降維——審問和提煉,并歸納出核心問題。破局點就隱藏在這個過程中,等待你的發現。
擁有更高維度的視野,然后兇狠地執行
有人說,互聯網就是一個巨大的“放大鏡”,它能夠放大一切東西。當你準備依托互聯網開展自己的事業時,它用光怪陸離的維度放大你的才華,也放大你的缺陷;它能促進你的進步,當然也能讓你在連續的挫折中一蹶不振。
菲格爾總結說:“卓越的企業家必須同時具有這兩種特點,既要能夠升維思考,又要能夠兇狠地執行,無情地打擊那些弱小的對手。所謂的情懷從來都是騙人的,就像我們用溫情粉飾叢林法則的殘酷。實際上,人們看不到的才是真相,看到的都是掩飾。”他這段話針對的是前不久發生的一次并購案。當滴滴出行宣布收購優步中國時,菲格爾在隨后舉行的融資論壇上警示創業者,像滴滴這樣的公司為了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在四年的時間內就耗費了110億美元的現金,才以一次大收購結束了這場慘烈的戰爭。
那么問題來了,你有這樣的思維高度和堅韌的執行意志嗎?
在未來,如果你不具備更高維度的視野,并且沒有高效的執行力,你就無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在互聯網+深度整合產業關系的今天,那些具備高維度視野和降維打擊能力的企業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攻城掠地。它們就是你學習的目標。
24 請放棄“試錯思維”
對多數人來說,你根本沒有機會再錯第二次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如果從做事的態度來進行衡量,我們大致可以把人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預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的人,第二種是促進定向(promotion focus)的人。這兩種人在平時的思考與行動中有什么不同呢?
預防定向的人是保守派。他們行事作風比較保守,平時不喜歡冒險改變現狀,或者不計成本地追逐更好的狀態。他們愿意花費最大的力氣守住眼前已經擁有的一切,并對未來持有謹慎的樂觀;
促進定向的人恰好相反,他們喜歡冒險,樂意嘗試新鮮事物,對于未來可達到的預期有著非常積極的向往。在他們的心中,現實永遠不是最好的,未來才有無窮的可能。因此他們喜歡不停地試錯。
如此看來,我們可以預期到:具備“預防定向”特質的人,他們對冒險不感興趣,遇到問題或選擇時總會第一時間傾向于停留在原本的狀態,觀察是他們喜歡采取的態度,而對行動保持謹慎。但如果原本的狀態是錯誤的,他們即使意識到了這一點,是否還會傾向于謹慎觀察呢?對“促進定向”的人來說,我們看到的景象是相反的——他們在解決問題和做出一個選擇時,喜歡立刻采取激進、冒險且有較大失敗風險的方案。在他們看來,為了最后的成功和獲取最大的成果,試錯是一件好事并且必須不斷地試錯。
“預防定向”的特質對未來不是一種好的品質,比如蘋果新任掌門人庫克這兩年的作為,儼然便是一個謹慎而又保守的守財奴形象。這直接讓蘋果失去了喬布斯時代“果敢創新”的銳氣。但在殺機四伏的降維時代,勇于試錯的行為顯然也已經不具備傳統的商業模式中那樣開拓性的積極色彩。因為在未來的商業模式中,即便你是蘋果、三星這樣的巨無霸,有時候也沒有試錯的機會。你錯一次,就很可能永遠失掉了某些機會。
贏者通吃
先思考下面這三個問題:
第一: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現在的社會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對此你的依據是什么?“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正發生在哪些行業、企業的身上,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第二:在互聯網行業,有哪些堅持“試錯思維”最終取得成功或遭致失敗的案例?收集和分析這些案例,對了解自己應該采取的策略會有莫大的幫助。
第三:為什么“青出于藍而劣于藍”這句話在互聯網行業是有道理的?傳統商業中曾經大行其道、戰必勝攻必取的跟風、學習和模仿戰略為何今天有些行不通了?
