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腫 脹
宗室祿迪園相國,戊辰仲夏,其太翁年已七十有八,向來飯食甚少,惟好飲酒,緣坐功多年,精神素健,忽下身浮腫,飲食不進,徹夜不睡,煩渴津少,治總無效。余視其腫從足起,上至臍腹,按之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腎囊腫如碗大,脈息微細。此火衰土敗,過飲無節,濕熱積漸,日久致成水鼓。年高得此,服藥無益,只宜服生脈散,既能保肺復脈,又可生津止渴,或有生機。遂連服半月,神氣蘇,腫稍退,能食粥。嗣逐日往視,俱用原方,或偶嗽有痰,加橘紅數分,日漸見好。服至兩月后,飲食大進,腫退囊消,自五月至八月服人參二斤余而愈。友人問曰:此等危證,僅用生脈散,竟能成功,何也?余答曰:伊雖老而稟質厚,且閉關打坐三十余年,肝腎不虧,此番之腫,不過好飲受濕耳。因高年,不敢輕投重劑,惟用生脈散治之。蓋人參甘寒,能瀉火熱,益元氣;麥冬足清陽明之濕熱,瀉熱除煩,行水生津;五味子益氣生津,除煩熱,消水腫。況時當溽暑,火旺爍金,服之尤宜。老年得此清虛之品,且又對證,所以成功。
大司空(1)吳白華夫人,年已七旬,素有脾虛泄瀉,復患胸痞腹脹,氣喘痰盛,飲食不思。治已半年,不效。余曰:脈沉細弱,系元陽不足,脾胃虛寒,中氣不健,致三焦脹滿,而成氣虛中滿之恙。經曰足太陰虛則鼓脹(2),又曰臟寒生滿病(3)也,即進四君子加熟附、炮姜,溫中補土,單救脾氣,以冀漸痊。
德京卿,患胸腹脹滿,飲食不納。余視其肢體無恙,惟脹在腹,脈弱遲細。此酒食厚味過度,戕傷臟氣,故脾土受虧,轉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混,致成單腹脹癥,所謂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即鼓脹是也。亟服參術膏,兼吞金匱腎氣丸,速救本源。然病成單鼓,使非盡掃塵務,加意珍攝,恐難全愈。
夔州太守張蘭沙,任農曹時,醉后乘涼露臥,即遍身痠痛,肢體皆腫,二便不通。醫治兩月,不效反增,痰喘氣急,食不進,不得臥,煩躁欲絕。余診之,曰:脈盛弦滑而促,皆由酒濕傷脾,露體貪涼,感受風暑濕邪,濕熱相乘,著于經絡肢節,以致三焦壅滯,通身腫脹,日久則胸膈脹滿彌甚。按證雖重,幸年壯脈實,尚可治,亟投廓清飲加烏藥、木通,先治其標。遂服二帖,甚效。更用五皮飲加木瓜、威靈仙、白芥子,服數劑,腫漸消,脈亦緩,氣蘇痰減,食粥便通。后以清利舒筋、理氣養血之劑,調治三月,始得全痊。
陽水:戈道長,遍身盡腫,口渴便秘,脈浮弦數。此濕熱陽水浸淫三焦,以致清不升,濁不降,隧道阻塞使然。宜用疏鑿飲子以解表疏風、祛脹攻堅、淡滲行水,使上下內外分消,其勢亦猶疏江鑿河之意也。
陰水:甘,肢體浮腫,色悴聲短,便利不渴,診右關沉細。乃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故陰水妄行而浮腫。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便不秘。即投實脾飲先實脾土,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經曰濕勝則地泥(4),瀉水正所以實土也。
風水:韓,一身悉腫,惡風不渴,續自汗出,按脈浮有力。此風水在肌膚之間。經曰肝腎并浮為風水(5),水在皮膚,故脈浮,里無熱,故不渴,病本于風,故汗出惡風也。當用金匱越脾湯(6)加附子,以瀉肺清胃,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則風水從毛孔中出矣。
麻黃 石膏 甘草 熟附子
加姜棗,水煎,溫服。
楊,左關弦急,右脈遲細,是肝木乘土,脾胃受克,陽虛氣弱,故惡心多痰,腫脹氣急,食減便溏。宜服六君子加白芍、木瓜、肉豆蔻、益智仁、炮姜,以補土平肝、益氣化痰,否則恐有中滿之虞。
