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成就以繪畫為主,但在建筑上也取得了不小成就,成就了一種新的建筑式樣——文藝復興式,它的主要特點是像繪畫與雕刻一樣,超脫了中世紀的羈絆,而重新從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藝術成就中汲取了精華。
這種建筑形式的代表就是布魯內萊斯基,他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筑家,也是整個歷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家之一。
建筑大師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1377年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他早年是金匠學徒,能夠獨立鑄造各種美妙絕倫的金銀飾品,但他并沒有以此滿足,繼續追求更偉大的藝術形式——雕刻與建筑。
1401年他參加了佛羅倫薩洗禮堂銅門浮雕的選拔賽,結果與吉貝爾蒂同時中標,但布魯內萊斯基不愿意和別人合伙,就跑到羅馬去了。
與吉貝爾蒂的競賽失利后,布魯內萊斯基對雕刻失去了興趣,轉向建筑,終于成為西方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成名之作是佛羅倫薩大教堂。
佛羅倫薩大教堂全名叫菲奧雷的圣瑪利亞大教堂的多莫教堂,簡稱多莫教堂,它花了佛羅倫薩人整整140年時間才建成,先后有三位建筑師把他們的生命耗費在這里。
多莫大教堂是怎么來的呢?我們知道,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以它的財富與文化而傲視意大利諸城。為了表達他們的自豪,佛羅倫薩人決定建造一座最大的教堂。他們請了當時的建筑大師坎比奧負責建造工作。工程從13世紀末開始,14年后坎比奧去世了,工程停頓下來。又過了20來年,喬托被請來繼續工作,他著重建大教堂的鐘樓,3年后也去世了,建造工作一停就是20年。后來接著又建,14世紀中葉時教堂的輪廓大致出現。
又過了差不多50年,這時的佛羅倫薩更加強大,他們做出了一個更驚人的決定:為了和城市的地位相襯,他們要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穹頂!
通過公開招標競賽,佛羅倫薩人將這個艱巨任務交給了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想出來的辦法是先在內部建一個厚厚的小穹形屋頂作為支撐,然后在此基礎上建一個大而薄的穹頂。
大穹頂于15世紀上半葉最后建成,并且真的是當時世界第一的大屋頂,現在則名列第二,僅次于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大穹頂內部離地50米左右,距教堂最高處超過百米。
走近多莫,您會立刻被它的美麗高貴所懾服。多莫極高極大,墻面全部由白色、深綠、粉紅三種顏色的大理石砌成,簡單而沉靜,局部細致地由這三種顏色大理石配成的圖案既巧妙又決不喧賓奪主。正面墻壁上有許多白色大理石雕塑,巧奪天工又毫不奢華。矗立在一側的鐘樓有著和多莫同樣的風格,渾然一體。
現在大穹頂是可以上去參觀的,不過在地面入口分明地寫著:“463級臺階,沒有電梯。”人們氣喘吁吁登上穹頂的最大回報是可以飽覽佛羅倫薩和托斯卡納的秀美的風光。
這個穹頂的另一個特色是它沒有沿用中世紀盛行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大膽采用了羅馬古典建筑式樣,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很明顯的:多莫沒有哥特式風格建筑的尖頂。同時它又不同于比薩大教堂這樣的羅馬式教堂,而是在原來古希臘羅馬式建筑的基礎上,布魯內萊斯基提出了許多新的建筑法則并創造了新的建筑技巧甚至建筑機械,令得他的建筑不再是古希臘羅馬的簡單模仿,而是開創了一種新的建筑風格——文藝復興風格,這在中世紀是一個突破,標志著教堂建筑,同時也是整個建筑,一個嶄新階段的開始。
