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首經方方證要點
- 劉志龍 黎崇裕
- 1698字
- 2019-12-20 13:07:04
19.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方歌】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煩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討。
【功用】解表清里,退熱除煩。
【主治】風寒束表,兼胸中郁熱證。
【方解】方中用麻黃、桂枝、生姜辛溫發汗以散風寒,能使內熱隨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棗甘溫補脾胃、益陰血,以補熱傷之津;無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郁熱。杏仁配麻黃,一收一散,宣降肺氣,利于達邪外出。
【方證要點】
1.外寒內熱證:以發熱無汗,不拘急而煩躁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發熱惡寒,身痛,無汗,煩躁兼咳,肌膚粟起,脈浮緊。
2.常用于流感、流腦、肺炎、急性腎炎、眼目疼痛、爛瞼風、急性眼結膜炎、急性關節炎、丹毒、進行性皮膚病性浮腫、崩漏、卒中閉癥、汗腺閉塞癥等屬于風寒外束,表實無汗,里有郁熱者。
3.處方禁忌:脈微弱,汗出,惡風寒者,或雖無汗,而皮膚潮潤者,皆忌之。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亂。
4.體質要求:大多是體格強健的中青年,肌肉發達,面部有輕度浮腫貌。發熱惡寒,身疼痛,皮膚發熱發燙,而按之往往干燥而無汗;煩躁;脈輕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較好。
【類似方證鑒別】
1.大青龍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都可以治療外寒內熱證。大青龍湯證是表寒重而里熱輕,以無汗煩躁為主癥,故重用麻黃以解表,為仲景發汗之最重劑;而麻杏甘石湯證是表寒輕而里熱重,以汗出而喘為主癥,故重用石膏以清熱。
2.大青龍湯與桂枝二越婢一湯:都可以治療外寒內熱證。大青龍湯用于體格壯實,正氣充足者;而桂枝二越婢一湯用于體格虛弱,不耐發汗,正氣虛弱者。
3.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都可以治療發熱惡寒,身疼痛。大青龍湯證表寒重,故以惡寒,發熱,不汗出而煩躁為主癥;而小青龍湯證表證輕,故而以咳喘、干嘔等水飲癥狀為主。
【原文】
1.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38)
2.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3.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醫案舉例】
1.咽痛高燒案(黎崇裕醫案)
一女,5歲,2013年7月13日初診。其母代訴:昨天吃油炸食品之后咽痛,欲大便不能,口干,精神不佳,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高燒,體溫39℃。
辨證:外寒內熱。
處方:大青龍湯。
生麻黃12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生姜3片,紅棗6枚,生石膏30g。1劑。醫囑:水煎溫服,3碗水煲成2碗水,先給一碗喝下去之后蓋被子發一下汗,微微汗出就可以了,不要大汗淋漓,出了汗燒退了,剩下的藥就不要喝了,如果是兩個小時后還是沒有出汗,再喝剩下的一碗。
2013年7月14日其母親來電話述:昨天喝一碗藥半個小時后就開始出汗燒退,夜間發燒無反復,不過肚子有點痛,依舊未解大便,昨晚痰聲轆轆,現在有點咳嗽,有點鼻塞流涕,今早大便未解,其他無不適,易方調理而安。
2.外感風寒案(唐醫易醫案)
祝某,男,52歲,2005年4月17日因外感全身不適,邀我前往診治。主訴:前天晚上夜宵時,忽感頭痛。繼而昨日去鄉下辦事,往返途中全身不適,腰背肩胛拘痛,心煩口渴,畏寒發熱無汗,不欲飲食。昨日回來后曾煲石岐涼茶喝,今晨又服了“日夜百服寧”,仍不見好轉,反而增加咳嗽,覺得病情加重。診其六脈浮緊略數,舌胖苔白罩微黃。我說:“你這是外感風寒,還喝涼茶!所以不好,還加了個咳嗽。”他說:“我確實是感到熱氣(上火),才喝的涼茶呀,我心煩口渴有眼屎,大便干硬,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喝涼茶就好了,這回怎么不行呢?”我說:“你這是熱在里而感了風寒,再喝涼茶外感的風寒就更甚,所以就咳嗽。”于是擬方:
麻黃12g,杏仁9g,桂枝10g,炙甘草6g,石膏40g,大棗12g,射干9g,生姜3片。1劑。
上藥服后20分鐘,頭痛止,繼而渾身拘痛解,燒退,唯腰仍覺重墜感,略還有點心煩,未汗,我叫他家人照原方再抓1劑回來,煎了飯后服。晚飯后我告辭時問他:“現在感覺怎樣了?”他說:“剛才喝完那碗藥,出了身汗,去洗了個澡。現在我感覺挺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