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別不好意思了,要面子吃大虧
- 這些年,我吃的都是不好意思的虧
- 張笑恒
- 13020字
- 2019-12-25 15:42:27
1.不好意思拒絕無理請求,弄得自己狼狽不堪
領導經常給你安排大量超負荷的工作,你怎么干都干不完,但不敢說,怕丟飯碗;同事故意把他的工作推給你,屢次借錢不還,你怕影響同事關系,選擇不說;朋友托你幫忙給他找份工作,不答應便說你不夠意思,找到了又嫌職位不高,待遇不好,鑒于朋友關系,你忍了;火車站看見可憐的小姑娘向你要錢,你一時心軟,把自己的午飯錢都給出去了,回頭才發現手機不見了,你也忍了,怪自己太傻、太好騙。
因為心太軟,臉皮太薄,不好意思對別人說“不”,結果,總要默默地忍受著他人的請求,無理的、為難的、難為情的,統統接受。可在內心里,又常常感到難以忍受,胸口像是憋了一口氣,很想大聲地對他們吼一句:別煩我了。
可你不敢,因為不好意思,更擔心別人會因此疏遠自己,會在背后誹謗自己。我們總是在向外部環境屈服,這樣活著,未免太過軟弱,太過窩囊。要知道,“好好先生”往往是費力不討好的,反弄得自己狼狽不堪。該忍時忍,不該忍時,就不要瞎忍。正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一忍再忍,突破自己原則的忍,那就是懦弱。
小美是位新手媽媽,堅持母乳喂養1年多了。辦公室的張姐生完2胎,產假剛過就來找小美取經,如何能母乳哺乳這么長時間。
小美笑著說:“無非是多喝水、勤喂奶之類的。”但張姐眨眨眼,笑嘻嘻地說:“是不是你的吸奶器好用?要不我們一起用吧。”
兩個人共用一臺吸奶器?小美以為自己聽錯了。這么私人的物品怎么能共用呢?
“我的吸奶器重,每天背來背去好麻煩,你反正每天都要帶,我們一起用吧。”張姐又說,“我的擠奶時間和你錯開,保證不影響你。”
張姐是公司的關系戶,在公司已經有十幾年了,領導見了她也要讓幾分;才進公司1年的小美有些猶豫,勉強同意了。
噩夢就此開始了。
張姐每天上下午要各擠奶一次。為此,小美只能把擠奶時間推到了中午,擠完奶扒幾口飯,還沒休息就要上班了。
更郁悶的是,每次張姐都要用小美的全套擠奶工具:擠奶器、奶瓶、喇叭口……每次擠完奶倒入自己的擠奶袋后,張姐從來不洗工具。“奶可是金貴東西,你看我乳頭破了都在堅持擠奶呢。這些奶可不能洗,留下的就當送給你家囡囡。”
就這樣,兩個人共用了半年多的擠奶器。
漸漸地,小美發現寶寶有些變化,吃不下飯,臉色也越來越差。去醫院一檢查,居然得了乙肝!
自己不是乙肝攜帶者,家人也都沒有病毒,怎么得來的呢?小美百思不得其解。
在同事的提點下,小美才得知,原來問題出在張姐身上!她居然有乙肝!這時的小美才追悔莫及,恨自己沒有給寶寶接種乙肝疫苗,更恨自己礙于面子,與他人共用了擠奶器。
生活中,面對同事或親朋好友的不合理請求時,很少有人能夠狠心拒絕對方。殊不知,一旦答應一次,你就無法再拒絕第二次,最終只會徒惹一身騷。所以,該說“不”的時候就要大膽拒絕,否則,很可能會讓自己成為“冤大頭”。
從這個角度來講,學會拒絕是很有必要的。難不成銀行搶劫犯請求你幫他望風,你也要幫忙嗎?當然,有人會反駁說,這是犯罪違法的事,不一樣。可很多時候,正是我們的不好意思無形中助長了對方不道德的心理,長期下去,不但自己難受,也滋生了負面風氣。
如酒桌上的拼命勸酒,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潛規則:但凡酒桌上勸酒,不能不給面子。再比如,和閨蜜一起聊天兒,當好朋友聊到某人的隱私話題,甚至有人身攻擊的苗頭時,無人制止,隨著時間推移,大家就都喜歡在背后嚼別人的舌根子。
社會中有很多負面風氣,都是人們的“不好意思”滋生出來的惡果。在人類的語言中,拒絕的話最難說出口。可永遠的“好好先生”,會給人一種虛假感,且極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而成為“冤大頭”。別再千篇一律地“不好意思”了,面對不合理的請求,就要勇敢地拒絕,大聲說“不”。
2.不好意思拒絕借車的朋友,結果害人害己
BMW,是寶馬德系的一個品牌,不過有車的朋友都知道,它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BE MY WIFE,意思是車如老婆,恕不外借。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遭遇過被借車的經歷。不借吧,朋友情分和親戚面子上過不去,害怕被戴上一個“小氣”的帽子。借吧,車不比其他物品,價值高又嬌貴。自己開出去刮了蹭了,自扇兩耳光也就算了。若朋友開出去刮了蹭了,那可就難辦了。朋友不修,自己也不好意思提起,只能吃啞巴虧。這還算好的,萬一出個交通事故,不但開車人要負責,車主也要負相應責任,還會涉及金錢。
資料一:
2015年2月,石家莊一輛白色寶馬因為嚴重超速,于高速路上沖出護欄掉進路邊的懸崖,直至次日上午才被路人發現并報警。經救援發現,車內三男一女已經全部身亡。而駕駛人并非車主,屬于借車載客。由于肇事者死亡,車主不但要自行承擔車輛的損失,還需承擔4名乘客高達數百萬的死亡賠償金。原車主聞訊幾近崩潰。