多莫大教堂是布魯內萊斯基建筑藝術生涯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從此奠定了他建筑巨匠的地位。成名后,他的建筑合約紛至沓來,產生了許多建筑的經典之作,例如佛羅倫薩的圣洛倫佐教堂、育嬰院、帕齊禮拜堂等。這些我們在前面游意大利時都欣賞過了。它們主要的特色是無論建筑的外部還是內部都簡單明了,整體風格寧靜而優雅,與以前輝煌壯觀的古希臘羅馬神廟或者同樣壯觀并且結構極為復雜的哥特式建筑都大為不同,具有簡潔和諧之美并且更加實用、更適合于人的居住,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建筑,這正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思想精髓。
1446年,布魯內萊斯基逝世于佛羅倫薩,終年69歲。
布魯內萊斯基的第二項著名工程是佛羅倫薩的育嬰院。
佛羅倫薩育嬰院是美第奇家族的老祖宗科西莫·美第奇捐贈給佛羅倫薩市民的,專門用來收養沒有雙親或者雙親沒有能力撫養的兒童,有點像現在中國的兒童福利院。
育嬰院一看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建筑外面有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寬闊廣場,底層還有一個漂亮的長廊。
文藝復興的精神核心是以人為本,而布魯內萊斯基則用他的建筑最好地體現了這一宗旨。具體地說,就是他使建筑更適合于人住。以前,在欣賞哥特式建筑時,我們所見到的只是它的輝煌壯麗:外面高聳的尖塔、里面高聳的柱子和屋頂,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表達一個中心——神是何等崇高,人站在那巨大的教堂面前就像在上帝面前一樣,是何等渺??!至于它是否適合于人的居住就不在考慮之列了。教堂里當然也是有人住的,就是教士們,但教堂建筑時可絲毫沒有考慮到要讓他們住得舒服,相反,甚至要讓他們不舒服呢,好讓他們在肉體的痛苦之中更加體味到親近神的幸福!
但到布魯內萊斯基這里,大不一樣了,當他建筑育嬰院時,他考慮的不是神,而是人,是如何讓生活在里面的人更加舒適,同時兼顧建筑的藝術之美。
為什么要有廣場和長廊呢?布魯內萊斯基可能是基于兩點考慮:一是若前面有個廣場,育嬰院里的孩子們就有了一個活動的場所,能在這里做做游戲,娛樂一下,對身心健康有好處。二是由于有了這個廣場,使整個建筑頓時開闊起來,增添了美感,就像北京天安門廣場和故宮太和殿前的大廣場使美麗的天安門和太和殿更加美麗一樣。
至于長廊,它的作用也是顯然的:一方面,它是美觀的,當我們從廣場外面看過去,看到的不是一棟普普通通的三層樓房和一排排窗子,而是一列輕盈的長廊,或者稱為拱廊。這些拱廊十分美觀,它那些美麗的柱子就是美的載體。布魯內萊斯基在這些柱子上采用了古希臘神廟的科林斯式柱頭,特點是柱頭較長,像一口倒扣著的鐘,鐘上面有些有點古怪但不失漂亮的像蕨一樣的裝飾。它令得育嬰院有了一種有似于古希臘神廟的美感,同時又由于沒有帕特農神廟或者圓形大劇場那樣高聳壯觀,只是一座普通的育嬰院,這種美便顯得十分親切了。
這個拱廊的實用之處也是明顯的,佛羅倫薩是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有了這個長廊,孩子們夏天就可以在里頭納涼了,到冬天,當大雨來臨時,他們又可以迅速地從玩耍的廣場躲到拱廊下面避雨。不但孩子們可以,連走過路過的人們也可以。這就是以人為本。
因上述原因,這個育嬰院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建筑的代表之作。
講完了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筑家,我們現在來講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大師。
