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證醫案筆記
- (清)吳箎
- 5291字
- 2019-12-26 13:01:58
濕證黃疸
大司馬(127)玉硯農,在口外感受寒濕,回京后大便常年溏瀉,食少,遲于運化,臥則心跳不安,精神萎頓。余診之,曰:脈沉遲細弱,由于氣血兩虛,真陽不足,思慮勞傷過度,以致命火漸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故食減便溏,神疲氣怯也。宜服人參養榮湯,繼以右歸丸去當歸,加人參、補骨脂、石菖蒲、遠志、茯神,用棗肉為丸,以峻補元陽,兼養心氣,服后則起居飲食勝常矣。
慶蕉園制軍(128),壬午春赴浙閱武,仲夏回閩,自嘆年衰不能耐勞,一路多病難支,昨旋署,又患寒熱交作,霍亂轉筋,煩渴嘔逆。余曰:面赤唇焦,舌干胎白,脈浮滑數,皆由脾濕胃弱,飲食不調,內傷酒酪生冷,外感暑濕熱邪所致。即用六和湯,去參、術,加香薷、滑石、威靈仙,以調和脾胃,則諸邪自散,服兩劑,證減二三。以原方去香薷、滑石,加黃芩、木通,病退過半。惟肝脈弦數,舌燥胎黃,口苦煩渴,乃熱邪傳入少陽,以小柴胡去半夏、姜、棗,加花粉、知母、木通、竹葉、燈心,服數帖,乃安。
道長張船山,頭暈痰多,痞滿食少,惡心吐瀉,小水短澀,診脈弦滑數。此過飲不節,酒濕傷脾,蓋酒為大熱有毒無形之物,又水之所釀成,故熱而兼濕,過飲則濕熱積于腸胃而成酒積也。宜服葛花解酲湯,以解酒利濕、調氣溫中,使濕熱從小便出,則諸疾自已。
景京卿,右關沉滑,系生冷傷脾,寒濕食滯,以致胸脹嘔瀉、肚腹疼痛。即服七德丸加制半夏,以和胃調氣。
農部柳宜齋,脈虛遲緩,此陽氣不足,脾受寒濕。按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留聚為寒,致生嘔吐痰飲泄瀉之疾,當用六君子加熟附、干姜、肉豆蔻,以溫燥脾土,則寒濕除而吐瀉亦止。
孫,頭項腰脊俱痛,四肢沉重,脈浮遲澀。系濕氣在表,兼傷于風,風濕相搏,故遍身重痛也。當投羌活勝濕湯,辛溫升散以解表,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
金,脈沉遲弱,系傷冷濕之邪,著于下焦,致□□□□(129),腹痛。所以飲食如故,便利不渴者,乃外感之濕邪兼(130)腎虛也。宜投腎著湯加熟附、澤瀉、杜仲,辛熱以散寒(131),淡滲以行水,加意受暖,自可漸痊。
陸,患胸脹嘔逆,身體重著,腰腿痠痛,大便溏瀉。診左關弦急,右關遲澀,此木來侮土,濕傷脾胃,土虛不能健運,故有脹逆重痛諸疾。即服百一除濕湯加熟附、干姜、石菖蒲,以辛苦溫散,使正氣通暢,則諸癥自除。
張,右關沉遲而滑,由于脾濕胃弱,復為酒食膩物所傷,故痰飲痞膈,滿悶嘔瀉,所謂濕從內生,脾虛多病濕也。宜服藿香平胃散加枳殼、山楂、干姜、神曲、澤瀉,以燥濕強脾、滌痰導滯之法。
馬,體重腹疼,汗出惡風,麻木身痛,氣上沖,脈浮遲。此表腠不密,感諸風濕所致。即用防己黃芪湯加芍藥、桂枝、茯苓、蒼術,以祛風燥濕。
周,脈浮數大,系濕熱內甚,土虛不能防制,致心腹脹滿,小水并于大腸,故小便不利而大便滑瀉也。宜用大橘皮湯以清熱利濕、行氣補脾。
余,脈沉遲細,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此中傷濕氣,著于經絡而成濕痹。當用五苓散以利小便,其濕自除。凡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132)。
濕熱陽黃:孔,身目俱黃,色光而潤,脈見沉實。此陽明實熱內攻,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瘀熱在里則郁而為陽黃也,當用茵陳蒿湯。按成無己(133)曰大熱寒以散之(134),發黃者濕熱甚也。
陽黃:趙,面目發黃,煩渴腹滿,小便短赤,一身不痛,診脈實數滑。系脾胃受濕,實熱在里,濕熱相搏,郁久發黃。凡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里,一身不痛。即服茵陳將軍湯分泄前后,則腹得利而解矣。
陽黃:邱,身面發黃,肢體煩痛,積熱閉結,小水熱痛赤□(135),脈(136)洪滑有力。由于脾土受濕,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所謂濕熱甚,故郁而為黃。即用大分清飲加茵陳、大黃、黃芩,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則黃自退。
陽黃:范,面目俱黃,發熱煩渴,小便赤澀,脈虛浮數。乃胃有濕熱,郁而為黃。身已發熱,則勢外出而不內入,無須汗下,惟用柏皮梔子甘草湯以清熱利濕耳。
陰黃:托,身目俱黃,胸腹痞滿,食少便溏,脈沉遲細。此服大黃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所加,與邪熱相會發黃而為陰黃之癥也。即用四君子湯加熟附、炮姜,以燥濕祛寒,溫中補土,可冀漸痊。
陰黃:朱,遍身發黃,色暗不明,體冷自汗,大便溏瀉,脈虛沉細。此內傷不足,土受寒濕,以致脾腎虛寒,而發為陰黃也。當用茵陳姜附湯吞八味丸,以散寒燥濕,兼補陰中之陽虛。
