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附錄一:華生與行為心理學
- 人人都愛看的通俗心理學合集(套裝共18冊)
- (美)約翰·華生 (瑞士)卡爾·榮格 (英)靄理士等
- 11083字
- 2019-12-25 11:54:22
1.約翰·布魯德斯·華生簡介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在20世紀初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這是心理學流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它對心理學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1878年1月9日,華生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城外的一戶農莊中,家中共有六個兄弟,他排行老四。雖然華生的母親很嚴厲,但華生從小就不是一個安靜乖巧的孩子。本來,一家人可以在農莊過著安居樂業的小日子,但華生的父親是一個性情暴躁的男人,他無法安心一室,最終和一個印第安女人私奔,拋棄了孩子和老婆。不久之后,華生的母親賣掉了農場,帶著孩子搬進了格林維爾城。在此之前,華生一直在出生地接受早期教育,進入格林維爾城之后,華生進入了一所公立學校讀書。那時,他學習并不勤奮,成績一般,而且喜歡打架,攻擊性很強,還曾兩次被逮捕。不過,他也表現出了另外一面:富有創造性。他曾說自己在12歲時,就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木匠。
16歲時,華生進入格林維爾的福爾滿大學學習。他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南浸信教徒,她希望華生學習神學,因此,在剛剛進入大學時,華生遵循母親的意愿選修了神學。但不久之后他改學哲學,并在5年之后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1900年,通過自薦的方式,免費進入芝加哥大學。先跟隨教育哲學家杜威學習哲學,雖然師從杜威,但華生對杜威的思想并沒有太大興趣,甚至觀點相左。沒過多久,他對哲學的熱情就快速消退,受安吉爾影響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他又跟隨安吉爾學習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興趣也促使他進行動物學研究,并師從亨利·唐納森學習神經學和生物學課程。在此期間,動物生理學家雅克·洛布對狗腦的生理學研究也深刻地影響了華生。
在學習期間,華生靠打工維持生活,曾由于焦慮患上失眠癥,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狀況好轉,開始論文研究“幼鼠的大腦發展水平與如何跟學習迷宮和打開食物有關系”。通過實驗得出結論:肌肉的感覺,是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通過進一步廣泛學習后,他開始否定所有有關隱形精神過程的猜想,并逐漸形成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1903年,華生憑借《動物的教育》這一論文,獲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而這一時期的快速進步,源自于他對所學課程的濃厚興趣以及不不懈地努力。同時也展現了他卓越的才能。后經杜威和安吉爾的推薦,華生留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擔任講師和心理實驗室主任。
1908年,華生離開芝加哥大學,雖然他很留戀那里,但還是接受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薪聘請,成為這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并兼任心理學實驗室主任。期間,一戰時有過短暫的離開。
1913年,華生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設了心理學系列講座,并在《心理學評論》編輯沃倫的鼓勵下,將自己的演講集整理出版為《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指出,心理學應該拋棄“意識”“內省”“心靈”等名詞去研究人的行為,對行為進行預測與控制。他研究刺激、反應和習慣的形成。華生的論文在學術界掀起了熱議,其觀點沉重打擊了傳統心理學,被后來的心理學史家稱作行為主義宣言,也標志著行為主義的誕生。
1914年,華生將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前后八次演講記錄結集成《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并出版。此書的出版,對美國心理學界來說又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觀點深受年青一代心理學研究者的尊崇。而此書也使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初具規模。進步的理論觀點,鵲起的聲名,卓越的才能,為華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1915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一戰期間,華生曾投筆從戎,并獲得少校軍銜。戰爭結束后,他又重新回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1918年,他開始對兒童心理學進行研究,并在研究時做了大量實驗,獲得了很多理論支持。這是以人類嬰兒為被試的最早嘗試。