雕刻大師多納泰羅 多納泰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刻家,或者說是專事雕刻的藝術家,像米開朗琪羅,雖然其雕刻作品比多納泰羅更加偉大,但他并非專職雕刻家,而是一個藝術的多面手,多納泰羅則唯弄雕刻,并在這一行達到了僅次于米開朗琪羅的卓越成就。
多納泰羅也是佛羅倫薩人,生于約1386年,是紡織作坊主的兒子,但他所在的家族卻是佛羅倫薩著名的銀行業世家。他還很年輕時父親就去世了,只能獨立謀生,17歲時投入了當時最著名的雕刻家之一吉貝爾蒂門下。由于天資聰穎,幾年后就成了吉貝爾蒂的得力助手,吉貝爾蒂后來獲得了著名的佛羅倫薩洗禮堂銅門浮雕的訂貨,他成了師傅的合作者,為“天堂之門”的成功出力不小。
1407年,多納泰羅離開師傅,到了另一個雕刻作坊,在這里開始獨立創作,不久巧遇對他一生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的人物——布魯內萊斯基,由于他的影響,多納泰羅開始超越吉貝爾蒂一味追求的精巧與形式完美的風格,而接受了與他半師半友的布魯內萊斯基的影響,由以美為尊過渡到了以力為先。
第二年,多納泰羅就創作了第一件比較重要的作品——《大衛像》,這里的大衛是一個英俊少年。
后來他還創作過一尊大衛像,這尊像高近1.6米,是一個全裸體的少年人模樣,是富于古典美的甚至相當有趣的作品。
創作完第一尊大衛像的次年,多納泰羅和布魯內萊斯基一起到了羅馬,觀賞、臨摹甚至復制了許多古典時代大師們的藝術杰作,受益匪淺。
多納泰羅先于布魯內萊斯基回到佛羅倫薩,為佛羅倫薩的奧爾圣米凱爾教堂制作了一尊雕像《圣喬治》,是他的第一尊名作。
《圣喬治》與平雕法 這尊雕像是有典故的。圣喬治本是羅馬帝國時代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武士喬治。某一天,他到里比亞去。那里有一片沼地,盤踞著一條毒龍,逼人們每天供給它兩頓羔羊,后來羔羊都吃完了,只好用活人來供他,每天抽簽決定誰去做犧牲。有一天,國王的女兒被抽中了,正當她走進沼澤,準備供毒龍吞噬時,喬治趕到了,他提起利矛,把毒龍刺倒在地上,并用腰帶把它縛住,牽到城里,當眾殺死。居民們十分欣喜,喬治乘機向來人宣揚基督教,于是當時就足有15000人領洗入教,成為基督教徒。
那時羅馬帝國正在殘酷迫害基督教,喬治看見許多信徒已經心生恐懼,信仰動搖,就站在廣場,當眾高呼:“外教人的神道都是假的,唯有我們的天主,才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真主宰。”當地的羅馬總督就把他拘捕,用亂棒重打一頓,再用燒紅的烙鐵燙他。但當天晚上,耶穌便向他顯圣,治愈了他的疤痕。
第二天,又有一個巫師準備了一杯毒酒,給他喝。他喝了,一點事也沒有。再往后喬治甚至被放在兩個有尖刺的巨輪中碾,被放在熔化的鉛汁里煮,但他都毫發無損。
羅馬總督見無計可施,便用甜言蜜語誘騙喬治向邪教的神獻祭,喬治將計就計,故意裝成有些動搖的模樣。這時神廟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大家都想看看這個倔強的基督徒今天怎么屈服。喬治到了廟里后,便立即念經祈禱上帝,天上頓時降下烈火,把廟宇、神像、僧侶一股腦兒都燒死了??偠降钠拮右娏诉@事,也立即信了基督教,只是總督仍執迷不悟,下令將喬治斬首,但總督在回家途中便被天火燒死了。
喬治的事跡不久傳遍了基督教世界,后來基督教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搜集各圣人的事跡,用來奉拜,喬治便被稱為“圣喬治”了。
多納泰羅的雕像可以說是對圣喬治身份與事跡恰如其分的表達。還有,當我們注視圣喬治的面容時,會從他緊抿的嘴唇、圓睜的眼睛、鏤刻著抬頭紋的額頭上都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有武士外表的圣喬治,而且可以看到一個有著內在英武精神的圣喬治。
