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何以惡鄉愿①,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棄鄙夫②,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人心腸。
【譯文】
孔子為什么厭惡“鄉愿”呢?就是因為他們表里不一,表面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里并不如此,可見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孔子為什么厭棄“鄙夫”呢?就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大體出發,只是為個人利益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內涵的俗物。
【注釋】
①鄉愿:貌似忠厚,實則內懷奸詐心的人。
②鄙夫:人格鄙陋淺薄的人。
【評析】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說了一句“鄉愿,德之賊也”。現實生活中,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不在少數,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人也挺多,這大概就是為什么上當受騙的人不計其數的緣故吧。究其原因,是我們真假不分、良莠不辨,逆耳的忠言聽不進,才給了“鄉愿”們可乘之機。足見擁有一雙能辨別真偽的眼睛是多么重要呀!
所謂“鄙夫”,是指不明禮義,不知精神價值重于個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場合,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壞了社會上對禮義的尊崇,便得眾人也和他一般只求個人的得失。占山為王,搞地方保護主義;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個人主義,在當今社會也非常普遍。這種不顧全局或集體利益,只為一己私利的狹隘思想是要堅決摒棄的。自私的心理只會使我們逐步淪喪人格,最后完全被其吞噬,因為自私的人都希望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甚至是全部的好處,這勢必侵害到公眾的利益,招來強烈的反抗,其結果只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