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他在書內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概念,對自己的行為主義觀點做了更加系統、完善的闡述。
每個研究者都希望擁有一個完善的實驗室,以推動研究工作更高效地進行。華生也不例外,他一直希望擁有一個實驗室,曾說過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擁有一個完善的實驗室。他可以在實驗室中,撫養剛出生的嬰兒,對他們進行持續、細致地觀察。1920年,通過國家資助,在華盛頓醫學院,華生終于實現了這一夢想。
1920年,對華生來說是一個特殊的、令他終生難忘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他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這一年,華生與年輕美麗的研究生助手羅莎莉·雷納發生了婚外戀,他的妻子瑪麗·伊克斯利用去羅莎莉家赴宴的機會,將華生寫給羅莎莉的情書偷偷拿到手,并交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富蘭克·古德勞的手中。這件事最終導致他與妻子離婚。而這一“桃色事件”成了當時轟動的社會新聞,華生因此遭到了猛烈抨擊,聲名狼藉。當時學校的校規也不允許教授發生這樣丑聞,華生不得已遞交辭呈,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這樣,一個熱愛行為學研究的學者離開了他熱愛的領域,令人遺憾的是,離開時正是他學術研究的巔峰時期。從1908年到1920年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這12年間,華生完成了諸多實驗,對他而言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富成就的時期。
1921年,華生與羅莎莉結婚,婚后育有兩個兒子。最初,當華生被迫離開霍普金斯大學時很想繼續留在學術界,但最終沒能成功。沒辦法,婚后,他轉而走上了從商之路,經營廣告事業。盡管華生離開了學術界,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方面的探索。在1930年以前,他不僅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等地做過很多關于行為主義的講座,并取得熱烈反響。還著書立說介紹行為主義以及行為主義幼兒教育理論。1925年他出版了行為主義理論的《行為主義》,1928年出版《嬰幼兒及兒童的心理護理》。《行為主義》自1925年出版后,多次再版。書中對行為主義觀點深入淺出地闡述,為讀者細致展現了行為主義思想。
1930年之后,華生真正開始了另一條人生之路,他投身商業,經營廣告業務,憑借高智商與心理學知識,闖出一片天地,成為當時廣告界的一匹“黑馬”。從商之后獲得的重大成就,也顯示了華生所擁有的超凡的才能。
1945年,華生退職,離開廣告界。晚年的華生居住在康涅狄格州韋斯特波特的農場,他在那里度過了人生極其悠閑的歲月,開快艇、耕種、騎馬等讓他盡情享受到田園生活的舒適和愜意。1957年,鑒于華生早年對心理學的杰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對其進行了表彰,授予他金質獎,象征美國心理學研究的最高榮譽。頒獎詞中對華生之于美國心理學的貢獻,做了客觀的評述,認為華生發動了心理學思想上的一場革命,他的作品是富有成果的,是心理學研究路線的出發點。
1958年,80歲的華生辭世。
2.行為心理學的思想淵源
雖然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哲學等外部因素,對華生行為心理學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真正促使華生這一理論觀點的誕生,則是心理學自身的發展這一內部因素。
(1)機能主義的影響
華生曾師從安吉爾,安吉爾是機能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機能主義認為,人的心理、意識只是人用來適應環境的工具。1910年,安吉爾曾說,意識將會從心理學也消失,并認為客觀地描述動物和人的行為對心理學更有益處。機能主義將實用主義作為哲學依據,否定意識指導下的人的行為,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研究重點,更加重視物質性、社會性和實用性,重視教育的功能。這些觀點深刻影響了華生,為他日后提出行為主義理論提供了基礎。華生在繼承機能主義的同時,剔除掉其中不合乎邏輯的地方,將進步觀點順利移植于行為主義當中去。所以,他曾聲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始終一貫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
