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半夏

1.作用

(1)燥濕化痰:用于脾不化濕、濕痰阻肺之咳嗽氣逆,痰多色白者;或寒痰咳嗽,痰白清稀者,尤為治療濕痰的要藥。

(2)降逆止嘔:用于痰飲或胃寒所致的嘔吐,亦治胃虛、胃熱、妊娠嘔吐,為止嘔要藥。

(3)消痞散結:用于痰熱互結,胸脘痞悶之結胸;痰濁阻滯,胸陽不振之胸痹心痛。

(4)消腫止痛:用于癰疽瘰疬等,常以生半夏研末,雞子白調敷患處。

2.認知

(1)關于化痰與燥濕:半夏來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因五月半夏生,即夏天之一半,故名半夏。半夏為最常用化痰藥,可以治療多種痰證,但以治療濕痰為主,而對于寒痰、熱痰、燥痰、風痰以及其他廣義之痰也常用,故為治痰要藥。在臨床應用中,半夏常與苦降之藥配伍,具有辛開苦降的作用,如半夏瀉心湯。臨床應用此方,只要見到黃白相兼的舌苔就可以選用。

半夏多用生姜、白礬等炮制后使用,如姜半夏、法半夏等。現各版《中藥學》教材中均記載半夏能燥濕化痰。半夏治痰,自古認可。驗之臨床,確實是一味治痰良藥,然其治痰之機理卻有燥、化的爭議。

二陳湯是以半夏為君而治療濕痰的主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方義主旨為燥濕化痰,其中半夏的炮制方法為“湯洗七次”,即用剛燒開的熱水燙洗7次,以達到減低半夏毒性的作用。而今之半夏多為礬制品,其燥澀之性多來源于白礬,而非半夏本身。礬制半夏在增加燥澀之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其本身的辛味。水行則土自燥,而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故二陳湯中半夏與茯苓相須為用,利水消痰,以治痰之本。

《本經》載半夏并無燥濕之說,因為當時半夏的炮制并不用白礬。《韓氏醫通》記載半夏用白礬炮制,強調痰分之病以半夏為主。脾主濕,惡濕。濕生痰,而寒又生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然必造而為曲,以生姜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曲,楮葉包裹,風干,入藥。風痰,以豬牙皂角煮汁去渣,煉膏如餳,入姜汁。火痰黑色,老痰如膠,以竹瀝或荊瀝入姜汁。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姜煎濃湯,加白礬三分之一(如半夏150g,礬50g),俱造曲如前法。可見,經過白礬制后的半夏具有燥濕作用。

半夏具有燥濕作用。而從藥性理論來說,苦能燥濕,然半夏并不具備苦味,何以又云其燥濕呢?在藥性理論當中,除了苦能燥濕以外,其實某些辛味藥也具備燥濕之功,除半夏外,其他如白芷、草果也是。半夏燥濕作用還很強,是治療濕邪的主藥。所以關于半夏燥濕的機理就有二說:①以白礬炮制而燥濕;②具有辛味而能燥濕。半夏燥濕可用來治療多個部位的濕證,但以濕阻中焦病證為宜。現有人認為半夏化痰但不燥濕,可能是涉及炮制、性味等方面的不同認識。

(2)關于治療失眠:《靈樞·邪客》半夏秫米湯原名半夏湯,“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取其清五升煮之,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飲,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從半夏配伍秫米治療失眠的記載來看,主要適用于濕濁阻滯脾胃而致的失眠,以半夏祛痰,秫米和胃,痰消濕除,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作用。現亦有將半夏與茯苓、或百部、或夏枯草等配伍治療失眠的。

(3)關于止嘔:半夏治療寒熱虛實病證所致嘔吐,故稱半夏為止嘔要藥。張錫純記載:一英國軍醫屢吐,絕食者久矣。一日本醫生和美國醫生協力治療之,竟嘔吐卒不止,已認為患者為不起之人,遂求張錫純“一決其死生”,張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一二服奇效忽顯,數日竟回復有之康健”(《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

有人認為生半夏止嘔作用更好,療效優于法半夏,張仲景書中所用半夏只注一“洗”字,即洗去泥沙,故仲景所用半夏,皆系生半夏。有人認為生半夏久煮,生者變熟,則無毒性,而傳統的半夏加工方法,先用清水浸泡十數日,先后加白礬、石灰、甘草再泡,費時費功,且久經浸泡,其鎮吐之有效成分大量散失,藥效大減,用于輕病,尚可有效,用于重病,則難以建功。有人介紹用生半夏入湯劑可以單味先煎30分鐘,至口嘗無辣麻感后再下余藥。若與生姜同搗,然后入煎效更好。但生半夏的毒性較大,其毒性成分會麻痹呼吸肌,引起窒息而死亡。作者曾親眼見我校一老中醫用生半夏6g,煎湯內服治療一癲癇病人,導致該患者險致死亡。所以,生半夏的應用要慎重。