除了雕像本身外,他所站立的神龕的基座也是很有名的,下面正有他屠龍的著名浮雕。浮雕上,圣喬治騎在毒龍身上,毒龍正狂跳不已,想要將背上的騎士摔下來,在他的后面有一位窈窕淑女正亭亭玉立,她就是圣喬治從毒龍嘴里救下的美麗公主。
這個浮雕的特點是很淺,一刀一筆仿佛是在大理石上輕輕劃過,然而卻并不顯得輕浮無力,相反,它能夠表達出豐富的內涵且使畫面看起來十分優美,甚至有深遠的空間感,他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原來,多納泰羅在這里運用了一種嶄新的方法,即通過浮雕面很微小的起伏來表達空間感。
然而這里又有了一個新問題:要表達深遠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通常得通過雕刻得比較深才能做到,那么雕刻得淺又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多納泰羅在這里用了一個妙招:他那些雕刻面微微地起伏其實都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有著特殊的用意,即他在淺雕時參考了光線的影響,遵循了光線照射到浮雕面時的反射規律。要知道大理石是能夠反射光線的,當光線照射到它上面時它就會反射出去,而且這種反射還很敏感,只要大理石表面有輕微的起伏,它的反射就會不同。正是利用了大理石的這種特性,多納泰羅才能用淺淺的雕刻造成深遠的空間感。這就是后來的“平雕法”,多納泰羅便是這種新雕刻法的創立者。
《圣喬治》的創作使多納泰羅聲名鵲起,訂單紛飛而至,大約在這時候,他遇到了一生中另一位重要人物米開羅佐。
米開羅佐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刻家,他們倆一度共用一間工作室并共同接受訂單,兩人的合作之力使他們能夠接受大型的訂單,為許多大型建筑制作雕像群,例如為巴爾達沙里·科西亞的陵墓制作雕像群。這時,多納泰羅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布魯內萊斯基,想在雕刻上運用繪畫中的透視法,通過這種方法而不只靠光線明暗的對比來表達空間。這個時期多納泰羅最有名的作品是《莎樂美》。
莎樂美是猶太希羅底王后的女兒、希律王的繼女、巴比倫的公主,關于她與圣約翰的故事在基督教史上是有名的,曾有許多藝術家為之雕刻、作畫、作曲甚至寫小說劇本,有的還是名作,例如王爾德的劇本《莎樂美》、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莫奈的油畫《莎樂美》,等等。
在多納泰羅的《莎樂美》里,與前面用平雕法創作的圣喬治斗龍浮雕迥然不同的是,它采用了強烈的透視法,產生了驚人的透視效果,使這幅浮雕雖然只有一個畫面,然而整體上給人的印象仿佛它不是一幅畫,而是一整個的故事呢!
不過這幅青銅浮雕也是多納泰羅接受布魯內萊斯基影響最后的紀念。此后不久,他便再也不用這種方法來雕刻,而是又像以前一樣用光線的明暗對比來表達他的雕刻藝術了。
這時多納泰羅的聲譽已經傳遍了意大利,另一座意大利大城帕多瓦便力邀他加盟,這是1443年左右的事。
奇跡般的雕像 多納泰羅在帕多瓦待了足足12年,從1443年到1454年,在這些年里他為帕多瓦人增添了多件藝術杰作,例如為圣安東尼的大祭壇制作《圣母子與圣徒》大型雕像群,但最重要的作品還是《加塔梅拉塔騎馬像》,它是帕多瓦城的驕傲,堪稱藝術的奇跡。
加塔梅拉塔是艾拉斯莫·納爾尼的外號,他原來是威尼斯的雇傭兵隊長,一位杰出的軍人,以果敢著稱,在意大利受到廣泛崇敬。帕多瓦人要為他建立一座紀念雕像。為了正確地表現這位英勇的軍人,多納泰羅可謂煞費苦心,終于又一次在古人那里找到了恰當的表達方式。
加塔梅拉塔騎馬像的整體可想而知,是加塔梅拉塔騎在馬背上,因此整個雕像可以人為地分兩部分看,一是馬,二是人。
這是匹千里良駒,它三條腿著地,只有左前腿提了起來,像是蓄勢待發,又像在前進之中突然被勒住。
至于馬上面的騎士加塔梅拉塔,據說加塔梅拉塔在意大利語中的意思是“狡黠的貓”,這說明了加塔梅拉塔不但是個勇敢的戰士,更是位足智多謀的統帥。多納泰羅在這里也極為出色地表達了這一點。