有一次我到蘇州參加一次互聯網企業的總裁培訓班,給一群初創公司的老總上課。當我聽到有人在講“試錯思維”的重要性并列舉了過去10年內的“成功案例”,然后堅定地認為它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時,我的第一感覺是失望。因為我知道,這意味著當事人對互聯網商業的新特點、新規律和未來的趨勢是非常無知的。我相信再過兩年,在這個行業中不會再聽到他的名字——如果他真的這么干下去。
假如從業者和企業的管理者現在也都還這么認為,我對傳統教育的“努力改變命運”的說法就更加感到沮喪了,因為他們沒有從這句話中總結出更高維度的觀點:正確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沒錯,未來的商業就需要你付出正確的努力,甚至苛刻、殘忍地要求你必須做到“一擊必中”,否則你根本沒有第二次機會。
不管是商業模式還是學校的教育,都存在著既定的規律,也都有不可違逆的趨勢。這不是通過幾次試錯就能改變的,更不是用長久的努力或更多的資金投入就可以追趕得上的。比如有的項目在當前的市場中就是不賺錢,受眾很少,那么你再努力也沒用,投再多的錢都是沒有意義的。你自認為這是試錯,市場卻在嘲笑你是傻瓜。有時候,事實就是這么殘酷。
商業的發展和跑步不同,大家并不在一條起跑線上,跑在第二名甚至最后一名的企業當然可以奮起直追,拿出百倍的勁頭,跑出最快的速度,有可能后來居上超越第一名,沒有人否定這種可能性。因為目標是一條線,努力就有可能實現。但這個追趕的概率有多少呢?我的觀點是,要看你們在哪個維度內展開競爭。作為多個維度、多條線的商業競爭,一旦你的商業模式錯誤,輸在起跑線上,或者一開始就被降維覆蓋,要想追上去就成了一種癡心妄想。因為領先者借助絕對的優勢可以形成市場的壟斷,從一開始便形成領先,到后來則會遙遙領先。
所以一旦有人掌握了降維的武器,并輔以升維的思考,市場就必然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格局,也會出現“好的愈好、壞的愈壞”的局面。贏者能通吃一切,線上線下并行發展,還可借助平臺優勢跨界銷售其他類型的產品,輸家則傾家蕩產,一無所有,被徹底逐出市場。
要么成為第一名,要么退出競爭
由此可見,企業在今天試錯的成本是非常之大的。如果你錯的離譜,基本上就沒有翻身之地;即便只是小錯,糾正過來,重新走上正軌,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耗去無數的金錢。而到那時,領先者絕對的競爭優勢就已經形成,追趕者根本沒有第二次犯錯的機會。簡而言之,如果做不成第一名,你連成為第二名的可能性也沒有。
問題一:百度為何是國內搜索行業的老大?
我們縱觀國內比較知名的搜索引擎:360,搜狗,搜搜,遨游……就算在其他技術上具有領先的一面,但在搜索引擎方面就是比不過百度。作為先行者,百度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行業優勢,后來者只能在分食它無力顧及的一小部分市場。
問題二:微博為何只有新浪做好了?
國內的微博平臺,只有新浪的產品成功了,網易、騰訊等只能望其項背。就算后起直追,它們也無法超越新浪微博。在技術層面并不落后的追趕者,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也沒有希望對取而代之。這表明,先一步成功地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比技術上的創新更重要。
問題三:阿里來往為何注定干不過微信?
你身邊的人有幾個是用阿里來往的?相信幾乎沒有吧!盡管阿里巴巴砸下重金努力推廣了很久,終究敵不過微信,慢慢地淡出了市場。在微信強大的市場覆蓋下,盡管后來又有很多的同類產品試圖分一杯羹,競爭的結果同樣沒有懸念,微信的壟斷地位很難動搖。
我們要承認,不管是商業還是其他領域,“怯于探索”的懦弱之心都是錯誤的,也是讓人不恥的,但沒有目的地試錯帶來的也總是災難。就連阿里巴巴這樣強大的公司,它試圖通過來往擠壓微信的嘗試都注定以失敗收場。在我看來,當一款新產品已經先行培養了用戶的行為屬性后,它就實現了對于潛在對手的事實上的降維打擊。
成功的關鍵,在于明智的創新并最終引領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