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暑 證

□使章桐門(104)相國,于丙子夏來安慶鞫案(105),并護撫篆(106)。因病飛扎(107)調診,述自云南公干,復至皖江(108),長途仆仆數月,年衰難勝勞役,眠食不適,前忽身熱心煩,氣短倦怠,口渴多汗,嘔逆泄瀉。醫者云是中暑,服四味香薷飲,吐瀉更甚。余曰:脈浮虛澀,緣勞倦既以傷脾,暑熱又以傷氣,乃陰暑內傷不足之候,當進四君子湯加扁豆、葛根、砂仁、草果,以清暑益氣、理脾利濕。遂服二帖,煩熱退,渴汗止。惟氣怯喜嘔,腹痛便溏,皆虛寒所致,易服附子理中湯,數帖而安。

葉健菴(109)撫軍,年逾七旬,壬午夏余,同僚謁見時,視其正舉茶杯,忽手軟杯墮,神昏氣促,多汗煩熱,診脈浮虛數。由于伏暑薰蒸,高年氣虛難支,熱傷元氣所致。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110)。凡暑熱中人,其氣必虛,以火能克金而傷氣也。即用生脈散以保肺生脈,服藥至半夜,神蘇氣緩,汗斂熱減。又進一劑,次日脈靜身涼,以原方倍加人參服之,乃愈。中丞云:昨既傷暑熱,何以不用香薷飲?答以因無客癥故也。又問:夏月生脈散可常服否?余曰:昔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津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又云: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圣藥。中丞信服,兩月精神勝常。

龔儀部,素患虛勞失紅,因天熱納涼,病頭痛發熱,煩渴多汗,咳嗽吐血,食少體倦。服發散寒涼藥,病反沉困,按脈浮虛芤。乃真陰金水(111)不足,暑熱傷氣,虛火乘肺證,咳嗽激動陽絡,而逼血上溢也。宜服四陰煎以保肺清金,但脈虛氣耗,秋令可憂耳。

張尊五觀察,酷暑自山右(112)旋京,患頭痛自汗,心煩躁亂,渴欲飲水,診脈洪大滑數。此陽暑所傷,上焦火盛,邪在陽明,肺受火克而然。當投白虎湯,辛寒以清肺生津,則暑熱自解。

梁鶴莊太守,長夏身熱心煩,口渴多汗,胸滿惡食,困倦氣促。按寸脈浮虛,右關沉滑。此體質素怯,飲食生冷不慎,而暑濕之邪俱傷氣分也。宜用清暑益氣湯以益氣強脾,則濕除熱清,諸證自愈。

噶侍衛,醉飽后煩躁口渴,小水不利,發熱泄瀉,診脈浮數大。系中暑濕,表里俱熱,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里則泄瀉,在上則煩渴,在下則小便秘。宜投玉泉散,燈心竹葉湯調下,以解暑利水,使上下三焦濕熱從小便而出,則煩渴熱瀉自止。

札工部,出差旋京,患頭疼煩躁,肌體壯熱,大渴多汗,二便閉結,按脈浮洪數。由于盛暑烈日,長途勞苦,以致觸冒暑熱,熱毒傷陰,仲景謂之中暍是也。即進玉泉散以清陽明內熱,則煩渴頭痛自已。

達農部,身熱頭痛,自汗煩渴,腹滿身重,小便不利,脈浮滑數。系酷熱傷氣,暑毒入心,蓋暑必兼濕,暑濕相搏而成斯疾。宜投四苓散加黃連、朱砂、燈心、竹葉,煎服,以利濕清熱,使暑濕熱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榮,據述緣欲后受寒,臍腹疼痛。服桂、附熱藥,反身熱煩躁,口渴舌焦,小便赤澀,診脈浮大數滑。此先傷暑熱,后犯房勞,復以熱證而誤用熱藥所致。即投白虎湯以清暑熱,次日病勢反增,詢悉怕服涼藥。余曰:脈證并非陰寒,矧當此酷熱煩渴,尚堪溫補耶?問:思西瓜否?答以想甚。即令買瓜,憑其盡量而飲,逾時病除過半。惟腹中稍有隱痛,遂用調氣和營之劑而愈。

清,云前為酒食所傷,自服大黃丸,反頭痛胸滿,發熱煩渴。按右寸浮虛,右關沉滑,乃暑濕傷氣,飲食傷脾。當以辛香溫散,清暑滲濕,消酒食而快脾,升清陽而生津。砂仁、草果、烏梅、甘草、扁豆、葛根、神曲、赤茯苓、澤瀉。

祝霞章,頭暈煩渴,腹痛便瀉,氣促困倦,脈虛沉遲。此高年陽衰氣弱,納涼飲冷太甚,脾土受傷,致中陰暑使然。當用冷香飲子以消暑溫脾,制附子錢五分,草果、陳皮各一錢,甘草八分,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溫服。

蔡西林,七旬有三,體胖痰多,夏月患頭痛惡寒,煩熱無汗,惡心胸滿,肢節疼痛。服表散涼解及香薷飲,無效。余按左脈遲細,右關沉滑,緣納涼太過,飲冷傷脾,為陰寒之氣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而然。宜用大順散散寒燥濕,利氣調脾,升伏陽于陰中,亦舍時從證之治法。服藥半日,忽煩躁大渴,自飲冰水而不納,舉家惶急,復延視之。余曰:此伏陰在內而邪不易解,今得姜、附熱藥,乃陽回宣動佳兆,可毋慮。病者云欲嘔不能,即令以指探吐,得宿食痰涎甚多,少頃胸膈寬而病勢減。以原方加扁豆、半夏,次晨客證俱退。惟氣弱痰喘,飲食不思,改用六君子加熟附、干姜,數劑而愈。

