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早年歲月

出生地

瑪格麗特·羅伯茨的童年生活印刻著六個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嚴格自律,成就了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的職業生涯,而另五個則各有優缺。

五個特點中,優點包括性格堅毅、說話直率、信仰堅定。另兩個缺點則因為瑪格麗特的刻意掩飾而不那么明顯。這兩個缺點是,缺乏安全感和對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人(尤其是她的母親)難以茍同。

如果以上種種特點看上去有些奇怪或狹隘,沒有涉及童年生活本應有的一些特點,比如愉快、歡笑、輕松、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疼愛,也是因為瑪格麗特的成長過程本就是極其不自然和嚴苛的。童年時她的生活拮據,父母古板。

1925年10月13號,瑪格麗特出生于林肯郡格蘭瑟姆市北帕拉德路一號她父親街角小店樓上的房間里。從外觀看,這座三層小樓還算不錯,但其實里面居住環境擁擠,僅有最基本的生活設施。

小店差不多就是家里的全部財產。起居室在二樓,只能從柜臺后面的樓梯爬上去,穿過主臥才能到達。瑪格麗特和姐姐穆里爾(出生于1921年4月21日)在頂樓各有一個小房間。家里沒有自來水和集中供暖設備。但最尷尬的是沒有獨立洗澡間,全家人都得在鐵制的澡盆里洗澡。這個所謂的底樓洗澡間位于小店后院,同時也兼做室外廁所。家里沒有花園和室內廁所。

即使以20世紀20年代的標準來看,瑪格麗特的成長環境也算是清苦節儉的,但節儉并非因為貧窮。瑪格麗特的父親阿爾弗雷德·羅伯茨在格蘭瑟姆擁有兩間雜貨店,完全有能力為家里安裝當時房地產代理商所說的“現代化便捷設施”。但他是個堅持原則的人,認為家庭生活應當勤儉節約。他信奉省錢而不是花錢,并對自己的女兒說,從第一次工作在商店當伙計起,他就一直信奉這條原則。那時,他一周賺14先令,其中12先令用于食宿。至于余下的錢,“省下多少錢,才有多少錢可以花”[1]。瑪格麗特的父親以經濟為重,嚴格管理財政,所以才不愿意花錢在家里安裝自來水。

瑪格麗特的一個同學瑪喬麗·李解釋說:“羅伯茨議員之所以能發財,是因為他不需要操心諸如自來水管之類的生活細節問題。”[2]

瑪格麗特卻十分關注這些生活設施。擔任首相六年后,在一次采訪中,她語出驚人,告訴米里亞姆·斯多帕德:“當時家里真的很小,沒有任何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我還記得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住在一個漂亮的房子里,嗯,房子里的設施要比我自己家多得多。”[3]

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是阿爾弗雷德·羅伯茨不愿意花錢改善家庭基礎設施的另一個原因。馬爾科姆·克納普與瑪格麗特是同時代人,是當地一位歷史學家,至今仍在格蘭瑟姆鎮居住。他回憶說:“瑪格麗特童年那會兒,格蘭瑟姆人的生活都很困苦。1930年,我們這兒的失業率高達40%。到了1933年,肯特公爵曾探訪過的貧民施食處數量只多不少。阿爾弗雷德先生那時一定經常擔心他的顧客口袋里沒錢付賬。”[4]

大蕭條時期的艱苦生活迫使住在小店樓上的這一家人必須努力不懈地干活兒。

“你總是肩擔責任。”[5]瑪格麗特回憶往事時說的這句話既適用于小店老板,也同樣適用于政客。盡管阿爾弗雷德·羅伯茨在兩家雜貨店雇了三個伙計幫忙,他的店很大程度上還是家族生意。他是個親力親為的老板,常常在柜臺后面切熏肉。他的妻子和岳母負責招呼客人;兩個女兒也要在店里幫手,特別是學校放假的時候。瑪格麗特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曾在店里幫忙稱糖:把批發來的裝在大袋子里的糖散稱成一磅或兩磅的小袋裝。

擔任首相后,瑪格麗特·撒切爾喜歡稱自己的父親為“雜貨店老板專家”[6]。這種畫蛇添足式的稱呼可能源自瑪格麗特對父親十分敬重而產生的濃濃自豪感,同樣的自豪感也曾使另一位英國首相泰德·希思情不自禁地稱自己的父親為“建筑工大師”[7]。

事實上,兩位首相的父親都只是普通商人。羅伯茨一家位于北帕拉德路的小店只是街角一家普通的雜貨店,售賣各種糖果、巧克力、面包、寵物食品、水果和蔬菜。這家店也兼做小郵局,本地居民經常過去買郵票、取養老金或者兌現郵政匯票。盡管阿爾弗雷德·羅伯茨因為店里進貨的質量好于附近的英國合作社商店而頗有些名氣,但他這種雜貨店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小鎮很常見;店里顧客的經濟窘困在這種雜貨店也是極其尋常的。可是經營這家雜貨店并塑造瑪格麗特修養的這家人的性格卻絕不常見。

家庭矛盾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是個店老板、傳教士,也是當地一名政治家。他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又飽覽群書。但是阿爾弗雷德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精心培養了自己的小女兒,使她日后能夠在遠比格蘭瑟姆更大的舞臺上登臺演出、施展才華,盡管當時他并不清楚這個舞臺到底在哪里。

阿爾弗雷德出生于1892年,身高6.2英尺,年輕時是個帥小伙,長著一頭濃密的金發和一雙深邃的藍眼睛。他唯一的弱點是近視嚴重,所以很早開始他就得佩戴雙焦點眼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阿爾弗雷德自愿報名參軍,但是因為視力缺陷而被拒絕入伍。自那之后他又先后五次嘗試參軍。只有一次成功了,但只入伍了兩天而已。他在林肯營穿了48小時軍裝后,在一次視力檢查中因為視力差再度出局。每次他報名參軍,都是因為體檢不合格,以失敗而告終。[8]