谷疸:福,身體盡黃,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脈浮遲澀。由于脾衰胃弱,濕熱在里,飲食傷脾,谷氣不消而成谷疸也。即服茵陳蒿湯,自效。
女勞疽:楊,目黃如金,頭眩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診脈虛弦數。此御女勞傷,真陰虧損,房幃傷腎,而得女勞疸也。當服六味地黃湯加黃柏、梔子、茵陳,以壯水滋陰,兼利濕熱。
酒疸:奇,脈浮數滑,系過飲無度,酒毒濕多成熱,熱則致目發黃,故心中懊,煩熱作渴,小便不利,而得酒疸之候。《內經》曰目黃者曰黃疸,目者宗脈所聚,諸經有熱,上熏于目,故目黃也(137)。宜投四苓散加茵陳、枳椇子,以解酒毒、除煩、利濕熱,其黃自退。
黃汗:蔣,大病愈后發黃,汗出染衣,色如柏汁,脈虛細數。由于傷寒汗不能透,表邪不解,自表傳里,而濕熱郁于陽明,致出黃汗也。先用茵陳飲以清利濕熱,然后調養元氣。
馮,緣訟案拖累,驟然目黃,嘔吐苦汁,肉振汗多,精神困倦恍惚,左關弦急。此因恐怖傷膽,肝郁氣滯,而得膽黃之疾,膽既受傷,則臟氣之損敗可知。即用六味回陽飲加肉桂、黃芪、五味子,以甘溫峻補元陽,猶可望痊。若服克伐分利之劑,則危如壓卵矣。
濕證黃疸諸劑
葛花解酲湯
葛花 豆蔻 砂仁 木香 青皮 陳皮 人參 白術 茯苓 神曲 干姜 豬苓 澤瀉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 川芎 藁本 防風 甘草 蔓荊子
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濕也,加酒洗防己、附子。本方除獨活、蔓荊子、川芎、甘草,加升麻、蒼術,名羌活除濕湯。
腎著湯
干姜 茯苓 甘草 白術
有寒者,加附子。
大橘皮湯
滑石 甘草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白術 肉桂 陳皮 木香 檳榔
加姜煎。
茵陳蒿湯
茵陳 大黃 梔子
本方加厚樸、枳實、黃芩、甘草,名茵陳將軍湯。
上加生姜、燈草,煎服。
防己黃芪湯
防己 黃芪 甘草 白術
加姜棗,水煎,溫服。
百一除濕湯 治中濕,身體重著,腰腿痠疼,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 蒼術 厚樸 茯苓 陳皮 藿香 炙甘草
茵陳姜附湯
茵陳 干姜 附子
柏皮梔子甘草湯
柏皮 梔子 甘草
七德丸 治生冷傷脾,初患泄痢,肚腹疼痛,凡年壯氣(138)血未衰,及寒濕食滯,凡宜和胃者,無不神效。
烏藥 吳萸 干姜 蒼術(139) 木香 茯苓 補骨脂
神曲糊丸。
茵陳飲 治挾熱泄瀉熱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黃疸,濕熱閉澀等證。
茵陳 焦梔子 澤瀉 青皮 甘草 甘菊花
六味地黃湯
八味地黃湯
人參養榮湯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右歸丸
六味回陽飲俱見中風
小柴胡湯見傷寒
四苓散
五苓散
六和湯俱見暑證
藿香平胃散見瘧疾
大分清飲見泄瀉
【注釋】
(1)宗室:國君的同族。
(2)相國:清代對軍機大臣及內閣大學士之稱。
(3)盛京:指今之沈陽。
(4)大司寇:對刑部尚書的尊稱。
(5)刑曹:刑部。
(6)此: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7)少寇:即“少司寇”,對刑部侍郎的尊稱。
(8)郎官:明清時期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皆稱“郎官”。
(9)鐫級:降職。
(10)工部:對在工部任職者之稱。
(11)太翁:對他人父親的尊稱。
(12)按: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3)駕部:對在車駕司任職者之稱。
(14)廉訪:清代對提刑按察使之稱。
(15)太守:對知府的尊稱。
(16)署夔州郡篆:謂代理夔州知州。署,臨時代理。篆,指官印。
(17)渠:他,指患者。
(18)最契:謂最為投合。
(19)運同:清代鹽運使的屬官。
(20)大尹:對府州縣長官之尊稱。
(21)鱔: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22)明府:對知府的尊稱。
(23)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的尊稱。
(24)風淫……甘寒:語本《素問·至真要大論》。
(25)熱甚生風:語本《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
(26)給諫:清代指六科給事中,掌封駁政令違失。
(27)既望日:每月十六日。
(28)藥: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29)□:集古閣本作“見”。
(30)尚書:古時中央六部的長官。
(31)□:集古閣本作“神”。
