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春韭秋菘二集:四十年飲食生活雜記作者名: 戴愛群本章字數: 588字更新時間: 2021-11-24 18:04:19
爐肉
幾年前就知道北京的“吃兒”里有一種爐肉,早先,是歸專賣熟肉的盒子鋪賣的。如今晚兒,盒子鋪沒影了,爐肉也就沒處去找。
可是,讀書時卻發現不少京菜都離不了它,像砂鍋爐肉、爐肉火鍋、爐肉海參之類。這就更勾起了我的向往。自己琢磨,歸盒子鋪賣,該是冷葷,能配不少菜,又似乎是半成品;“肉”前面冠“爐”字,估計不是鍋醬、燒、炸、煮出來的,恐怕是用爐子烤熟的。但,也只是琢磨而已。
去年冬天結識了京菜廚師佟長友,他第一遭請我品嘗京菜,問我想吃什么,我說:“您給來點兒土得掉渣兒的。”菜上齊一看,酥鯽魚、炒麻豆腐、炸鵝脖、炒榛子醬之外,赫然有一道砂鍋爐肉,跟上三個蘸碟——韭菜花、辣椒油、澥開的醬豆腐。
爐肉是五花,片得飛薄,半透明,片片有皮有肉,肥瘦相間。吃起來濃腴不膩,有一股近似烤鴨的香味。
請教做法,原來是大塊豬軟肋五花肉,用烤鴨子的吊爐、果木烤,烤好冰凍之后片成薄片,再蒸。這樣一來,肉里的油已去了大半。
我明白爐肉為什么長久不應市了。
用極普通的原料下大力氣烹制高檔菜肴,這在傳統飲食文化上原是很講究的。然而,這種平中見奇、寓巧于拙的“笨功夫”只好貨賣識家,到了耳食盛行,恨不得含金咀玉的市場上,恐怕就是“俏媚眼做給瞎子看”了。
蒲庵曰:2015年秋天,終于吃到了天福號非遺傳人馮君堂先生為我訂制的爐肉——烤爐肉本來就是老北京“盒子鋪”的傳統技藝之一,2016年馮先生突然病逝,希望他沒把手藝全都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