報名參軍的夢想受挫后,阿爾弗雷德并沒有繼承他在北安普敦郡的父親的修鞋事業,相反,他在各種商店打工學會了做買賣,這其中便有奧多中學的食品店。21歲時,阿爾弗雷德在格蘭瑟姆一家名為克利福的雜貨店當上了副經理。他還經常在格蘭瑟姆鎮圖書館借各種各樣的書來閱讀。圖書館的管理員被阿爾弗雷德對知識的渴望深深地打動,稱他為“格蘭瑟姆最愛讀書的人”。[9]

阿爾弗雷德在當地的衛理公會教堂認識了比阿特麗斯·埃塞爾·斯蒂芬森。之后兩人于1917年喜結良緣。新娘比阿特麗斯比阿爾弗雷德小四歲,是土生土長的格蘭瑟姆人。她的父母分別是火車站行李寄放處的管理員和工廠工人。只要見過比阿特麗斯年輕時的照片便會明白,為什么阿爾弗雷德會深受吸引。比提(他是這樣叫她的)的確是個美人。她顴骨很高,烏黑光澤的頭發在腦后挽成髻,藍色的眼睛水汪汪的,嘴唇性感,身材微胖而顯得很有曲線美。外表的剛硬也反映了比提性格的剛毅。

格蘭瑟姆一些和比提同齡的人說,在管教女兒方面,比提比阿爾弗雷德還要嚴格。貝蒂·莫利是穆里爾·羅伯茨的閨蜜,上學時經常去店里玩。在她的印象中,比阿特麗斯“非常嚴厲,一點兒都不親切”。[10]

作為母親,比提對子女的嚴厲也得益于她的家庭主婦身份,所以十分在乎實用性。她講究家庭的擺設,十分注重家里的干凈整潔。和阿爾弗雷德結婚前,她自己開了一家小裁縫店。她是個出色的裁縫,女兒所有的衣服包括校服,均出自她手。同時,她也擅長廚藝又勤儉節約。

到了1919年,夫妻倆已經節省出一筆錢,又用了點兒抵押貸款,買下了位于北帕拉德街一號的小店。在小店樓上的臥室里,比提于1921年生下了穆里爾,接著在1925年又生下了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出世的消息刊登在《格蘭瑟姆報》的生卒婚訊公告欄內。[11]但是穆里爾出生時卻沒有發布這樣的公告——或許這說明了在兩個女兒出生相隔的四年間,羅伯茨一家的社會地位逐漸上升了。

瑪格麗特很小的時候顯然就和父親更親近一些。而在和母親相處方面,有種種跡象表明,小女兒和比提有許多爭執。瑪格麗特·古德里奇,一個和未來首相同齡的女生回憶說:“我過去偶爾會覺得,她相當厭惡自己的母親卻喜歡自己的父親。”[12]穆里爾對妹妹的授權傳記作者查爾斯·穆爾發表的評論更是強化了這種負面印象:“瑪格麗特心里根本沒有母親。”[13]

母女的冷戰關系在瑪格麗特離開格蘭瑟姆去牛津大學讀書、結婚、從政后顯得更加糟糕。在撒切爾夫人從政后接受的一系列采訪中,除了稱贊母親家務活做得好以外,她似乎很難用合適的詞語或語氣正面贊揚比提。“與其說她像瑪麗倒不如說她像瑪莎”[14]便是撒切爾夫人描述自己母親的一個明顯的例子[15]。另一個例子發生在1961年,撒切爾夫人成為首相的18年前,那時候她剛剛當上議會會員。被《每日快報》記者戈弗雷·溫問及自己的母親時,撒切爾夫人如是回答:“我很愛自己的母親,但是15歲以后我和母親已經沒有太多可以交流的了。這不是她的錯。她一直待在家里,被家庭的重擔壓得透不過氣來。”[16]

這些話說明瑪格麗特并不太喜歡自己的母親。但是,有跡象表明,真正的問題并不是兩人互不喜歡,而是這兩個強勢女人彼此性格相沖。比提不是一個只會做飯、縫紉,性格順從的家庭主婦。一些格蘭瑟姆的同齡人把她稱作“相當守舊的母老虎”,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言論。[17]所以這樣一位強勢的母親和固執己見的女兒間產生分歧不足為奇。

北帕拉德小店樓上家里還住著另外兩位成員。其中一位是瑪格麗特的姐姐穆里爾。她選擇淡出媒體視線,因為媒體的關注足以毀滅一位首相所有的近親。穆里爾于2004年逝世,她生前極少接受媒體訪問。穆里爾比她聲名赫赫的妹妹年長四歲。貝蒂·莫利是穆里爾的閨蜜,后來兩人又成為高爾夫球友。在她的記憶中,穆里爾“性格開朗、討人喜歡,但是不像瑪格麗特那樣認真刻苦。姐妹倆相差四歲,所以不是特別親近。但是她們小時候,特別是在共同反抗母親的嚴厲管教時,相處還是很愉快的。”[18]

這種嚴厲管教源于遺傳。部分遺傳自羅伯茨家庭的第五位成員,即比阿特麗斯的母親菲比·斯蒂芬森。她是個令人生畏的老太太,總是穿著黑色長裙,裙子一直拖到腳踝,扣子扣得嚴嚴實實。她非常喜歡老生常談,比如“清潔近于圣潔”,“如果事情值得一做,就應當好好做”。瑪格麗特將自己的外祖母形容為“相當相當維多利亞時代式的守舊,相當相當嚴厲”。[19]

快樂(或許沒有快樂)

由于這種嚴厲,瑪格麗特·羅伯茨童年時代鮮有快樂。“對我們來說,充分享受快樂簡直就是罪孽,”她說道,“生活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應該努力做事。”[20]

