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1.作用
2.認知
(1)利水滲濕:用于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痰飲所致之目眩心悸。通過滲泄水濕,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常用于痰飲證。
(2)健脾補中:用于脾胃虛弱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尤宜于脾虛濕盛之泄瀉。
(3)寧心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等。
(1)作用特點:茯苓為臨床常用的健脾之品,其特點是利尿不傷陰,健脾不滋膩,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補正,又可祛邪,無傷正之弊,故能補能瀉,標本兼顧,既可以作藥物使用,又可以作食物應用。凡脾虛病證為首選。
前代醫家認為,凡用茯苓,其目的在補不在泄,故四君子湯用此。亦有茯苓之作用,在泄不在補之說。所以,現代中藥書中均將茯苓作為利水藥看待,認為茯苓利水,俾清升濁降,下行外出,而心脾腎三臟得以補益也。所以,有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的說法。其機制是利水濕以治水腫,化痰飲以治咳嗽,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寧心神而治驚悸失眠。
(2)治脾虛便溏:脾虛便溏,一般有多種情況。①大便時干時稀;②大便先干后稀;③大便始終稀薄;④大便先稀后干。尤其是前兩種情況,極易誤診為大便干,而誤投通便藥,由此則南轅北轍。現在多籠統地認為脾虛便溏所致的大便異常為“便溏”,而事實上,以上的4種情況均屬便溏。從臨床應用來看,茯苓可治療以上4種便溏,其機理是利小便而實大便,使水濕從前陰出,則大便正常。
(3)化痰:前人認為茯苓為治痰主藥。所謂“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可祛濕。其化痰之功實與利水滲濕攸關。然利水滲濕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則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所以苓桂術甘湯中用了茯苓利水以除痰。
(4)生津液:《本經·上品》載茯苓治療“口焦舌干”、《名醫別錄》云其能“止消渴”、張元素云“止渴”、李杲云“生津”等,都說到茯苓生津,為滲濕之品,何由津生?概由其甘淡滲濕,健脾,濕祛脾運則氣得周流,又膀胱乃是津液之府,氣化出焉,氣得周流則津液亦隨氣化而生矣,故李時珍解釋“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取此功用一般劑量較大。
(5)利水:“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湯液本草·下卷·木部》),茯苓的這種雙重作用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取其利水,如五苓散,可以用于水濕內停的病證。而臨床主要用于水濕兼脾虛的病證,如四君子湯,關鍵是在辨證時要把握使用要領。
(6)止汗:茯苓止汗,用治自汗、盜汗,在《是齋百一選方》、《世醫得效方》等均有記載,其機制是因為汗為心液,神志躁動則心液不藏而外泄,導致出汗,茯苓具有寧心安神之功,故能達到止汗作用,其實這是一種間接作用。具體使用時,可以將茯苓研末,用烏梅、陳艾煎湯服用。
(7)止消渴:古代醫藥書有不少記載茯苓能夠治療消渴病證,如《本經》、《名醫別錄》等。茯苓是利尿藥,何以又能治療消渴病證,對此,有醫家解釋為茯苓通過利水活津,使津液流動達到治療效果的。另外,六味地黃丸中配伍茯苓也是可以治療消渴病的,但此方中還配伍了養陰藥。
(8)治療脫發:脫發可因水氣上泛巔頂,浸蝕發根,令發根腐而枯落。茯苓可下行滲水濕,使濕去則發生,雖非直接生發,但亦合“先其所因,伏其所主”的治療原則,故現在臨床上有用其治療脫發者。用茯苓治療斑禿,方法是將茯苓研末后,以白開水沖服,因水氣上泛巔頂,浸濕發根,使頭發掉落,茯苓滲泄水濕,導飲下降,故能生發。
(9)美白: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二·皇初平》載有兄弟二人:“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還鄉里,諸親死亡略盡,乃復還去。”雖帶有神話色彩,然而卻可以反映茯苓確有養生美容的功效。陶弘景也認為茯苓能“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利竅而益饑,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本草綱目·卷三十七》)。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61回提到一種“茯苓霜”,認為既是補品,也是美容物。姚僧坦《集驗方》中治療“面皯雀斑,白茯苓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這是講將茯苓外用具有美容的作用。《本草品匯精要·卷十六》載:“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皯皰及產婦黑皰如雀卵。”現用其治療黃褐斑、蝴蝶斑和雀斑。在古代美容方中,茯苓的使用頻率很高,作為駐顏去皺、悅澤潤膚之妙品。從臨床應用來看,作者認為茯苓具有良好的美容、祛斑增白、潤澤皮膚作用,尤其是對于面部黑斑、晦暗有效。