(2)動物心理學的影響
在動物心理學方面,對華生影響深刻的有德國動物學家洛勃、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洛勃的“向性”理論指出,動物的反應是對刺激的直接作用。而作為進行動物實驗的工具迷箱、迷籠,都是桑代克設計的,他是最早用動物實驗來研究動物心理學的學者之一,并提出了情境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觀點,這一理論觀點對華生產生了很大影響。華生曾指出,動物心理學的研究,直接影響著行為主義心理學,后者是前者研究的直接結果,二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前者又深受進化論影響,達爾文指出,人和動物在各種情緒下的不同表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英國動物心理學家摩爾根發展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人和動物在心理上存在著本質差異,在對動物心理進行研究時,不能用較高的意識要求它。由于動物心理學研究,對探索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方面大有幫助,所以迅速發展起來。到了1910年,動物心理學實驗室已經在美國包括哈佛在內的8所知名大學建成。華生也是動物心理學的研究者,長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由此形成了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的觀念,在他看來,既然可以客觀的觀察動物行為,并對其進行解釋,那么,也可以將這種視點聚焦于人的行為上。
(3)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
巴甫洛夫提出了條件反射學說,他把意識和行為看作是“反射”。巴甫洛夫認為,人的心理和精神都是對信號的反應,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起條件反射的。這一觀點對華生創立行為主義幫助很大,他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行為主義公式,即S-R。因條件反射的方法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的運用,也讓華生對巴甫洛夫心懷感激。
另外,華生的教育觀與感覺經驗心理學思想,以及“外鑠論”的教育觀也有一定關系。17世紀的英國教育學家洛克對“天賦觀念”展開批判,他認為認識來源于后天經驗。因此,在教育上他主張環境決定論。而華生的學習理論也體現了這一思想。當然,行為主義的創立,也有大環境的影響,當時,剛興起的實證論堅決反對唯心主義,只承認事實為依據的觀點,對華生都有一定影響。
3.華生學說理論的社會背景
誠然,華生創立了行為心理學,在當時的美國風行一時,但作為心理學派中一個新的學派,它的產生并不完全是個人的天才創造,而是與當時美國社會的發展需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也就是說,行為主義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它的創立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當時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哲學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1)行為心理學充分體現了美國的時代精神
行為主義產生于20世紀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的前一年。1913年的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壟斷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誰能在艱苦中更好地適應環境,生存下來的希望也就越大。資本社會的快速發展,迫使人們摒棄一切空想,投入實干中去,將人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利潤的最大限度,使得社會秩序維持最穩定的狀態,這也是美國現代資本主義對人的要求,同時也是促使研究者對人的行為產生研究的動力及目的。毋庸置疑,在社會生產中,想要實現生產效率,就需要人們付出身體上的勞動,而當人的身體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自然就隨之提高了。社會秩序的維護,也一樣需要人的行動去遵守。在社會要求下,唯有講究實際、效用和功能才能獲得成功,而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因此,在迫切需要提高生產率的情況下,就要找到一種提升人行動能力的途徑,而想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對人的行為規律進行了解,繼而對其做出準確地預測和控制,這也是華生行為心理學的社會主旨。