(32)□□□:集古閣本作“鼻鼾睡”。
(33)脈: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34)用: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35)足: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36)包: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37)虛: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38)次: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39)比部:對刑部司官之尊稱。
(40)陰: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1)丸: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2)七: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3)桔梗:“梗”原作“根”,據集古閣本改。
(44)各:原脫,據《時方歌括》卷下補。原書方藥用量多有缺“各”字者,今據《時方歌括》補,他見皆據校本或文義補,不贅出校。
(45)山茱萸三兩微炒: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6)枸杞四兩炒: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7)姜制四兩: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8)當歸炒三兩: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49)滾水或淡鹽湯送下: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0)腰膝: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1)冷痹: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2)薛立齋……諸證悉退:語見《醫方集解·理血之劑》。
(53)去心: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4)熟地黃各一兩半: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5)甘草: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6)人參: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7)菖蒲各五錢: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58)喻氏:指喻嘉言。
(59)繇:通“由”。《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繇,假借為‘由’。”
(60)按中風證……立方之意:語本《醫門法律》卷三。
(61)按此方……誠足貴也:語本《醫門法律》卷三。
(62)戴蓮士:即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官至清代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
(63)門下士:門客。
(64)嘉平:臘月的別稱。
(65)薰:同“熏”。《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
(66)大銀臺:對通政使之稱。明清設通政使司,掌天下奏狀案牘,長官為通政使。
(67)制府:清代對總督之稱。
(68)上舍:對監生(入國子監讀書的學生)之稱,也用來稱呼一般讀書人。
(69)故: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70)燥:原作“躁”,據文義改。
(71)康蘭臯:即康紹鏞,字蘭臯,山西人,官至清代安徽巡撫、署兩廣總督。
(72)中丞:清代巡撫照例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因稱巡撫為“中丞”。
(73)太史:明清時修史事歸翰林院,因稱翰林學士為“太史”。
(74)迓:迎接。
(75)捺: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76)覆: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77)宮詹:即太子詹事,東宮屬官名。
(78)儀部:古時禮部有儀部司,長官為儀部司郎中。
