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食品會“蒙蔽”大腦:總以為沒吃飽
科學研究發現,垃圾食品的攝入會改變“飽腹信號”的神經傳輸,一旦不知饑飽,進食活動便會不易控制。大腦負責感知一切外部的信息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各個腦區分工不同且有所交叉,而負責傳遞信號的則是神經,吃沒吃飽這個信號的傳遞由迷走神經來完成,此外,迷走神經還負責運動、呼吸的傳遞。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根據對白鼠的解剖實驗發現,胃腸道內存在分別掌管食物攝取和營養吸收的兩種不同的迷走神經。同時在《Cell》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負責感受食物攝取、胃腸道的張力的是分布于胃部肌壁的GLP1R神經元,“飽腹信號”也由它來傳遞,負責感受營養攝入多少的神經元是分布于腸道的GPR65神經元,兩類神經元在大腦中樞并無重合而是緊密排列,二者會對食物做不同的信號處理,并在大腦的中樞進行匯聚。迄今為止,關于迷走神經如何區分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糖分仍然是生物科學界在積極探索的問題。
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具有遺傳性,如同基因遺傳,不論是親子研究還是物種的普遍研究,其結果都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這個理論。從整個群體角度來講,群體的心理也具有遺傳的普遍性,當今社會男女平等,但男女的分工依然不同,一些“重男輕女”的心理便存在一定的遺傳性。
食不果腹的時候,能考慮的唯有生存,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生存除了自身活著還要繁衍后代。活著就需要進食,在蠻荒時期,進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食物并不像現在這樣唾手可得,人類需要親自捕獵,還要忍受長時間的饑餓。因此,對于食物的選擇并不會挑剔它的口感,味覺也不是生存需要特別關心的,人類對于食物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高熱量。高熱量、高糖、高脂肪,所有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生物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食物大概才叫作“美食”。高熱量的食物能夠更好地在體內轉化為脂肪進行儲存,也就可以更好的度過沒有食物的艱難日子。而這樣的“饑餓”和高熱量的飲食習慣便被刻在基因里進行世代傳承,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人們會熱衷于高熱量食品了。
垃圾食品其實很“無辜”。“垃圾食品”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說法,它們往往都是高熱量食品,現代人已經不再單純地追求熱量,而更傾向于營養均衡,但這些垃圾食品在營養配比上往往并不符合要求。常見的炸雞、漢堡之類的食物所含的能量是非常符合我們烙刻在基因里對于高熱量食物的渴求的。也許是因為這樣的渴求,才使得這些高熱量食品顯得尤為美味。現如今不同于蠻荒時代,社會豐衣足食,食物應有盡有,美食種類繁多,人類可以不再遭受饑餓困擾。但基因不會這樣想,它還在延行幾千年來的久遠記憶——高熱量的就是最好的。但高熱量在轉化為脂肪之后,身體攝取食物依然是輕而易舉的,脂肪并不會被消耗,也就造成了肥胖。我們在解決饑餓的同時,進食需求也上升了層次,不但追求營養還要追求口感。垃圾食品似乎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感而生,“好吃”本身就很誘惑,更容易形成口感的上癮,而為了增強口感的誘惑,這類食品在本身熱量已經足夠的情況下,加重了糖、油等的比例,而在熱量和口感的雙重誘惑下,人們容易越吃越多。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對垃圾食品的認知,為什么還會如此沉溺呢?大腦所形成的認知會影響大腦所做出的決定,我們認為垃圾食品不健康,可以用意志的主動性去控制行為對垃圾食品的攝取。然而大腦就像是無數意識的博弈場所,有時候對于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本能就會占據上風。在迷走神經沒有向個體發出吃飽信號的時候,大腦就會被蒙蔽,使得進食活動失控,就像指揮官和后方補給失去了聯系。生物科學界證明,電刺激迷走神經有望治療肥胖,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