行為心理學倡導的正是這種精神,他們不管人們頭腦中所想的是什么,對于人的意識活動、動機斗爭都不會去顧及,而只關注個體的行動。在他們的理論中,只有特定情景下建立起的一種刺激,即反應模式。通過這樣的研究,去發現人的行為規律,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與操縱。行為心理學者關于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的理論目標,恰好與當時美國社會生產需要及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相符合。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使得否定意識、探索行為規律的行為主義,獲得了美國資產階級的大力支持。
(2)行為心理學觀點讓美國人民燃起了新的希望
華生的行為心理學觀點提倡行為的可控性,他認為個體行為的形成都是環境使然,所以號召人們利用科學的手段來促成和控制行為,從虛構的神話以及傳統的風俗習慣所帶來的壓力中擺脫出來。他的理論為人們提供了誘人的設想,他指出只要給他一個正常的嬰兒,他就可以讓其成為一個他想要的人,可以是科學家、政治家、商業地產大亨,也可以是盜賊、是殺手。這樣的理論讓人們熱心地做好準備,期望將來用科學的健康的方法來教育子女。同時,他還指出婚姻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用行為心理學者的方法進行處理,并獲得驗證。華生的這種自信樂觀的態度,以及否定傳統意識的思想,正代表了美國人呼吁變革的時代精神,因此他的理論很快得到了廣泛認同,迅速蔓延開來。
(3)行為心理學興起,也是心理學自身追求科學化的結果
最初,心理學是從哲學中脫胎而來,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神經學和生理解剖學,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學的發展中,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正如墨菲所指出的那樣,馮特發表他的《生理心理學》和建立實驗室前,心理學還是一個“迷茫者”,直到1879年確立為一門實驗科學后,才有了名稱。而它自從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時,就接受了自然科學的觀點,而且在研究中引入了實驗室和精確的試驗方法。從開始邁向科學化的那一天起,心理學工作者就力圖使它獲得科學地位,并為之做著不懈的努力。
(4)行為心理學本身的優勢
行為主義的實驗是可以公開的,因為他們的實驗是以動物為實驗體,依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進行的。在實驗中,只要必要條件存在,就會有相應的現象發展。另外,實驗可以反復去做,不受意識觀念影響,只要是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不管是什么人所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說明其結果經得起檢驗,具有客觀性。任何一門學科只有經得起檢驗,才是科學的、客觀的、令人信服的真正科學。
其次,它對心理與意識的徹底拋棄,停止內省的方法,也符合了人們棄舊迎新的心理。他對意識的斷然舍棄,與堅持走科學實驗的道路,使心理學幾乎成了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實證的分支。行為心理學者就是要把心理學看成科學,所以一心走科學化道路的人,因之出現而振奮不已,甚至將其視作心理學的出路所在,這也是行為心理學者在美國得以迅速興起和蔓延的原因所在之一。
4.華生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華生曾在《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文中指出,行為主義研究的目標是對行為預測和控制。并對馮特心理學進行了猛烈抨擊,認為心理學不應該將意識和經驗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應該采用實驗法,而不是內省法。
關于心理學所謂的“意識”,華生認為它和宗教學中的“靈魂”是同義詞。并指出,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不應該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如果心理學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只能使自己陷入混亂。華生特別看重可以看見的事實,所以他強調心理學必須以直接看得見的事物為對象,并將研究重點放在可見的行為上,心理學應該成為研究行為的自然科學。他認為,心理學想取得和生物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一樣的地位,就必須采用更客觀的方法,將那些帶有主觀性的概念和術語從中清除。他認為,心理學和生理學沒有太大本質的區別,它們只是對問題的研究各有不同的歸類而已,其基本原理或特定觀點的是一樣的。