資料二:
重慶人雷先生借車給朋友劉某。劉某開車到成都,沒想到雷先生兩天內連收三次違章停車短信通知、一次違章闖紅燈通知。而借車人劉某卻是電話不接、短信不回。雷先生最終選擇了報警,結果民警告知他這屬于財產糾紛,需要走司法程序。
有調查顯示,超過9成的車主都有過被借車的經歷,大多數人因顧及情面,勉強將車借出。“不借吧,說你小氣,借了吧,真怕出意外。”這是我們有車朋友共同的心聲。不愿意借車,并非都是摳門,也不是不顧情誼,實在是借車有風險,后果難承擔。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導致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簡單來說,就是以下幾種情況是需要車主來承擔責任的:
(1)出借故障車,車主要擔責;
(2)借給飲酒人,車主要擔責;
(3)借給無駕照者,車主要擔責;
(4)“順風車”載客,出事后車主要擔責。
而值得警惕的是,千萬不要以為買了保險就一切萬事大吉。在以一切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的企業信條下,保險公司也不是輕易就賠的,比如以下三種情況,借車出現事故之后,保險公司是不予賠償的:
(1)未經車主同意二次轉借,不賠;
(2)對方駕照不合法、駕照類型不符、酒駕,不賠;
(3)撞傷或撞死車主家人的。
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和不必要的麻煩,對借車這件事,我們還是要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盡量予以拒絕。有時候,雙方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是能真正維持友情的方式。若是好心借車給他,結果最后出現事故,導致糾份,朋友也會失去。與其這樣,倒不如一開始就拒絕。
據媒體報道,2014年4月,某地居民徐友發聽信哥們兒崔海生的單方面謊言,以為他有駕駛證,就把自己的愛車借給崔海生,讓他帶女朋友兜風。徐友發的心思很單純,哥們兒好不容易交了個女朋友,正值“穩定軍心”階段,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幫哥們兒一把,所以借車的時候絲毫不含糊。可他沒想到,他這一借還借出問題來了。
崔海生當晚酒后駕駛,撞上一輛摩托車,造成摩托車主受傷以及兩車損壞,恐懼的崔海生棄車逃逸,給摩托車主帶來救援不及時的二次傷害。法院審理此案時,認為徐友發聽信了崔海生的一面之詞,存在一定的過錯,在此事中需承擔一定的責任。最終,徐友發承擔了該事件超出交強險賠償30%的賠款共3萬元。
事后,崔海生自知理虧,再也沒有和徐友發聯系過,兩個鐵哥們兒就此陌路,而徐友發的女友更是與徐友發分手。
不要總是一味地說“是”。大是大非上,該拒絕時,就應該果斷拒絕,這不但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一種保護,是對相互間感情的真正負責。
3.超出自己能力的請求,一旦應承下來受苦的是自己
在小品《有事您說話》中,郭冬臨扮演的“郭子”是個極其熱心的人。但凡有人請他幫忙,無論那件事他能否做到,他都會第一時間應承下來。比如,科長讓他幫忙弄一節車皮,他明明沒這個能力,依舊點頭答應;為了給人買票,他不惜“一夜風流”,甚至還學會了“風流功”;不假思索地答應幫人家扛白菜,結果讓自己的老丈人冒充民工。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就像劇中的郭子,與人交往時喜歡說大話,生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只要別人開口,不管事情大小難易,先答應了再說,當真是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一切都只是為了一點面子。
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事情辦好了,把自己累得夠嗆,朋友卻一臉理所當然;事情沒辦好,也很少得到一句暖心的話語,反而惹得一身騷,無語話凄涼。
曾秩全在同學圈里是公認的急公好義,當代“宋江”。新聞里說的用竹竿給幾位室友挑飯、幫同學簽到、給朋友當“僚機”等,都是他曾經做了無數遍的事。即使進入社會參加工作,他依舊是這個性格。因此,單位上但凡誰有事,總會第一時間找他。
不久前,他突然四處借錢,且金額不小。對此,朋友們都很詫異。他工作不錯,家庭條件也很好,雖然才參加工作不久,但基本上不存在缺錢的可能,干嗎要借錢呢?原來,他的一個好哥們兒把人給打了,要賠一筆醫藥費,找他借十萬塊錢。但他沒有這么多錢,就想著找幾個比較要好的朋友,幫忙把錢湊齊了再借給好哥們兒。
有朋友問他:“你自己都沒錢,干嗎還要答應他呢?”
