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史上尋找內心的寧靜
吃東西的時候,究竟是嘴巴在動還是胃在叫囂?或者是出于大腦的意愿?
吃是一種行為,它的動作發起者是人,吃的行為背后蘊藏著諸多心理的奧秘,包括動機、情緒、認知等諸多心理方面,貫穿社會生活的始終。吃,作為生理的需要,同時也為心理的活動提供了能量。
生理和心理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切心理效應皆是以生理為基礎的,這個世界,最復雜的“未知事物”除了廣袤宇宙便是人心,我們對人心的探索由來已久,在歐洲,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時代或者更早,人們就在研究心理了。我們完全可以說心理學脫胎于哲學,這也造就了心理學的復雜性。1879年,德國構造主義心理學家威廉·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實驗室,心理學才開始作為一門學科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
往后不到兩百年,心理學伴隨著戰亂與動蕩艱難成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心理學,研究心理學,開始探討自身的生存。就此出現了諸如精神分析學派、構造主義學派、格式塔心理、行為主義學派、機能主義等多個不同角度對心理進行剖析的學派,并且各個學派都有自己的成就與貢獻。
心理作為一門學科,其復雜性在于集中了哲學、社會學、生物學等諸多方面,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不僅是研究心理的理論效應,分析心理問題的來源,更重要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治療。近年來,一些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人的幸福心理,積極心理學的公開課開始風靡全球。人本主義學家最關注人的意志,臨終關懷也成為近年來心理學人性化的發展方向。很多心理學家也不再囿于原有的認識,反而將心理學的視角轉向宗教,如佛教等,以此探索更多的心理內容。
西方國家心理學的發展與成長是最快的、也是最好的。曾幾何時,我們談起心理就會避之不及,那時,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都已經爐火純青。當我們的認知還停留在“心理有問題等于神經病”的層面時,西方國家的普通人就已經開始主動就診,向心理咨詢尋求治療了。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而心理學絕不僅僅是效應問題,它不是“偽科學”,也不僅是一些書面的理論,它是能夠幫助人們走出痛苦的精神力量。
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始于1980年。隨著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諸多西方心理學書籍被大量翻譯,很多心理治療方法也在改造的基礎上被廣泛引用,西方心理學量表也變得本土化起來。我國知名大學皆設有心理學課程,因為心理學學科本身性質的復雜性,有些學校將其劃分為哲學學院,有些則將其歸為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咨詢也逐步邁入公眾視野,一些彼時難以名狀的精神和情緒問題也因心理學的介入而逐步清晰起來。
但即便如此,我們對心理學的了解仍然很少。近年來,隨著一些網絡小說、電視劇的影響,人們對心理學開始熟絡起來,更多的原因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心理問題的存在。其實,心理狀態是日常化的,它無處不在。
那么,心理狀態的產生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呢?吃,作為一種行為又是如何影響心理的呢?或許,心理也在影響著你的胃口、味道甚至口味偏好。《吃貨心理學》以吃作為切入點去認識心理學,結合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吃相關的一切,一層層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
這或許會是最愜意又最學術的一次交流,讓我們伴著與吃貨最相關的事情,探討那些心理學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