在這種嚴厲的氛圍中,許多天真的娛樂消遣都被禁止了。參加小伙伴的晚會、跳舞、騎自行車、打牌、下棋(即便是蛇梯棋)、去郊外散步、去戲院看戲,這些都是絕對禁止的。禮拜天的時候,規矩就更嚴了。主日那天,絕對不可以看報紙、約朋友喝茶、甚至也不能做針線活。但1934年外祖母菲比·斯蒂芬森去世后,其中一些規矩也沒有那么嚴格了。外祖母去世以前,一家人幾乎很少去格蘭瑟姆以外的地方旅行。童年時的瑪格麗特最長的一次旅行就是坐汽車去52英里以外的海濱小鎮斯凱格內斯度假。那一次,比阿特麗斯、穆里爾和瑪格麗特住在一家自助式公寓旅館,拎著鏟子和小桶在海邊過了一個最普通的英國式假期,而阿爾弗雷德則留在家里看店。

在斯凱格內斯度假時,瑪格麗特生平第一次欣賞到了現場表演的各種音樂和輕喜劇小品。她回憶說:“外祖母一直到我10歲時才去世。如果她還健在的話,我們家的生活絕不可能變得豐富多彩。”[21]

另一項禁忌在外祖母去世后也被打破了,即禁止在家里安裝無線電設備。1935年秋,北帕拉德小店樓上的起居室里裝了一臺收音機,這讓瑪格麗特非常興奮。但是兩個女兒能夠收聽的廣播節目卻受到嚴格地限制。談話節目和新聞是可以聽的,音樂節目則不可以。極少接受訪問的穆里爾·卡倫(娘家姓為羅伯茨)在1975年接受英國作家厄恩利·莫尼訪問時解釋說,當年她和只有10歲的妹妹瑪格麗特只有等到父母都出門了,才能把收音機打開收聽舞曲或輕快的管弦樂曲。[22]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才智過人,并不完全支持如此狹隘的限令。妻子和岳母曾一度堅持的強硬的清教徒式嚴格簡樸的作風,在菲比去世后開始瓦解,他也逐漸放寬了這些嚴格的限令。除了承擔一些公共事務和傳道外,阿爾弗雷德有時在生活中也表現出性格里輕松幽默的一面。

貝蒂·莫利和羅伯茨一家相交甚深。“阿爾弗雷德很幽默,不拘禮節,”她回憶說,“我還記得他和我父親打完保齡球后一起去游樂場玩。他真的在享受生活。他甚至在游樂場的一兩個小攤那里小賭了一把。”[23]

賭博在火眼金睛的比提那里是絕對不允許的。她既負責管理家人的行為表現,同時又嚴格掌控著家庭的財政大權。“每當我說:‘呀,我的那些朋友都有這有那’,我記得(我的母親)就總會說,‘哎呀,我們還沒到那個條件呢!’太多次都是這樣了。”瑪格麗特如是回憶道。[24]

盡管羅伯茨夫婦開著兩間店鋪,經濟并不是特別緊張,比阿特麗斯還是小心翼翼,非常節儉。瑪格麗特·撒切爾擔任首相后,在一次采訪中不經意間提到了與母親一起購物的辛酸往事。那時她特別渴望買些更漂亮的東西,但是因為價格更高,她也只能壓抑著自己的渴望。

“我們出門買東西,其實就是給家里的長沙發買新沙發套。但這可是筆……大花銷,也是件大事,所以得出門去看貨。等我挑了外表非常漂亮、色彩輕快的印花沙發套時,我的母親只會來一句:‘一點兒也不實用!’那時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買些不實用的東西啊!”[25]

如此節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比阿特麗斯喜歡自己在家做衣服,所以瑪格麗特小時候總是穿得非常漂亮。隨著自己逐漸長大,瑪格麗特也漸漸能夠深刻地明白,要充分發揮金錢的價值。她特別佩服母親維持家庭開銷的能力。“家里從不浪費,我們家一直量入為出,”她回憶道,“對一個家庭最糟的挖苦就是‘這一家子小氣吝嗇’。”[26]

小氣吝嗇一兩回對于瑪格麗特來說可能還是挺有趣的,但是若在北帕拉德小店里想只偶爾吝嗇一兩回卻是絕對不可能的。這種節儉吝嗇也是有好處的。因為瑪格麗特·羅伯茨很快就學會了自創娛樂,并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從圖書館大量借書,探索閱讀的樂趣。

音樂是瑪格麗特發揮創造力的另一種途徑。兒時的她鋼琴彈得很好,曾多次在當地的音樂節獲得獎項。她還有著一副女低音的好嗓子,并參加了衛理公會教堂唱詩班。在唱詩班的演出中,瑪格麗特主要演唱清唱劇,包括亨德爾的《彌賽亞》、海頓的《創世紀》,還有門德爾松的《以利亞》。瑪格麗特對音樂的喜愛繼承了她的父親。阿爾弗雷德·羅伯茨曾經是唱詩班歌手,也是格蘭瑟姆樂團的一員。

瑪格麗特早年生活的顯著特點就是缺乏生活樂趣。但是后來她對此極力否認。在回憶錄里,她把自己在格蘭瑟姆電影院觀看好萊塢電影的熱情大大渲染了一番;也向她的第一個傳記作者崔西婭·默里熱情洋溢地描述了她對大型樂隊演奏的音樂和一些音樂家的作品的喜愛之情,這些音樂家包括杰羅姆·科恩、科爾·波特、艾文·柏林、理查德·羅杰斯和勞倫茲·哈特。這些對電影、音樂的品位可能在她十幾歲時就已有培養;又或者是瑪格麗特自己后來對它們刻意修正的結果,因為成年后的瑪格麗特·撒切爾似乎從來沒有時間或興趣想去看電影或聽音樂。

少年時代,瑪格麗特生活的常規從來不是輕松娛樂而是嚴格自律,這種自律精神最初養成于童年,并相伴其一生。“在家里我們從來不懶散,”她回憶說,“因為懶散就是罪過。”[27]