辛太史,長夏惡心嘔瀉,胸腹脹滿,身重足軟,小便赤澀,脈虛沉滑。由于口腹不節,過食生冷肥膩,以致寒涼傷臟,脾濕停痰。宜服陳平湯加藿香、制附子、砂仁,以溫中燥濕。此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耳。

查欽高,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肢體酸疼,按脈浮遲。此畏暑貪涼,感傷陰暑,以致寒邪襲于肌表,而外病為風寒也,宜用芎蘇飲以溫散之。

程,頭痛惡寒,身熱心煩,懶言惡食,診脈浮大而虛。乃避暑納涼,感受風寒,故致陰邪抑遏陽氣。但氣體虛弱,不可發汗,即服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使元氣漸充,則寒邪自散矣。

黃,脈浮虛而滑,此緣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暑必兼濕,故癥見發熱頭痛,煩渴吐利,以濕勝則氣不得施化也。宜用消暑丸,不治其暑而治其濕,使暑熱之氣俱從小便下降,則脾胃和而煩渴自止。

王得輝,脈浮虛數,此感傷暑氣,且納涼飲冷太過,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內,故見皮膚蒸熱、頭痛煩渴、自汗肢倦之恙。宜投四味香薷飲,以散暑和脾。

盛氏,寒熱交作,霍亂吐瀉,診脈浮數滑。乃飲食失調,內傷生冷,外感暑邪,脾胃受傷,陰陽相爭而然。當服陽和湯加香薷,以拒諸邪而調和六氣。

曹氏,脈浮遲澀,此脾肺氣虛,暑濕內傷,致頭重吐利,身倦神昏,外感而兼內傷之癥。宜用十味香薷飲祛暑清濕,解表而調和中宮。

汪女,兩寸浮虛而數,乃暑氣入心,邪熱郁于肺金□□(113),皮膚蒸熱,煩渴汗多,咳嗽喘急。宜用瀉白散加黃芩、知母、麥冬、茯苓、淡竹葉,以清上焦之熱,則煩熱汗渴咳逆喘促自止。

勝工部,空心赴席,回時胸脹煩渴,惡心欲嘔,□□□□(114),不省人事。余視其面垢自汗,手足微冷,牙關緊閉(115),六(116)脈俱伏,惟右關稍滑,此冒暑早飲,過食生冷水果(117)、辛(118)甘厚味,以致寒涼傷臟,食填胸中,胃氣不行,遏抑其陽,所謂中暑兼食中也。即取砂仁、陳皮、生姜各六錢,鹽三錢,煎湯,抉開口灌之,以指探吐,得吐出宿食痰涎數碗,神氣蘇醒能言。以和胃二陳煎加熟附、神曲,溫中而消酒食,一服頓安,隨用縮脾飲理脾消暑而痊。

按陳無擇(119)曰:凡中暍死者,治之切不可用冷,惟宜溫養。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其上,取以罨(120)于臍上,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121)。按王節齋(122)曰:治中暑之法,若吐瀉,脈沉微甚者,不可用涼藥,可用附子大順散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若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水,致傷脾胃,則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宜溫脾消食、治濕、利小便,醫者要識此意(123)

暑證諸劑

大順散

干姜 肉桂 杏仁 甘草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證。

生地 麥冬 白芍 百合 沙參 生甘草 茯苓

水煎,食遠服。

清暑益氣湯

黃芪 人參 白術 蒼術 神曲 青皮 陳皮 甘草 麥冬 五味 當歸 黃柏 澤瀉 升麻 葛根

加姜棗煎。

五苓散

豬苓 茯苓 白術 澤瀉 肉桂

每服三錢,服后多飲熱水。本方去肉桂,名四苓散。

補中益氣湯

黃芪 人參 甘草 白術 陳皮 當歸 升麻 柴胡

加姜棗煎。

四味香薷飲 治一切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暈,自汗肢冷,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 厚樸姜汁炒 扁豆 黃連各二分(124)

冷服。香薷辛熱,必冷服者,經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125)也,熱服作瀉。本方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本方除黃連,名三物香薷飲,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飲,再加人參、黃芪、白術、陳皮,名十味香薷飲。

六和湯

砂仁 藿香 厚樸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參 白術 赤茯苓 甘草

加姜棗煎。

縮脾飲

砂仁 草果 烏梅 甘草 扁豆 干姜

消暑丸

醋煮半夏二兩 茯苓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勿見生水桐子大,每服三錢,以熱湯下。有痰,生姜湯下。

瀉白散 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咳嗽氣急。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易老(126)加黃連。

和胃二陳煎 治胃寒生痰,惡心嘔吐,胸膈滿悶,噯氣。

干姜炒,一二錢 砂仁五分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水一鐘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附子理中湯俱見中風

白虎湯

芎蘇飲俱見傷寒

生脈散

玉泉散俱見瘟疫

平陳湯平胃散合二陳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泸州市| 临颍县| 肥东县| 小金县| 西峡县| 资溪县| 青铜峡市| 东光县| 北安市| 剑川县| 吴忠市| 新野县| 云阳县| 和田市| 鄢陵县| 罗山县| 滁州市| 庆阳市| 西昌市| 龙海市| 长子县| 康乐县| 河源市| 鄂尔多斯市| 张家港市| 沛县| 商丘市| 衡南县| 南涧| 渭源县| 五峰| 临安市| 隆安县| 米易县| 开平市| 奇台县| 南京市| 云南省| 长寿区|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