關于行為,華生給出的解釋是,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它是一種有機體的反應,可以觀察到,其本質無外乎是任何一種動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也就是人和動物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是有機體所有行為的共同要素。
當時,生理學研究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根據這一結果,華生經過進一步研究提出,思維和情緒也是內隱和輕微的肌肉收縮,因此,也屬于行為反應。在華生看來,無論是引起反應的刺激,還是行為的表現,都是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
華生認為只有找出刺激和反應之間所具有的規律性關系,才能從刺激推導出反應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再根據反應獲得刺激的信息,從而對行為做出預測及控制,這是行為主義的研究任務。
為了研究兒童行為,華生在產科醫院設置了實驗觀察室,對每天出生的新生兒進行觀察,達500次以上。
每周或者連續多少天去孤兒院做調查,對那里1~6歲兒童進行觀察。
或選擇一些上層家庭,定期地觀察他們的兒童,然后將這些兒童與其他環境成長中的兒童進行比較,并通過記錄和拍照的手段觀察,然后得出結論。
實驗方法有兩種。
(1)自然實驗法
創造一個很自然的特定環境,對兒童的情緒進行觀察,譬如,在研究兒童的嫉妒情緒時,請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熱烈地擁抱,或者相互廝打,對孩子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進行觀察。在這類實驗中,華生非常注重環境的自然性。這一點在兒童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條件反射實驗
在研究兒童心理學中,華生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原理運用到實驗中,這樣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學界華生是第一人,他也因此而聞名于世。這一方法的實驗對象是一個叫作艾爾伯特的嬰兒。華生通過一系列實驗觀察后,發現了刺激對懼怕情緒的影響。雖然華生將條件反射法用于兒童實驗是心理學實驗上的創舉,但是就實驗內容而言,是違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原則的。
5.華生的兒童實驗
在霍普金斯大學后期,華生將研究方向轉向幼兒行為。在此期間,華生通過霍普金斯醫院提供的便利條件,開始了對嬰兒進行觀察。在這家醫院下屬的菲普斯診所,華生一共對500名嬰兒進行了觀察,并挑選出40名嬰兒作為主要對象,每天進行觀察,將其詳細記錄下來,包括他們的活動、刺激反應。華生和助手還為這些嬰兒繪制成長圖表,期望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理論觀點進行檢驗,同時積累更多經驗。
經過研究,華生指出有3種不同刺激可以引起新生兒3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包括恐懼反應——當巨大聲響出現,或者身體突然失去支持;憤怒反應——新生兒的活動一旦受阻,就會引發憤怒的反應;愛的反應——如果新生兒的皮膚被撫摸和輕拍,就會產生愛的反應。
在對嬰幼兒的進一步研究中,華生開始思考,是什么原因讓嬰幼兒對那些看似很普通的物體感到恐懼的呢?有哪些因素導致我們的情緒生活變得更加復雜?基于這種思考他決定設計新的實驗,并且用兒童來做實驗對象,從其身上研究建立恐懼的可能性,然后再找尋消除恐懼的方法。
1919年秋天,華生開始了著名的“小艾爾伯特實驗”。當時這個嬰兒不足1歲,實驗的目的是建立小白兔恐懼反應。最終,小艾爾伯特對小白兔的恐懼反應建立,并由此對所有帶毛的東西都會產生恐懼情緒。不過,這項實驗并沒能持續到最后,因此如何消除嬰兒已有的恐懼反應研究并沒有結果。
華生的實驗觀察對象不只有嬰幼兒,他還去孤兒院對1~6歲的兒童進行觀察,還從富裕階層的家庭中,選擇若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華生曾說,醫院進行的嬰兒觀察工作,從沒有發生過一次意外,他們的工作細致認真,而那些小孩子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般脆弱,他們很皮實。
6.華生的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的創立,對心理學來說是一次很大進步,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心理學對象和方法的最根本看法,特別是在方法論方面,它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而華生行為主義理論觀點的形成,是他在心理學方面不斷學習中慢慢成熟起來的。他深入思考,勇于質疑先輩的理論觀點,對桑代克的效果律就大膽提出批評,他認為,效果律是心靈主義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開始訓練小白鼠。讓小白鼠在到達目的箱子后,必須先挖沙子,然后才能吃到食物。在訓練過程中,當小白鼠到達目的箱子后,他并不立即給小白鼠喂食,而是先讓它在那里空等一會。桑代克的理論強化增強的是強化之前的“刺激—反應”聯結。華生認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在這個實驗中,挖沙子到箱子是較早的反應,空等是較晚的反應,但如果按照理論去推理的話,引誘小白鼠的食物強化的是空等,不是挖沙子到達箱子里面。但實際上小白鼠為的是挖沙子到達箱子后的食物反應,而不是空等。華生以此來證明效果律的錯誤,并提出頻因律和近因律取而代之。