沈,皮膚腫滿,脈浮氣喘,系脾虛不能制水,故傳化失常,腎水泛濫,反漬脾土,壅塞經絡,散溢皮膚而然。當服五皮飲以下氣行水、滲濕健脾,于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蟲蠱脹:衡,患腹脹大,按之有塊,形如抱甕,肢體瘦削,發熱不退。醫惟以清熱消脹之劑投之,半年不效。余診脈滑而數,望其唇則紅,按其腹則疼,問素嗜肥甘否,曰嗜,因思孫一奎(7)曰諸凡腹疼者,唇色必淡,不嗜飲食(8),今見證如此,為蠱脹也無疑。遂用阿魏積塊丸,每服一錢,服后果下蛔蟲數十條,蟲下則熱漸減,脹漸消,五下后更用消蠱湯數劑,乃愈。
上焦水溢:陳敬齋,肢體俱腫,少腹不急,喘滿氣促。醫者用實脾導水之劑,兼旬無效。余診右寸數大,尺脈虛數,此陰虛勞損,火爍肺金,肺熱則失其下降之令,以致水溢高原,淫于皮膚而為水腫。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畜膀胱是也。宜投麥門冬湯,蓋麥冬清肺,開其下降之源,粳米益脾,培乎生金之母。服之頗效,易以金匱腎氣湯,隨癥加減,三月始愈。
結陽癥:盧,視其四肢腫滿,熱郁不散,脈洪大而數,此為結陽癥。經曰結陽者腫四肢(9),蓋素嘗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相爭,故為腫也。即宜用犀角湯以清熱制火,升清勝濕,利水泄熱散結,自效。方書云:今人見手足關節腫痛,全以風治之誤矣。
唐云:前患咳嗽氣喘,今變腫脹,口渴溲短。今按脈浮數大,乃風邪襲肺,郁而為熱,失于下降,脾肺氣虛,故氣不通利而致腫滿。當散風行水,宣其經隧,則腫消喘止。
杏仁 前胡 麻黃蜜炙 款冬花 桑白皮 茯苓皮 陳皮 大腹皮
加姜棗,水煎,溫服。
江,中滿寒脹,食入反出,四肢厥逆,二便不通,診脈沉遲小。系脾胃虛寒,多食生冷膩物,而成腹中寒脹、心下痞滿之疾?!秲冉洝吩莆钢泻畡t脹滿(10),臟寒生滿病也,宜用中滿分消湯。按李東垣曰: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凈府。開鬼門者,發汗也;潔凈府者,利小便也。中滿者,瀉之于內,謂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濕,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11)。
汪,少腹腫脹,煩渴咽干,小便熱秘。按兩手脈浮洪數,是濕熱下注,壅滯不通,而為腫脹急滿。速用八正散加木香、燈草,以利濕瀉熱行氣,使三焦通利,水乃下行。經謂: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之氣一有不化,則不得如決瀆而出矣。
孟,脈浮滑數,系酒食厚味過度,濕熱壅滯胃脘,致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當服廓清飲加烏藥、山楂,并用蒜瓣以滾湯煮微熱留性,少蘸鹽醋,常以佐飲食,大能破氣消滯,亦佳法也。
朱,脈沉遲弱,此飲食生冷不節,脾土虛寒,中氣不運,故惡食便溏,腹腫脹滿而然。宜用厚樸溫中湯加熟附、干姜,以除濕散滿、行氣溫中。
永,嘔噫脹痛,脈弱沉滑,系飲食所傷,以致脾胃虛弱,水谷聚而不化,寒濕抑遏而脹。即投香砂調中湯,自效。
方,問其腹中脹滿,按之不痛,飲食不思,大便稀溏,神疲氣倦,脈浮遲澀。乃中氣虛寒,脾土受傷,則失其健運之職,以致氣虛中滿,蓋中滿者亦謂之脹也。宜服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干姜,以補氣治脹滿,《內經》所謂塞因塞用也。
郭,小腹脹滿,足跗浮腫,胸膈痞悶,飲食不消,脅痛便溏,診脈虛沉滑。系火衰土弱,脾胃虛寒,元氣不足,清陽下陷使然。當服四君子加肉桂、附子、干姜、升麻,以溫中益氣。第年邁久病,殊難見功耳。
姚,足膝浮腫,脹滿嘔惡,四肢身腹俱痛。服行氣導滯化痰之劑,而痞悶腫脹更甚,按脈沉弱無力。乃脾胃陽虛,寒凝于中,而氣弱不能運化所致。宜用附子理中湯,使脾得溫補,則肢節運動,而諸證自已。
吳,嘔吐食減,胃脘膨悶,少腹腫脹,小水短澀,診右關沉細。系脾土虛弱,水谷之濕內停,致升降之機失司。宜通太陽膀胱、利濕祛邪之法。
焦白術 制半夏 茯苓皮 陳皮 大腹皮 豬苓 澤瀉 制厚樸 漢防己
加姜皮,水煎,溫服。
德,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飲食不納,診脈虛細數。乃腎陰虧損,火爍肺金,二經既虛,漸成水脹之疾。宜晨服六味地黃丸,夕服補中益氣湯,使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谷自然生化。
