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君令人老 努力加餐飯
- 蔡瀾
- 1720字
- 2019-12-16 18:10:48
鯉
秋天到,是吃鯉魚的時候了。
不可不知
香港人雖說喜歡吃游水魚,但對活鯉敬而遠之,認為它不是海魚,吃起來有泥土味。又傳說鯉魚有毒,孕婦不宜吃,更加沒什么人去碰,菜市場中也罕見了。
一向聽老人家說肇慶的鯉魚最好,沒試過。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在“裕華國貨”的食物部看到一尾,貌無奇,身略瘦,也買回來養(yǎng)。烹調(diào)時肚子一剖,魚卵涌了出來,至少有整尾魚的三分之二的重量,才知厲害。清蒸,肉香甜無比。肇慶鯉魚實在好吃。
在餐廳吃鯉魚,若賣的是死的,那么蒸出來后魚鱗是扁平的;魚鱗豎起的,才是生劏的。不可不知。
鯉魚喜歡沉于江底或湖底,吃的水草帶泥,洋人亦稱之為“bottom feeders”(吃底的),大家都以有泥味而遠之。其實它的生命力很強,食前養(yǎng)個三天不會死,且泥味會盡失。
古代中國人最尊敬鯉魚了,認為它們可以變成龍。黃河鯉最佳,但只指今河南這一段的鯉魚。它冬眠前要大量進食,最為肥美了。
為什么叫“鯉”呢?李時珍考:“鯉鱗有十字文理,故名鯉。”
鯉魚脊中一道的鱗,皆為小黑點,從頭到尾,不管魚多大,都是三十六鱗,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友人到了日本,見少吃淡水魚的日本人,也會把鯉魚做成生魚片,扔于冰水之中,讓肉結實,稱之“koinoarai”(鯉洗),大為驚奇。
其實,日本人只是把中國人吃生魚片的傳統(tǒng)保留下來了罷了。中國古人食鯉,剛開始時用于做膾。《詩經(jīng)》有云:“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就是吃生魚片了。
也別以為洋人不會吃鯉魚,有水稻田的地方就生長鯉。最粗糙的吃法是將鯉去了鱗,斬成一段段的,油炸算數(shù)。還是意大利人較有文化,在米蘭到威尼斯之間最肥沃的水田中抓到活鯉,就把米塞進魚肚中,再煮熟來吃,其味極為鮮甜,為人生必嘗之美食之一。
當今,法國普羅旺斯一帶的湖泊中,也生了很多鯉魚。法國人每年舉行一次比賽,看誰釣的鯉魚最大、最多,目前釣的最大的一尾是十二公斤。
釣起來后就放生,也不去吃它。法國菜里有關鯉魚的記載不多。比賽的優(yōu)勝者也沒什么獎狀,求滿足感而已。
鯉魚怎么吃
鯉魚到了唐朝,命就好了。唐朝規(guī)定人民不準吃鯉,這和皇帝姓李有關。在唐朝,鯉魚號“赤魚軍公”,釣得即放,仍不得吃,賣者決六十。決六十,打六十大板之意。
宋朝后,鯉魚又有難了。出了一個宋嫂,很會燒鯉魚,皇帝吃了她做的鯉魚后,賜她金錢一百文、絹十匹。此事一傳,公子哥兒互相爭之。“宋嫂魚羹”后來被廚子做得愈來愈復雜,最初不過是用旺火灼過,后以慢火煮三四分鐘,保持魚本身的鮮味罷了。
粵人吃的顯然只是湖鯉,并無跳龍門的鯉那么活躍,檔次不高,做法也只是姜蔥煀鯉一類。所謂“煀”,是炸后再燜。魚給他們那么一“煀”,鮮味就減少了。還是像北方人那樣把鯉魚和蘿卜滾湯,比較能吃到原汁原味。
潮州人較能欣賞鯉魚,通常他們認為要除去鯉魚的泥味,可用腌制得軟熟的酸梅。蒸鯉魚的時候,把酸梅鋪在魚上,煮湯時也加入酸梅。鯉魚,過年必食。
魚肉是其次,潮州人注重吃魚子。廣東人把魚的卵子叫“春”,精子叫“獲”。潮州人認為精子較卵子好吃。
試過之后,覺得二者都有獨特的味道。精子香甜之余,有如絲似綿的口感,猶勝豬腦;卵子略顯粗糙,亦好吃,可稱得上是窮人之魚子醬也。
四川人也很會吃鯉魚,他們用豆瓣醬來煮。鯉魚生性逆水而上,肉中有筋,而筋特別堅韌。四川人是烹鯉高手,懂得在劏鯉魚時把筋抽掉,這樣肉就松化。館子一遇到熟客,見劏的魚只有卵子,就把鄰桌叫的精子偷來給你一份,精卵同碟上。這世界并沒有公平的事。
鯉魚的吃法變化無窮,有所謂“軟熘”的:魚先用油浸,再和配料一起用糖醋猛火收汁。魚肉軟如豆腐,味道甜中帶酸、酸中透咸。
魚腸、魚肝和魚膘也可一起炒,稱為“佩羹”。腐爛的吃法是用酒糟腌制,此法在日本琵琶湖邊還流傳著。
最殘忍的吃法沒試過,只是聽聞。古時開封有個廚子,用一塊黃色的蛋絲包裹鯉魚,油炸魚身時淋上漿,使蛋絲不離魚,魚不離蛋絲。上桌,魚鰓動而張嘴,菜名叫“金網(wǎng)鎖黃龍”,名字很美。但愿此君到了地府,遭閻羅王拔舌,為鯉魚報仇。
印度尼西亞人在湖邊搭了間茅屋,任客人挑選鯉魚,金色的和紅白相間的,多的是,照吃不誤。做法是把魚炸兩次,炸到骨頭全部松化,蘸辣椒醬來吃,香辣無比。每次經(jīng)過日本人的錦鯉魚池,都想起印度尼西亞吃法,恨不得都炸來吃,被罵為野人一名,也笑嘻嘻。