曾秩全說:“我也想拒絕,可我找不到理由啊,而且,他可是我的好哥們兒,若是我拒絕了他。這以后說出去,別人還怎么看我,還怎么混。”
事實上,他口中的好哥們兒,基本上也就是每年聚會的時候才見一面。而且,那人沒什么原則,尤其在錢這件事上,一向是“大錢小還,小錢不還”。在大一的時候,曾秩全就曾借給他幾百塊錢給女友打胎,結果,直到畢業了都沒還錢。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或是出于善心,或是出于面子,對別人的請求從不加過濾,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困難的,都照單全收。但要知道,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我們想辦到就能辦到的。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事情我們都束手無策。因此,當別人向我們提出請托的時候,別急著應承,先考慮一下,這事是否有能力去辦,如果辦不成,那就不要承諾別人,否則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楊飛大學畢業后去了一家銀行工作。正巧,他的一個高中老師想開一家公司,但缺少資金,得知這件事后,便問他能不能幫忙貸點款出來。
最初,楊飛本想拒絕,畢竟他剛參加工作不久,在單位還沒什么分量,而且那位老師的貸款資格并不符合規章制度。但他又想,這是老師第一次找自己幫忙,若是拒絕不太好。而且,老師找他也是給他面子,于是,他一口應承下來。
可當他的老師滿心歡喜地回家租好門面,聘好員工,只待資金到位便開業時,楊飛這邊卻遲遲拿不出錢來。老師非常生氣,責備他說:“你開什么玩笑,就算你不幫我,也不能這么害我啊。”最后,老師一氣之下與他斷了聯系,楊飛有苦說不出,只能苦笑。
古人云:輕諾必寡信。隨口就向別人許諾的人,往往不會有什么信譽。這是一個客觀上的問題,人力有盡時,總有些事是我們無法做到的。隨口向別人承諾,也很容易遇到自己無力完成的事,最終會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社會是現實的。不管我們是出于善心,亦或是為了面子,一旦答應幫別人辦事,只要事情沒辦好,那就只有一個結果:讓別人對我們失望。而生活中,人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空口說大話的人。更何況,一個人行走社會最重要的就是信譽。有了良好的信譽,才能得到更多的青睞,因此,“言必行,行必果”就變得十分重要了。輕諾者必寡信,最終會寸步難行。
任何事,當需要做出承諾時,我們都必須慎重,無論對象是誰,都不要輕易應承超過自身能力的事。否則,不但會給自己帶來困擾,更會給別人帶去損失,無端破壞雙方感情。就像故事中的楊飛,既讓老師平白損失了金錢,又破壞了師生間的情誼。所以拿破侖才會說:“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能自拔的錯誤。”
總而言之,遇到他人請求,先給自己一分鐘的冷卻時間,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辦這件事,如果沒有能力,請果斷拒絕,千萬不要逞強。
4.職場“濫好人”費力不討好
上司又額外布置了一件任務,同事又托付了一個“小忙”,辦公室又沒水了……一次又一次地幫忙,忙得頭昏眼花,拒絕一次別人都會認為你不夠意思,太自私,事情辦得稍不如意就各種怨聲載道。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我們還要繼續下去嗎?自己手頭的工作還沒有忙完,要接受他們的額外請求嗎?