(1)頻因律
華生從諸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當其他條件相等時,某種行為練習的次數,與習慣形成的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說,練習的次數越多,習慣形成得越快。由此,在習得習慣形成的過程中,練習的次數起著重要作用。在形成習慣的過程中,之所以有效動作保持下來,無效動作最終消失,原因在于有效動作相比于那些無效動作而言,出現的次數更多。我們用一個例子來簡單描述一下這一過程,在一個非常簡單的測驗情境里,確立這樣一個原則:被試者只能做出兩種可能的反應,即正確反應和錯誤反應。為了更簡單直觀我們設想在實驗初始階段,正確反應和錯誤反應只是在一半的嘗試中發生,但在每一次嘗試中,正確反應都會發生。也就是說,錯誤反應不及正確反應,原因是正確反應的出現次數比錯誤反映出現的次數要多一倍。這種反映出現的次數多少,華生將其解釋為反應的保留或淘汰原則。
(2)近因律
1919年,華生出版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一書,在這本書中,華生推翻了自己的此前學習律——頻因律,承認其當初是猜測性的,并決定放棄將它作為學習的一般機制。在此書中,華生又提出了新的分析行為的方法,即用刺激這一反應來分析行為及情緒反應。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開始了新的實驗——“小艾爾波特實驗”。小艾伯特來是一個11個月大的正常健康的嬰兒,來自日托中心。在對小艾爾波特的試驗中,采用的條件刺激是一只小白兔。最初,小艾伯特表現十分好奇樣子,很想用手去觸摸它。后來增加了一個無條件刺激,就是用鐵錘擊打一段鋼軌發出的聲音。每當小艾爾波特去觸摸小白兔時,實驗者就在他的頭部上方敲擊鋼條,這種突如其來的巨響,讓小艾爾波特產生了恐懼反應——哭鬧、摔倒、向別的方向爬去。
觸摸小白兔和擊打鋼條這一情境出現3次之后,小艾爾伯特再見到小白兔后,就引發了恐懼和防御的行為。當實驗進行到第6次后,不用再擊打鋼條,只要見到小白兔,小艾爾伯特就會大哭,并試圖朝著相反的方向爬去。也就是說,這時已不需要別的條件作用,單單一只小白兔就足以讓他產生強烈的恐懼情緒。在小艾爾伯特1歲21天時,華生又對他進行了一系列測試,這一次測試的目的是想了解,小艾爾伯特在先前的恐懼反應后,會不會對其他動物也產生同樣的反應。在實驗中,實驗者先后將小白鼠、小白狗以及一件白色的裘皮大衣展示給小艾爾伯特,每當這些東西出現時,都引發了小艾爾伯特強烈的恐懼,他苦鬧、躲避等,這一現象和他對小白兔的反應極其相似。華生認為行為反應的對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即環境和生活事件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到后來,已經不再僅僅是最初的刺激引起的,與最初的相類似的,或者與之相關的刺激,也能引起類似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實驗結果,讓華生更加相信這一點。在這一實驗之后,華生開始探討如何消除因刺激實驗帶給小艾爾伯特的恐懼情緒,但是他的計劃沒能實現,因為小艾爾伯特舉家搬遷到外地,他離開了那個日托中心,這個實驗最終沒有進行到因刺激產生恐懼反應后的治療階段。但華生認為,小艾爾伯特的條件情緒反應,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難以消除,恐懼情緒的強烈程度也許會有所減弱,但在他的一生中,這種條件反應將會存在,并且對他的個性產生深遠影響。由此華生指出,恐懼的情緒反應是由刺激引起的,是條件作用的結果。
華生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外界給予個體怎樣的刺激,個體就必然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因此,這一認識也讓華生成為了一個唯環境決定論者。
7.遺傳與環境的作用
任何理論都有其局限性,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局限性會逐漸被人們看清楚。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也無法逃出這樣的命運。我們已經講過,華生在闡釋自己的行為主義觀點時表明,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而不是去研究所謂的“意識”。行為主義理論的出現為心理學注入了鮮活的血液,使心理學進入一個更具科學性的新局面,華生認為人和動物之所以產生行為,其先提條件是有機體遭受到刺激,在刺激的作用下產生反應,繼而有了行為的表現。他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觀察實驗法。
那么,華生在行為主義研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什么呢?是環境決定論的表現有哪些?
