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藥傳心錄
- 王緒前
- 1735字
- 2019-12-20 14:24:47
陳皮
1.作用
(1)理氣健脾:用于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等癥。
(2)燥濕化痰:用于濕痰、寒痰咳嗽,為治濕痰之要藥。
(3)降逆止嘔:用于氣機阻滯之惡心、嘔吐、呃逆,無論寒熱,均可配伍應用。
2.認知
(1)關于藥名:橘果的果皮,曬干,即為橘皮。陳久者其辛辣氣味稍減,藥用效果好,所以又叫陳皮,尤以廣東新會、化州者為優,又稱新會皮、廣陳皮。從功效來看,新鮮者,其味辛辣,比較燥烈,容易上火;經過放置后,氣味緩和,行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名陳皮。《本草綱目》認為:“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他藥貴新,唯此貴陳?!?/p>
(2)關于配伍:李時珍認為陳皮“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在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籥,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陳皮主要作用部位在脾胃。也有人認為陳皮同消痰藥則能祛痰,伍消食藥則能化食,各從其類以為用。若治痰濕不化,胸膈滿悶,咳喘痰多,痰白黏稠,可配半夏、茯苓以燥濕化痰;若痰熱咳喘,則與蛇膽、黃芩等以清化痰熱;若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便溏,可配用白術、砂仁以健脾理氣;若濕困脾胃,口淡納呆,可配用蒼術、厚樸以行氣燥濕。從臨床應用來看,補藥、收澀藥多配伍陳皮以防壅氣,有“補而不滯”的特點。
(3)關于適應證:陳皮長于行氣,主治脾胃氣滯病證,但《金匱要略》中用陳皮治療胸痹,如橘枳姜湯中重用橘皮,輔以枳實、生姜,主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顯然,陳皮除了可治療脾胃病變之外,也適用于心胸部位病變的治療。論及陳皮的歸經,一般多認為歸脾、肺經,而按照張仲景治療胸痹的用法,陳皮亦歸心經。
(4)關于通便:《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云陳皮“利水谷”。李時珍說陳皮是“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痎瘧,大腸閉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這里就講了治療“大腸閉塞”,《本草綱目》引載方勺《泊宅編》一醫案“外舅莫強中令豐城時得疾,凡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紅湯,因取嘗之,似相宜,連日飲之。一日忽覺胸中有物墜下,大驚目瞪,自汗如雨。須臾腹痛,下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頓愈,蓋脾之冷積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鹽花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為末,白湯點服。名二賢散,治一切痰氣特驗。世醫徒知半夏、南星之屬,何足以語此哉?珍按:二賢散,丹溪變之為潤下丸,用治痰氣有效。唯氣實人服之相宜,氣不足者不宜用之也”。由此可見,陳皮有瀉下作用。張潔古認為陳皮“同杏仁治大腸氣閉,同桃仁治大腸血閉,皆取其通滯也”。又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通,大便暢,則咳喘平,故陳皮治療咳喘兼有便秘者效果好。
(5)關于治瘧:古方有用陳皮治療瘧疾的記載。中醫學認為瘧疾的產生與痰有關,所謂“無痰不成瘧”,而陳皮善于燥濕化痰,故可用于瘧疾。從臨床應用來看,主要用于痰瘧、瘴瘧,而瘴瘧又本于痰。此處所謂“瘧”,主要是指發熱特點類似于瘧疾的病證,臨床使用時并不一定要檢查出瘧原蟲。
(6)關于解酒:陳皮具有解酒作用,這在古代本草書中多有記載,臨床可作為醉酒治療的輔助用藥。一般酒醉之后可以陳皮入煎劑,或臨時用其泡水飲用。
(7)關于“橘井飄香”:據《太平廣記·卷十三》載:蘇耽,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人稱蘇仙公。早喪所怙,鄉里以仁孝著聞,宅在郡城東北,距縣治百余里。公與母共食,母曰:“無鲊?!惫摧z筯,起身取錢而去。須臾以鲊至。母曰:“何所得來?”公曰“縣市。”母曰:“去縣道往返百余里,頃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買鲊時,見舅氏,約明日至。”次日,舅果至。一日,云間儀衛降宅。公語母曰:“某受命仙箓,當違色養?!蹦冈唬骸拔液未婊?”公以兩盤留。母需飲食,扣小盤,需錢帛扣大盤,所需皆立至。又語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樹能療。患疫者,與井水一升,橘葉一枚,飲之立愈?!焙蠊?,求水葉者,遠至千里,應手而愈。這段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一直流傳于世,從此醫學史上就留下了“橘井”這個典故,并與“杏林”相媲美。“橘井飄香”、“杏林春暖”、“懸壺濟世”成為醫林的千古佳話,明代王世貞據此傳說,還賦詩“橘井汲后綠,杏林種時紅,此橘復何憂,年年飲春風”。將橘井、杏林予以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