在工作中,很多人出于與同事們搞好關系的心理,對于各種各樣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常常因此使自己陷入身心崩潰的境地。還有一些人,為了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員工,任勞任怨、積極助人。怎么說呢?有這份心是不錯,但請不要成為一個職場里的“濫好人”。職場關系不是靠“有求必應”來維系的,優秀員工也不僅僅靠任勞任怨就可以。通過做“老好人”,得來的“好關系”,也沒什么值得慶幸的。
高振宇自小就被父母教導,與人要和善,能幫就幫,畢竟出門在外靠朋友。于是,他總認為別人請他幫忙,就不應該拒絕,從學校到走進工作崗位,他都是如此。
剛進入公司那會兒,為了給人留一個好印象,他每天特地抽出時間跟同事們打成一片。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周,辦公室的人他就都熟悉了個遍,同事們也都知道了他的性格。漸漸地,大家都愿意和他開玩笑了,平時有什么跑腿的事兒也都讓他幫忙做。后來就更不生分了,連倒水、掃地、中午叫餐這些雜事,都不跟他客氣。
剛開始的時候,高振宇還干得津津有味,覺得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不錯,未來應該會有不錯的發展。但漸漸地,他發現不對勁兒了。原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公司業務也漸漸熟悉了,上面給他的工作量也逐步大了起來,自然也就沒什么時間處理雜事了。可同事們卻好像已經習慣了這些事由他來做,依舊有事沒事就請他幫忙。
高振宇覺得很苦惱,他不想再做這些雜事,也試著拒絕過。可只拒絕了一兩次,就有同事說他不好,透露出不滿的意思,這讓他有些糾結。繼續拒絕,怕同事們說他翅膀硬了擺架子,連這點小事都不愿意做;不拒絕吧,本職工作又完不成。
一時間,高振宇陷入兩難,無比后悔自己之前充當好人。
俗話說,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但如果我們在予人玫瑰的同時,還要予人月季、牡丹,和其他各色各樣的花,那就不是手有余香,而是怪味兒沖天了。
君不見,在金庸先生的眾多小說中,被讀者評為最不受歡迎的主角之一,就是謙謙君子、似乎對任何事情都能容忍的張無忌。大多數讀者都認為他沒有原則,處處留情,做事拖拉,簡直就是個“濫好人”。所以女讀者認為他花心,男讀者認為他沒有男子漢氣概。但實際上,他并非濫情之人,之所以給人留這種印象,就是因為他太好說話了。
在工作中也一樣,一味地迎合別人,總是妥協、逆來順受,別人并不一定買賬,自己也并不會因此就得到別人的尊重,反而會讓別人看輕。相反,如果我們學會適當拒絕,只要拒絕得有理有據,那么,不但不會得罪對方,還會讓對方真正尊重我們,從而對我們刮目相看。畢竟,有誰會對一個只進不出的悶葫蘆表示尊重呢?
丹佛大學丹尼爾斯商學院的院長克莉絲汀·里奧丹曾說過:“太隨和、太好說話的員工雖然試圖給上司或同事留下好印象,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凡事都要有度,太好說話,不但不會讓你有所收獲,有時候反而會阻礙你的職業發展。”
因為在他人看來,凡事都謙讓、隨和,從不與人爭論、辯駁的人,要么是沒有主見,要么就是油嘴滑舌、處事圓滑。而不管是哪一種人,都不為人所喜。
只會一味地迎合,而不敢大膽說“不”,雖然會給他人留下“好說話”的印象,但也會讓別人抓住你的短處。今天你接受了對方的無理要求,來日你便拒絕不了他的其他要求了。因為對方在未開口之前就已經認定你不會拒絕,這份認定是不容易推翻的。如果你拒絕了,別人非但不會感念你以前的仗義,還會因為你此時的拒絕而心生怨恨。
正所謂,升米恩斗米仇。當你所提供的幫助被人視為常態時,別人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一旦停下,反而會引來惡意的目光。因此,大多數時候,說“不”要比說“好”更加有助于我們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別再做職場“濫好人”了!同事并不會因此就銘記在心,上司也不會覺得這是公司必需的能力。與其讓自己疲于奔命,不如勇敢地拒絕,學會說“不”。
5.礙于面子的聆聽,讓自己成了別人情緒的“垃圾桶”
