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貨心理學
- 金圣榮
- 2682字
- 2020-01-03 15:53:40
你知道嗎?健康零食竟會讓人變懶
《市場研究雜志》上有一篇論文指出:節食者一般都偏愛健康無糖的食品,這種食品會給節食者一種心理安慰,卻也令他們形成了無糖就可以多吃的錯誤想法,并就此放棄運動和鍛煉。
同時有人指出,健身或者鍛煉并不能減肥反而有可能會增肥。因為鍛煉在減肥者眼中意味著做減法,美食則意味著做加法。減肥者在鍛煉之后,往往會計算自己燃燒了多少脂肪,既然已經燃燒了脂肪,那么便可以再去吃點獎勵一下自己。雖然邁得開腿卻依然管不住嘴,這樣算下來,反而是一筆糊涂賬。
這樣的加減法減肥方式很像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萊德·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補償心理??傮w上來說,每個人都會自卑,這種自卑會使人失望,對自身價值評價過低,無法產生情感寄托,心理上的無助與無力感會促使個體不甘于平庸的現狀,追求更加精彩而卓越的人生,自卑的狀態會產生心理能量的消耗而造成緊張,促使人們采取措施或者改變自己的弱勢來達到一種心理的平衡狀態,這便是阿德勒的自卑心理補償。
阿德勒一開始僅僅將自卑補償囿于生理方面,后來才引入了心理。生理上的缺陷會造成自卑,阿德勒本身就是個例子,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小駝背,因先天軟骨病遭到了不少同學和玩伴的笑話。為了改善現狀,他付出了多倍的努力,在心理學上頗有建樹,并就此提出了“自卑情結”。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自從被診斷為漸凍癥之后,依舊沒有放棄他對宇宙的探索,大腦還是可以活動的,它可以自由翱翔于宇宙,他提出的關于黑洞、輻射、宇宙起源的理論構成了我們對宇宙理論的基本認知。其實,生活中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包括物質上、精神上、生理上等都會讓人產生自卑的感覺,從而促使人們與自卑進行對抗,就此發憤圖強,最后達到改善自卑感或者消除自卑感的結果。后印象派畫家凡·高,一生遭受痛苦的折磨,在畫作不受重視的情況下仍舊堅持作畫,《星空》《向日葵》等作品在畫壇的地位見證了一切,很多人會用作品表達情感,卻從沒有人能像凡·高這樣將痛苦落于紙上又能表現得如此熱烈奔放,這就是凡·高的魅力。
阿德勒又在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補充擴展了自卑補償理論,從個體的補償提升到社會層面,即個體的自卑不僅僅是缺乏自我價值而是缺乏社會價值,社會擁有社會興趣,由社會成員對社會的各種情感來組成。個體參與到社會之中,為了追求社會價值一定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個人目標也會變成社會的共同目標。
阿德勒還提出,自卑心理并非一種變態心理,和心理上提出的變態心理不同,自卑是人們追求優越的內在動力,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如果個體存在任何無法忽視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因為自卑采取了有效的補償手段,并且取得了積極的結果,那么自卑就會發生轉化,個體也會因此而產生更高層面的優越感。如果個體在對抗自卑的過程中失敗了,認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變,個體就會將這種補償轉向無用的方面,那么自卑就會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情結,成為個體一直存在的心理阻礙。
在阿德勒的補償體系中,將對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的補償稱為補償對象,補償根據效果分為有效補償和無效補償,補償的最忠實施者只有個體本身。其他心理學者認為可以納入他人補償作為補充。補償的最終作用在于心理調節,從補償對象來看,如果個體存在生理方面的缺陷,那么他可以通過發展缺陷部位的其他功能或者其他器官作為補償,這種補償不僅體現在生理方面,還會作用于心理層面,并產生很好的效果,就像盲人的聽力和嗅覺會比常人更靈敏一樣。肥胖作為一項特殊的生理缺陷,作用在心理上便會產生自卑情緒,為了調節這種心理,機體開始產生減肥的意愿,以達到心理的平衡。這種心理的補償更傾向于消除失落感,并以此來獲得自信或者認同。心理的內在更需要行為的外在去表現,補償自卑心理需要個體采取一系列補償的行為,而補償的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即補償會發生很多變化,他人的行為也會產生影響,且補償不在乎方式更追求結果,由此可以推測,補償也可以通過他人補償的方式來完成。
由他人實施的補償來源于社會比較。社會比較理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完備理論體系。社會比較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個體剛一出生就開始了,我們喜歡有人相伴,習慣在同伴中尋找認同,也會因此產生很多比較。阿德勒很早就提出了社會比較對自卑產生的關鍵作用,他認為個體會通過與家庭或者社會成員的比較而產生自卑。心理學領域頗為贊同這樣的解釋,誒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克服不同的問題,第四個階段要解決的就是“勤奮與自卑”。既然自卑的來源是社會比較,那么在分析自卑問題時我們就需要在社會比較上投入更多的關注。社會比較只是一個過程,它所得出的結果即個體差異,才是導致個體自卑的根本原因,如果個體不去關注這個差距或者忽略這個差距,那么這個差距也就無法產生自卑,也就不需要補償機制。個體注意到差距,會進行一系列的內在認知加工,最后得出“我不如他人”的心理落差,就此產生挫敗感,最終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包含于自我之中的自我的認識與評價,過低的自我認識就是自卑。自我的概念是對個體自身的認識以及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簡單而言,自我需要解釋的就是“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在群體中所存在的價值”的問題。個體自我并不是個體本身,它還包含親密關系、社會同一性,個體的自我含有社會屬性,是社會與個體自身交互的成果。這樣就又回到了社會比較的問題,社會比較又分為向上的比較和向下的比較。個體通過和社會中的某個個體或者某些群體做比較,比較的前提是個體對他們的認知,如果個體認為他們很差,通過比較得出的結果也是一致的,作用到個體身上就可以得出個體很優秀的結論,那么個體就能在比較中得到自信或者補償。如果個體選擇比較的對象從認知里就覺得“很厲害”,在比較時得出的結果也是這樣,那么個體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當然,當個體產生自卑心理時,可以與比較對象進行其他方面的比較,來獲取自卑的超越力量。他人補償和自我補償最終需要改變的都是自我的認知,將之關于自卑的方面進行重解建構。
因此,減肥是個體進行社會比較之后對肥胖產生自卑的補償。減肥者在鍛煉的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的消耗,減肥的人群也會更加關注飲食攝入的熱量,少吃對減肥是很有幫助的,吃進去的零食則是對減肥期間必須少吃所產生的心理不平衡狀態的補償,減肥者并不希望減肥失敗,卻總會因太過看重減肥最初產生的效果而忽略了減肥最重要的意義。從減肥的角度來說,無論哪種減肥方式,體重的下降最初所顯示的是體內水分的減少,然后才是脂肪的減少。反彈則相反,體重的增加會先從脂肪開始。這也是健康的小零食在減肥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