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方歌】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干姜,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里飲病為殃。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證。

方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白芍和養營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方證要點

1.外寒內飲證:以咳喘,嘔噦,氣上沖,攣急,痰多稀白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無汗,頭項痛,身痛,干嘔,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舌苔水滑,脈弦。

2.常用于閉經、霍亂嘔吐、遺尿、心肌勞損、濕性肋膜炎、流感、浮腫、急性腎炎、關節炎、結膜炎、吐唾不止、水腫、浮腫、抽搐、羊癇風、胬肉攀睛、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心病、眼科疾病、過敏性鼻炎、中耳炎等屬于表有寒邪,里有水飲者。

3.小青龍湯證的方證特點

(1)患者面部有水色、水斑、水氣、水苔出現。水色:面部青色或黧黑,或下眼瞼處青暗;水斑:患者面部出現對稱性的色素沉著;水氣:面部虛浮,眼瞼微腫;水苔:舌苔水滑。

(2)咳嗽,喘息,痰多呈白色泡沫樣(落地成水),或是咳吐冷痰,自覺痰涼如粉,痰色似蛋清樣半透明,且連續不斷。

(3)冬季寒冷時則發作加重,天氣暖和時病情緩解。

(4)其他見癥諸如氣短、憋悶、窒息感;重者則咳逆倚息不得平臥,甚則咳喘時涕淚俱出;更甚者,可因水氣上沖而突然昏厥。

(5)脈弦,舌苔水滑。

4.小青龍湯證有五個或然見證,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相對應的小青龍湯有五個加減化裁方法。這里值得提出的是其中有四個加減法皆去麻黃,這是為什么呢?一般來說,麻黃本身主治咳喘,應是方中主藥,豈可去而不用?其原因有二:小青龍湯證之喘的病因病機是外有表寒,內有里飲,水寒射肺而致咳喘。咳喘之證,皆因肺氣不利所致。肺之氣機主宣發與肅降,其中或宣發不利,或肅降不行,或宣發與肅降同時失職,皆可導致肺氣不利而發咳喘。再觀小青龍湯之咳喘,水寒射肺,源在“心下”(心下有水氣)其水寒之邪,循經向上,逆阻于肺而致。治療此種咳喘,當避免應用辛散向上、宣發之品,故去麻黃以避其宣散,加杏仁以利肺氣肅降,止咳平喘,此乃原因之一。再者,寒飲內停之人,陽氣多虛,而麻黃能發越陽氣,故去麻黃,以免陽氣更傷,此為原因之二。

5.注意干姜、五味子的用量比例。若治新喘,宜注意溫散,干姜必重用;若治久喘,宜注意收斂肺氣,五味子須重用。鄒潤安說: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誠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斂之力甚大,能將外感之邪錮閉肺中永成勞嗽,惟濟之以干姜至辛之味,則無礙。誠以五行之理,辛能勝酸,《內經》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種注》中論之甚詳。而愚近時臨證品驗,則另有心得,蓋五味之皮雖酸,其仁則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濟皮之酸,自不致因過酸生弊,是以愚治勞嗽,恒將五味搗碎入煎,少佐以射干、牛蒡諸藥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干姜也。

6.方中麻黃配桂枝,升散之峻也。若喘甚,去麻黃易杏仁,謹防與細辛協合而辛散太過,且加杏仁降逆氣而平喘,故后世葉天士治喘麻黃、細辛很少同用。

7.小青龍湯不可長期連用。久服傷陰動陽則生他變,故治咳喘時,當以小青龍湯救其急,苓桂之劑善其后(如酌選苓桂術甘湯、苓桂味甘湯、苓桂杏甘湯等)。小青龍湯有發越下焦陽氣,拔腎氣之慮,凡脈沉、微喘、氣短不足以息的虛喘,皆不宜服。發越陽氣的具體征象:面色如有熱狀,心慌心跳,喘促憋氣,有時動血而鼻衄,甚者虛脫。老弱及嬰幼之體,尤其是患有心腎疾病者,也應慎用本方,以防傷陰動陽之弊。

類似方證鑒別

1.小青龍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小青龍湯證是外寒內飲證,而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是外寒內飲化熱證,故而是在小青龍湯證的基礎上伴有心煩、口渴等熱證。

2.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都可以治療惡寒發熱、身疼痛。小青龍湯證是外寒內飲證,而大青龍湯證是外寒內熱證,故而大青龍湯證可見煩躁,所以它們是表藥同而里藥異。

原文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2.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3.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4.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5.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

醫案舉例

1.腰痛案(李陽波醫案)

曾記余姐患腰痛多年,已經多方治療不效,先師李陽波診脈后,云為太陽標本同病,處小青龍湯加熟地、肉蓯蓉、淫羊藿,開藥6劑,并囑云:頭5劑水煎服,末一劑酒浸,待服完水煎之5劑后,即服藥酒,6劑必愈。結果真如其言,多年腰痛從此而瘥。

2.肺脹案(熊曼琪醫案)

張某,女,26歲,1986年9月22日初診。患者8天前郊游歸來,當晚即發熱、頭痛,服感冒靈后癥減。次日發熱38.5℃,伴咳嗽、氣促、頭痛,即到當地醫院診治。血常規:白細胞12,600/mm3,中性82%,淋巴16%;胸透現右下肺炎。肌注青、鏈霉素,口服四環素等藥一周未效。來診時發熱38.8℃,頭痛,神疲乏力,咳嗽轉頻,氣促,胸部憋悶、脹痛,痰多質稀,舌淡、苔心微黃,脈浮滑略數。予小青龍加石膏湯:

炙麻黃、甘草、干姜、桂枝各6g,細辛5g,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時)45g,五味子10g,法半夏、杏仁、芍藥各12g,苡仁15g。

服1劑,熱減,咳喘皆減,胸部仍覺悶痛,連服3劑,熱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續進3劑,諸癥若失,唯納食欠佳。胸透雙肺野清,右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細胞6800/mm3,中性68%,淋巴26%。予陳夏六君丸調理善后,恙去人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诸城市| 哈密市| 收藏| 靖江市| 汝阳县| 乐安县| 讷河市| 南汇区| 中超| 岐山县| 博乐市| 莆田市| 来安县| 泰来县| 即墨市| 赤水市| 保康县| 陵川县| 麻江县| 海盐县| 体育| 哈巴河县| 益阳市| 承德县| 东至县| 星子县| 永新县| 泰安市| 乌拉特后旗| 南宫市| 长海县| 江城| 民丰县| 阳朔县| 渑池县| 富平县| 定边县| 建德市| 丁青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