生活中,有太多人因為礙于面子或情分,不得不接受來自同事、朋友,甚至是親人的抱怨、哭訴。常常是家里一個人情緒不好,連帶所有的家庭成員都非常壓抑;辦公室里有人鬧情緒,連帶一群人都不敢大聲喘氣兒;買東西遇到情緒不好的售貨員,經常莫名其妙地與之發生口角。情緒,就像傳染源一樣,會肆意影響周遭的人。
因而,有人說,在企業里,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的人,最令老板厭惡。因為他會把一個人的不爽,蔓延成整個公司的不爽。也有人因此提出,生活中最需要幫助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很會表達自己負面情緒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得表達的人。一個人,即使原本天性樂觀,但聽過太多的負面信息后,也會變得陰暗消極,看什么都是黑的。
趙倩穎最近就很煩惱,因為她的外婆總是跟她說一些令她特別難受的事情。
趙倩穎很孝順她的外婆,每天都會抽出一點時間陪外婆聊天,外婆也會把不順心的事說給她聽,但外婆很少和她說具體是什么事情,只會把一些氣話說給她聽。
比如:我不如早點死了算了;我干脆搬回老家自己住;沒人聽我講話;我死了你們就可以安心過日子了,等等。
每一次,趙倩穎都只是靜靜地聽,小心說話,因為她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么事,怕觸了外婆的霉頭。況且,每次說完后,外婆就什么事情都沒有了,她也就沒放在心上。但時間久了,她也會莫名其妙地生出消極情緒,說不出為什么,就是很難受。
這一天吃午飯的時候,家人一起討論暑假旅游的事,問外婆要不要一起去。不知道為什么,外婆突然就生氣地說:“你們全去旅游吧,我一個人看家。”
趙倩穎勸道:“一起去吧,好不容易一家人一起旅游。”外婆說:“不去!不用花錢啊?!”然后又是一番氣話。說什么:“生女兒不堪!不如去生個蛋。”趙倩穎不知道外婆是在說她,還是在說她媽媽。整整一個下午都覺得心里憋得慌。
很多時候,我們迫不得已地做了別人不良情緒的垃圾桶。如果說這是相互的,那么可能還會覺得平衡,就是大家互相傾訴、互相理解和支持,然后大家都會有一種收獲了美好的感覺,或得到情緒的釋放。這是一種情緒的流動和支持。
但如果只是單方面的,那這樣的關系和方式就會讓被傾訴的那一方,日益變得壓抑和感覺到不平衡,如此一來,這樣的關系早晚都會面臨結束。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直做別人情緒的垃圾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每一顆心靈也都是敏銳而善感的。我們很容易被身邊之人的情緒和看法所左右和感染。
李曉彤和秦潔從小一起長大,關系非常好。李曉彤是個嫻靜沉穩的姑娘,而秦潔則極富情緒化,但凡一點兒風吹草動都能鬧翻天。
從上小學起,秦潔就很喜歡把自己的煩惱一股腦兒地向李曉彤傾訴,還總讓李曉彤幫她拿主意。開始的時候,李曉彤還是很熱心幫助的,可久而久之,她發現自己的情緒有時候也會跟著秦潔的情緒變化,于是開始擔心。
大學畢業之后,因為工作原因,兩人去了不同的城市,李曉彤暗自高興,終于不用再受閨蜜的言語轟炸了。可沒想到,秦潔一有什么心事,還是會第一時間給她打電話。這讓李曉彤很無奈,她想朝秦潔吼一句:“我不是你的垃圾桶,不要一有什么破事兒都往我這里倒。”但她又不愿傷了彼此感情,每次只能耐著性子敷衍。
現代人的壓力很大,上學要考試,工作想升職,還要思量結婚生子的事,還要考慮養活老父母和孩子,更得為房子、車子發愁。不用管別人,自己的煩心事就一堆接一堆地來,此時再去為別人的事分憂,那可就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倘若耳旁念叨得多了,每個人都會發瘋。
