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
- 楊天石
- 4105字
- 2019-12-27 13:16:58
四 兩黨破裂與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
蔣介石說過:“共產黨不僅有組織,有紀律,而且比國民黨組織紀律嚴厲得多,對于革命有步趨、策略、方針、政綱,與其他團體不同。國民黨除與共產黨合作外,尚有何黨何派可與之聯合?現在已可看得明白,革命黨不僅不與共產黨分離,且應日日團結,方能擴大力量,適合本黨的政策。如放棄、排除,使共產黨在革命工作上受打擊,而本黨處領導民眾地位,離開共產黨所受打擊更大些。”后來中國的歷史發展,正如蔣介石所言。
兩黨破裂使國民黨喪失了大批精英。國民黨改組前,組織松散;國民黨采取“容共”政策后,大批信仰共產主義的年輕精英在國民黨改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蔣介石評論說:“國民黨若沒有這些新進的黨員加入,或許失去國民黨的革命作用。因為一般青年分子是很有力量的,思想是很澈底的。”在一段時期內,國民黨的許多宣傳機構,國民黨中央、上海等地方黨部的許多實際工作,都由共產黨員“包辦”,北京、天津、南京、安徽、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省市黨部甚至都由共產黨“為之創設”。
兩黨破裂后,這部分跨黨分子或遭逮捕、殺戮,或者轉為反抗國民黨的力量,國民黨回復到改組前的松散、疲弱狀態。
兩黨破裂也使國民黨失去了工農群眾。國民黨一大前后,國民黨確立了“扶助農工”的方針,但是,真正深入到工農中去,發動工農,組織工農的大部分是共產黨人,各地的工會、農會也差不多都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兩黨破裂后,工農運動停頓,國民黨既缺乏聯系工農的能力,也缺乏動員工農的革命綱領,因此,很快就失去了大批工農群眾。
兩黨破裂還使國民黨失去了蘇聯的援助,不得不尋求新的“與國”。國民黨曾經希望和日本搞好關系,但是,日本當時是新興的極富侵略性的國家,1927年,蔣介石下野后訪日,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在北伐戰爭以后,英國即逐漸從東方撤退;美國也不很重視和中國的關系。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國民黨并沒有得到列強的實質性的援助。這種情況,直到抗戰爆發后才緩慢地發生變化。
兩黨破裂后,國民黨的外交和內政都發生了不同情況的變化。外交上,大體堅持了孫中山等人原定的目標,而在內政上,卻發生了嚴重的停滯和倒退。
前文已經指出,國民黨原來對列強的態度比較溫和。國民黨改組后,受到共產黨影響,外交政策趨向強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升級為“打倒列強”和“打倒帝國主義”;與此相聯系,國民黨政府和列強的談判常常伴以大規模的群眾示威和罷工。兩黨破裂后,國民黨在外交領域排除群眾運動,從強硬退回溫和,企圖以長期、耐心的談判和列強磋磨,以期廢除鴉片戰爭以后列強強加的各種不平等條約。
1927年5月,伍朝樞就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長,宣布其外交方針為:1.不采用暴力手段;2.于相當時期提議廢止不平等條約;3.打倒帝國主義非排外主義。伍朝樞并解釋說:國民黨要打倒的帝國主義,是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而不是無選擇性的排外。1928年6月,黃郛接任外交部長,繼續要求廢止不平等條約,但措辭更為委婉,態度更為軟弱,聲稱在新約尚未訂定之前,“國民政府準備與各友邦維持并增進其親善工作”;即使對于干涉中國內政的國家,黃郛也僅示:“不得不采取并施行最適宜之應付方法。”
黃郛之后的王正廷雖然標榜“革命外交”,但他還是要在“鐵拳之外,罩上一層橡皮”,
實際上其辦法還是和列強長期協商、談判。
不過,南京國民政府還是在力圖收回國家失去的權利。1927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于當年9月1日起實行關稅自主,但不久又決定暫緩。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系之新條約》,此后經過漫長談判,直到1930年5月與日本簽訂《關稅協議》止,世界各國才都承認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在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同時,南京國民政府又著手廢除列強在中國的治外法權。1929年12月,國民政府公布撤廢領事裁判權特令,隨即遭到列強反對,國民政府再次退讓,宣布“仍將通過與列強的會商來廢除這一特權”。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國民政府與英、美的談判已獲初步成效。此外,國民政府還收回了威海衛英租界、天津比利時租界、鎮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和部分司法主權。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與武漢國民黨中央及政府相對抗,形成寧漢分立的局面。圖為南京國民政府要員合影,從右二至左,王寵惠、胡漢民、伍朝樞、吳稚暉、蔡元培。左一為蔣介石。
全面廢除不平等條約是抗戰期間的事。1942年3月,國民政府外交部向盟國提出:“一切不平等條約,戰后應無條件取消。”蔣介石認為外交部所定時間過晚,于同年10月草擬交涉要點,敦促美國提前放棄不平等條約。此后不久,國民政府即先后與美、英簽訂平等新約。為此,國民政府發表文告稱:“我們中華民族,經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戰犧牲,乃使不平等條約百周年的沉痛歷史,改變為不平等條約撤廢的光榮記錄。”
不過,歷史不會是筆直的。1945年8月,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仍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1946年11月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形式上平等,而實際內容并不平等。
縱觀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史,溫和、軟弱、妥協是其特色,但仍然為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做了不少工作。
與外交相比,南京國民政府在內政上的成績卻殊難令人滿意。這一點,尤其明顯地表現在實行孫中山的理想——“耕者有其田”方面。