(4)關于生姜解半夏的毒性:歷代的本草書均認為生姜能緩解半夏的毒性。若誤食生半夏引起中毒者,癥狀表現主要為口腔及咽喉部黏膜的燒灼感和麻辣感,胃部不適、惡心,胸前壓迫感。急用生姜汁或用生姜煎水內服,可緩解。張仲景使用半夏亦多同時配伍生姜、干姜或姜汁。

《本草綱目·卷四十八》中記載:“崔魏公暴亡。太醫梁新診之,曰:中食毒也。仆曰:好食竹雞。新曰:竹雞多食半夏苗,蓋其毒也。命搗姜汁折齒灌之,遂蘇。則吳廷紹、楊吉老之治鷓毒,蓋祖乎此。”這是講用生姜來解半夏之毒的。《本草綱目·卷四十八》還記載一例用生姜解半夏之毒的病例,“楊立之通判廣州,歸楚州。因多食鷓鴣,遂病咽喉間生癰,潰而膿血不止,寢食俱廢,醫者束手。適楊吉老赴郡,邀診之,曰:但先啖生姜一斤,乃可投藥。初食覺甘香,至半斤覺稍寬,盡一斤始覺辛辣,粥食入口,了無滯礙。此鳥好啖半夏,久而毒發耳,故以姜制之也”。這是講鷓鴣喜食半夏,而楊立之又喜食鷓鴣,以致其間接中毒,導致咽喉間生癰,生姜長于解半夏之毒,故而達到治療效果。這種間接用藥的治療方法是很有特點的。

但現在有學者以某些動物試驗否認生姜解半夏之毒的作用,這與古今醫家臨床應用所見有所差異,且這樣的解釋有悖于中藥七情配伍的原則,所以不能僅憑簡單的、偶爾的動物試驗就簡單否認生姜可以緩解半夏之毒的作用,有待于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

(5)關于毒性:半夏可引起機體中毒,導致組織、器官功能受損:①對咽喉黏膜及舌的毒性作用: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半夏有毒,多服者必有喉痛。②對肺、脾、胃、膽、心的毒性作用:《雷公炮制藥性解·卷二》云:“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發吐。”半夏辛溫有毒、滑涎,為本經下品,耗血傷津,又容易生肺燥,故《名醫別錄》云:“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對肝的毒性作用:《雷公炮炙論·下卷》云:“若洗涎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④對腎的毒性作用:《本草新編·卷三》:“半夏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古代本草認為其大瀉元氣,且有毒,不可輕用。可見,以上論述均強調半夏的毒性,所以,臨床使用半夏,尤其是生半夏,一定要慎重。

(6)關于炮制:半夏炮制可緩解毒性,消除副反應,以達安全用藥和擴大應用范圍的目的。古代對半夏的炮制方法甚多,有熬制、姜制、煮制、泔制等。《雷公炮炙論》記載了具體的方法:“修事,半夏四兩,用白芥子末二兩,釅醋六兩,攪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選用白芥子和醋可能是因為白芥子利氣豁痰,醋消腫毒,以防藥毒攻喉。半夏的現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除都用水洗之外,應用的輔料有生姜、白礬、甘草、石灰等。半夏炮制去毒的關鍵不在于水漂,而在于適宜的輔料或加熱處理,石灰、甘草、明礬與半夏可產生拮抗作用而解毒。