更可怕的是,當我們好不容易調整好心情,朋友親人又來找我們訴苦,結果,對方心情好了,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卻獨留下我們自己身陷在他人的煩惱中,不得解脫。如此一來,長期反復陷在灰色情緒中,我們又如何能有好心情呢?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總是順心如意,遭遇情緒低落是在所難免的事。可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統統傾倒給別人,無異于將自己的痛苦重新施加給別人。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道理,經常聽他人無謂的“傾述”,只能讓自己遭受他人無形的傷害。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做他人的傾聽者,無非是為了證明“我是有用的,別人是認可我的”。但我們不必以此來證明自己,我們已經有自己的生活和煩惱了,就不必再做他人的情緒垃圾桶了。
6.不懂拒絕上司的曖昧,代價慘重
跟漂亮女上司來一段情緣,與帥氣經理談場戀愛,這是無數人當初踏進職場時曾經幻想過的美好場景。然而實際情況是,經理中年禿頂,露齒一笑中透出幾分猥瑣;漂亮的女上司比你早生了二十年,如今正值更年期;又或者,一個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破壞別人家庭、出賣青春美貌與肉體的小三。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亂象層出不窮,對于職場曖昧,尤其是與上司曖昧這種事,現實遠比偶像劇來得殘酷;不知有多少人就因為拿捏不住尺度或不懂得拒絕,成為職場中的炮灰。
趙藝璇剛畢業就進了一家國有企業。工作不久,一部門領導看她表現不錯,就把她要到了他的部門。領導也很賞識、關心她。可沒想到的是,這個領導對她的態度越來越曖昧,甚至時不時地有過分舉動,讓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一次她加班。下班時已經晚上八點多了,領導讓她去辦公室,說跟她談工作,結果也沒說什么工作,一會問她缺不缺錢,一會問她需不需要買件衣服,甚至還坐到她旁邊,摸她的臉,夸她長得好看。趙藝璇逃出辦公室,那一夜,她心很亂。
趙藝璇將自己的苦惱向閨蜜傾訴。閨蜜告訴她,最好不要拒絕領導,免得工作中被穿小鞋。更何況,這年頭兒,誰沒有個曖昧上司,只要尺度拿捏好,升職加薪分分鐘的事兒。閨蜜的話讓趙藝璇有些反感,但她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也就打算先忍著。
隨著時間推移,趙藝璇發現自己在工作上越發順風順水了,領導仍舊跟她保持曖昧,這種感覺竟讓她有些著迷。她開始相信閨蜜,也許,就這么曖昧下去也不錯。
直到那一次,領導在街上遇見她,請她吃飯。之后,領導直接帶她去了賓館。突來的襲擊一下子讓她清醒過來,驚慌中,她逃離了賓館。
她可以接受領導的曖昧,但卻不想真把自己搭進去。然而,事情遠沒有結束,那件事后不久,辦公室開始傳流言,說有人看到她和領導開房,說得有模有樣,原本就不滿她晉升太快的人們,紛紛加入討伐她的隊伍。
最終,趙藝璇不得不離開那家公司,離開那座城市。因為,在同事們眼中,她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小三;那位領導的妻子更是直接鬧到公司,險些打了她。
職場本就是一個微妙的地方,并不是打情罵俏的場所,它的正常運行依賴一套很嚴格的管理機制。同時,公司也不是一個密封的私密場所,員工的一言一行都會或多或少地暴露在眾人的視線中,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和左右。
有些人總以為,和上司搞曖昧,能讓自己在工作上如魚得水、平步青云;再不濟,拿年終獎的時候也能比別人多那么一點。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很短視。現如今,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大家都互相盯著。若你憑實力取勝,人家最多嘴上逞英雄,無法對你造成實際傷害。可一旦與某些禁忌沾上邊,對你不滿的人就會肆意攻擊,你就會成為千夫所指。
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更何況如今,看的不只是天,還有許許多多覬覦的人呢。也許我們不像公眾人物那般受人關注,但我們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圈子,就如故事中的趙藝璇,一旦給身邊的人留下負面的印象,又如何能繼續安心工作和生活呢?
