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①,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
常思某人德業勝于我②,某人學問勝于我,則可以自慚矣。
【譯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處境比不上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不上自己,就能感到自我滿足了;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自己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自己豐富,就會感到內心有種慚愧的感覺。
【注釋】
①境界:境遇,狀況。
②德業:品德和事業。
【評析】
人生有許多事情應當知足,又有許多事情不該知足。一個人能夠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就應該感覺很幸福了。這樣既可作為人們安于現狀的心理依據,又可作為承認現實,平衡自我,保持樂觀生活心態的調適手段。俗語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想想那些環境比自己差的人,一樣在努力地生活著,而且比自己還認真、愉快。自己擁有的比他還多,應當更知足才是。但這樣做并不是要求我們不思進取,而是希望我們都能有種知足常樂的精神。
在品德和學問上,我們應該要有“不知足”的態度,向更高的人看齊,因為人類最大的幸福不是物質享受,而是心靈的享受,如果只顧衣食,而忽略了真善美的精神境界,那就無異于行尸走肉了。對學問道德“不知足”,才能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領域,不斷拓展我們的生命境界,使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