(1)否認遺傳作用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中有這樣一個著名的行為公式:刺激—反應,即S—R。華生認為對有機體進行刺激,可以預測到它的反應,從其反應也可以預測刺激。有機體產生反應是刺激作用的結果,而刺激不是來自于遺傳,而是來自客觀,由此可以推斷出,行為并不由遺傳來決定。
另外,華生雖然承認有機體在構造上的差異性來自遺傳,但他指出,盡管這樣也無法證明機能上的遺傳。在他看來生理構造上的遺傳作用不會引起機能上的遺傳作用,而由遺傳而來的構造,在未來的發展中所存在的形式是依環境而定的。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最終的研究目的是對個體行為的有效控制,而顯然遺傳是不可控的。因此,遺傳的作用大小,對行為控制的結果是有影響的,遺傳的作用越小,行為的可控性越大。所以,對于遺傳作用對行為的影響,華生是予以否認的。
(2)過于夸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在華生看來,行為的產生是刺激的作用,因此,他認為個體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是環境和教育。
他指出,構造上的差異以及幼年時期訓練上的差異完全可以表明一點,就是個體后來行為上的差異正源自于此。研究表明,個體在出生時,在構造上存在著一些差異,但這種差異僅限于一些簡單的反應,后來的較為復雜的反應行為,主要受環境和早期訓練的影響。特別是早期訓練對后來行為的完成更為關鍵。
華生認為,后天教育對個體至關重要,他從控制行為的目的出發,對個體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他的教育論。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給我十幾個沒有缺陷的健全嬰兒,讓他在我的世界中培養,我可以擔保,在他們之中我任選一個,都可以將其訓練成為我想要的那類人,成為任何一方面的頂尖人物。他們可以成為藝術家、律師、商界領袖,也可以成為乞丐、盜賊,等等,而這無關于他們的種族、出身,趨向。”華生指出學習的基礎是條件反射,學習效果如何取決于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因此,不論多么復雜的行為,個體都可以通過學習掌握。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華生十分重視學習。而通過刺激學習行為的規律,也恰恰符合行為主義的預測行為和控制行為的初衷。
(3)兒童情緒的研究
關于兒童心理的研究,華生的側重點在研究兒童的情緒上。他認為新生兒只具備三種非習得的情緒反應,那就是愛、怒、怕。這幾種反應在后來的環境刺激下,經過條件反射使其得到不斷發展。所以,華生非常關注家庭教育,認為家庭環境在兒童情緒發展中起著很大作用,并指出父母是兒童情緒的締造者與種植者。成人的全部情緒生活,事實上,早在他3歲之前就已經初具成形,在后來他能變成什么樣的人,是快樂的,暴躁的、甚至是神經病患者,或者是睚眥必報、唯唯諾諾的人,都是在那個時期就已經打好了根基。
8.對華生及行為主義的評價
盡管華生行為主義理論和實驗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他對傳統心理學研究的對抗,對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因此行為主義對心理學的貢獻很大。
(1)使心理學轉入科學研究之路
心理學最初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但并不是一開始就完全擺脫了哲學的束縛,進入到自然科學的領域。它的研究始終關注意識,從這點而言,就很難進入科學研究領域。華生行為主義關注的是可見的行為,徹底拋棄了意識,這就使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的特性——客觀性。因而,心理學最終從哲學中擺脫出來。
(2)心理學從此轉入客觀經驗研究領域
傳統心理學是一種內省的方法,華生對此進行了駁斥,并提出行為公式:S—R,他注重實證主義及科學描述,這一方式對整個心理學界研究方法的規范和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3)對兒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指導
華生非常關注兒童教育,通過大量實踐獲得了很多實質性的經驗,對兒童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這些建議和指導原則,直到今天也具有相當價值。
(4)局限性
首先,對意識的否認及對心理現象的排斥,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它使心理學表現出更具生物化、動物學化和機械化。
其次,華生排斥任何形式的內省,只注重客觀的、實證的,可重復的實驗研究,不太適合心理學的研究。
最后,對環境的重要性過于夸大,使得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