(10)配伍:茯苓乃是一味常用之藥,尤其是張仲景應用茯苓,靈活多變,在配伍方面有獨到之處。①茯苓配桂枝,通陽化氣行水,止逆氣。在《金匱要略》中,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苓桂草棗湯、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桂枝茯苓丸、防己茯苓湯均是將茯苓與桂枝同用的。苓桂劑被稱為治療痰飲諸證之鼻祖。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巔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中云:“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此三者皆有“沖氣上逆”的表現,多因下焦素有水飲,上焦陽虛,上虛不能制下焦伏飲之故。茯苓與桂枝合用不但通陽化氣行水,還可止逆氣,恰為水飲上沖而設。另外,“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說明水飲重又凝結,故心下痞堅仍在,實者三日復發。苓、桂相配之意,即取桂枝能伐腎邪,茯苓能泄水氣。苓、桂同用再配以其他藥物,可擴大治療范圍。如伍以活血藥可用于因水濕痰瘀而致婦人癥瘕、積聚、胎漏諸癥,如桂枝茯苓丸;伍以防己等祛濕藥,可用治陽氣失宣、水氣不行所致“皮水”證,如防己茯苓湯。②茯苓配白術,健脾滲濕利水,如甘姜苓術湯(腎著湯)、茯苓戎鹽湯、豬苓散等。腎著湯主治寒濕留滯腰之外府,而見身體腫,腰冷痛,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方以茯苓、白術健脾除濕,干姜、甘草溫中散寒,如此脾健濕除,寒散陽通,諸癥可愈。茯苓戎鹽湯用治脾腎兩虛,濕重熱輕之勞淋、膏淋證。方中茯苓、白術亦起健脾利濕之功。豬苓散用治胃弱不能消水之嘔證和飲去陽復思水證,方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濕,伍以豬苓通調水道,防止水飲再度停聚。③茯苓配澤瀉,淡滲利水,開通水道。《金匱要略》中以茯苓、澤瀉相配的方劑有腎氣丸、豬苓湯、茯苓澤瀉散、當歸芍藥散等。腎氣丸主治因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小便不利、短氣微喘、消渴、小便反多諸癥。正如《素問·水熱穴論》中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水濕泛濫而成邪水,出現小便淋漓,用茯苓、澤瀉瀉下焦之邪水。豬苓湯用治腎陰受損,水熱互結,膀胱氣化不利之證。豬苓、茯苓、澤瀉相伍,增強利水能力,使水去而熱無所倚,與滑石、阿膠共奏清熱利水養陰之功。茯苓澤瀉散用治水飲內停之反胃、嘔吐而渴欲飲水諸證。方中茯苓、澤瀉淡滲利水為君藥,可除已停之水;伍以桂枝、白術、甘草、生姜通陽化飲,降逆和胃。當歸芍藥散主治肝虛血少,脾虛濕停之婦人懷妊,腹中痛證。方中茯苓、澤瀉、白術健脾利濕,當歸、芍藥、川芎養血活血,共為血水同治之方。④茯苓配半夏,化痰降逆。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赤丸等。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支飲嘔吐兼眩悸證。半夏厚樸湯主治因痰凝氣滯而感咽中如有炙臠的梅核氣。赤丸主治因脾腎虛寒,水飲上逆而致厥逆的病證。3方中半夏合茯苓皆起化痰降逆之作用,再伍以他藥治痰飲上逆所致嘔、眩悸、咽中異物感、手足厥逆等癥。⑤茯苓配山藥,補益脾土,輸運水津于中。如薯蕷丸、瓜蔞瞿麥丸。《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云:“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瓜蔞瞿麥丸主之。”二者看似癥狀大相徑庭,然脾土虛弱為共同之機,故皆以山藥、茯苓為伍,起健脾扶正之功。⑥茯苓配甘草,健脾化飲,泄滿。方如茯苓杏仁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等。茯苓杏仁甘草湯用治飲邪內阻、上乘于肺所致胸痹,癥見胸中氣塞、短氣等。苓甘五味姜辛湯系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枝加諸藥而成,主治痰飲所致胸滿而咳諸癥。五方中茯苓、甘草健脾化飲,泄滿,從臨床使用來看,茯苓、甘草配伍主治脾虛水停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