然而,瑪格麗特還是有過一段愜意的生活的。這段日子里她忘卻現實,徹底放松,懶散度日。然而這絕對不是罪過,因為這段日子是由衛理公會的牧師羅納德·N. 斯金納帶著她度過的。他邀請11歲的瑪格麗特離開父母獨自和他一起拜訪他在倫敦漢普斯特德的家人。“我在那兒待了整整一個星期,”她后來對崔西婭·默里說,“生平頭一次享受到了快樂的日子!”[28]

對一個來自小鎮、出門最遠的一次就是從格蘭瑟姆到海濱小鎮斯凱格內斯度假的女孩來說,倫敦絕對令她大開眼界,興奮不已。瑪格麗特參觀了各種景點,包括白金漢宮門前的衛兵換崗儀式、倫敦塔、圣保羅大教堂和倫敦動物園。“我們被帶到了劇院,欣賞了一部名為《沙漠之歌》的音樂劇。劇院里人頭攢動、燈火通明,我非常興奮。”[29]

近半個世紀以后,瑪格麗特·撒切爾這位前首相在寫作自己回憶錄的上冊時,以同樣的熱情強調了這次童年經歷的非比尋常。“我對倫敦和斯金納夫婦依依不舍,他們主隨客便、熱情周到的款待使我體會到了法國外交家塔列朗的話:‘la douceur de la vie’——生活是多么甜蜜’。”[30]

倫敦這次令人興奮的旅行和格蘭瑟姆工作狂式的冷靜生活形成了強烈對比。瑪格麗特吝嗇的母親的訓誡約束已然開始碎裂。對母親訓誡的懷疑也沒有得到母愛的肢體語言的彌補。瑪格麗特小時候,盡管比阿特麗斯也擁抱、親吻過她,也曾抱著她哄她睡覺,但這些母愛特有的肢體接觸都少得可憐。瑪格麗特自己后來生了雙胞胎、做了母親以后,給孩子的肢體接觸同樣也少得可憐。[31]瑪格麗特的童年難以置信地沉悶且無趣。只工作不玩耍沒有讓瑪格麗特成為一個傻姑娘,反倒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姑娘。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她所受到的教育極大地激勵了她,這既包括她在格蘭瑟姆上學時受到的教育,也包括她從父親那里得到的教育。

第一所學校

1930年9月3日,瑪格麗特·羅伯茨在亨廷托爾路公立小學注冊入學,這一天距離她的5歲生日還有六個星期。亨廷托爾路公立小學是格蘭瑟姆鎮公認的最好的小學,現代化的校舍是16年前修建的。阿爾弗雷德·羅伯茨選擇讓女兒就讀于這所學校,主要是因為亨廷托爾路小學是一所非宗教學校。在兩個女兒的教育方面,阿爾弗雷德一直思想開明。

入學之初,瑪格麗特就因為拒絕使用學校的廁所而給班主任格里姆伍德太太留下了有些古怪的第一印象。按照瑪格麗特的同學瓊·布里奇曼的說法,因為一些學生家里沒有沖水廁所,不知道上完廁所后怎么放水沖廁所,所以這個被大家羞澀地稱為女生“辦公室”的廁所總是又臟又臭。瑪格麗特因為過于挑剔,一直不愿意用學校的廁所。于是她開始訓練自己一直憋尿憋到午餐時間。午餐時間一到,她就走上一英里回家上廁所,下午也是如此解決上廁所問題。這樣一來,等于瑪格麗特每天要走四英里路——對一個孩子來說算是有些遠了,尤其是內急的時候。[32]

能更好地印證瑪格麗特性格堅毅的,則是格里姆伍德太太告訴全班同學可以參加全鎮學生書法比賽這件事。瑪格麗特強調,她在提交參賽作品時非常仔細,寫得非常工整。“我一定會入圍,也一定會得獎的。”她說。[33]的確,她后來獲獎了。

瑪格麗特·羅伯茨上小學時的另一件事就是,她擅長用一口“時髦腔”朗誦詩歌。這種“時髦腔”把她早年的林肯郡鼻音抹得干干凈凈。因為父親給她上過私人發音技巧課,改善了她的語調。所以和學校里大多數孩子的土話方言腔比較起來,瑪格麗特說話的腔調要顯得優雅得多。

第一次接受發音技巧訓練50多年后,瑪格麗特在一次首相問答環節的激烈爭論中,一不小心又用上了自己曾用過的粗俗的格蘭瑟姆土話。1983年4月,她站在公文箱后大聲指責丹尼士·希利不敢參加選舉。“尊敬的議員閣下居然害怕選舉,不是嗎?害怕了?嚇壞了?嚇死了?嚇死了,嚇死了!”[34][35]

隨著所受教育越來越多,瑪格麗特·羅伯茨已經很少犯類似的方言口誤了。1934年,瑪格麗特9歲時,她憑借清晰的吐字在當地的某個節日當天獲得了詩歌朗誦比賽一等獎。校長瑪格麗特·格倫小姐祝賀她獲獎,說:“瑪格麗特,你真幸運。”瑪格麗特卻直言不諱:“這不是幸運,是我應得的。”[36]

瑪格麗特·羅伯茨如此努力獲得成功,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取獎學金,進入當地的文法學校學習。為了進文法學校,她非常刻苦地備考。瑪格麗特一直都是個勤奮的孩子。早在到亨廷托爾路公立小學上學前,她已具備了良好的讀寫能力。上學第一學期,她就顯得比實際年齡要成熟一些。此后,她就一直在班級獨占鰲頭或名列前茅。寫家庭作業時,瑪格麗特總是特別用心。她的同學還記得,那時瑪格麗特每天到學校上學時都背著沉沉的書包,背都壓彎了。書包里裝滿了書,想把書包松開來都困難得很。