坦白地說,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很難保證自己會在一家公司,甚至某個行業里待上一輩子。因為貪圖這短短幾年的發展,而將自己一輩子的名聲拿去賭博,這不是最明顯的賠本買賣嗎?錢可以再賺,可名聲一旦壞了,一輩子也賺不回來。職場,不是靠曖昧就能平步青云的,這是對靈魂的出賣。不清不白的曖昧,只會帶來悲傷。
始終要明確一點,現實生活不是童話。在公司,我們跟上司或老板只有一種關系,那就是雇傭與被雇傭、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領導的目的就是希望下屬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最高的價值,如果沒有任何價值,等待的結果只能是淘汰出局。
更何況,對于那些已婚的事業型上司來說,他們是理智的,極少會貪圖一時的曖昧而毀掉自己的前途與家庭。反過來說,那些不思上進的上司,即使我們真的靠上去了,又能有什么用?總之,上司的曖昧只是一杯溫柔的毒藥,我們要學會拒絕。
7.不好意思拒絕應酬,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提起應酬,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感到厭惡。因為“應酬”這個詞,總讓人覺得是在應付別人,虛情假意的。試想,工作已經很累了,下班已經疲憊不堪,好不容易有了點空閑時間,還要跟人搏感情,不免令人心塞。若真是感情好,大家一起玩倒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可你不情我不愿,看著就倒胃口,還硬要往肚子里塞,那就罪過了。
在無酒不成宴的中國餐桌文化中,沒有酒,就沒有氣氛,所以我們在應酬時也就免不了要喝兩杯。俗話說,小酌怡情,大酌傷身。可在應酬中,大不大酌很少由我們說了算,一頓吹牛下來,喝得頭暈眼花,嘔吐不止,叫人憋屈。可人是社會性動物,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社會,自然,我們也就無法擺脫應酬。
但是——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個但是。過多不必要的應酬,往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一個人,應該學會拒絕無意義的應酬,否則,也就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變得完全是為別人、為應酬而活了。
王燦杰今年30歲出頭,看上去體格健壯。2016年6月,他因突發致命性疾病被緊急送往福建省立醫院介入科病房。見到記者時,還在輸液治療的他連呼“后悔”。
12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他的身體什么毛病都沒有,更因為酷愛鍛煉,渾身肌肉緊繃,羨煞旁人。但入行這些年來,作為公司業務員,他總是上班久坐,無法按時起身活動,下班又陪客戶大吃大喝。有時一晚上要趕3次場。除了早餐能在家里吃,午飯、晚飯都在應酬,經常晚飯后還得趕去KTV喝一頓,然后再去吃夜宵。
躺在病床上,王燦杰痛苦地說道:“每天到外面胡吃海喝,聽著覺得很爽,但其實連續一周你就會膩。”前些年,他仗著年輕,拼事業不要命,一頓能喝一斤白酒外加幾瓶啤酒,傷了肝。當時妻子就勸他,可他不聽,反把妻子說教一通。
直到這一次,他上班時突然惡心嘔吐、胸背劇烈疼痛,并排出紅色水樣便。同事趕緊送他到當地醫院。經醫生診斷,王燦杰這是同時突發急性胰腺炎、肝臟門靜脈多發栓塞、胃腸道大出血3種重癥,其中任何一種病都可能致命。
如今,后悔不已的王燦杰毅然辭去工作,在家調養。
生活處處是戰場,不進則退。想升職,就要跟著領導走,跟著飯局走;想要人緣好,應酬免不了;戀愛了,對方的親戚朋友同事一大堆,也少不了一陣籠絡;結婚后那就更不用說了,在外有同事朋友,對內有三親六戚,往上有各位長輩,往下有晚輩敬酒。總之一句話,我們就是處在各種各樣的應酬包圍之中。然而,生活已經如此苦悶,如果我們還不學會將自己從這些應酬中抽離,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窮的麻煩。
孫虹與高偉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可自從高偉換了工作,兩人就經常紅臉吵架,可謂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原因是,因為工作性質,高偉夜夜笙歌,應酬不斷。
孫虹說,每天看到他來回穿梭在各個夜總會,她就覺得生氣,每次打電話,他身邊總有女人的聲音;再不然,就是難聽的歌聲。雖然知道這只是工作需要,可孫虹心里還是憋著一股氣。她想讓丈夫別干了,可丈夫又不聽。為此,兩人持續保持敵對情緒。
對于妻子的憤怒,高偉也很無奈。作為公司的業務人員,這些應酬豈能避免,一次不去就有可能折單,有時候還是大客戶邀請,這讓他實在不好意思拒絕。
很多人覺得,不應酬,不但生意談不成、朋友做不成,就連機會也抓不住。事實上,酒桌談笑、逢場作戲這類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往往意義并不大,只是出于環境壓力而不得不做——做了沒什么好處,不做卻總擔心被別人排擠。
我們要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先有合作的基礎,才有談成生意的可能,最后才有應酬,而不是反過來。人與人之間先有了感情,然后才會深入交往,最后才會走到一張桌子上去。這里面自有其因果。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將這種關系顛倒,把結果理解為原因,以至于錯誤地以為,只有應酬才能搞定一切。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好意思拒絕應酬,是因為我們擔心這樣做,自己會不合群,可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卻沒意識到:沒有真正的成功,是靠取悅別人而獲得的;也沒有失敗,是因為保持自我而遭遇的;更沒有真正的朋友,是靠應酬得來的。一個人應該具有掌控自己時間和生活的能力和權利,總以別人的期望來編織自己,最終難免成為“他控型”的人,讓自己不自覺地成為別人生活的一部分。
8.不好意思拒絕陌生人的求助,結果被騙
如今,各種詐騙手段越來越難防,也越來越沒有下線;尤其有一些騙子,專門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和善心行騙。比如,走在路上,突然一個陌生人過來尋求幫助,表示自己是外地人,來此地辦事,錢包和證件都被偷了,希望借錢買票回家,并誠懇地留下他的電話、微信等一切聯系方式,再三表示將第一時間還錢,這種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是拒絕還是施以援手呢?