例如面容。加塔梅拉塔的面容并不俊美,相反倒有些難看:碩大的鼻頭大得有些不成比例,眼睛凸出來,有點金魚眼的味道,遠非古希臘羅馬雕像那種深陷的顯得盛滿了智慧的眼睛。面容清瘦,嘴唇緊抿,仿佛要發怒的樣子。但這一切都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些看似平凡的模樣卻雕刻出了加塔梅拉塔軍人的靈魂——他的堅強意志、他勇敢無畏甚至有些殘忍的性格。此時他雖然似乎處于靜止之中,但仍然顯示出了內心強烈的激情。
還有他的衣著。他身著古羅馬將軍似的軍裝,胸前盔甲上裝飾著勝利女神像,表明他崇尚古羅馬的偉大與光榮,他是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戰爭英雄。就像許多其他文藝復興的偉大藝術家一樣,出身可能并不高貴,但他堅強、勇敢、甚至殘酷,為了達到目的將果斷地、毫不猶豫地踏著敵人的尸體、蹚著敵人的鮮血前進。這些正是當時意大利人所崇尚的品格,多納泰羅也正是將他作為這樣的人物來雕刻的。因此可以說這既是一種羅馬式的古典作品,又是一種“冷酷的”自然主義作品,在這里藝術家對模特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的藝術加工,更沒有美化之,而是直接地表達對象的靈魂,哪怕他所具有的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靈魂。
《加塔梅拉塔騎馬像》前后花了多納泰羅近6年的光陰,直到1453年才完工,就規模與壯美而言是他藝術人生的頂點。
次年,他回到了佛羅倫薩,在這里他被尊為大師,有許多學生和朋友,過著舒適的日子,就像后來那位著名的藝術史家瓦薩利所言:
他是一個非??犊?、親切而有禮貌的人,他對朋友們的關心,勝過關心自己。他從來不看重金錢,他把錢放在籃子里,用繩子把籃子拴著掛在天花板上,他的學生和朋友都可以從那里拿到自己想取的數目,而不必和他談及此事。
多納泰羅死于1466年底,使他走上他藝術的最后一座高峰的是《瑪格達琳像》。
震撼人心的《瑪格達琳像》 瑪格達琳是一位基督教的女圣徒,她是瑪爾大及拉匝祿的妹妹,曾經是一個大罪人,主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在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她一直站在十字架下,她也是復活的第一個見證人,在基督教的諸圣人當中她是獨特也著名的一個。當初一看到她的這尊雕像,我仿佛受到了猛地一擊,仿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什么呀?!
是的,這是什么呀?我更仔細地看,只見這是個干瘦得已經皮包骨頭的老婦人,她直立著,雙腿微微叉開,費勁地立在地上,仿佛已經不能承受她身體微小的重量了。她雙手合十,頭微微仰著,稍向左偏。我們看看她的臉吧,那是一張什么樣的臉??!已經沒有了多少肉,唯有凸起的骨頭,深陷的眼窩里兩只眼球無神地望著什么,嘴唇微微張開,仿佛竭力想要祈禱,但已經沒有力氣了。這一切已經夠令人恐怖的了,但看看她的頭發和衣服吧!它們已經不是什么頭發和衣服了,全成了一縷縷破布條樣的東西,凌亂地掛在身上,還露出個個破洞,我這里無法用筆墨描述那種可怕可憐的襤褸,大家還是自己去看吧!
如果將《瑪格達琳像》讓一個不熟悉多納泰羅的人去看,他很可能以為這是一件現代派作品,是19或者20世紀的現代派藝術家們的大作,是現代派的大師們,例如畢加索或者羅丹,不重視對象的外表,而是用獨特的手法直接探尋、表達對象的靈魂的杰作。但事實上它乃是幾百年前,屬于文藝復興早期的多納泰羅的作品,這時候連偉大的古典大師,例如達·芬奇或者米開朗琪羅,都還沒有登上西方藝術的舞臺呢!
也許正由于實在太超前了,這時的多納泰羅無法得到藝術的知音,只能在落寞中死去,這是1466年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