有記載顯示,除了努力學習外,瑪格麗特·羅伯茨上學期間還參加了一些皇室活動。

1935年5月6日,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后慶祝25周年銀婚紀念。學校參加了一場露天表演,表演的亮點就是在溫德姆公園讓鎮上的孩子列隊組成“格蘭瑟姆”幾個大字。半個世紀后瑪格麗特·撒切爾任首相期間,收到了格蘭瑟姆當地居民杰拉爾德·塔平寄來的喬治五世銀婚紀念那年慶祝儀式的各種紀念品。她在唐寧街親手回信給杰拉爾德,信里寫道:“那天真是美妙極了,是我童年中相當興奮的一天。我好像記得那天我們負責站隊組成格蘭瑟姆幾個字母中的M。”[37]

更莊重的一次活動是在1936年1月21日,學校收到訃告:英王喬治五世駕崩。第二天,瑪格麗特和學校里的一群學生被選中前往格蘭瑟姆市政廳聆聽新國王愛德華八世的登基公告。

除此以外,亨廷托爾路公立小學的日常工作日志中還描述了瑪格麗特·羅伯茨上小學的最后一年當地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這些事件威脅著當地291名學生的生命。流感、麻疹、百日咳等疫病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出勤率,最糟的時候甚至一度只有82個學生來上學。鐵路上的一次事故奪去了她兩個同學父親的生命。5月24日帝國節那天,瑪格麗特所在的班級給全校同學演唱了好幾首愛國歌曲。[38]學校花了兩英鎊買了個二手無線電廣播設備,又對其進行改裝,調高音量,使得全校所有學生都能聽到廣播。

學校里專供學生的牛奶封裝在三分之一品脫容量的瓶子里出售,售價為每瓶半便士。每周一早晨,學生們都得帶2.5便士到學校,交上他們一周的牛奶錢。任教育部部長時,瑪格麗特因為取消了學校給學生免費供應的牛奶,得了個“牛奶賊撒切爾”的外號。[39]她小學時交牛奶錢的經歷恰好和此事遙相呼應。

瑪格麗特幼年經歷的最重要的事發生在1936年7月13日。學校那天的工作日志中記載著:“瑪格麗特·羅伯茨榮獲獎學金。盡管她年紀非常小(才10歲零6個月),學業成績卻相當出色。”[40]

獲得這筆獎學金意味著瑪格麗特可以去鎮上最好的凱斯蒂溫和格蘭瑟姆女子中學(KGGS)讀書。雖然瑪格麗特獲得獎學金完全在意料之內,但是回憶起消息傳來那一刻,她還記得自己感覺“興高采烈”。[41]

成功拿到獎學金是瑪格麗特·羅伯茨童年時期的一個轉折點。

父親的鼓勵

瑪格麗特·撒切爾就任首相后第一次入住唐寧街10號時,曾站在首相官邸前的臺階上接受訪問,回答了一名記者提出的有關她父親阿爾弗雷德·羅伯茨的問題。“嗯,沒錯,我的一切都多虧了我的父親,”她說道,“確實多虧了父親。他把我養育成人,教導我相信我所選擇相信的一切事情,這些信念中所包含的價值觀正是我在大選中奮力一搏的基石……”[42]

在這情緒激昂的時刻,瑪格麗特·撒切爾對父親一番飽含孝心的言辭既令人感動萬分,又充分報答了父親曾給她的悉心教育。只要對瑪格麗特·羅伯茨早年生活有所研究的人,都會認為恰恰是與父親的相處幫助塑造了瑪格麗特的性格,激發了她的夢想。父親對瑪格麗特的影響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得到深刻體現:家庭教育、在衛理公會得到思想價值觀培養、初涉政壇的經歷和個性發展。其中,瑪格麗特的個性發展深受父親嚴格自律風格的影響。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年輕時最初想做個老師。但是這個夢想因為家境貧寒而破滅。13歲時阿爾弗雷德就被迫輟學謀生。后來他自己養成了廣泛閱讀的好習慣,并堅持了一輩子,用以彌補自己兒時未能受到的教育。

阿爾弗雷德生活的重心之一就是努力讓兩個女兒接受比他自己更好的教育。在這個決心下,瑪格麗特成了父親真正的掌上明珠。這也許是因為阿爾弗雷德膝下無子,所以一直在心里把瑪格麗特當作兒子來培養。也可能是因為瑪格麗特身上特有的書卷氣質和能言善辯與阿爾弗雷德自己愛好讀書、喜歡參與政事不謀而合。盡管阿爾弗雷德失去了做教師的機會,但是他在教育瑪格麗特的過程中又重獲了做老師的感覺。

父女倆關系融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兩人對詩歌共同的愛好。阿爾弗雷德對英語的節奏和韻律非常敏感,他將《牛津英國詩歌集》奉為圭臬,并要求瑪格麗特背誦里面的許多詩歌。1934年,瑪格麗特在當地節日那天舉辦的詩歌朗誦比賽中榮獲冠軍,所朗誦的正是詩歌集里瓦爾特·德拉·梅爾的《傾聽者》。這次得獎和她父親的悉心指導不無關系。父親還教瑪格麗特朗誦維多利亞時期詩人的各種詩作,因為這些詩作富有道德寓意。

瑪格麗特兒時就熟記于心,成年后也經常引用的兩節詩是:

此路可是登山路?

沒錯,一路直至山之巔。

登山可需一日行?