資料一:
2015年9月,四川的王先生在路口等綠燈時,突然有一個衣著光鮮的中年婦女走過來敲他的車窗,似乎急于和他對話。剛開始,黃先生以為只是問路的;打開車窗后,該中年女子卻指著不遠處一輛外地牌照的小車說,她和丈夫來這邊辦事,錢包被人偷走了,現在連加油的錢都沒有,車也走不動了,希望王先生先借點錢給他們應急。
就在王先生半信半疑之際,車上又走下一個同樣穿著體面的男子,對方滿臉愁容,語氣誠懇地請求幫助,并稱可以互留電話,過后把錢如數奉還。王先生心想,自己也是生意人,出門在外,難免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于是就掏了300元借給這兩個陌生人。幾天后,等王先生撥打男子留下的手機號碼時,卻發現早已停機,這才明白自己被騙了。
資料二:
李磊的親身經歷就有點兒驚險了。那是三個月前,他在沈海高速公路泉州西福出口附近等紅綠燈時,一名外地口音的男子突然走上來說:“這位小哥,我是到泉州旅游的,但是中途掉隊了。我在這里人生地不熟的,你能不能讓我搭車到市區與旅行團匯合?”生怕李磊拒絕,男子一邊懇求,一邊承諾找到旅行團后,他愿意支付車費。
路上,男子不斷跟“旅行團工作人員”打電話,指引李磊把車開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后,便有兩名男子跳上車,威脅他交出錢財。為求脫身,李磊只好破財免災。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會不自主地生出施以援手的心思。也正因如此,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求助時,往往不好意思拒絕,覺得反正對方所求不過舉手之勞。殊不知,騙子利用的就是這個心理。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面對陌生人的求助,我們需要警惕,不要不經思考就點頭答應。仔細想想,對方的求助言論中有沒有什么邏輯漏洞。比如,之前有人遇到所謂的“跨省窮游”,希望能得到幫助,但聽他說話,明顯一口地道的本地話,傻子也能猜到他在編造謊言。可見,遭遇陌生的求助時,我們要認真思考其合理性。
當然,相比我們普通人,那些專門挖空心思設計騙局的人,他們制造出來的假象往往足以亂真,不是那么容易被我們揭穿的。生活中,我們也的確很難分辨,那些舉著牌子尋求幫助、走在火車站要錢買票的人,到底哪些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哪些又是惡意欺騙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法律與警察的幫助了。
大學生楊旭,在2015年暑假結束后返校的時候,剛下火車,便遇到一位老太太牽著一位小姑娘的手來到他面前,說是家住城郊,因為有事來城里,結果錢包掉了,回不了家,希望能給十塊錢買車票。生怕楊旭不信,老太太還主動把身份證遞給他看。
楊旭一看,的確是本人身份證,就想掏錢。可轉念一想,自己以前就被類似的情況騙過一次,萬一這次又是騙局呢?于是他靈機一動,拿出手機說幫她們報警,讓她們呆在這兒別動。沒想到,對方一見他撥打110,立刻轉身離開。
現實就是這樣,即便我們再怎么努力去美化,依舊掩飾不了那些陰暗的傷疤。所以我們不能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世界是美好的。在傳遞美好的同時,也別忘記祛除齷齪。收起不必要的同情心,面對陌生人的求助,努力用理性的思維去辨別。如果對方是真的需要幫助,我們自然樂于援手。但如果對方只是利用我們的好心行騙,我們也不能讓這些人得逞。若實在辨別不了,不妨交給警察來辨別。
有些人,說好聽了是善良,說得不好聽,那是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缺乏說“不”的勇氣。隨隨便便一個人向他編個故事,他都會當真,不會加以辨別。這樣的人,與其說是樂于助人,倒不如說是助長歪風邪氣的人。正是有了他們,才給那些心懷叵測的家伙提供了作案的土壤。可以說,從理性的角度來講,無論求助者所說是真是假,最好的解決辦法,都是讓其轉而向相關部門或警方尋求幫助。
同樣,反過來說,一個人出門在外,難免遭遇各種窘境、困境,在遇到困難時,我們第一時間想到求助的應該是公安機關,而非麻煩其他人。總的來說,不要輕信陌生人的求助,如果可以,將一切交給警方;如果實在想幫忙,也要斟酌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