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誘惑下的“癮君子”
生物學家巴普洛夫發現了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是原始的機體自發的,如膝跳反射。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增加刺激物,通過學習訓練得來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將條件反射的原理應用在嬰兒身上,驗證了非條件反射訓練具有的獎懲機制會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乃至性格。個體出現某種行為之后,會根據行為給予某種刺激,如果想增加某種行為,就給他期望的刺激,如果想減少某種行為,就撤銷、減少某種刺激或者給他厭惡的刺激。比如孩子上課睡覺被老師罰站,罰站的目的在于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從而不再上課睡覺,這就是懲罰,屬于負性強化法。如果孩子考試得了滿分,老師當堂夸獎他,并且授予小紅花做獎勵,獎勵的目的在于讓他再接再厲,爭取更好的成績,這就是獎勵,屬于正性強化法。這在日常生活、教育、工作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外部刺激有即時反應和延時反應之分,這有點類似于即時滿足,大腦往往很遵循生物本能,它更喜歡即時反饋。
同理,大腦本身具備的獎懲機制也是偏愛即時反饋的。當個體受到外界刺激產生多巴胺時,大腦的獎勵機制就會活躍起來,個體在多巴胺的刺激下會感受到快樂,而為了獲得更多的快感,大腦就會發出指令,讓個體不斷接受能夠產生這一神經化合物的刺激或者行為。冰激凌會刺激機體釋放更多的多巴胺,所以吃甜也會上癮,只是還沒有達到“讓神經系統癱瘓”的地步。多巴胺更像是一個好奇的孩子,它會對一切新奇的事物產生興趣,也會產生厭煩(參見柯立芝效應)。放在美食上來解釋,在吃某種美食的時候,如果你感覺無比新奇,非常好吃,多巴胺就會增多,人就會感覺到快樂,便會多次去吃這個東西,時間久了,多巴胺便會對這類刺激產生“免疫”,這時就會覺得這種美食并沒有那么好吃了。
成癮的基礎在于大腦的獎勵機制,而發生成癮則是大腦的神經系統在刺激下發生了改變。長期暴露在一定強度的外部刺激之下,神經系統中的多巴胺會減少釋放量,多巴胺受體的活性也會減弱,這樣一來,個體所產生的快感便會減少,這就是心理上的脫敏反應(脫敏反應可應用于醫學治療),這時候,個體就會試圖增加外部刺激來促進神經系統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達到原來的快樂水平。因此,大腦對于刺激物的關注更為敏感,神經系統顯然已經和成癮物產生了某種連接,在生活中也會直接忽略那些與成癮物無關的刺激。長期的成癮物刺激也造成了單腦內部結構中的變化,這樣一來,大腦對于行為的控制也會力不從心,意志力明顯減弱。
DeltaFosB(轉錄因子)像是觸發的水龍頭,它在大腦中是更多的關心量的一種存在,“越多越好”是它存在讓大腦所產生的認知,多巴胺的消耗會激發它的作用,致使過量攝入、過度沉浸于刺激等。原本這一蛋白質是一種原始的存在,源于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動物在本能的驅使下不得不在進食上力求更多,在繁衍上力求更多,才能達到適者生存的目的。作為本能的存在,美國成癮醫學協會曾經提出食物和性是真正的上癮。科學研究表明,行為成癮和藥物成癮導致神經系統發生了同樣的變化,即二者成癮的機制是一致的。
對于藥物的成癮治療已經有很多相應的應用。認知行為療法認為,改變成癮就是要改變個體的認識,即對患者植入一種新的認知。家庭治療則更注重家庭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從家庭層面分析并解決問題。催眠作為心理咨詢師常用的手段,也可以應用于成癮治療,上癮的機制在于反射,而催眠則可以重新建立原有的條件反射并且對創傷進行相應的治療,在實際案例中也已經有很多患者通過深度催眠得到了治療。患者經過催眠治療,再次看到刺激物時能夠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而不會再想“越多越好”。成癮的患者往往也會伴隨某些心理問題,比如抑郁,人格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情緒時常不穩定,會沉浸在自責、難過之中而不可自拔,催眠能在心理上給他們力量,能較為有效的干預到患者的心理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