朋友啊,日出行至日落時。

(克里斯蒂娜·喬治娜·羅塞蒂《登山》)

偉人達到和保持的高度,

并非一蹴而就,

當伙伴熟睡時,

他們在深夜里艱難攀登。

(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圣奧古斯汀之梯》)

實際上,童年的瑪格麗特很多時候都是“在深夜里艱難攀登”,這些時候甚至有時對她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她不能出去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課外必須要比別的孩子多學習、多看書、多讀詩。有一次,她向父親請求和小伙伴們一起出門散步,父親卻無情地拒絕了,并對她說:“永遠不要因為別人這么做,你也這么做。”[43]

初聽這句話時,瑪格麗特也許還心懷沮喪,但是后來她卻因為這句話時時贊揚父親的嚴格教導。“其實,這是他最愛說的幾句話之一,”她回顧說,“我想學跳舞時,他這么說;有時我想去看電影或者想出門玩,他也會這么說。無論這話在我心里造成什么感受,無疑都是對我有好處的。”[44]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對小女兒的種種教誨示范正是她前進的指路明燈。一些評論家,尤其是撒切爾夫人的傳記作者約翰·坎貝爾認為,阿爾弗雷德對女兒成長的引導作用實際上已在反復的敘述中被不斷放大了。坎貝爾說:“瑪格麗特在她偉大的父親生前對他的尊敬遠不及父親死后對那個被神化的父親形象的尊敬。”[45]

這種觀點也只有在評論未來首相的政治生涯時才算是有些道理。因為瑪格麗特成功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受惠于許多其他父親式的人物,她對此也一直深懷感激。然而只有阿爾弗雷德·羅伯茨一人直接給予了她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引導。作為一名父親、一個傳教士和一位導師,阿爾弗雷德對瑪格麗特的影響絕對是最大的,這種影響也為她日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礎。瑪格麗特說過:“父親曾非常仔細地教育我們如何明辨是非。有些事一定不能做,絕對不允許。責任二字也被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里。父親經常向我們強調責任心的重要,教育我們要認真履行責任,按時上教堂,與鄰居互幫互助。”[46]

上教堂絕對是各種責任的重中之重。阿爾弗雷德和比阿特麗斯都是虔誠的衛理宗教徒。兩人就是在位于格蘭瑟姆鎮最貧困地區之一的布里真德路教堂結識的。到瑪格麗特出生時,夫妻倆已經是芬金大街衛理公會教堂的教徒了。這所教堂靠近鎮中心,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因為1932年拒絕加入不列顛與愛爾蘭循道公會,芬金大街教堂成為20世紀30年代衛理公會教派的避難所。據說芬金大街教堂的精妙在于,這里是“虔誠布道藝術的靈感補給站。如果有人邀請你在芬金大街教堂布道,那么一走進這里,你自然就會變成一名牧師。”[47]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的確走進了這座教堂,因為他不僅布道技藝高超、受人尊敬,還是當地的高級傳教士。他的正式頭銜是教區統管,即負責組織安排牧師在格蘭瑟姆教區32所衛理公會禮拜堂和教堂講道。他自己也坐著名為“教區巡回的士”的教堂專車,在林肯郡各個城鎮村莊穿梭,去教堂講道。瑪格麗特有時也會跟父親一起去。有一次,她甚至還批評父親布道時用了一種“說教的語調”。但她還是非常欣賞父親的布道技藝的,后來還稱贊說父親的布道蘊含“智慧”。[48]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的一部分布道經歷有幸被記錄在他的舊筆記本里[49],印證了瑪格麗特的溢美之詞。筆記充分展現了阿爾弗雷德對神學獨到、豁達的見解。雖然里面有個別錯別字(比如“belief”,“desease”[50]),[51]但考慮到記筆記的人13歲就輟學了,這些美中不足也是可以諒解的。阿爾弗雷德在筆記本里引用了大量牧師作家的話,反對在衛理公會內專斷獨裁,提倡道義自由。

盡管父親的布道很有意義,但是對于一個小女孩來說可能還是過于晦澀沉悶。可是即便瑪格麗特·羅伯茨那時年紀還小,也已經是個一絲不茍的鐵娘子了,尤其是在遵行宗教儀式方面。每周日,她都要去教堂參加四個活動。參加活動時她通常坐在教堂中間左手過道旁邊的四排家庭長椅上。周日上午10點半,她要上主日學校,然后11點去做禮拜。阿爾弗雷德·羅伯茨把這個做禮拜戲稱為“三明治式的禮拜”,因為整個禮拜共分三層供給精神食糧:唱贊美詩,禱告,再唱贊美詩;讀《圣經》,唱贊美詩,讀《圣經》;布道,讀《圣經》,唱贊美詩。[52]

或許一天只做一次禮拜、上一次主日學校并不夠虔誠,所以瑪格麗特下午3點還得回到芬金大街教堂再上下午的主日學校,主要是練習彈鋼琴。有時,她也會晚上6點半再回到教堂做晚禮拜;或者跟父親一起去教區,聆聽他的布道。瑪格麗特自然有時也會覺得周日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適得其反,偶爾也想擺脫”。[53]但是這種年輕人偶爾的叛逆,即使無法完全適應教堂各種繁復的禮拜儀式,也很快因為瑪格麗特對教堂教義的虔誠而有所收斂。

衛理公會所倡導的精神修養在瑪格麗特·撒切爾的童年占有重要地位。她對《圣經》了如指掌,喜歡唱查理·衛斯理做的贊美詩,尤其是《看,他駕云降臨》和《它會是我應該得到的嗎》這兩首。[54]她還將《衛理公會問答手冊》熟記于心。這本小冊子一共16頁,定價“3便士”,被瑪格麗特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有趣的是,里面關于悔改的句子下畫了線。在后來的人生中,瑪格麗特還經常引用各種文字、語句。這些文字、語句均出自瑪格麗特的父親、她的小學校長格拉迪斯·威廉斯或者格蘭瑟姆的知名衛理公會牧師亨利·蔡爾德對她的諄諄教誨布道。這些也許并沒有把她變成那種約翰·衛斯理理想中的“靈魂著火的人”,但是至少說明,瑪格麗特有著一顆善思好問的心,非常看重精神修養、尊重宗教教義。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是當地社區的精神領袖以及政治領袖。瑪格麗特出生兩年后,他被選為格蘭瑟姆自治議會議員,并連任25年。盡管阿爾弗雷德是作為納稅獨立候選人參選的,但按照女兒穆里爾的說法,“他內心深處一直是個自由黨成員”[55]。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阿爾弗雷德已經是一名堅定的保守黨成員了。參加1935年大選時,阿爾弗雷德讓只有10歲的瑪格麗特充當跑腿,從投票站外保守黨點票員那里收好投票紙,送往最近的保守黨委員會辦公室。這給瑪格麗特帶來了第一次政治體驗。同時,瑪格麗特還負責折疊保守黨候選人維克托·沃倫德爵士的傳單。沃倫德爵士后來以少數票當選,并給他年輕的選舉小幫手留下良好的印象。“他非常英俊,一開口說話,你就會聽他的……因為他清楚,個人魅力可以拉到選票,”晚年時的瑪格麗特如此回憶道。[56]