李氏,胸中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按脈沉細澀。系憂慮結聚,元陽受損,故胃脘氣逆而脹也。當服良方溫胃湯。
制附子 制厚樸 當歸 白芍藥 黨參 炙甘草 陳皮 炮姜各一錢 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
水一鐘半,姜三片,煎一鐘,食遠服。
祝氏,左關弦勁,右關沉滑,此木邪侮土,脾弱多痰,怒氣逆于中焦,脹痛連于胸脅。宜服排氣飲加白芥子、制半夏,使肝氣條達,則脹滿痰滯自已。
腫脹諸劑
金匱腎氣丸 治肺脾腎俱虛,遍身腫脹,小便不利,痰氣喘急,非此藥不效。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牛膝 車前子 肉桂 附子
蜜丸桐子大。
疏鑿飲子 治通身水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通,服熱藥不得者。
羌活 秦艽 檳榔 商陸 椒目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澤瀉 赤小豆
加姜皮煎。
實脾飲
白術 茯苓 甘草 厚樸 大腹皮 草豆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黑姜
加姜棗煎。
五皮飲 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姜皮
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后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中滿分消湯
川烏 干姜 畢澄茄 生姜 黃連 人參 當歸 澤瀉 青皮 麻黃 柴胡 吳茱萸 草蔻仁 厚樸 黃芪 黃柏 益智仁 木香 半夏 茯苓 升麻
水煎,溫服。
廓清飲 治三焦壅滯,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氣實非水等證。
枳殼 厚樸 大腹皮 白芥子 蘿卜子 茯苓 澤瀉 陳皮
水煎,溫服。
厚樸溫中湯
厚樸 陳皮 甘草 木香 草蔻 干姜 茯苓
阿魏積塊丸 治癥瘕積聚痞塊,一應難消難化,腹中飽脹,或蟲積疼痛,皆能取效若神,不傷元氣。
京三棱 莪術各用醋煨 自然銅 蛇含石各燒紅醋淬七次,二錢 雄黃 蜈蚣全用,焙燥,各一錢二分 辰砂八分 木香錢半 鐵華粉用糯米醋炒,一錢 蘆薈 天竺黃 阿魏 全蝎洗,全用,焙干,各四錢 沉香八分 冰片五分
上為細末,用雄豬膽汁杵煉,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分,重者一錢,蠱下積消為度,不必盡劑。
消蠱湯
半夏 萊菔子炒 甘草炙,各八分 砂仁 肉豆蔻 紫蘇莖葉 陳皮 青皮 枳殼 三棱 蓬術 檳榔 肉桂 白豆蔻 畢澄茄 木香各五分
生姜二片,棗二枚,煎服。
犀角湯
犀角 元參 升麻 木通 芒硝 麥冬 連翹 柴胡 沉香 麝香 甘草
香砂調中湯
藿香 砂仁各錢二分 蒼術米泔浸一夜,炒,二錢 厚樸姜制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麩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參術膏
人參 白術等分
用水煎膏化,服之。
八正散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萹蓄 滑石 甘草梢 梔子 大黃
加燈草,或加木香,煎。
麥門冬湯 治水溢高原,肢體皆腫。
麥門冬五十枚,去心,姜汁炒 粳米五十粒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六味地黃湯
附子理中湯俱見中風
生脈散見瘟疫
補中益氣湯見暑證
排氣飲見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