(79)內子: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80)縱食則食復:語出《景岳全書》卷十三。
(81)寺丞:官府中的佐吏。
(82)通倉:設于通州的糧倉,與設于京城的“京倉”合稱“京通二倉”。
(83)咽:原作“胭”,據集古閣本改。
(84)內翰:清代指內閣中書,掌撰擬﹑記載﹑翻譯﹑繕寫等事。
(85)王初病惡寒: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86)如沸:集古閣本作“不達”。
(87)治:集古閣本作“清”。
(88)侍御:侍御史,掌監察等事。
(89)直:直隸省。
(90)藥: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91)□□:集古閣本作“石膏”。
(92)少陰:原字漫漶,據本篇“瘟疫諸劑”玉女煎方補。
(93)迨:當作“殆”。
(94)詎(jù句):不料。
(95)□□□□□:集古閣本作“入膻中,邪在中宮,藥解上焦”。
(96)復: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97)元朝泰和二年:“泰和”為金章宗年號,泰和二年即1202年,元(蒙古)建國為1206年,則“元朝”當是“金朝”。
(98)鼻以:原字漫漶,據《景岳全書》卷十三補。
(99)氣: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及《瘟疫論》卷上補。
(100)味:原字漫漶,據《瘟疫論》卷上補。
(101)盛:原字漫漶,據《東垣試效方》卷九補。
(102)柤(zhā扎):渣滓。
(103)大溫中飲: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04)章桐門:即章煦,字曜青,號桐門,浙江人,官至清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
(105)鞫(jū拘)案:也作“鞫按”,審訊拷問(案件)。
(106)護撫篆:署理巡撫之職。篆,印信。
(107)扎:同“札”,書信。
(108)皖江:長江安徽段兩岸地區。
(109)葉健菴:即葉世倬,字子云,號健菴,上元(今屬江蘇)人,官至清代福建巡撫。
(110)脈虛……傷暑:語出《注解傷寒論》卷二。
(111)水:原作“木”,據文義改。
(112)山右:太行山之右,今山西一帶。
(113)□□:集古閣本作“達于”,從下讀。
(114)□□□□:集古閣本作“吐食甚多”。
(115)緊閉: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16)六: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17)果: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18)辛: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19)陳無擇:即陳言,宋代醫家,名言,字無擇,青田(今屬浙江)人,著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
(120)罨(yǎn掩):敷。
(121)凡中暍死者……立醒:語本《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122)王節齋:即王綸,明代醫家,字汝言,號節齋,著有《明醫雜著》等。
(123)治中暑……要識此意:語本《明醫雜著》卷三。
(124)二分: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25)治溫以清……行之:語本《素問·五常政大論》。
(126)易老:即張元素,金代醫家,字潔古,易州(今屬河北)人,著有《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等。
(127)大司馬:明清時對兵部尚書之稱。
(128)制軍:清代對總督之稱。
(129)□□□□:集古閣本作“便利不渴”。
(130)兼: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31)散寒: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32)凡治濕……非其治也:語本《仁齋直指方論》卷三。
(133)成無己:“成”原作“陳”,誤,今改。
(134)大熱寒以散之:語本《注解傷寒論》卷五。
(135)□:疑為“澀”。
(136)脈:原字漫漶,據集古閣本補。
(137)內經曰……故目黃也:語本《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138)年壯氣:原字漫漶,據《景岳全書》卷五十一補。
(139)蒼術:原脫,據《景岳全書》卷五十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