除了對競選活動癡迷外,瑪格麗特也對父親擔任市議員和市長以及由此承擔的各種職責表現出巨大的興趣。瑪格麗特童年時,她父親還多次擔任各種職務:扶輪社主席、商會主席、勞工教育協會主席和國民儲蓄委員會主席。阿爾弗雷德在這些地方志愿組織擔任領袖一定也給瑪格麗特灌輸了社會公共服務的價值觀。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擔任公職對阿爾弗雷德·羅伯茨來說同樣重要。他總是將衛理公會的教義與自己的政治追求相結合。每每回憶起母親一直跟她說的:“你爸爸總是堅持原則”,瑪格麗特總是不由得將父親為人處世的哲學概括為“個人責任感是他的格言,財政穩健是他的追求”。[57]

阿爾弗雷德·羅伯茨遺傳給小女兒的一個不同尋常的原則就是明白堅持的重要。和父親一樣,瑪格麗特也對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堅信不已。但與父親不同的是,在堅持自己的觀點時,她會脾氣暴躁、發火。阿爾弗雷德則是公認的性格溫和、寬容忍讓的人;盡管有時也會固執己見,但多數時候他還是一個愿意達成共識的議員、一個沒有偏見的市民。他從不發表犀利言論,更不會和格蘭瑟姆哪個人大吵一架了。在這方面,瑪格麗特和她奉為學習榜樣的父親迥然相異,這種相異早在她求學時期便已可見端倪。

回顧

關于瑪格麗特·羅伯茨童年生活的各種已有和正式版本的描述是有所漏缺的,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描述大多來自瑪格麗特本人的自述。

從1975年擔任反對黨黨魁,記者開始追溯她詳細的成長經歷起,瑪格麗特已經通過自己的描寫和接受的各種采訪,將她童年時代大部分的激進記錄重新加工修飾了一番。鐵娘子喜歡對有關自己童年生活的描述實行鐵腕控制。她對家庭私事有著強烈的控制欲,不允許姐姐和其他親戚談論家事。即便是瑪格麗特自己的孩子,也對母親在格蘭瑟姆的成長歲月鮮有所知。

所以,瑪格麗特·羅伯茨在每一次自敘中都一直努力凈化自己的童年生活,正如她在其自傳第一章“邊陲小鎮,童年生活”中描寫的一樣。這一章初讀時給人的感覺是在刻意描寫一個性格溫和的孩子,里面極少涉及瑪格麗特各種好壞不一、令人驚奇的性格特點,而恰恰是這些特點使她成為英國乃至世界政治舞臺上頗有爭議的人物。

同時,其自敘中也暴露出那些一直困擾童年瑪格麗特的各種社會、經濟的不穩定因素。在初具社會等級意識的格蘭瑟姆小鎮,羅伯茨一家只是做小生意的,在鎮里鎮外都絕對不算是小康或富庶之家。瑪格麗特站在北帕拉德小店柜臺后招呼的那些上流社會的顧客從不認為瑪格麗特是“我們上流社會的一員”。節儉的生活、家里自制的衣服和小店老板的女兒這些社會角色,都會使瑪格麗特在去她那些林肯郡上流社會同學家玩時,深深地感到自卑。

瑪格麗特自稱在學校的年度野炊活動中,去過當地貴族布朗洛勛爵在格蘭瑟姆鎮邊上的貝爾頓莊園。據說因為她的個性、智慧和在自家店里的優質服務,瑪格麗特得到了布朗洛勛爵和其他卡茨家族成員的注意。但是,因為家里是“做小買賣”的,瑪格麗特其實直到50多年后擔任了首相,才被邀請去貝爾頓莊園赴宴。[58]

20世紀30年代,格蘭瑟姆的社會等級界限森嚴,加上上流社會的排斥、家庭內部矛盾沖突和缺乏安全感,這些因素一起形成了瑪格麗特·撒切爾日后在其自傳以及后來的采訪中對自己童年生活的敘述;但這些因素卻從來沒有被她正面提起過。沒有這些,她童年時代的生活就是不完整的;同樣的,沒有這些,她對自己童年性格的自我描繪也是不完整的。這種刻意地回避帶來了不少有趣的問題。

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出任首相、權力如日中天之時,評論家認為她暴露出了性格中的缺陷。有時她表現得急躁好斗,脾氣火爆,對年長的同事盛氣凌人;有時她會表現不滿;在別人看來,她對社會上的窮人缺乏同情心;她總是武斷地判別喜惡,并很少改變態度。對那些她認為喜歡溜須拍馬的部長和公職人員,她總是沒來由的態度粗魯。對其他女人,包括那些她覺得無趣的部長夫人們,她也是漠不關心,甚至經常蠻橫無理。有些人認為,這些性格中的蠻橫無理和過分的固執己見源于瑪格麗特內心深處安全感的極度匱乏。即使這樣的說法不免有些夸張,但如果說促成這種說法的種種性格缺陷從來沒有在瑪格麗特的童年顯露端倪,未免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悖論之處就在于,正是瑪格麗特本性中好壞力量的沖突,才造就了未來首相身上如此復雜的性格。瑪格麗特在日后公開描寫、敘述自己性格形成時期的經歷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強壓住深藏在內心的瑕疵,這也是令人嘆惜的。