國共分裂后,國民政府于1927年5月頒布《佃農保護法》,規定佃農繳納租項不得超過收獲量的百分之四十。1930年6月,國民政府又在《土地法》中規定,“地租不得超過耕地正產物收獲總額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俗稱“三七五減租”。但是,國民黨嚴格規定:“絕對取消共產黨階級斗爭的抗租、罷工、怠工、減工之亡國滅種政策。”
兩個法令均長期停留于紙上。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底,浙江省曾經打算執行“二五減租”政策,然而城鄉地主們群起反對,省政府主席張靜江也建議取消,國民黨中央派戴季陶調解,結果不了了之。

居正草擬的土地改革綱領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45年10月通令,減免佃農應繳地租的四分之一,但實際執行的僅江蘇吳縣等少數縣份。1946年11月,蔣介石下令:自各省明令實施二五減租辦法之日起,地主不得借故更換租約,增加租額,不得借故撤佃。同時要求各級社會行政機關,協同黨部、團部,充實各地農會組織,大量爭取佃農、雇農為會員,以便推行減租運動。但是,也只是說空話。1948年8月,蔣介石閱讀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恍然悟到中共得到農民擁護的原因,決定在國民黨“收復區”承認中共的土改成果。手令稱:“吾人必須打破其優點,為爾后發揮戰斗力之要著;其對策應考慮土地政策,實行耕者有其田,并于收復區已分配之土地,承認其所有權,以爭取農民。”
國民黨在30年代“剿共”時,長期實行“田還原主”政策,現在承認“翻身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了,自然是一個重大的改變。
然而,當時國民黨人正依靠城鄉地主的支持和中共作戰,又何能貫徹這一指令,侵犯支持者的利益呢!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失去政權,退保臺灣,痛定思痛,才在1951年6月頒布《三七五減租條例》,于1953年1月公布《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后一條例規定,既要幫助佃農取得其耕作土地之所有權,同時也保護地主的利益。其辦法是,政府一面采取強制性的措施和價格,收購地主的土地,轉售給現耕農;一面出售“國營公司”的股份,便利地主投資,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轉變為工業廠礦的股份。臺灣的這一土改方案和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思想并不一致,但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臺灣后來的經濟起飛打下了基礎。
國民黨失去大陸的原因很多,但失去農民支持應是主因。1949年4月,著名銀行家陳光甫在日記中寫道:“今日之爭非僅國民黨與共產黨之爭,實在可說是一個社會革命。共產黨的政策是窮人翻身,土地改革,努力生產,清算少數分子……所以有號召,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反觀國民黨執政二十多年,沒有替農民做一點事,也無裨于工商業。”陳光甫并非“親共”分子,應該承認,他的這段議論是客觀的、公正的。和國民黨的情況相反,中共在兩黨破裂后轉入農村。它雖損失了不少黨員,但是,因禍得福,卻在農村中獲得了生根發芽的新機會。中國農民處于中國社會的最底層,保持著改變現狀的強烈要求。共產黨在這個新天地里發展、壯大,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依靠穿上軍裝的農民打敗了國民黨以美國武器裝備起來的現代化的軍隊。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和共產黨進行第二次合作。毛澤東總結第一次合作時期的經驗,作了三項重要決策:一是采取“黨外合作”的方式,避免“黨內合作”所必不可免的種種矛盾和猜忌;二是明確宣布“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其后,毛澤東又提出新民主主義論,將中國革命分為兩步走,克服“一步到位”的“左”傾急性病;三是調節階級關系,宣布取消“暴動政策”和“赤化運動”,在一切抗日的階級和黨派之間提倡“互助互讓政策”,主張“既不應使勞苦大眾毫無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保證,同時也應顧到富有者的利益”。這三項決策保證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能貫穿于抗日戰爭的始終,成為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1949年之后,毛澤東重犯“左”傾急性病和迷信階級斗爭兩大錯誤。在經濟上,匆匆忙忙搞“三大改造”,搞大躍進,搞人民公社,企圖盡快將資本主義等非公有經濟成分消滅干凈,以便及早建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政治上,提倡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階級斗爭一抓就靈”。這兩大錯誤的嚴重后果是造成1959年至1962年的嚴重經濟困難和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鄧小平搞改革開放,首先致力的就是糾正毛澤東的上述兩大錯誤。他積極引進外資,允許個體經濟和私有經濟等非公有經濟成分的存在和發展,宣布中國目前所建設的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從根本上糾正了許多中共黨人急于建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左”傾急性病。同時,廢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和一系列政策,明確宣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從根本上糾正了中共黨內長期存在的對階級斗爭作用的夸大和迷信。
我們沒有材料證明鄧小平具體研究過20年代國共合作與分裂的教訓,但是,他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顯然是總結中國革命長期以來經驗和教訓的結果;我們也沒有材料證明鄧小平研究過孫中山的思想,但是,他的改革、開放理論顯然綜合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許多仁人志士的經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