漢語成語中有“如法炮制”,講的就是對于半夏必須按照一定的方法炮制才能作為內服藥使用,此即法半夏。①法半夏:根據《中國藥典》記載,法半夏是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法半夏燥性較緩和,以燥濕化痰為主要功效,用于濕濁困阻、痰飲內停之證。②姜半夏:用清水洗凈生半夏,浸泡,每日換水兩次,浸泡7天后,在起白沫時入白礬水中,繼續浸泡3天,撤礬水,換清水泡7天,每日輕輕攪拌、換水兩次,再加入姜礬水,泡7天后,用清水沖凈,切開口嘗無麻辣感,取出置鍋內,加入礬與姜同煮,先武火后文火煮,至內外無白心為度,此時加入少量涼水即出鍋,陰涼至七成干時,再悶3天,陰干或整個曬干。半夏100kg,用白礬12.5kg,夏季用白礬14.5kg,鮮姜10kg。姜半夏毒性較小,性偏溫燥,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③清半夏:取凈選生半夏,洗凈,用水浸泡2周,每日輕輕攪拌換清水兩次。浸泡7天,至起白沫時,放入白礬水中,再泡7天,切開口嘗微有麻辣感為度,用清水洗凈,取出置鍋內,再加白礬,先武火煮,再文火煮,至內無白心為度,加入少量涼水,即可出鍋,陰干。每100kg半夏用白礬12kg。清半夏燥性降低,化痰作用較好。④半夏曲:半夏曲的制法見于《韓氏醫通》。《本草綱目·十七》云:“研末,以姜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日干用,謂之半夏曲。”現在是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500g用生姜400g,洗凈搗碎絞汁,同面粉200g,和溫開水調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內揉搓成團,發酵后,以木制模型壓成小塊,晾干。或取漂過的半夏,研粉。每500g用面粉200g、生姜100g洗凈打汁拌入面粉內,加些溫開水調成糊漿,再與半夏粉充分拌和,壓扁約三厘米厚,切為小塊,曬至半干,放入鍋內烘至黃色為度。均宜置干燥處,防霉。半夏曲偏于化痰止咳,可消食積、治泄瀉。⑤竹瀝半夏:為清半夏用鮮竹瀝淋灑拌勻,待竹瀝被吸盡,曬干入藥者。偏于清熱化痰止咳。另外,清鹽半夏、蘇半夏,現臨床少用。⑥仙半夏:出自《本草綱目拾遺·卷五》,云:“諸醫皆用之,藥肆亦多制備。相傳制法系仙人所傳,故名仙半夏。能化痰如神……用白礬八兩,皮硝一斤,滾水七八碗,將礬硝共入盆內攪,晾溫,將半夏入內浸7日,日曬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取出控干。入后藥,甘草、南薄荷各四兩,丁香五錢,白豆蔻三錢,沉香一錢,枳實、木香、川芎、肉桂各三錢,陳皮、枳殼、五味子、青皮、砂仁各五錢。上共十四味,切片,滾水十五碗,晾溫,將半夏同藥入盆內,泡二七日足,日曬夜露。攪之,將藥取出,與半夏同白布包住,放于熱炕,用器皿扣住,三炷香時,藥與半夏分胎,半夏干收用。有痰火者服之,一日大便出似魚膠,一宿盡除痰根,永不生也。”其毒性較低,偏于理氣化痰。

(7)關于反烏頭:十八反中有半夏反烏頭的記載,作者認為這主要是指將其作為內服藥應用,而如果將其作為外用藥外敷,煎水外洗,并未見不良反應。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作者創制一首外用方治療骨質增生,效果良好,命名為六生液(見本書六生液)。

個人體會,半夏、烏頭可外用于一方,并且止痛效果好。烏頭與半夏同用雖屬配伍禁忌,但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將其同時外用,而不內服,并未見不良反應。古方中也有將其同用的先例,此方除了治療膝關節炎外,還可治療肩周炎、腰椎肥大、跟腱炎等,其止痛效果迅速。所以,半夏、烏頭可以外用于一方。

(8)關于動胎、滑胎:半夏動胎之說,大約始于金代,但張仲景《金匱要略》治妊娠嘔吐不止,即用干姜人參半夏丸。后世方書《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婦科專書如《婦人良方大全》、《女科準繩》治妊娠嘔吐亦用半夏,可見其動胎、滑胎之說有爭議。

(9)關于外用:生半夏外用,可以治療瘡癰癤腫,若用于雞眼,將其研末,以雞蛋清調后外敷效果明顯。《本草綱目·卷十七》“附方”介紹治療“癰疽發背及乳瘡。半夏末,雞子白調,涂之(《肘后方》)。吹奶腫痛,半夏一個,煨研酒服,立愈。一方:以末,隨鼻效(《經驗方》)。打撲瘀痕水調半夏末涂之,一宿即沒也(《永類鈐方》)”。上方中的用半夏研末吹鼻效果極佳,作者試用,立見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余县| 江达县| 延吉市| 清原| 平舆县| 万全县| 武胜县| 达孜县| 沁水县| 宜兴市| 金门县| 荣成市| 遂川县| 三门县| 孝义市| 怀柔区| 拉孜县| 宜丰县| 泽普县| 阳信县| 信阳市| 南陵县| 靖远县| 璧山县| 秦皇岛市| 岳普湖县| 如东县| 南木林县| 阜城县| 峡江县| 富顺县| 马关县| 高邑县| 翼城县| 桐城市| 佛坪县| 满洲里市| 德钦县| 乌拉特中旗| 许昌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