1983年大選期間,在接受一名記者采訪,被問道她童年有什么收獲時,瑪格麗特回答道:

我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說,要努力學習,要證明自己的實力,要自力更生,量入為出。而你們受到的教育卻告訴你們說,清潔近于圣潔,要自尊,要樂于助人,對自己的國家懷有強烈的自豪感。[59]

盡管這話出自瑪格麗特的自傳,但其所言屬實,只是可能并非完全真實。真相或許是,真正的童年時代的瑪格麗特·羅伯茨比她自述描繪的那個順從的女兒要更叛逆、更好辯、更缺乏安全感和更令人不快。這種自傳與真相的強烈沖突表現在瑪格麗特與自己強勢的母親的爭吵中,也表現在她與文法學校的校長的爭執中。極有可能的是,那些怒氣沖沖的對峙正是童年瑪格麗特性格的一部分,卻同樣也是首相瑪格麗特性格的一部分。

所以,瑪格麗特成長歲月中的優點遠勝于缺點。正是因為她在童年時代表現出來的極其自律和堅毅的性格,瑪格麗特才能去往比格蘭瑟姆更高更遠的地方;而格蘭瑟姆這座小鎮本身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逐漸變得重要起來。

注釋:

[1]Gail Sheehy, ‘The Blooming of Margaret Thatcher’, Vanity Fair, June 1989.

[2]Ibid.

[3]Woman to Woman, Interview by Miriam Stoppard, Yorkshire Television, 19 November 1985.

[4]AC: Interview with Malcolm Knapp.

[5]Margaret 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HarperCollins, 1995, p. 4.

[6]Ibid., p. 5.

[7]AC: Conversation with Ted Heath, 1973.

[8]Grantham Journal, 6 July 1945.

[9]Daily Mail, 26 February 1975.

[10]AC: Interview with Betty Langan (née Morley).

[11]Grantham Journal, 17 October 1925.

[12]Hugo Young and Anne Sloman, The Thatcher Phenomenon, BBC, 1986, p. 16.

[13]Charles Moore, Margaret Thatcher: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Volume One: Not for Turning, Allen Lane, 2013, p. 9.

[14]在欽定版《圣經》中瑪莎被描述為“家務纏身……”(路加福音10章:40節)。

[15]Margaret Thatcher, Talking Politics (BBC Radio 4), 31 August 1974. www.bbc.co.uk/archive/thatcher.

[16]Daily Express, 17 April 1961.

[17]Sheehy, Vanity Fair, June 1989.

[18]AC: Interview with Betty Langan.

[19]Tricia Murray, Margaret Thatcher, W.H. Allen, 1979, p. 17.

[20]Woman to Woman, 19 November 1985.

[21]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15.

[22]Ernle Money, Margaret Thatcher, Leslie Frewin, 1975, p. 38.

[23]AC: Interview with Betty Langan.

[24]Woman to Woman, 19 November 1985.

[25]Ibid.

[26]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12.

[27]Ibid., p. 11.

[28]Murray, Margaret Thatcher, p. 25.

[29]Ibid.

[30]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10.

[31]2005年,馬克·撒切爾對我說:“媽媽一點兒也不喜歡觸碰我們。”(喬納森·艾特肯:《英雄與英雄的同齡人》,延續出版社,2006年,第135頁)。

[32]Joan Bridgman, ‘At School with Margaret Thatcher’, Contemporary Review, September 2004.

[33]Ibid.

[34]Hansard, HC Deb 19 April 1983.

[35]下議院里發生的這次爭吵,官方記載中描述說瑪格麗特·撒切爾只說了一次“嚇死了”。但是我和其他許多在場的人都親耳聽到她情緒激動地重復了三次。英國國會議事錄也是如此記錄的。

[36]Daily Mirror, 26 February 1975.

[37]MTF: Margaret Thatcher to Gerald Tuppin, 7 July 1980.

[38]Huntingtower Road Council School, Log Book, p. 225.

[39]參見第六章。

[40]Ibid., p. 229.

[41]George Gardiner, Margaret Thatcher, William Kimber, 1975, p. 23.

[42]MTF: Remarks on becoming Prime Minister, 4 May 1979.

[43]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6.

[44]Ibid.

[45]John Campbell,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One: The Grocer's Daughter, Vintage Books, 2007, p. 33.

[46]Murray, Margaret Thatcher, p. 17.

[47]AC: Interview with Denhys Lambley.

[48]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5.

[49]CAC: The Thatcher Papers, THCR 1/9/8, Sermon notes prepared by Alfred Roberts, 1 January 1941.

[50]正確的拼寫應為belife和disease。——譯者注。

[51]Ibid.

[52]AC: Interview with Denhys Lambley.

[53]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6.

[54]AC: Conversation with Margaret Thatcher, 1976.

[55]Daily Mail, 13 February 1975.

[56]Interview with Lady Thatcher, cited in Moore, Margaret Thatcher, Vol. 1, p. 17.

[57]Thatcher, The Path to Power, p. 6.

[58]擔任首相后不久,瑪格麗特·撒切爾應邀作為貴賓在貝爾頓莊園參加了一次私人午餐。此后,布朗洛勛爵仿照林肯郡議員馬庫斯·金博爾的做法,把他收藏多年的一套銀餐具借給瑪格麗特,供其在唐寧街10號使用多年。

[59]Evening Standard, 15 April 1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仪征市| 邹城市| 天柱县| 高清| 焉耆| 盘山县| 乌兰察布市| 万载县| 焦作市| 海林市| 西藏| 扶沟县| 丹东市| 东兴市| 巢湖市| 姚安县| 永春县| 临泽县| 青田县| 民权县| 桂平市| 昌黎县| 洪泽县| 平江县| 麦盖提县| 安吉县| 刚察县| 溧水县| 汝州市| 湖南省| 嘉义县| 天津市| 靖州| 宣汉县| 新平| 亚东县| 蒙城县| 丹巴县| 碌曲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